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咏华山【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66872

【导言】此例“咏华山【范例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咏华山【第一篇】

教学目标 :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2

爬山艰难

感叹

红日近

白云低                 高

作业 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1. 板书课题:22。(齐读)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 范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词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 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 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 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 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

2. 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 朗读训练

1.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三。 指导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

四。 练习

1. 口头扩词。

顶(  )(  )(  )   齐(  )(  )(  )

2. 写笔顺。

与   华

咏华山【第二篇】

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的。课文写的是宋代寇准7岁时随先生登上华山,即兴吟诵了一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在学生熟读、理解了课文之后,教师问学生:“读了课文,与寇准比起来,你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回答很热烈,但中心意思都是大同小异:寇准7岁便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我们都8岁了却写不出来,我们真不如寇准呀!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种认为写诗高不可攀的无奈和我不如人的自卑。

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我们已经习惯了以一些优秀人物为榜样来激励学生。因此,在遇到写古今中外小神童之类的课文时,教师总不忘让学生与小神童们比一比,试图通过比较使学生有所触动,从而激发起他们刻苦用功、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用意是好的,但结果却不能让人满意,因为比来比去,学生只会认为自己不行,心中免不了是灰溜溜的。偶尔为之,问题不大。要是长期这样,那就是在制造自卑者了。

每个人心灵里都有两扇大门,一扇叫“自卑”,一扇叫“自信”。走进了自卑的大门,总认为自己不能的人,一辈子唯唯诺诺,一事无成;而走进了自信的大门,时时感觉到“我能行”的人,就能够抬起头来大胆往前走,有勇气去迎接风雨,敢于在困难中微笑。国外就有一些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数百名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大致相同的少年。当这些被调查的对象步入显示成果的年龄时,彼此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成了事业上的佼佼者,有的却没有什么作为。最终的结果显示,那些自我肯定的内心倾向较稳定者,其成功率大都超过自我否定倾向较明显的人。可见,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

那么,决定学生是走进自卑,还是走进自信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关键因素是他们对自我形象的认识。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形象往往是通过与同龄伙伴的比较,并在他人的评价中再经过自我分析、判断,逐渐建立起来的。因此,让学生学会比较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一味地与强于自己的人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这样只能是越比越灰心,越比越泄气,以致越来越自卑。相反,如果以自己的长处比优秀者的短处,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处处不如优秀者,在某些方面甚至更胜一筹。当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心中便会充满自信,便会产生内在动力,便会把握住成功的基点。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只有促进学生消除自卑,增强自信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而学生产生自卑的根源,就这节课来看,是因为教师提问的引导方式有误所致。其实,教师如果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这样来问:“寇准登上华山,即兴吟诵了一首诗。请你想象,现在你也登上了华山,你会怎样做呢?”如此一来,就不单单是引导学生与寇准比做诗了,而是引导学生向寇准学习,并适时发挥自己的特长。也许,有同学会像寇准一样也吟诵一首诗;也许,有同学会大笔一挥,绘就一幅美丽的图画;也许,有同学会高歌一曲,表达心中的快意……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肯定都是学生自己最拿手的,都是会受到大家啧啧称赞的,当然学生也就会随着自我的表现,将自信的种子播撒在心田。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小学,正是播种自信种子的最佳季节;课堂,正是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的最好场所。为人师者,要珍惜这美好的季节,充分利用这美好的场所,多为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让自信在他们成功的经验积累中不断巩固、不断增强;多对学生采用积极引导、欣赏赞扬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收获赞誉、收获自信、收获成功。

咏华山【第三篇】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 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

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一、 谈话导入  :

1、 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 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轻声:

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 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 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 精读全文

(一) 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 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2、 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 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 第二自然段:

1、 老师有首诗就是介绍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 师边画边述:

1)小孩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2)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么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3、 为什么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4、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5、 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6、 学习第四、五句

1)指名读

2)说一说句子意思

3)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4)与小朋友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5)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什么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什么位置?

7、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8、 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9、 小朋友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0、 这个小孩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1、 交流

1)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师读诗,生接句

3)指名读诗

4)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5)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三) 第三自然段:

1、 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 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 第四自然段:

1、 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 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 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 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 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 学习生字

1、 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 给生字找朋友

3、 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 描红、临写

六、 课外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1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诗句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笔画,简明。形象化古诗。

咏华山【第四篇】

作者:佚名    转贴自:后巷中心小学    点击数:291

《咏 华 山》教案

(第二课时)

后巷中心小学

吴娟

教材说明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本课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了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待了孩子的姓名和年龄。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

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配有插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 (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

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词语

3、 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板书:蔻准)

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

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

(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 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

(4)

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 (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配乐朗读全文)

四、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学习生字

1、出示:齐  与

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

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评价。

教后反思:

这一堂课,我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过程中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纵观这堂课的过程,我有以下四点感受:

一、 尊重学生

教师不仅要把孩子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把孩子看成是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个体。本堂课中,我用平和的态度积极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当学生表现出色时,真诚的表扬让他们心花怒放,如“你也读出来了,老师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殷切的鼓励使他们信心倍增,“你能再试一试吗?”

、“你很含蓄,要是声音再响一点,那就更好了!”他自始至终的微笑和恰如其分的赞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他尊重孩子们享受平等的权利、需要表达的权利,甚至犯错误的权利。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已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这样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尊重是教育者对学生崇高而理智的爱,因此,让尊重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吧,不要让呵斥与冷脸扼杀了学生思维的萌芽,要知道,戴着镣铐的双脚永远也跳不出优美的舞蹈!

二、 正面引导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很多时,我们重视了“主”而忽视了“导”。“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学生在学习时,必定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学有所得。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启发、诱导,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思考,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主动参与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他们共同讨论如何画画,一起学习朗读课文,不仅评价同学的朗读,也大胆评价老师的吟诵,最后主动实践边读边想的朗读方法。所有的这些都表明,在和谐课堂中,学生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个性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46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