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03300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最新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庐山的云雾》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知庐山云雾的奇丽。

一、谈话导入,读题解题。

1、上星期我们跟随老师不但领略了长城运河的风采,也感受了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老师要带领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去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去游玩,大家开心吗?(板:庐山)

2、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北濒波涛滚滚的长江,南临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有着避暑山庄的美称。说起庐山,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会的人跟老师一起背,好吗?(师生同背)这首诗大诗人赞美的是什么?(庐山的瀑布)

3、这堂课,(板:的云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庐山的云雾(生:齐读)

4、读了这个题目,你看课文的重点会写什么?(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读者文章要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是写庐山的云雾。)

5、质疑:现在,你们的脑瓜里会产生什么问题呢?(生质疑:为什么写?有什么特点?)

6、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那么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们是想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自己到书中找答案?(看来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是学习真正的小主人。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初步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顺,并结合预习情况动动笔,读懂的地方写下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生读师巡视)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词语)

庐山、瀑布、似乎、笼罩、系腰带、变幻无常、千姿百态、一泻千里

流连忘返、幽谷、游览、弥漫、云遮雾罩、瞬息万变、一屡青烟、神秘

漂浮、四蹄生风、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A.看看小朋友有没有全读准了这些词(开火车,随意点击认读,及时肯定)

似乎:即好象。(提示)似,多音字,大部分时读[si],如:似乎,骄阳似火,似茫茫的大海;只有在“像……似的”的句式中,与“的”连起来读翘舌音[shi]

系腰带:系,多音字,当解释为“打结”时读[ji],如:系腰带、系鞋带、系蝴蝶结;更多的时候它读[xi],如:关系、联系、系统

B.这些词中你们读懂了哪些词?能用朗读和大家分享你的学习收获吗?

交流:

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手势理解)

变幻无常:常,规律。

千姿百态:千百种姿态,形容很多姿态。(真的有这么多姿态吗?用文中的句子来证明一下,读——)

一泻千里:泻,很快地流。江河水流迅速。(正如李白诗句所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

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流连、留恋,都有舍不得离开的意思,但在用法上,它们有一些细小的区别:流连,通常用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而留恋,则用于对故乡、母校、亲人等。

幽谷:幽深的山谷

弥漫:(热气、水气、雾气)充满、布满(联系实际:大雾天、浴室)

瞬息万变:瞬,眨眼;息,呼吸。形容变化极快。

神秘:

C.同学们词语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课文的朗读情况了。(分组读,边读边想刚刚提出来的两个问题,看看有哪些聪明又胆大的孩子能用简短的话来解决那些问题)

D.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很流利,而且好多同学读得还很有感情呢,老师相信他们一定读懂了。现在有哪些同学已经找到那两个问题的答案了呢?

(生答)你是从哪里找到答案的?

这两个句子是二三两节的中心句,概括了这两个小节的意思,放在前面,起到了总起的作用,也叫总起句。后面的话全是围绕它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总分。

E.那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吗?

(1)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4)写人们对云遮雾罩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

三、教学第一自然段

1、过渡:是呀,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人一种神秘感,难怪作者要来写它呢。快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一下,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作者对庐山云雾的情有独钟?哪些词句又让你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神秘?

2、生朗读思考,交流

3、引读: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是因为那——(),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

4、小结:我们班的同学真是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理解了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还初步解决了刚刚提出的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真是厉害,把掌声送给自己。下面还有本堂课最后一项任务,掌握生字的书写。

四、生字教学

1、学生自己看生字,提出注意点:瀑、幻、罩、系

2、辨析识记:幻(幼),庐(炉),瀑(暴),泻(泄),返(饭、板)

3、好词积累:三顾茅庐、风云变幻、天姿国色、迷途知返、返老还童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辨别组词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第二篇】

一、说教材:

(一)单元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3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令国人引以为豪。如果让我给这个单元定个主题,我想应该是“祖国山河赞”。(加入各课侧重点。)

(二)文本解读:

《庐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这篇散文紧紧扣住“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云雾图。全文层次分明,总-分-总的叙述方式适合刚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掌握。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过庐山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庐山云雾写得十分形象、美丽。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致。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这两个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总-分”结构。它们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学生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训练的重要凭据。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流连忘返”一词,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文章情景交融,文质兼美。

