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案(通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浪淘沙》教案(通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浪淘沙》教案【第一篇】
白居易的《浪淘沙》是《水》单元的第2篇课文。这里选了两首诗,还有一首诗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诗歌教学的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想在通过朗读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然后简单赏析。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多地了解,好在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语言比较质朴。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们对诗进行了朗读。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方法上再进行指导。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学第二首诗。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孩子们因为有许多老师听课而怯场畏畏缩缩,所以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就出了以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三十七个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在评课时刘校长也点出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创设。最后姚校长也进行了同样的点评。
我想,诗人写诗,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想现在的孩子知道几千年前诗人写诗的目的,能与诗人产生共鸣,除了进行必要的朗读而外,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就如《浪淘沙》,“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我们班的孩子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什么“茫茫东海变成了干涸的桑田”、什么“东海变成了桑田,水没有了,要节约用水”等等,始终不能上升到高度进行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想到“沧海桑田”的道理了。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可见,老师的引导确实非常重要。
当然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对作者的把握、情景的体会也不能忽视。或许对于小学的孩子,我们不能给他们太多的东西,但是,我们老师心中应该要清楚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总之,老师先要读透这首诗,先要与诗人产生共鸣,才能感染孩子去与诗人心灵沟通,体会诗句的美,与诗人产生共鸣。俗话说:“要给人一瓢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
我觉得姚校说的一句话非常好,想把诗歌教学好,老师自己必须应该有渊博的学识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在东小的网站里,也看到了1篇关于马兴兰老师诗歌教学取得佳绩的报道,评课的专家也给予了马老师和这堂课高度的评价,说她是一位教学功底,文学功底深厚的老师,上出的一堂富有诗歌美,文学美的课。
同时对孩子口标的锻炼还是要加强。尤其像诗歌这种需要大量赏析的课文。就像有几个老师说的那样,或许那些孩子心里清楚,但就是不知该怎样表达,或者即使表达了也是词不达意。
所以我就在想,我们老师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诗歌呢?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经过这一次的讨论,我们能在诗歌教学方面琢磨出一条路来。
《浪淘沙》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桑”和多音字“朝”“遂”
2、理解诗行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自己以前积累的水的词语或诗行,从“上善若水”主题中,感受水的美好。
教学重点: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行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以前积累的水的词语或诗行,充分感受水的美好。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动画
(让学生直观感受水,对水喜爱。)
(一)调动积累,引入课题
1、启发谈话,引出主题“上善若水”。
师:是啊,水无处不在,它给咱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呢?
生:……
师:从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这不仅使老师想起“上善若水”这行话,这是我国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的。(板书)你们知道“善”是什么意思吗?
生:善良、……
师:“善”本身有善良的意思,但在这里是好的意思。告诉我们水是非常好的事物。
2、复习有关描写水的词语。(从整体上,让学生对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联系到已有积累的知识,复习旧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水的词语呢?
生:……
师:看来孩子们是爱水的,积累了这么多的好词。
3、引出课题(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学习内容的同时,自然引入新课。)
师:古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自然喜好看万千水。今天,我们追随着古人的足迹一起去看一看水,到哪里去呢?让我们去白居易的诗(齐读课题)《浪淘沙》中看看吧!
(二)丰富积累,感悟古诗。
1、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师:学古诗,我们知道是(出示ppt,读)。
好,现在开始。
生自己学习。
师:老师看你学的挺认真的,冲着你这股认真劲,请你来读读古诗。
指名一生读古诗。
师:他读准字音了吗?
指名一生评价。
师:善于倾听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朝”是个多音字,在这里你为什么不读“ ”呢?
生答。
师:你把大致的意思讲对了,但更准确的说,这里“朝”是指早晨的太阳,也就是朝霞。来,我们再读读这行诗。
生读第二行。
师:读准了字音,咱们一起来读读整首诗。
齐读古诗。
2、互读诗文,自己解诗明意。
师: 谁来说说诗行的意思。
他说的时候,请其他同学仔细听,和自己理解的是不是一样?
