《行道树》教案【优推4篇】
【导言】此例“《行道树》教案【优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行道树【第一篇】
其实,我家门口就有一位很像行道树那样的人。
那是我二年级的某天夜里四点多钟,我起床去卫生间,听到窗外有“沙沙”的响声,我往外一看,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扫地,他穿着一件旧棉袄,耸着肩膀,垃圾车里装了许多垃圾,他舞弄着手中的扫把,划出坚实的有节奏的声音,打那以后,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三年如一日,每天他都四点起来,一直扫到六点半,这位扫地工的品质不正和《行道树》一文中的行道树的品质一样吗?他年纪这么大,还是那样勤勤恳恳的工作着,我被他打动了………。夜里他工作时人们还在熟睡,但人们醒来工作时,面对的是干干净净的道路,却不见他的身影了,他是谁?人们并不关心,可大家实实在在地享受着他辛情劳动成果。
读《行道树》以及亲眼所见的那位扫地老人的事,悟出一个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为别人着想的人,虽然行道树以及那位清洁工所做的是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每天都为人制造清新空气,他每天扫同一条胡同,他们重复做着一件事,但他们不厌其烦,脚踏实地地把每件都事做好,那种敬业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
《行道树》教案【第二篇】
《行道树》教案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选自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荫,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心声: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文中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反复咀嚼,就能理解奉献者的崇高灵魂,就能感受无私者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价值取向。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行道树》,我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的奉献,获得的是深沉与神圣,同时又是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这,就是人生课堂上的选择。理想与信念,既然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因此,学习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相当有益处。
2主动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反思,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鉴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设想是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联想仿写与联想佐证,这无疑是沟通语文与生活的一种渠道。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烈,这样1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借助学习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三)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
教者 xxx
单位 xxx
课题 行道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激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导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图画、板书课题、展标;学生赏画、读标、入境
自主学习:
1.段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明确朗读要求,提出问题,组织交流;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积累词语、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 ;教师指点朗读不当之处,激励性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3.说明喜欢的理由,并朗读相应的语段;教师 恰当鼓励、适时点评,为学生朗读配乐; 学生解说,朗读
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发现疑难问题,探讨研究;教师说明要求、巡回指导、组织合作与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品析关键语句或语段,质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 :
1.学习文章写法,选取语句或语段、仿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选句或段,仿写
2.自我演读;教师倾听,点评;学生朗读或听读
总结反思:请用简炼的语言总结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倾听学生小结,并总结,听歌感受奉献者精神 ;学生小结,听歌,感受行道树精神。
《行道树》教案【第三篇】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进行了描写一种植物外形的训练。老师在评改时,发现许多同学都描写了树,有大榕树、木菠萝树、扁桃树、玉兰树等等。大家把这些树的外形都写得很美,而且形态各异,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板书课题:行道树)
二、朗读、理解、品味、感悟
1、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这是一列……的树”。
老师板书:一列忧愁快乐的树。
2、深入理解和品味:
⑴学生默读,独立质疑和探究文章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和品味语感。
⑵质疑提问,相互交流,讨论辩析,品读文章,加深理解。
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加深对主题的体会过程。
⑷学生谈对行道树的感情,加深感悟,为评读做准备。
老师板书:无私奉献的人(形象)
神圣痛苦深沉(人生哲理)
3、感情抒展导读,展现语感品味:
⑴请一位学生选读一段,学生自由评读,感受语感。老师评读,以强调语感印象。
⑵老师读一段,学生自由评读,加深语感品味,储蓄感情,以备朗读体验。
⑶女生朗读一段,男生评读。体现集体朗读的整体美,充分体现语感,饱满感情。
⑷全班齐读,通过感情渲泄,以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目的。
三、小结并拓展思维
1、由学生进行学习收获总结。
2、请学生构思一幅画,谈谈用怎样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心中的行道树,并写上一句有关行道树的心里话。
《行道树》教学设计【第四篇】
师:上课!
生:知识无边际,探索无穷尽,学法无限制,快乐无止境。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探讨一下中国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请看两幅图片。(屏幕显示两幅行道树图片)
师:行道树是指什么?
生(齐):道路两旁的树。
师:张晓风以散文成名,36岁就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著名作家余光中称她是第三代散文名家之一,那么普通的行道树怎么吸引住作者的视线了呢?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思索呢?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生A(男):朗读一部分。
师:好,声音响亮,发音标准,饱含感情,下面再请一位女同学。
生B(女):朗读到结束。
师:真让老师欣慰,可以说不分高下。
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习读,再加上刚才的朗读,谈一谈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生C:文章写行道树被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虽承受诸多痛苦,但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为它觉得自己做的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师:仅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生D: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师:这种写法叫做?