二、说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 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比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

四、说教法、学法

篇:“导学-自学”。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同,都是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这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半学期要掌握的重要的构段方式。因此,我采用从扶到放、学法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段:读悟结合,“读-划-品-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具体方法:对学生陌生的和词句进行点评,理解意思;学生不了解庐山云雾到底是怎样的,因此借助音、像,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感受,领略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和“动态美”;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请学生作画,加深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合理想象,拓宽文本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词造氛围。

1.认读《练习1》的8个词语,说说由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这样设计一是为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配上音乐营造气氛;二是为课后写话提供相应词语。

(二)引读课文回顾美。

在第一课时理解的基础上,用引读的方式回顾第一自然段。具体设计:景色秀丽的庐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三)“形态美”中悟学法。

1.分三次读。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中心句,用“——”画出来。找出中心词,用“。”标出,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

(2)再读课文,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

我把内容排列出来,关键词加上点。先点明“总分”结构写法。接着组织讨论: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练习词语运用(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然后用“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一个问题引出比喻。再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处比喻好在哪里,请学生到黑板上画白色绒帽和一条条玉带。(学生在画的时候,就要对云雾有充分的想象。其他看的学生也会把画出来的云雾与自己想象中的云雾进行对照,这样印象会比较深。其它两处利用“凤凰语文”资源库中丰富的图片来加深直观感受。)

(3)相机逐句指导有感情朗读,再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内化积累。

2、回顾此段学习,小结方法:读——划——品——读。

(四)“动态美”中用学法。

1.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2.检查自学的情况,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要点:

(1)找准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讨论: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

抓住关键词: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3)用朗读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文中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4、利用资源库中的视频短片来帮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5、 背诵。

(五)创设情境露真情。

情境1: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们到哪个地方游览? 请给外地游客介绍一下。

情境2:我国的名胜数不胜数,你还去过哪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分层创设情境,给不同经历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练习用“流连忘返”说话。

配乐朗读全文。

(六)课后练写固方法。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六、说板书设计:

本文层次明,结构清,主要讲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和“瞬息万变”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庐山的云雾、对祖国壮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

附:板书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 令人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教案:

教材分析:

(一)单元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3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令国人引以为豪。如果让我给这个单元定个主题,我想应该是“祖国山河赞”。

(二)文本解读:

《庐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这篇散文紧紧扣住“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云雾图。全文层次分明,总-分-总的叙述方式适合刚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掌握。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过庐山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庐山云雾写得十分形象、美丽。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致。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这两个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总-分”结构。它们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学生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训练的重要凭据。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流连忘返”一词,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文章情景交融,文质兼美。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 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词造氛围。

1.认读课后练习中的8个词语。

(1)指名读正确。(2)齐读。(3)由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为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配上音乐营造气氛;二是为课后写话提供相应词语。

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再去好好欣赏庐山的云雾。

2、板书课题:3.庐山的云雾,齐读课题。

二、引读课文回顾美。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像——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理解的基础上,用引读的方式回顾第一自然段,回顾庐山云雾的变幻无常。

过渡:确实,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美丽而神奇。欣赏这样的美景,

我们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感受。

三、“形态美”中学构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找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交流中心句。从这一段,哪个词特别能表现庐山的云雾的特点?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读句子。

3、再读课文,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

(1)边交流边把内容排列出来,在表示位置的词语下划线。再点明“总分”结构写法。

(2)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①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比喻好在哪里。

瞧这山头,现在是有模有样啦!看它戴着“白色绒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美丽、可爱、暖和、神奇等)适时理解“笼罩”。

② 看图加深感受。

③ 读出学生自己理解的感觉。

④ 点回中心句:这处恰当的比喻,让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庐山云雾的姿态。庐山的云雾还会有什么姿态呢?

