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课文(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45948

【导言】此例“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课文(最新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伯牙绝弦【第一篇】

课前谈话:

学生端正坐好。老师微笑地走到讲台。

师:好!孩子们,上课时我们一定得这样坐吗?一定吗?我觉得可以找一个自己觉得舒适的姿势坐,好不好?

(学生姿势有所放松。)

师:今天下午我们要共同度过40分钟,共同学习1篇文言文。为了咱们呆会能够更好学习。现在咱们来相互了解一下,可不可以?现在咱们在这里了解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我用心观察你们,你们心观察老师。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就是咱们相互提问了解。这样,你们是孩子,小孩优先,你们先了解一下老师,愿意吗?

生齐答:愿意。

师:你们除了观察教师之外,还可以向老师提问题。

(学生没有行动。)

师:你们现在这个样子,董老师先了解你们了。我发现你们现在比较害羞,我想到一句歌词,在我的面前是“一朵朵羞达达的玫瑰在静悄悄的开”。有没有同学,你想问老师什么?

(一学生举手。)

师:你看,那儿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来!

生:请问一下董老师,你在班上教书时候,你对同学们凶不凶?

师:他问了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我在去年在一所小学教三年级,我呢,对我们班的同学是这样。我觉得我有时候有一点点的凶,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严格。但是多数情况下我和我的孩子们还是好朋友的,你看我的样子凶不凶?

学生齐答:不凶。

师:哦,不凶就好。

生:我想问,你们班的同学有没给你起外号?

师:孩子,你可以这样说,董老师,我想请问你,这样更好。如果同学给老师起外号的话,说明她们把老师当作什么?

生齐答:朋友。

师:但是好像我还没有听他们叫外号的,但有时候同学们高兴时会对我唱“三月里的小雨”,会唱吗?(生:不会)知道为什么会为我唱这首歌?我叫什么?

(董老师用手指着大屏幕右下角自己的名字。)

生:董晓宇。

师: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外号?

生齐答:算。

师:我觉得这个外号很美的。

生:我想请问你当老师多少年了?

师:我听到你用请问这两字,我觉得你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我是92年开始当教师的,算一算,多少年了?(生:17年)今年是第17的年了,长吗?(生:长)你现在多少岁?(生:13岁)看来董老师教书的年龄比你们的年龄还大一点,是吧!还想问什么?(一名男生举手)刚才是巾帼不让须眉,现在是一个男子汉,你来问。

生:董老师我想请问你一个问题,就是教书辛不辛苦?

师:我不知道同学看过没有,有一本书的书名叫“疼并快乐着”,我觉得教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疼并快乐着,和孩子们在一起。特别是咱们一起上课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快乐。但是备课时我也觉得有点辛苦。有一句话叫台上(学生齐说: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师:我现在有点了解你们了,虽然刚才是羞达达的玫瑰,现在正静悄悄的开,非常美!我想了解你们好吗?因为今天我们要学1篇文言文,所以首先我想了解同学们学过文言没有?

生:学过。

师:咱们班的同学喜欢一起回答,其实举一把手也可以!

师:学过文言文没有?

生齐答:学过。

师:学过哪些?说吧,说吧!

生齐答:《学弈》、《两小儿辩日》。

师:还有呢?

(学生摇头。)

师:没有了,是吧。今天是第3篇。我想问你们,你们学了文言文以后,你们觉得文言文有什么特点?或者说你读文言和咱们平时读一般文章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文言文,需要深度思考。

师:为什么需要深度思考?

生:因为写得有点深奥。

师:你的意思是说文言读起来有点深奥,是吧?的确是这样的,同学们,我不知道你们今天预习了这篇文章没有?你看,讲这个故事,作者用了几句话,数过没有?赶快数数。

(学生数。)

师:几句话?

生齐答:五句。

师:像这篇文言文,只有五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所以说文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那既然你们学过两篇文言文,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给董老师,介绍给大家,你觉得怎样才能把文言文学好呢?小男孩儿你来讲。

生:我们一般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是先从单个字先理解起来。

师:可是,文言文的单个字或词有的读不懂不能理解怎么办?

