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精编教案《观潮》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5681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精编教案《观潮》实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观潮》课文简说1

设计理念

1、注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创设情景,感悟语言,领会课文情感内涵,并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为家乡有着如此壮观的景色而自豪,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生字词语,能在品读中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并参考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4、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习积累语言材料。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背诵3、4自然段。

6、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词、句,感受潮水的壮观,感受作为潮乡人的自豪。

7、发挥小组合作的功效,通过合作品读,使一些感悟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得到帮助。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作为潮乡人的自豪。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比较活跃。但是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相差也很大。

教材分析

这是1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出了钱江潮壮观的景象。文章语言生动,词汇丰富,适合学生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1、大家知道农历八月十八是我们这儿的什么节日吗?对,是我们这儿较隆重的观潮节,黑板出示──观潮。

你看过潮吗?请你说说感受。

2、交流课前搜集关于钱江潮的诗句,选取典型诗句诵读。

二、初读课文,检查交流

1、自由读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验证:

课文中描写的潮水是否和诗中的一样。

2、检查读通,理清内容: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潮水?

三、播放课件,激发情趣

1、家乡的钱江潮壮观、雄伟。总让人看不厌。作为潮乡人,一定深深为此自豪。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吧。

(播放钱江潮。)

2、看了录像,你最想对家乡的大潮说些什么?

四、突破重点,品读课文

1、刚才我们看到的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2、自己读读2、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觉得特别壮观,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⑴ 自读感受。

⑵ 小组品读,把自己感受到的传递给别人。

3、集体品读,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读、说、想象、结合生活经验……)

⑴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谁来学学看?指导多种形式朗读。)

⑵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人群又沸腾起来时是什么样的?大家一起来演一演。还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进行朗读、背诵。)

⑶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地颤动起来。

(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读出这种气势来。多种朗读。能将白线出现与这句连起来读读吗?)

人群又沸腾起来。

(人群又沸腾起来时是什么样的?大家一起来演一演。还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进行朗读、背诵。)

⑷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地颤动起来。

(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读出这种气势来。多种朗读。能将白线出现与这句连起来读读吗?)

⑸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⑹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4、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家乡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可以根据录像和自己的感受,选择句子背诵。)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一线潮,天下奇绝,每一个潮乡儿女都为之自豪。可让我们自豪的“潮”却不止一种。

(播放)交*潮和回头潮。

2、当小主持人,给交*潮和回头潮配解说词, 争取用上今天学过的词语。

试着配配解说词。

(或者练说导游词。)

六、激情总结,升华

优秀教案《观潮》2

教材分析

1.本篇课文是1篇精读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学习本篇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情分析

1.这是四年级的第1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更近了一步。

2.之前学生也读过一些写景的课文,但是体会都不是很深刻。

3.作者通过课文所要抒发的感情可能学生都能体会到,但要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二、划分课文段落。

三、 讲读第一段。

四、 讲读第二段。

五、 讲读第三段。

六、 讲读第四段

七、 总结全文。

观潮3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关字的教学。“镇”、“罩”、“逐”、“颤”、“涨”等翘舌音的读音;“屹”和“昂”的字形分析。强调字的书写规范。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奇观”、“横卧”、“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3.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钱塘江大潮》教学资料带一盘、小黑板两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学生解题目。

2.教师简介钱塘潮。

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1自然段)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教师问: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己小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带拼音的字的读音。

2.教师出示预先写好生字的小黑板,让学生读,初识生字,读准字音。

3.请一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她)读的字音是否正确,并划出自然段。(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

4.请5个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将课文分段。(全文可分四段。)

学生说分段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介绍潮来之前的景象。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之后的景象。

5.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教师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一个学生读第3段,其他同学想: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教师读这段,学生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

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人们在地球表面向水平方向所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教师问: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学生看板书回答)

(6)教师问: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93“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7)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课后练习3的第(3)小题)请学生读读,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教师问:“去掉”“水天相接”一词好不好?为什么?把“沸腾”一词换成“高兴”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讨论)学生有语气地读这句话。

(8)那条白线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同学读第4自然段,找出描写大潮壮观的词句。

(9)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事先写好课后练习第3题的第(4)小题)理解“横贯”一词。(横贯是横着过来,在这里指大潮占满江面,迅速奔涌而过)从这词中说明了什么?(潮水气势雄伟)可见这大潮之奇啊!

教师指导学生读这句,重点读出“横贯”一词。

(10)再近些,我们又看见什么了?(学生答后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比较理解。)

通过比较,知道第2句比第1句写得具体形象。“城墙”一词表现出潮涌之壮观。

教师再出示第3句话,和第2句再比较。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学生比较后认为第3句写得更好,写出了潮涌的来势凶猛,潮头很高,“两丈多高”同时点出了雄伟壮观的景象。教师说:“同学们,你们说这钱塘江大潮‘奇’不‘奇’呀?”(教师指板书:奇观)

(11)学生读后一句,用上述比较句子的方法比较下列句子。

教师问:“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气势雄伟壮大,在这里指水势浩大。)

学生读这句,想象当时的景象。

(12)这时,声音就更大了,看看这句中的哪些词写出声音很大?(学生答教师板书:山崩地裂)

(13)学生再读这句,读出水势浩大,声音极大。

3.学生看录相,边看边用书上的语言描绘情景。

4.学生有声有色地读第3段。

四、总结作者有顺序,有特点的观察方法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这是留心观察的结果。

五、布置作业 

预习第2段和第4段,想想潮来之前和潮后的情景是怎样的。试背第3大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读

(一)讲读第2段。

教师问:“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目睹这一切的?”