4.抓住 “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词语,运用图文结合,展开想象的方法感受其它几处比喻的精到。

指名读一读句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样子吗?给你什么感觉呢?看看图,是这样吗?再读句子。

5、背诵。

(1)自己边想画面边填: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就像是戴在——;那些缠绕在——,又像是系在——。云雾弥漫——,它是——;云雾遮挡——,它又是——。

(2)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6、回顾此段学习,师生共同小结方法:读——划——品——读。

设计意图:对学生陌生的和词句进行点评,理解意思;学生不了解庐山云雾到底是怎样的,因此借助音、像,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感受,领略庐山云雾的“姿态美”。读悟结合,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从学习过程中提炼学习方法,为下段的自学提供“扶手”。

四、“动态美”中促想象。

1.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2.检查自学的情况,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要点:

(1)找准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讨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快,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找关键词: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②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③读好关键词,读出变化之快。

(3)讨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多,你又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找出云雾由什么变成什么?

②用朗读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资源库中的视频短片来帮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叙述: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神秘的色彩。看,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过渡: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4、 利用文中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1)学生说自己的想象。(要注意开阔学生思维,使想象丰富起来。)

(2)出示说话训练的句式: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3)学生写话、交流。

五、创设情境露真情。

练习用“流连忘返”说话:

情境1: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们到哪个地方游览? 请给外地游客介绍一下。

情境2:我国的名胜数不胜数,你还去过哪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配乐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分层创设情境,给不同经历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能吸引人的内容,说规范的句。

六、课后练写固方法。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例:

河边的小树林生机勃勃。……

公园里的菊花多姿多彩。……

美丽的街灯令人眼花缭乱。……

习作要求:

1、可以选择提供的内容写,也可自己另外定。

2、用上“总-分”的构段方式。

3、展开合理想象,用上“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 令人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教学反思:

这课教什么?怎样教?

如何使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使学生获益更多是老师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是教学的一个关键话题。在进课堂之前,教师总是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要教给学生什么?二是怎样教?即明确教学目标与制定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恰当地使用方法,也是让目标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

目标一: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凭借《庐山的云雾》这个文本,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在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尤为突出。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设计相应的训练(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一个本领: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这篇文章最让我满意的是有两段同样的“总——分”构段,我可以先扶后放,逐步进行教学。围绕这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课上,我先请学生找中心句(总写)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分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过一处分写,便点回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

学过之后,便要巩固,于是师生共同总结上段学法,再请自学下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在巡视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出了“总写”的句子,学生还有滋有味地品读着句子。弄懂之后,便要运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课后再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可以说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

不过,自己认为课后习题中的提示设计还不够理想,当时着急快要派用场了怎么就没招了,一时情急反而影响正常思维。上完之后静下来再想,倒不如列出例如“公园里的菊花多姿多彩。……”这类提示,反而更有启发性,学生也更容易着手。

目标二: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想象无限。迷茫的云雾在作者的笔下,竟活灵活现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从生活的到虚构的,从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丰富的想象,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于是,凭借这点,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二个本领:通过对文中描绘庐山云雾的比喻的品味,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

在达成这一目标的时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其实,想象得再不着边际,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东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创造。文中的比喻有些跟学生生活很贴近,如“白色绒帽”,我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处比喻的感受。有学生马上说感觉很“暖和”。这是多么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现在这样的12月的季节里,给你一顶绒帽戴在头上,你一顶也会觉得暖和。有学生说感觉很“美丽”,确实,青山白雾,想来也美。也有学生说感觉很神奇的,这也不错,那么大的山戴着顶绒帽,能不神奇吗?学生的感受谈得多么真切。

在指导利用文中的“……”写话时,我也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开始的几个学生说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等等。我一听,学生都想到动物了呀,于是我引导: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学生很聪明,马上就更大范围地想开去了,植物也出现了,房子也出现了,汽车也出现了,还有很多(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思维开阔了,想象也就丰富起来了。所以说教材来自生活,教学也应来自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来教,学生容易接受,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思维碰撞。

说到这处写话练习,在学生“写”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了参照格式。(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这样不仅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课堂上的写话训练目的一是要把想象到的用比喻句写下来,二是要尝试“总——分”构段,不宜太难。)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课后独立写话的时候有法可依。

“总——分”构段方式和比喻修辞手法这两点是我在这堂课上特别要教给学生。在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中还设有其他些许目标,如背诵、用“流连忘返”说话等,其实也是在这两个主要目标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可以达到的。(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几乎是每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都会训练的。这类“大众”目标应该可以不要写进“教学目标”之中了吧?)