生:可以查字典并且通过工具书知道这个词的词意。

师:可是文言文有些字和词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有很大的不一样。所以最简便可行的方法是,(学生不知道)我的手一指大家肯定就知道。

(师指着课文下边的注释。)

生:注释。

师:对,这注释是大家学习文言文的很好的工具。所以我们今天就要充分利用这个工具。还有什么办法?

生:联系上下文。

师:干什么?

生:想到这一句的意思。

师:噢,可以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还有什么好办法,你说

生:这篇文言文不熟,有一句话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师:真高哇?对,这句话可是咱们古人总结的学习方法。今天,学古文咱们就利用古人总结的这个学习方法,就是刚才这个小男孩说的(学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好,今天咱们就读书百遍,在注释的帮助下学习这篇文言文。

师:上课!同学们好(短促轻快)!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同学们,通过课后资料的介绍,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能够流传到现在,一定有它独特的地方。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谁来读一读课题?(学生举手)齐刷刷的小手举着多好看啦!你来读,

(一生读课题。)

师:读得好,谁再来?你来。

(另一生再读课题。)

师:这个弦字的字音很难读,但他们读得很准确,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那同学们这样,自由的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

(学生自由读。)

师:请个孩子来读。

(一个女生起来读,学生读完,一名男生举手。)

师:同学,你有话想说?

生:他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成了善哉,河河兮!

师(指着刚才起来读书的女孩)说:哦,你再读第三句。

(学生读准确了。)

师:对,看清楚了再读。刚好读得不错,但有两个地方,咱们要注意一下,同学们一起来看书,第二句,“峨峨”和“兮”这两个字,咱们看注释,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峨峨”是高的意思,“兮”是语气词,相当于“啊”。

师:那峨峨兮这三个字联起来是什么意思?

生齐回答:好高啊!

师:所以峨峨兮这三个字要连在一起读,理解了意思,你才能读出恰当的停顿。谁来读第二句?

(一名女生声音响亮地读。)

师:好一个百灵鸟,你的声音真好听。咱们一起来读读。

(学生齐读。)

师:会读第二句的孩子把手高高举起来,举着,别放。

(学生都把手举起。)

师:如果真会读第二句的同学一定会读第三句,谁敢站起来读?

(学生不敢。)  师:谁敢站起来读?(三个女孩站了起来)咱们班的巾帼真不错呀!(很多同学都站起来)很好,男孩子也不示弱。

(学生齐读。)

师:这就叫无师自通,了不起,请坐。

师:刚才那个女孩还读了第五句话,我听你读,好像没读懂意思,所以在停顿上的处理上出了点小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第五句,听老师读,注意听停顿,想意思。

(师范读。)

师:老师这样读,你听懂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讲一讲?

生: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了,就摔破了他心爱的琴,终生不再弹了。

师:破琴──绝弦──摔破了琴就──

生:割断了。

师:据史书记载,伯牙这时是抽出小刀割断了弦。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是伯牙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知音。我们从哪个字读到“觉得”的意思?一齐说。

学生齐答:谓。

师:伯牙觉得了什么呢?后面才继续在写。要理解觉得的意思,就要在谓的后面做出停顿,拿出笔做出记号,再练习练习。

(学生动笔做记号后练习读。)

师:谁来读一读?就是刚才出了点问题的小女孩,你理解了意思,就再来读

(学生读。)

师:这样一读,就觉得他读懂了意思,所以读出了恰当的停顿,咱们全班孩子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师:真是一群山里的孩子,老师很想听你们读书,听起来很悦耳,一起来读读,拿好教材,端正坐姿,吸一口气,咱们把这篇文章连起来读。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师:那好,咱们读了这个故事,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生齐说:俞伯牙)我们叫他伯牙更亲切,一个是(学生齐说:钟子期),咱们叫他子期 。

师板书:

伯牙 子期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一句。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伯牙、子期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读。)

师:谁读出了他们的特点?

