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4409

【导言】此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热选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诗词五首——《饮酒》《归园田居》《洞庭湖赠张丞相》【第一篇】

一、导入  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

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

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作者邮箱: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第二篇】

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意思1坐着看那些垂钓的人,我没 有钓竿,只是心里羡慕钓鱼者而已。 徒:空。

意思2我看到了那些钓鱼的人,空有羡慕的心情,可是手里没钓鱼工具。婉转地表达了求人推荐提携的心情,但话说得曲折含蓄,不露痕迹。“坐观” 二字,再加一个 “羡” 字,已经把作者的心情全部写出,写得如此得体。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没有希望做 某事,徒有羡慕之心,或形容只是袖手 旁观别人做事,并不想参与其中。[例] 一种是,面对大好形势,虽有动于衷,啧 啧称赞,但只闻赞美,不见行动,在跃进 声中立马踟蹰,在新长征中盼顾不前, 颇类似唐诗写的那种人:“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李善阶《从“羡鱼”和 “结网”谈起》)

全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鉴赏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曾被人誉为“有唐五律之冠” (方回 《瀛奎律髓》卷一引 “无名氏”语)。诗题一作 《临洞庭湖》。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728—729)曾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张九龄,两人结为忘形交。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此诗即是张九龄为相期间孟浩然寄赠给他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推荐援引而出仕从政的心情。

首联两句写洞庭湖水面空阔,混茫无边。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境内,长约二百里,广约百里。仲秋八月,湖水暴涨,渺无涯际,与岸齐平;在阳光的返照下,天空如同涵容在湖水中,浩瀚无垠的湖水仿佛与天空混而为一,水天一色,极为壮观。“平”、“涵”、“混”三字用得极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秋水平湖,与天相接的景象。“虚”与“太清”,均指天空。

颔联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云梦泽一带;湖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擂鼓,势若雷霆,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踞于湖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云梦泽是古代巨泽,位于今湖北省长江南北,原为二泽,江北称云,江南称梦,后大部淤成陆地,遂并称云梦泽。此处用 “云梦泽”指代湖北省东南部及湖南省北部的广大低洼地区。上句用一“蒸”字, 写出水气弥漫之广与积蓄之丰; 下句用一“撼”字, 写出波涛喧声之大与威势之强。这两句诗阔大雄浑,气象壮观, 是咏洞庭湖的名句,正如《西清诗话》所说:“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 一语气象。”后来杜甫亦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两句咏洞庭湖的'名句,堪与孟诗媲美,同为千古绝唱, 致使方回叹道, 洞庭湖与岳阳楼之壮观, “孟杜二诗尽之矣”, “后人自不敢复题” ( 《瀛奎律髓》卷一)。在两句孟诗中, 尤以 “波撼岳阳城” 一句最为声势动人。宋人范志明 《岳阳风土记》 云: “孟浩然《洞庭湖》诗有 ‘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 昼夜不息。”孟诗此句,既有夸张,亦有写实, 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波涛动人心魄的气势。

前四句既描绘了湖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世。

颈联两句表达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上句说自己想渡过波涛汹涌的洞庭湖, 但苦于没有船和桨, 实际暗喻着诗人想从政做官, 但可惜无人引荐的慨叹。张衡《应闲》云: “学非所用,术有所仰;故临川将济,而舟楫不存焉。”此为 “欲济无舟楫”所本。诗中之 “济”字, 语意双关,兼含 “济水”与 “济世”之意。“舟楫”既指渡水器具, 亦指引荐之人。下句说自己虽然身处明君治下的盛明之世, 但却平居闲处, 无所事事, 实在感到惭愧, 有负 “圣明”之世, 从而表达了诗人不甘长期隐居, 而欲出仕求官, 做一番事业的愿望。“端居” 即平居、闲居, 此处指隐居。

尾联两句请求张九龄予以推荐援引。诗人说他坐在湖边看着垂钓之人,只能徒然羡慕别人钓到的大鱼罢了。“垂钓者”既实指洞庭湖边的钓鱼人, 亦喻指执掌朝政的丞相张九龄。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说: 张丞相主持政事,诗人是很钦佩羡慕的,很愿追随在丞相左右,为朝庭做些事情;但自己现在仍是在野之身, 尚无一官半职, 虽然空有出仕从政的愿望, 但却无法实现, 因而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推荐援引。《淮南子·说林训》 云:“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借用了这一古语, 既与有关洞庭湖的描写相贴合,但又翻出干谒求荐的新意:“唐人上达官诗文多干乞之意, 此诗收句亦然, 而词意则超绝矣。” (高步瀛 《唐宋诗举要》卷四)。

这首诗的构思非常巧妙新颖。前四句虽系写景, 但景中含情,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巧妙地歌颂了开元盛世。后四句虽系抒情,但婉而不露, 写得萦纤曲折, 含蓄蕴藉。诗人虽然希望张九龄引荐, 但又不失身份,写得词语得体,不卑不亢,毫无寒乞相。纪昀评此诗曰: “此襄阳求荐之作……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 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 (据方回 《瀛奎律髓》卷一引) 纪氏此评, 可谓一语破的。