另外,内容与方法的整合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在听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如果一堂课的容量太多,就会处理不好细节,使训练流于形式而学生学得并不扎实。在准备说课稿的时候,我理了一下我设计的训练,就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是,我将训练内容进行整合,将省略号的扩充练习之“说”改成了“写”,而将原本要“写”的形式移到了此处。这样一处理,将原设计中的两个“说”(还有一处是用“流连忘返”说话)改成了一“说”一“写”,并将写的要求明确化,也围绕了“总——分”这一重点展开。有机整合了修辞、构段于一处写话之中,让课堂精简了,训练也落到实处了。

课文是教学的主要凭借,谨防步入教教材的误区。明白了要教什么,就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凭借的依据,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扶手”。明白了怎样教,才可以将文本化为学生的内涵,使之成为课文与学生之间的可行“通道”。这关键是要为具体的目标寻找与之相应的具体方法(这方法也可能是一组方法),使两者相匹配。

《庐山的云雾》教学教案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3、感知总分段结构的特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那你都去过哪里?

生:我去过……

2、 你觉得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美不胜收、风景如画、山清水秀)

3、 说到旅游,谢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它就是(点击)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边的(庐山)板书(庐加拼音)。

4、 指名读。(两名)。“庐”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广加一个户。

师:庐半包围结构,广字旁的撇要写的长一点。(师描广字)。

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一) 第一自然段

1、 庐山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请小朋友自己来读一读关于庐山的这段介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

生自读。

2、 师: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还有(云雾)。

(1) 师:谁能来读准这些词语?指名读。评价:字音准确,声音响亮。谁再来试一试?

(2) 瀑 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三点水加暴。

师:从山壁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我们就叫瀑布,所以瀑是三点水旁,那它右边的暴,特别难写,谁来说一说暴怎样写?

生:暴这样写:竖提、点、提、撇、点。

师: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瀑。齐书空。

(3) 师:在庐山的这些景物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云雾。

师:(板书:的云雾)文中说这是怎样的云雾?(变幻无常)。

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指名两名。

师:幻 生字怎样记住它?

生:幺部 加横折钩

师:你能为幻找一找词语朋友么:

生:幻想、梦幻

师:这些云雾变化多,而且没有规律这就叫(生:变幻无常)

师: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受。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指名两个,齐读。

师:读准了这些词语,你会把这段话读得更通顺。自读。指名读。齐读。

师小结:

庐山峰奇山秀,瀑布文明中外,但最神奇的还是(生:庐山的云雾)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庐山的云雾,去感受她的神奇魅力。

(二)

1、请小朋友们轻轻拿起你的阅读文章,自己来读一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庐山的云雾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生自读2、3自然段。

3、师:很多小朋友读好了书就坐端正了,学习习惯可真好。通过读2、3段你还

庐山的云雾有怎样的特点?

4、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5、师:你是一个非常会读书而且会思考的小朋友(贴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谁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生读,两人。你读准了姿的平舌音。瞬的翘舌音可真准。

1、 姿 是一个生字,它是上下结构女字底。你能为它找一找近义词么?(形态万千、形态各异)

2、 一起来读准这两个词语。生齐读。

(三)

1、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能读通这一段吗?自己先来试一试?

2、指名读。一生读。

3、文中还有些动词你能读准么?(出示)

笼罩 缠绕 系 弥漫 遮挡

(1) 指名 你读准了罩 缠绕 遮的翘舌音。谁也能读准?指名。

(2) 课前预习了你知道那个词语的意思?

A: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就是笼罩。(图片)指名读2名。

笼 罩 生字 师范写 四字扁扁在上面,日字略宽,主题横长又平。

生描红。

B:缠绕 动作

C:系 多音字 系上 关系 联系 一起读一读。

D:弥漫 充满、布满(烟雾、水汽)我们就叫弥漫。(图片)山谷里到处都是云雾,这就叫云雾(弥漫)山谷。

E:遮挡 找 近义词 遮住 挡住 指读

(3)齐读

(4)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指名,女生齐读。

(四)

1、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姿态多,而且变化快。(出示)谁来读通这段话?

