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彩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彩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第一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例1与相关的内容,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是学生能结合乘法的口算、估算来进行验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首先进行知识回顾和检测。
出示:
1. 口算
23×20= 42×30=
23×19≈ 42×29≈
23×21≈ 42×31≈
2. 笔算
34×12= 76×47= 25×36= 37×82=
独立完成,4生板演。简评
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步骤和要求。
师:其实,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回想乘法学习的历程:我们首先学习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就是表内乘法,接着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然后是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今天我们再往前迈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那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多位数的乘法。
3.出示练习变形: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1) 估算
师:首先来估算一下134×12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估算乘积。
(2) 尝试笔算
师:你能不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经验来尝试列竖式计算
134×12呢?边算边想: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情况)
请学生板演展示,并讲解计算的步骤:
先算什么? 134
再算什么? × 12
最后算什么? 268 (134×2的积)
134 (134×10的积)
1608 (134×12的积)
师:问竖式中的各乘积的意义?
(3) 尝试笔算176×47
师:能试着计算176×47吗?边做边想过程,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或在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困惑?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生:板示不同的笔算。(正确的 错误的 困惑的)
师: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用乘数哪位上的数去乘,乘积的末尾就和乘数的那位对齐。
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4) 与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对比,你觉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注意什么呢?
4.巩固练习
完成后两道练习,订正,讲评。
5.小结笔算方法
6.解决问题
师:学以致用,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一问题吧!
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生:(1)读题,弄清题意。
(2)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位数乘两位数【第二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8页例1,第79页上的议一议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掌握做工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口算。121×2=121×10=216×1=301×2=304×10=304×10=112×30=112×40=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点评:通过相关?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初步计算。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并注明“张阿姨每时采摘123kg脐橙,她在果园里工作了32时;李叔叔每天包装324筐脐橙,他在果园里工作了27天。”
教师: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张阿姨32时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学生2: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教师:解决第一个问题应怎样列式?
学生:123×32。
教师:你能估一估张阿姨32时大约采摘脐橙多少千克吗?
学生1:把123看作100,32看作30,我估计大约3000kg。
学生2:把123看作120,32看作30,我估计大约3600kg。
教师:张阿姨实际采摘的脐橙比3000kg多还是少呢?
学生:略。
教师:通过估计,可以判定她采摘的脐橙至少也在3000kg以上,但是,张阿姨究竟采摘了多少千克脐橙,123×32的积又是多少?大家会算吗?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1:我用的是口算,先用123×30=3690,再用123×2=246,3690+246等于……
教师:的确,要让每个同学口算出123×32的积,实在有些困难,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2:的方法是用笔算。
教师:为了计算更加准确,我们常用竖式计算,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2)尝试笔算
教师:以前在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那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呢?请你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尝试计算一下123×32的积,遇上困难可以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演算过程:①123②123 ×3234×6322463693936369615学生讨论,同意第一种算法。
(3)探究明理。
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算吗?
引导学生说出:把32分成30和2,用2乘123得246,再用30乘123得369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123×32的积是3936了。教师相机完善板书。
教师:在乘的时候明明123×3的积是369,为什么不与个位对齐,而与十位对齐?学生:因为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123×3得369,表示的是369个十。
教师: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这个准确值和刚才估算的结果相比,差异大吗?
学生:有一定差异。
教师:所以有时我们需要精确数时,就要用到笔算乘法。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一是突出笔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笔算的应用价值;二是让学生先估算,再笔算,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三是有效借助旧知,让学生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
算方法,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让学生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四是关注容易出错的一些细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4)学生尝试自学第二个问题: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注意引导学生和前一道题进行对比,计算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再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到视频展台展出,让该生说说自己的做法,强调进位,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相加时不能加表示进位的这个小数字。
(5)小结。
教师: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位数要多一位。
教师:从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都是工作总量,而每时采摘的千克数和每天包装的筐数都是工作效率,32时和27天都是工作时间,所以在做工问题中,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在笔算不进位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尝试自学要进位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二是让学生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两个小问题,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做工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学生独立完成第79页课堂活动,强调计算要认真仔细。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2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
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位数乘两位数【第三篇】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生的体验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技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根据比较、交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在比较、交流中,明确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0页例5及“做一做”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学情与教材分析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后的进一步学习。第二学段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因此,本节课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独立估算,再让学生多层次地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这样的逐步引导,让学生参与亲自体验中,是学生学习估算最有效的途径,也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1、秋天到了,我们四年级准备组织同学们去秋游,你们想去吗?(想)
2、出示主题图与题目 。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辅导员王老师应该准备多少钱去买票?
(1)出示问题;看了题目,你想到什么?