生试着自己说说整首诗意思。
师:他的意思讲清楚了吗?说说你的见解(其他学生补充理解诗意)
平沙指什么?(平地)。对,这是指哪儿的平地?(水中的)说的真好,准确地说,这里指的是海中的平地。——板书
师:“暮去朝来淘不住”的意思是海水每天从朝霞升起到暮色降临,不停的推拥着大地,冲涤着大地。就让东海变成了桑田。现在,我们了解了诗的意思,带着理解,再来读读整首诗。
齐读古诗。
3、细读诗文,联想画面。
师:白居易笔下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呢?读
生读第一行诗
师:读到此时,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ppt)
你从诗中那个词体会出来的呢?
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评价语:你把读了重音,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磅礴的气势。
你读中有停顿,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感,让诗歌变得很有韵味。
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是何等的震撼,再读。
我感觉浪花小了一点,白色的浪花一朵接着一朵翻滚着、澎湃着,再读。
你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海中的平地也是那么辽阔,望不到尽头。
(多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总结:感谢孩子们,大家激qing四溢的诵读,仿佛让我们也置身于白浪滚滚、波澜壮阔的大海之中。
师:(ppt)让我们走进大海,听,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
师:你感受到了大海的汹涌澎湃,通过读,让我们也体会到好吗?
师:(ppt)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大海的磅礴气势让我们震撼,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壮观之美。读
同学们,你心中一定有独特的感受呢?用一个词批注在诗行旁边吧!(请两生板书批注)
请两个学生上台批注,师巡视,下面学生批注完后临场说
把你刚才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带到诗行中去读一读吧,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齐读第一行诗
4、品读诗文,入境悟情。
师:面对大海,我们的感受不尽相同,而这时,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呢?读
生读第二行诗。
师:“东海变桑田”是一个神话,你们知道吗?相传有个神仙叫麻姑,她自称自己三次看见东海变为桑田。你们认为这可能吗?可不可能,我们用事实说话
(ppt)a 3000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如今,却变成了海拔 米的喜马拉雅山。
b 我们再来看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往日的陆地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谁来介绍?(生看ppt说: )
我们回到诗中,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东海变桑田)是什么使东海变成了桑田?(海浪)对,还会有什么呢?读读诗句。
生齐读后两行
究竟是什么让东海变成了桑田?(时间)体会的真好,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暮去朝来)读
时间还能使什么发生改变?(万事万物)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变)面对茫茫大海,让我们随着时间的足迹,通过读去体会万事万物的变化吧。
齐读古诗
师:我们读诗,看到了大海的壮美,也体会到了诗人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让我们看着画面,吟诵这首诗,把它留在心中。
学生试背古诗。
总结:有些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了,我相信她已经把水的壮美留在了心中。
(三)内化积累,迁移运用
1、欣赏诗文,感受水美。
a感悟《浪淘沙》
师:日升日落、花开花谢,斗转星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随着暮去朝来、春夏秋冬、时间的推移都正在发生变化。上面写道的水是( )的,同样是《浪淘沙》,诗人刘禹锡笔下的水,又是什么样了呢?(ppt)
生读诗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小伙子,吼出气势来,读读)
师:怎样的海浪在吼?(很高的浪)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头高数丈)几十丈高的巨浪翻滚着、汹涌着,发出的声音简直可谓是(震耳欲聋)说的真好,这是何等的壮观之美啊,吼出气势来。
带着你们的这种体会,读一读。
b感悟《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前面我们感受到的是大海的壮阔之美,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首诗,又是什么地方的水?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美?(ppt)
(多让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出“柔美”)
生自读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大家体会的很好,作为奖励,老师请大家欣赏两段音乐。(播放曲子)
如果请你为《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配乐的话,你会怎么选?理由是什么?
生选择,阐述理由。
师:让我们和着曲子,邀诗人一道,通过读,在诗行中去领略水的美吧!
生配乐诵读。
2、内化表达,直白水美。
师:水是变化的,是可爱的,所以我爱水。(ppt)
我爱水光潋滟的水,正如
我爱直流飞溅的水,宛如
我爱清澈见底的水,好似
我爱水平如镜的水,正如
我爱汹涌澎湃的水,就像
孩子们,你们也爱水吗?用咱们积累的诗行也来赞美一下水吧!