生(齐):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谁能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生E: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何谓神圣的事业?
生F:牺牲个人利益,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
师:回答得多好。奉献者是伟大的、神圣的,又为什么说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生G: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H:夜晚孤独、寂寞。
师:谁能将文中原句读一下。
生I: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生J: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师:既有身体上的,又有精神上的。谁还能再设想一下,除此之外,还会承受哪些痛苦?
生K:商家往它上面贴广告,钉钉子。
生L:树上的灯烧灼着它,车失事撞着它。
生M:有时为了道路的畅通或大地采光,被修剪、压枝,不能让它长得太茂盛。
师(笑):很有创见,也就是要听凭人的摆布。
这种痛苦是谁造成的?
生(齐):人。
师:能否改变。
生(齐):无法改变。
师:由于命运的安排,它离开了同伴,站在马路两旁,立在飞尘之中,这个它无法自己决定。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应该怎么办?
生(齐):应勇敢战胜它。
师:勇敢地向命()运发出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还有?
生(马上说):砖缝里的香瓜子。
生:县崖峭壁上的奇松、怪柏。
师:谁都渴望生长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人呵护、培养。但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在无法选择的命运面前,只能勇敢地面对它,进而去战胜它,你们知道哪些不在恶运面前低头,勇于自我挑战的人吗?
生N:海伦·凯勒。
生O:霍金。
生P:张海迪。
师:好,这些都是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拒绝平庸的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国家利益
生(齐):集体利益为重。
师: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主人,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以国家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这才是神圣的、崇高的事业。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一下,神圣的事业就是痛苦的,毫无幸福可言吗?
生Q:不是的,应该是既是痛苦、又是幸福的,看你追求什么,追求的是个人的享受,那么这种付出就认为是痛苦的;追求的是崇高的神圣的事业,那就觉得是幸福的。
师:回答得多么精彩。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生R:雪域高原的战士为保护边疆的安定,缺氧、吃不上新鲜蔬菜,文化生活单调……
生S: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生T:抗洪前线的解放军。
师: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关心和爱戴。
生U: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一本《痛并快乐着》,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喜忧参半……为了国家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做出点个人牺牲也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你的境界非常崇高,体会得也非常深刻。生活中有许多像行道树一样虽饱受痛苦的煎熬,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在奉献着,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应了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V(举手站起):老师,既然行道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我们创造清馨,又怎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好!谁来谈谈?
生W: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师:这句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
生X:“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师:行道树愁的也是如此,它是在为人类而愁,替世界而愁,从这种意义来说,这更是一种可贵。
作者独具慧眼,将生活中如此普通的事物赋予了这么多美丽的内涵,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思索,下面来看我们手上的两篇短文,看一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屏幕显示:《乞丐和露珠》《铺路石》)
生Y:它们和行道树一样都代表着生活中的普通人。
生Z:它们同样采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师: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人生过得有意义。
运用以上所学的知识,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屏幕显示)
分组研讨,把你们组内最精彩的展示出来,看哪一组完成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3、假设你是自然中的某一处景物:古桥、山泉、小溪……,你与游人互诉心声,你将会说什么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说得很好。
例:古桥说:“当我把人和车渡过彼岸,我在沉重中感受到快乐!”
(山泉、小溪……)说:______________
师:暂时落后的小组不要恢气,还有机会争夺冠军,请看
精彩夺魁: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能否总结出一句精神格言或回想一句名人名言。
2、生活中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富有象征性的事物,你能列举出来吗?
生:阐述。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a: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普通,都要在奉献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b:学了一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作业 :写1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150字左右)
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思索,我们要仔细观察、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师: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更加绚丽多彩。
附:课外阅读
乞 丐 与 露 珠
一个乞丐很早上路了。当他把米袋从左手换右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干什么呢?”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是操纵在别人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朵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它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铺 路 石
我是女娲补天时落下的一颗五彩石
我的伙伴自由地飞在天上
我孤独地躺在地上
那么多人从我身上踩过
那么多车从我身上碾过
我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有一天
我忽然意识到
我的伙伴点缀着美丽的星空
我铺展着广袤的大地
这不都是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和我的伙伴遥隔万里
诉说着衷肠
附:选题答案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将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
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将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将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将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2、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危难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铺路石说:“当人和车从我身上碾过时,我在沉重中感到快乐。”
露珠说:“当我滋润了一个生命时,我在牺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树根说:“当我滋养了美丽的花朵时,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行道树说:“当我为城市创造着清馨时,我在不被理解中感到生命的价值。”
教材简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行道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