生:我读出伯牙善弹琴,子期善听。

师:伯牙善弹琴,就是说什么?

生:善就是说伯牙弹琴技术很高。

师:你从哪个字读出的伯牙弹琴技术很高?

生:善。

师:“善”翘舌音,跟老师读(学生跟老师读“善”)好,同学们把“善”字圈出来。

师板书:

同学们,我们默读古文,想一想,你从古文中的哪些句子在告诉我们伯牙善弹琴,而子期善听,用笔勾出来。

(学生用笔勾。)

师:谁来把你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师:这个穿红衣服的小男孩虽然没有举手,但你有一双可爱的眼睛一直望着老师,说明你想读,是吧,请你来。

男孩站起来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老师就是想知道你从哪些句子具体地体会伯牙善鼓琴,而子期善听。

男孩再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注意,(师范读:峨峨兮若泰山)想着“峨峨兮”这三个字再读,

(男孩再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勾的这两句,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和第二句,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细细的读第二句,为什么从这一句中我们能感受到伯牙善鼓琴,也能感受到子期善听呢?细细地读,想一想,(学生没读出声)我想听到读书的声音。

(学生细细地读。)

师:谁来说说你的意见?

一名学生:因为伯牙弹琴,他可以弹出流水,

师:第二句。伯牙弹琴怎么样啊?

生:伯牙弹琴,他弹出巍峨高山,只有钟子期才来听出来。

师:你从哪里看出伯牙的琴声有高山的意境?

生:志在高山。

师:你怎么理解“志在高山”?

生:伯牙弹琴心中有所想,

师:你从哪个字看出他有所想?

生:志。

师:哪好,咱们把这个“志”字圈出来。请坐。

师:当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的时候,子期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呢?谁看到了?

生:钟子期看到了高高的泰山。

师:你从哪出读出他看到高高的泰山?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这山特别的高?

生:峨峨。

师:那好,咱们把这高高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读?

(一名男生起来读。)

师:孩子,我感觉这山还不够高,女孩,你来!

(一名女生读。)

师:听他这么一读,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高高的泰山。

师:请把你看到的读出来了。

师(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山高了,你朗读的水平也高了,咱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师:再读这句话,你从钟子期说的话中还能感受到子期善听?学生无语。

师:再读,读。

(学生小声读。)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子期善听?

生:我从钟子期曰:“善哉!“善哉”这个词听出来的。

师:“善哉”用今天的话说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感叹。

师:那你今天的话来说。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扮演了钟子期。你用今天的话来讲善哉是什么意思?现在你从古代回到现代,你也听到了伯牙的琴声,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伯牙,我听了你的琴声,我知道你的心就好像比泰山还要高。

师:所以,善哉!这个“善哉”是什么意思?

生:太好了。

师:还有呢。

生:好了。

师:还有呢。

生:十分的好。

生:妙啊!

师:妙哉。妙啊,那咱们就把那种妙哉,妙啊的感觉带到这句话中去读。

(有感情地读。)

师:老师也要对你说,善哉!

(请几个同学读。)

师:咱们一起来赞美赞美!

(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师:(大屏幕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这句话中有个“善”字,刚才第一句也有个“善”字,这两个“善”字有什么不同?谁来讲讲?

(刚才穿红衣服的男孩举起了手。)

师:小男孩,你现是自己举手了,老师感到特别高兴。好,你来说!

生:首先第一个“善”字是善长;第二个善字也是善长的意思。

师:第二个“善”是什么意思?(生:钟子期善听,那个“善”也是善长的意思。)来孩子,看看注释(老师站在男孩旁边让男孩看注释。)“哉”是什么意思?(生:是感叹。)善哉就是(生:太好了!)这里的“善”和第一个“善”的意思(生:不一样)。对了,在感觉梳理不清的时候要看注释。

师(指另一名学生):你再来说!