生练说。
总结:方案一:水,有时使我们感受到柔美,女生读----(生读古诗)
有时使我们感受到壮美,男生读-----(生读古诗)
方案二:水,有时使我们感受到柔美,请个女生读,女齐读
有时使我们感受到壮美,哪个男生来读读,男生读
古往今来,赞美水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我们走过春夏秋冬,经历江河湖海,看到的水总是美的。所以,老子用“上善若水”告诉我们,水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怀着对水美好的感觉,再来读一读。
《浪淘沙》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提高诵读理解、鉴赏词的能力。
2.能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提高欣赏评价词的能力。 。
3.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能力(技能)目标 知 识 目 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 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 诵读本诗,体味词人悲凉的家国兴亡感。背诵全词。
素质(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
2. 体会词人亡国后的凄凉心境。懂得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真善美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品味诗歌的内蕴
2. 诗歌中的白描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诵法——品鉴联想法——陶冶法——探究法
能力训练任务 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2.学生介绍李煜生平及作品,了解创作背景。
3.根据诗歌内容演绎诗意。
4. 概括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诗歌选》
2.《李煜后期词的艺术魅力探微》
二、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导入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今天就来看看这位薄命君王的绝代词——《浪淘沙》
第二阶段: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
1、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
2、请阅读题解
3、补充介绍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别号有: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居、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等。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位儿子。他的父亲李璟,被世称为中主。李煜25岁即位南唐国君。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开宝八年(975 )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生在帝王之家,濡染了世界的种种骄奢糜华,使他在人生得意的青春年华,发出了“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知老”的感慨。于是他坐拥佳人,疏于治国。然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宋朝的铁骑终踏破了他的美梦。归为臣虏,朝夕以泪洗面。曾经俊雅飘逸,风流倜傥的南唐后主,进入了人生最暗淡的时光。从一代帝王沦为臣虏。
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 卷,杂说百篇。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 绮丽,婉转缠绵。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即《相见欢》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亦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尤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炼,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从的帝王到阶下囚,这一人生的大起大落成就了李煜。
那首《虞美人》(之二)是后主被宋太祖毒害的导火线。宋太祖为了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句疑心他暗中图谋报复,准备异动。已经存心要杀他了,到了这年的七月七正是后主的生日,开了一个纪念会,大作其乐,声震云霄。太宗觉得他太放肆了,立刻令楚王元佐用牵机药将他毒死。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还说:“李词虽写得好,只能算个翰林学士,哪能当一国之主?他若能以写词的功夫治理国家怎会成为我的俘虏啊!”
4、《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创作背景。
《浪淘沙》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下面我们就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第三阶段:朗读诗词,体会情感。
1、听录音,注意节奏、语气。
2、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教师作朗读指导),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译文:悲哀的往事实在难以排遣。苔藓长满秋风庭院,任它朱帘不卷,反正没有人来。已是国破家亡了,从前做皇帝的一切都埋没在蒿莱之中。晚凉天静,满天月色,想见远方的金陵,那些过去属于我的宫殿的影子,还照在秦淮河的清波里,只是人去殿空!
第四阶段:赏析 (思想内容)
此词为亡国后的伤感、沉痛之作。(表达了亡国之君难遣的悲哀和寂寞。)分上下两片。
1、朗读上片,思考:透过上片的哪些语句,你知道了词人整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具有怎样的心绪呢?
交流、明确:
——“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后主被俘入宋后,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的“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来表现的是沉重的孤独感。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室内也是死气沉沉。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他在期盼人来,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后主在汴京开封的住处,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 ”。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这就是李后主的心态。
上片着眼于白天的景和情。第一句中前半句写回忆往事,不觉悲又心生,所有往事化为满腔愁怨。一个“堪”字,一个“只”字,只能剩下,实际是只留下。后半句“对景难排”中所对之“景”并非乐景,所排的也不过就是“哀”。身为囚犯,度日如年。触景生情,悲情无法消解。“秋风庭院藓侵阶”动静交织,为“对景” 作注解。秋风阵阵,凉意渐浓,归思顿生。而身锁庭院之中,因少人探访,至于藓侵台阶,门帘终日无人卷起。写景寥寥几句话,抒情隐于所绘之景,但人物的悲喜之情表露无遗。
过渡:词人白天面对着冷清、萧索的环境孤独寂寞、愁苦不堪,那么,夜间他又会是怎样的一副情态呢?