孟浩然之诗, 总体上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有些诗却 “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 《唐音癸》卷五引 《吟谱》语)。这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即是雄浑壮逸风格的代表作。清人潘德舆说,孟浩然有些诗 “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养一斋诗话》),壮逸浑健之诗在孟集中虽然不多,并不代表孟诗的主要风格,但它毕竟是孟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词五首——《饮酒》《归园田居》《洞庭湖赠张丞相》【第三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

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知——析赏——评——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创作背景的介绍。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

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媒体设计

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p317,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背景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柳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三、知

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2、一读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3、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 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 实——虚 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 心远——骨 心静——境自静

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体会人与自然的贴近,顾城《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点明,真意——髓

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蓦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归纳,诗人悟得却不愿细析(有莫测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

体味、讨论、齐读。

听《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 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启、行

1、学其金刚怒目一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2、洗其消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热爱自然,共享自然。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板书

饮 酒       陶 渊 明

启、行:有追求、爱自然

评:景、情、意、理合一

闲适、自得--傲

析、赏:而 心静<==>境自静

心远——骨 田园<==>尘世

悠然——飘逸之梦 景即情

真意——髓 自然

知:背景   文意

诗词五首——《饮酒》《归园田居》《洞庭湖赠张丞相》【第四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3、体会诗意。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播,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中的意味。

2、了解诗歌的赏评。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2、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爱。

(四)美育渗透点

1、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知——析赏——评——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创作背景的介绍。2)、诗人的整体评价。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方法

1)、注重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

2)、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介绍背景。

3)、以同类诗文拓展诗歌的赏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媒体设计

录音机《古筝高山流水》、投影仪《陶诗、赏诗》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诗歌。

2、设问、作答、引题。

3、背诵诗歌。

4、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七、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的传统文学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诗歌和散文更是两股清泉,我们应不断地汲取,让它们永久地留在血液里,终生受益。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圈。展示了山村优美的风光,恬静的生活,老友间的情谊,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的情趣。大家还能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助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渊,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p317,今天我们来共同研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净世界。

二、背景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在其自传性散文中称“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此为号焉)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史记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来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代表作: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

散文《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的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鬓,并怡然自乐。”

《五柳先生传》(过去进步知识分子企慕的人物),赋《归去来兮辞》其中优秀作品内容上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对后代作家影响很大,王维曾写“复值接与醉,狂歌五柳前。”自比五柳,开田园一派。

三、知

解题:本篇为《饮酒》组诗的第五首,此组词共二十首,为陶渊明酒后写的杂感诗。

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2、一读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意义,体会文意,

3、逐步读——析——赏。

教师范读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点明而转折——矛盾 人境无车马喧。

自问自答 实——虚 意味深长。

学生齐读(注意问句升调,答句的意味深长)

归纳: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板书 心远——骨 心静——境自静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说出亲切感人。中国禅宗六祖能一日诵经,风吹幡动,一曰:“旗动”二曰:“风动”慧能曰:“心动”亦点明此意。

学生齐读,体会诗意。

接着诗人顺势而下写出无限的意趣。

教师范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句点明:妙在“悠然”——无意看山。

“见”不是“望”“看”——景已入心。

触景生情,与自然化为一体,进入更高的境界。

体会人与自然的贴近,顾城《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诗人推崇的田园生活优雅闲适的绝妙写照,也是作者追求的飘逸之梦。王维诗中亦云其悠闲“倚杖紫门外,临风听暮蝉”。

至于“菊”字,我们可从苏东坡《冬景》中可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一个“傲”字尽现其意。

周敦颐《爱莲说》中曾云“晋陶渊明独爱菊”物芳可明志洁足见其节操高尚,淡泊名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两意: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这是一种真情的召唤。在自然的感召下,诗人的心更宁静了,他悟得了真意:鸟日出而出,日归而返,完全委运自然,那么我要像飞鸟一样,纵身大自然之中,以尽百年,不也欣然自得吗。正如《挽歌》中云“死去何足惜,托体同山阿”这接近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但诗人悟得有没有说出?——引出末句。

点明,真意——髓

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蓦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归纳,诗人悟得却不愿细析(有莫测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此句展现无比广阔无比自由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正是陶渊明毕生追求的世界,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不是很多人能懂得,足见其诗“旷达中含几多悲凉,飘逸中带几多沉重。”)

此时景情意合而为一,实乃诗之完美境界。《山草香·》

体味、讨论、齐读。

听《高山流水》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评:

1、陶自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宋 陈师道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3、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

启、行

1、学其金刚怒目一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2、洗其消极: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热爱自然,共享自然。

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1、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7、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沾衣欲湿( )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1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12、( )( )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3、来日绮窗前,( )著花未? 14、停车坐爱( )晚,( )红于二月花。

15、( )尽已无擎雨盖,( )残犹有傲霜枝。

板书

酒 陶

明 启、行:有追求、爱自然

评:景、情、意、理合一

闲适、自得--傲

析、赏:而 心静<==>境自静

心远——骨 田园<==>尘世

悠然——飘逸之梦 景即情 ↓

真意——髓 自然

知:背景

文意

作者邮箱: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24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