(2)引导分析题意。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算式,也有可能会想到“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意思就是“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觉得只需要估算出一个近似值就行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数学课程注重的首要方面。”一些专家也对此作了很好的诠解。也就是说,在学生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为了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需要计算时,他能否根据问题的情境合理地选择估算、心算、笔算、计算器等方法进行计算,这是需要教师加以关注的。因此,在课一开始,当问题中不再出现“大约需要多少钱”这样指向性很明显的问题时,我提出:“看了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面对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一理解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时候用估算。)
3、列出算式,导入新课。
真好,大家都知道列式为49×104,要求出49×104的近似值。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
(二)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一〉利用估算需要多少钱购票的问题,探究估算的方法。
1、独立估算
请每个学生运用已有估算经验独自估算“49×104≈?”,并写出估算过程。
(学情预设:对于估算“49×104≈”,学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多种不同的估算结果,学生估算的方法及过程可能是:
(1)49×104≈5000元
49≈50
104≈100
50×100=5000元
应该准备5000元。
(2)49×104≈5100元
49×104=5096元
5096≈5100
应该准备5100元。
(3)49×104≈5500元
49≈50
104≈110元
应该准备5500元。
(4)49×104≈5200元
49≈50
50×104≈5200元
应该准备5200元。
(5)49×104≈4900元
104≈100
49×100≈4900元
应该准备4900元。
(6)49×104≈4000元
49≈40
104≈100
40×100=4000元
应该准备4000元。)
2、小组交流
(1)以前后桌的4位同学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2)各小组总结出本小组认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种估算方法,并做好记载。
(学情预设:在学生独立估算后,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可能会否定其中几种估算方法,而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这种否定不一定正确,但能反映学生真实的想法。)
3、全班交流
〈二〉利用对比,引导学生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1、在以上几种方法中,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2、今天的估算方法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今天学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也可能会说今天的估算在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个环节中,不管是在小组里探讨,还是在全班交流,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认为估大了钱就够,估小了钱就不够,这种思考是低层次的思考,是需要提升的,因此当学生评价了每种方法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对比:一是组织学生将今天的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学生会发现估大的几种方法是合适的,估小的几种方法是不合适的,然后再次对比,使多数学生形成共识,第三种方法更好一些,从而发现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结果、计算方便可行的估算方法就是好的方法;二是组织学生将今天的估算方法与以往的估算方法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乘法估算,关键在于如何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三)实践实用,深化认识。
1、课本第60页“做一做”
(1)弄清题意,列出解答算式。
这里隐藏一个条件,全年即12个月。
(2)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3)反馈估算方法。
2、生活中的数学
(1)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的方法?
(2)师出示一组生活中的估算问题。
a、四年级共有学生103人,买一个计算器要58元,需要准备多少元?
b、小军家每月平均用电127度,一年大约用电多少度?
c、希望小学做操,每行97人,站了110行,希望小学有多少人做操?
d、学校买1028套校服,每套59元,要准备多少钱?
要求:①列出乘法算式
②写出估算过程
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答过程和结果。
(四)全课总结:
1、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是:接近准确数(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一般用口算能得出结果。)
2、估算时关键在于如何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即学生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在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后,利用教材上的“做一做”,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践应用中,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需要用到今天知识的问题,并且我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问题,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仅巩固学生建立的数学模型,而且使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七、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
49×104≈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感知新知,注重学生相互交流、启发、探索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动脑,敢于质疑,大胆探究,给学生提供了大的思维和探索的空间。
一、创设情景,富有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本课一开始就出示秋游活动图片,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由问题背景“应该准备多少钱”引入估算的学习。
二、注意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启发,共同探索,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解决49×104的估算和计算时,先安排独立计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这样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在讨论谁的估算好一些时,强调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方法。
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从选取学生最熟悉的事件作教学素材,使数学学习变得生活化,最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例1与相关的内容,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是学生能结合乘法的口算、估算来进行验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使学生经历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首先进行知识回顾和检测。
出示:
1. 口算
23&ties;20= 42&ties;30=
23&ties;19&asp; 42&ties;29&asp;
23&ties;21&asp; 42&ties;31&asp;
2. 笔算
34&ties;12= 76&ties;47= 25&ties;36= 37&ties;82=
独立完成,4生板演。简评
请学生说一说,计算步骤和要求。
师:其实,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回想乘法学习的历程:我们首先学习的是一位数乘一位数,就是表内乘法,接着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然后是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今天我们再往前迈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那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多位数的乘法。
3.出示练习变形:
134&ties;12= 176&ties;47= 425&ties;36= 237&ties;82=
(1) 估算
师:首先来估算一下134&ties;12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估算乘积。
(2) 尝试笔算
师:你能不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经验来尝试列竖式计算
134&ties;12呢?边算边想: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情况)
请学生板演展示,并讲解计算的步骤:
先算什么? 134
再算什么? &ties; 12
最后算什么? 268 (134&ties;2的积)
134 (134&ties;10的积)
1608 (134&ties;12的积)
师:问竖式中的各乘积的意义?
(3) 尝试笔算176&ties;47
师:能试着计算176&ties;47吗?边做边想过程,先算什么?在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或在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困惑?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生:板示不同的笔算。(正确的 错误的 困惑的)
师: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用乘数哪位上的数去乘,乘积的末尾就和乘数的那位对齐。
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4) 与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对比,你觉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注意什么呢?
4.巩固练习
完成后两道练习,订正,讲评。
5.小结笔算方法
6.解决问题
师:学以致用,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一问题吧!
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生:(1)读题,弄清题意。
(2)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