生:第一个“善”是善长的意思,第二个善哉表示感叹。

师:可以这么理解。第一个表示善长,第二个“善”表示好啊!这里的两个“善”字意思不一样的,这里相当于现在的一字多意,同学们!刚才我们围绕这个 “善”字学习了第二句,读懂了意思,读出了情感。那老师相信你们在注释的帮助下读第三句,自己也能读出滋味,那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出自己的体会?

(一名女生读,没读好停顿。)

师:请坐,孩子,再看看注释,“洋洋”的理解,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感受感受。(师对刚才这名女生说)你还想试一试吗?(女生摇头)没关系,呆会再来啊!

(再请一名学生读。)

师:孩子,听他这样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一条很长很长的江河。

师:那把你听到的,它读出来

(生声情并茂的读第三句。)

师:读得真好!咱们把掌声送给她。(学生掌声)善哉!谁还想读?你来,可爱小女孩。

生:志在高山。

师:第三句,别着急,来,吸口气!

(生读第三句。)

师:对,读书就得这样,想着画面读出情感,咱们一起读这句。

(生齐读。)

师:那咱们把二三句连起来读,已经能够读熟成诵的孩子可以看着提示。(大屏幕出示提示)其它孩子也可以看书。

(生齐读第二、三句。)

师:(屏幕出示第四句)这就是──

(生齐读第四句。)

师:结合刚才两句话来说说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伯牙他弹琴弹出什么,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说出来。

师:说出来,先是听出来,再说出来。那你从哪个字读出了伯牙心中有所想。

生:我从“所念”中听出伯牙心中所想。

师:刚才上文中也有一字和念字意思相近的,是哪个字?(生:志)咱们把这个“念”圈一圈。

师:读书就得这样,读着下文念着上文,那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能读懂什么?

(一生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必”字,读懂钟子期每次都听懂了伯牙的琴。

师:是呀!同学们,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多的了解,那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他们俩的经历。

(大屏幕出示伯牙、子期经历的资料,配乐《高山流水》。学生听音乐,了解资料。)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第四句。)

师:了解了他俩的经历,你再读这句话,又读懂了什么?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同桌的孩子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师:有体会的?好,孩子,你来说。

生:我知道伯牙弹琴,钟子期都能听出来,我也体会钟子期非常善于听伯牙琴。

师:仅仅是在听琴吗?谁还有自己的体会?

生:钟子期也懂得了伯牙心里所想的什么。

生:我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体会到了世上知音难求。身在宫廷伯牙虽然是著名的乐师,名满天下,可是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只有钟子期才听出伯牙的志向,伯牙的胸怀。

师:是呀,听的是琴声,懂的是胸怀,是志向,所以这孩子说世上(学生齐说:知音难寻)啊,这知音二字(师板书:知音)概括了千言万语,同学们,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情?

生:伯牙是非常高兴的心情。

师:是啊,是眉稍眼角都带笑,你把这高兴之情读出来。

(一名学生读。)

师:有点高兴,还会是什么心情?

生:我觉得他会把忧愁和苦闷全部发泄在这琴中。

师:也就是从此以后我不再忧愁,你把这忧愁抛掉,你再来读。

(学生读。)

师:好一个喜出望外的伯牙,同学们,此刻的伯牙可能是春风满面,喜出望外。因这世上知音难寻,可他得到了。“所以伯牙所念”咱们一起读。

(生激动高昂地齐读。)

师:(老师意味深长地引导)可能伯牙也是百感交织,喜极而泣,因为知音难寻。所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咱们再来读

(生饱含深情地读。)

师:体会到的情感不同,读出的味道也就不一样。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同学们默读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伯牙在说什么?看到他在做什么?用心默读。

(配乐,生默读。)

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伯牙的哭泣声,他在向老天爷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才寻找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快就让他丧失生命?

(请同学说自己的感受。)

师:把伯牙的这种责问读出来。

(生读。)

师:同学们,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伯牙把琴摔坏了,而且再也不弹琴了。

师:他是在怎么地摔琴啊?