2、朗读下片,说说词人夜间的难堪表现。说说词的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
交流、明确:
在极度孤独中度日的李煜,打发时光、排遣苦闷的方式是回忆往事。金剑沉埋于废墟,壮气消沉于荒草,复国的机会与可能是一点儿也没有了,只好任命吧!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
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非吾土”。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下片落笔于夜间的感受。先前也曾腰悬宝剑,豪气冲天。而现在自己去国离家,身为囚犯,宝剑早已不知失落何方;英雄气概也早已随衰草无处寻踪。夜晚凉意袭人,满天无云,一轮明月高悬碧空。同在月华笼罩下的金陵的旧时宫阙,此时已是人去楼空,秦淮河水仍然在无语流淌着。
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暗伤亡国之意。同在月华笼罩下的金陵的旧时宫阙,此时已是人去楼空,秦淮河水仍然在无语流淌着。
3、阅读赏析内容,加深理解。
4、小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主要写亡国之后的伤感和沉痛,层次、线索很清晰。以白天生活难堪和晚间生活难堪统括被俘后的艰难岁月和悲愁心情。
第五阶段 :总结艺术特色
(1)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起句辟空而来,直抒胸臆,道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哀心情。作者在词中直泻胸臆,各有侧重。有哀愁:“往事堪哀,对景难排。”有哀怨:“终日谁来;”有哀叹:“金锁沈埋,壮气蒿莱。”全词感情深沉,哀绪不断。
(2)具有较高的概括性。生动如画,形象鲜明。
(3)白描手法,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而遣词准确、洗练。
“秋风庭院藓侵阶”“秋凉天净月华开”
景中有寄寓:“庭院藓侵阶;珠帘闲不卷”比喻生活凄凉寂寞。“天净月华开”,“玉棂瑶殿影,空照秦淮”。表示怀愁脉脉难断。
景中有对照:过去住处是玉楼瑶殿,现在住得是小院藓阶;过去通宵寻乐秦淮,现在整日珠帘不卷。
第六阶段:诵读;背诵。
第七阶段:作业
1、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其应怎样评价?
2、词的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板书
浪淘沙
哀愁:对景难排——沉郁悲凉
白天
哀怨:终日谁来——荒凉冷清
夜晚 哀叹:空照秦淮
教学后记
《浪淘沙》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两首诗中所描写的不同意境。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描写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故事,背诵古诗,理解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实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在你的印象当中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生畅所欲言)出示大海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辽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浪淘沙》,看看大诗人笔下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致。板书课题: 浪淘沙
学习古诗
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抽学生朗读古诗,学生相互评议,读准字音。
再次的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
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意境。
师:首句“白浪茫茫与海连”,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浩大雄浑的意境当中: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一朵连着一朵,翻滚着澎湃着,举目望去,海的近处是天,天的近处是海,海天连成一片,令人心境开阔。仅仅七个字就刻画出如此博大壮美的画面。
生反复朗读体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平沙浩浩四无边”这句诗是说水中间的田地十分辽阔,也是看不到尽头。此句与首句呼应,令人心中更觉宽阔。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海水每天从朝霞升起至夜幕降落都不停的推涌着大地,就致使浩瀚无际的东海变成令人赞叹的桑田。
学生自由学习古诗,朗读古诗,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以把这首诗和以前学过的有关水的古诗相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感受《浪淘沙》所表达的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致。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到诗句文字的美感,诗文的前两句意境雄浑,对仗工整,读起来气势磅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浪淘沙》,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致,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的这种写作方法。
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浪淘沙
( 唐) 白居易
波涛汹涌 辽阔壮观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白居易的《浪淘沙》,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辽阔壮观、汹涌澎湃的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看看这首诗展现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 学生自学古诗,边读边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句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或者和小组同学交流,试着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可巡视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以及朗读情况。
2、检查自学成果。抽学生朗读古诗,生相互评议,指出读的不对的地方,进行纠正。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讨论,相互交流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3、师:有哪位同学到过西湖吗?(出示西湖的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湖的美景。
4、在学生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使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合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请入境。
5、学生有感情地练读古诗,体会古诗所描写西湖的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景致。
6、引导学生体会《浪淘沙》与《饮湖上初晴后雨》所描写的景象的不同,感受语言的魅力!
拓展学习,开发资源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学习了那些描写水的诗句?
通过其他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背诵更多的诗词,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文化,促进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我们领略了西湖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景致。同学们表现得很棒,用自己的方法读懂了古诗。
作业
背诵古诗。
积累其他的和水有关的诗句,摘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西湖:宁静素雅 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