2、指名读。评价:真了不起,句子都读通顺了。

这里有两个词语 飘荡 和 漂浮 一个是(风)字旁,一个是三点水,为什么?

2、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

3、 男同学让我们一起来读通这句话。男生齐读。

(五)

1、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让人都舍不得离开了,真让人(流连忘返)啊。

2、指读。返生字,反加一个走之底,返是回的意思,和它相反的就是往,往返是一对反义词。

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流连忘返?

3、造句

三、词语

1、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语。你能读准么?

2、出示

变幻无常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千姿百态 笼罩 缠绕 系 弥漫 遮挡

瞬息万变 一缕 一泻千里 四蹄生风 漂浮

流连忘返 云遮雾罩

(1) 自读。

(2)指名分行读。

(3)齐读。

3、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庐山,那里的云雾变幻无常给庐山增添了神秘色彩,而且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人流连忘返。

4、那好你的课文,请1、2、3组小朋友分别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然后齐读最后一段。

准备好了么?景色秀丽的庐山起!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3、感知总分段结构的特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外扩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庐山风景)教师相机介绍: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的九江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而到了庐山,不能不看的就是那里的云雾。(板书课题)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庐山的云雾。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这课的生字新词,争取把它们都读对,争取把每一句话都能读通顺。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同学。

2、课件出示词语,先自由读,再开火读词语。

重点指导学习以下几个字:

(1)弥漫:注意这个字的声母是“m”。

(2)漂:如果放在句子中还能读对吗?

在课文中还有一个“飘”字是风字部,你读读这句话。

课件: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彩。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小结:看来,漂浮在水面要用“三点水”的漂,而“随风飘荡”就是“风字部”的飘。

3、同学互相质疑:在这些词语中,有哪个词你不太懂?

师生共同解疑。

(三)感情朗读,体会特点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学生朗读有关语句。

(2)指导朗读:能通过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这神秘的人间仙境吗?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千姿百态”。

(2)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文中都描写了云雾的几种姿态。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姿态的云雾,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4)全班交流。

(5)指导朗读第2句。女同学读描写笼罩在山头的云雾的句子,男同学读有关缠绕在半山的云雾的句子。

(6)云雾的位置不同,姿态不同,作者打的比方也不同。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云雾的千姿百态?

(7)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领略云雾不同的姿态吧!教师来读第一句话,每一组同学读云雾的一种姿态。边读边想,通过这样形式的朗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这段是按照先总起再分述的形式来写的。)

(8)尝试背诵。

让我们把这美景、这优美的文字,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咱们试着背一背好不好,先回忆一下不同位置的云雾都是什么样的?自己轻声试着背一背。

谁愿意试着背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也可以小声的和他一起来背。

现在我把表示云雾不同位置的词语也去掉了,你还能行吗?我们一起来!没有把握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一读。

(9)总结:看来,这美丽的云雾已经常驻在你们的心间了!学习这一段时,我们通过总起句抓住了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又通过朗读,感受到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把这一特点写具体了,让我们领略到它神秘的色彩。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是用这种先总起,再分述的方式来写的,谁找到了?

(2)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庐山的云雾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

(3)全班交流。

(4)云雾的变化不仅姿态多,更神奇的是--它变化的速度还特别快!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特点吗?自己先试一试。

(5)快看看这云雾又变成什么了?(课件出示四幅画面。)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或你想象到的云雾的样子写在这一段的末尾。

(6)你看,眼前的云雾说变就变--(学生尝试填空)

课件出示: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转眼间就变成了

课件出示:明明是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师: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可是一眨眼,它又变了:

课件出示: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她又变成了

(6)总结:就在我们一眨眼一喘息的时间,这庐山的云雾就有这么多的变化,这就叫“瞬息万变”。你觉得“瞬”在这里表示什么?

5、 学习第4自然段

(1)置身于这“千姿百态”的云雾之中,你们舍得离去吗?欣赏到这“瞬息万变”的云雾,你们还想踏上回家的归程吗?来到庐山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导朗读:读出我们对庐山云雾由衷的赞叹,读出我们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50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