生:很伤心,而且很悲痛。

师:那你把悲痛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谁还想读?

(一生读出了悲痛。)

师:是呀,同学们,摔的是琴,断的是弦,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痛?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

(生读。)

师: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生齐说: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自己写。)

师:请一个孩子把他想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子期,你死了以后,没有人听懂我的琴声。想到你在时,能听得懂我的江山江河。现在我还能找谁来听我的琴呢?所以我只能摔破琴,从此不再弹琴。

师:从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绝望。

生:子期,我已经砸破了琴,掷了弦,世上除了你,我就没有了知音。我继续弹琴,有何用呢?

师: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的怀念之情哪!

生:子期,你死了,我弹琴何用,谁又能听得懂呢?

师:是啊!

生:虽然我有超高的造诣,但你死后,没有人能够了解我,欣赏我,,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虽然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我从此不再弹琴。同学们,我们在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伯牙对知音的怀念之情。但是我们古代的精典,古人的情怀,往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去领悟。今天我们领悟到的是此时此刻的情怀。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读故事有不同的体会,相信同学们以后再读《伯牙牙绝弦》。从这绝弦中领悟到更多更多。后人根据这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这首《高山流水》。拿起书,听着琴声,我们再来回味着这个故事。

(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齐读课文 。)

师:谁把这故事记在了心里,谁来试一试?

(出示课件出示课文填空,让学生看着读课文。)

(指一名学生读,其它同学在心里记。)

师:熟读成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懂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体会,最后熟读成诵。古文就是这样,要读书百遍(学生:其义自见)。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伯牙绝弦【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1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 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概括呢?这时,你是怎样赞叹呢?

(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善哉,绵绵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善哉,(  )兮像(  )!

……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四、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2. 边听边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动人故事。

五、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 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 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六、作业:

1.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 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知音)    钟子期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伯牙绝弦》教案【第三篇】

《伯牙绝弦》是1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分享了《伯牙绝弦》的优质教案给大家!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因此本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同时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查资料了解俞伯牙、钟子期

教师—制作课件,下载《高山流水》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释题存疑

1.(课间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国经典国乐《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曲子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板书:伯牙绝弦)读题,“绝”是什么意思?“绝弦”呢?

关于伯牙,你们有什么了解?

2.伯牙学琴,以大自然为师,终成一代操琴高手,足以见得对音乐艺术的酷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操琴高手,最后却摔琴绝弦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读通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善”字在文中出现几次?意思都一样吗?(点明:同字不同意)

3.请5名学生一人读一句,随机正音。(平翘舌音等)

4.字音是读准了,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太合适。大致地了解古文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正确断句读得流畅。回忆一下,理解古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5.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让学生练读停顿的文言内容,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6.解决初读课文要求的第二个问题:

“善”字在文中出现几次?意思都一样吗?(点明:同字不同意)

7.读着这个故事,你想到什么词?(知音、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琴瑟之好……)

板书:伯牙子期

(1)指名对照注释说说意思。(“善哉”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还可以怎么说?)

(2)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品味“知音”之情

(一)逐句分析,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品析重点句

学习文言文要抓住关键字词的解释来疏通课文,我们来学习一下。

出示句子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擅长弹

2.出示句子2:

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听音乐想像: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陪同钟子期,去感受伯牙的琴音吧!(播放《高山流水》节选音乐)现在你就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引读: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拓文本,丰富意象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钟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微风, 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清风!”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春雨!”

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炊烟袅袅雨雪霏霏

明月皎皎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杨柳依依

……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4.你看,伯牙琴声里面所包含的东西,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引导学生说)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想一定代词,这里指伯牙心里所想的。

(1)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必)小组读。板书:所念必得之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1)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知音?知音之间可以做什么?

6.身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大师俞伯牙,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追问: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山野樵夫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也许会对子期说什么?(知我者,子期也!撞见钟子期,是伯牙一生中最幸运的邂逅。)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生命的心灵的知音)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学到现在,你明白了伯牙为什么要把最心爱的琴摔碎了吗?

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认为于是,就断绝再

2.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最后一句话。(多名学生读、齐读)

4.拓文本,勾哀思

当时的情境是这样的-----(出示坟头摔琴的现代文)

5.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忆昔去年春, 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四、回归整体,背诵积累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让我们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课后延伸,升华认识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课后去读读。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所念

知音

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案【第四篇】

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

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炊烟袅袅”,你们根据我的提示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雨雪霏霏 芳草萋萋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年荡气回肠的故事,叫《伯牙绝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这是1篇文言文,希望大家都能喜欢。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37页,请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次,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还要求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大家可以看屏幕来练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文,评。

范读。

3 齐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来说一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好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看注释2联系上下文3多读课文,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变通))

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3.交流。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擅长。

板书:伯牙 钟子期

介绍:伯牙是名满天下的琴师,官拜上大夫。子期是为樵夫,也就是打柴为生的人。

善哉!

善:好啊!真美妙啊!

志:心里想着。

峨峨:巍峨屹立。

洋洋:广大,浩瀚无边。

念:想。

得:领会。

谓:认为。

复:再,重新。

……

《伯牙绝弦》教案【第五篇】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1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 “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是1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学生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揣摩作者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2.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设计理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深奥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一文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所以需要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时效,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故事导入,引入课题。

讲《警世通言》中伯牙和钟子期偶遇的故事导入,指导学生看插图,猜猜文中人物。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让学生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2.板书课题,指导“弦”的读音和写法。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绝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绝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由《杨氏之子》导入文言文学习方法。读通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明确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读文言文给你什么感觉?

3.检查预习。学生个人读后指导。教师范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4.领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韵味的领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读懂课文,领会情感

1.课文读通了,还要把课文读懂,大家说,有什么办法?(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请同学们按照这些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大意。读懂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

2.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阿拉文库。]

3.交流。

(1)从哪里看出二人是知音?

(2)引出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体会古文的一词多义。抓住“善哉”指导学生理解子期的由衷赞叹,并指导读。

课件出示句子,透过文字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和江河?读出你的感觉。

揣摩表达形式,抓住“峨峨兮” “洋洋兮”体会古文用字的精炼。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丰富想象。]

(3)对啊!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伯牙所念,仅仅是这些吗?角色转换,假如我志春风……你看到了什么?用上文中句式说一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4)课件再次出示二人资料。质疑:伯牙当时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交流)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是啊!知音欢聚,情投意合,将是何等的`其乐融融!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快乐。

(5)故事过渡。二人相见恨晚,结为兄弟,并相约一年后中秋之夜再在这里相聚。第二年中秋,伯牙兴冲冲前来赴约,假如你是伯牙,你会给子期带些什么礼物呢?(交流后起音乐)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课件再次深化二人资料。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充分利用文本插图,身临其境感悟人物心情,理解人物内心的感情。]

(6)深化情感。

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交流)

教师深情渲染:是啊!再也没有了知音欢聚,只有一座孤单的坟墓;再也没有了其乐融融,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假如你是伯牙,站在知音的墓前,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交流)

[设计意图:透过文字看画面,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课堂小练笔的拓展练习,读写结合,既提高了课堂实效,又让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在子期墓前,伯牙留下了一首伤心欲绝的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警世通言》)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4.回归课题。伯牙为什么“绝弦”?知道了吗?

[设计意图: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积累古文,尝试背诵

1.放《高山流水》,请同学们伴着这首曲子,想象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再把课文读一遍,把你的感受读进去,读出知音欢聚的乐,读出破琴绝弦的痛……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

2.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口,其情若生吾心”的境界,课堂实效就要在不断训练中提高。]

五、拓展文本,推荐阅读

课外推荐阅读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伯牙绝弦课文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译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

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作者介绍

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练习题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 )斩尽杀绝( )绝处逢生( )

美妙绝伦( )绝大多数( )悬崖绝壁( )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心怀不善(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04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