学生读第2段。(学生读后回答: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教师问:“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句中“横卧”一词是什么意思?它写出了什么?(江面非常宽阔)教师告诉学生同时也点明了“我”所在的地理位置。

“越往东越宽”这写出了钱塘江的什么?(地形)教师告诉学生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教师:岸上的景象如何?“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什么?“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人们这时的心情怎样?(急迫、兴奋)

学生读第2段,读出江面的宽阔和人们的兴奋、急迫的心情。

(二)潮后又是怎样的景色呢?

1.“霎时”说明什么?

2.“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说明什么?(说明潮来时的气势之大。)

3.什么时候,江面平静了下来?(过了好久)又从中知道什么了?(余波持续的时间很长。)

4.学生齐读最后一句,想:这句主要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是从水量很大讲江潮的壮观。)

5.学生有语气地读第4段。

二、最后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

1.学生从头至尾看《钱塘江大潮》的录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齐读第一段,重点读“天下奇观”。

3.学生有语气地朗读全文,想: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我们应向作者学什么?

三、布置作业 

1.认真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找出易错较难记的字。

第三课时

一、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重点读“镇、罩、逐、颤、涨”等翘舌音。其中“涨”读(zhǎng),不读(zhàng),要特别注意。“昂”读(áng),千万不要读成(yáng)。

学生反复读生字。巩固生字的读音。

二、抓重点,分析字形

1.“屹”: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右半部与“气”有何不同?

2.“若”:这个字读(ruò),是上下结构的字,下边是“右”而不是“古”。切不可把“丿”写成“丨”。

共四笔写成。

4.“复”:这个字与“夏”作比较,区别记忆。

三、个别字,注意书写

下面的字,教师指导学生按田字格规范书写。

四、认读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五、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屹立、笼罩、山崩地裂、浩浩荡荡、沸腾

六、用上面的词语造句。每词造一句

1.屹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

2.笼罩——高高的白塔笼罩在蒙蒙的雾气里,显得是那么朦胧。

3.山崩地裂——浪潮汹涌奔腾而来,声音好似山崩地裂。

4.浩浩荡荡——海、陆、空三军仪仗队浩浩荡荡走过主席台,顿时主席台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5.沸腾——当听到裁判宣布中国队获这次比赛第一名时,整个会场顿时沸腾起来,欢呼声响成一片。

七、背诵课文第三段

板书设计 

观潮4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难点是稳重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 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三、研读。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四、赏读。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亮点探究。

1.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人极多和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的人特别多。

六、背读。

七、练习(略)

探究活动

课下由老师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纪录片,查阅相关的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1.写1篇说明大潮形成原因、关于大潮的传说、习俗的历史沿革的说明文。

2.写1篇记叙文,描绘场面、抒发内心感受。

两个题目任选一个。

《观潮》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盐”等12个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潮”等13个字和“奇观”等15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 “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把握内容要点。

4.读古诗《浪淘沙》,能在课文中找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句子。

5.能找出具体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说说想象到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与同学交流,了解抓特点写具体的写法,感受体会钱塘潮的壮观奇特。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5。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5。

教学准备:

教师:“盐”等12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盐”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PPT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不一样的美。学习这些课文,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以便在脑海中展开想象,形成具体形象的表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训练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1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

板书课题:1 观潮

2. 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谁能说说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预设:“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指名回答。预设: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4. 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课题也是课文的一个部分,阅读要从课题开始。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向我们展现了潮水这种自然现象的美。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让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昂”“鼎”“崩”“震”“霎”。

(3)PPT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盼望、滚动、顿时、逐渐、一堵、犹如”,复习认读。

提示: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

1.反馈指导预习任务3。(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课文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2.小结:对了,课文讲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这么一件事情。同学们做的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什么样美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我 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课文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奇观: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5.导语:课文第一部分开宗明义,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是“天下奇观”,同时点明了“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回应了题目;也说明了“我们”观潮的原因——因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默读具体写“我们”观潮的课文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部分1:第2自然段。主要意思: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平静。(板书:江面平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主要意思: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 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主要意思: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通过梳理,我们了解到,课文的第一部分是总的点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天下奇观,然后通过第二、三、四部分,通过写“我们”的一次观潮,具体描述了钱塘江大潮涨潮的过程,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确是天下奇观。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一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过后”,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小结: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江面很平静;潮来时,江面汹涌澎拜;潮过后,江面涨了两丈多高。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来说明它是天下奇观呢?我们继续学习。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早就吸引了古代的文人墨客纷纷前往观赏,不少诗人还为之写诗赋词,其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诗,好吗?打开课本第4页。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结合生活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问同学或老师解决。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

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预设: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导语:弄懂了诗句中词语的意思,那么,诗句的意思能说说吗?

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八月的钱塘江大潮涛声就像是山崩地裂、惊天吼地那样传来,数丈高的。潮头撞击岸边的山石又倒回(与涌来的浪头相撞)。

很快的,大潮退会江海汇合之处,重归大海,而在江岸边,大潮卷起的座座沙堆就像洁白的雪堆。

3.小结:我们通过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板书设计:

1 观 潮

一、天下奇观

(潮来前) 二、江面平静

(潮来时) 三、两丈多高 山崩地裂

(潮过后) 四、两丈来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内容。

提问:(PPT出示《浪淘沙》)谁能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呢?(指名回答。预设:见上一课教学过程。)

二、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熟读成诵,想象说话,交流感悟。

(一)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1.导语: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呢?你能对照着诗的内容找出相关的句子吗?

出示任务:(PPT出示《浪淘沙》)朗读课文,然后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与第一、二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

句子: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第4自然段全部句子。

第5自然段全部句子。

(二)熟读成诵,想象说话。

1.导语:课文里只有与诗中涨潮内容相关的句子,没有潮落退潮的句子。课文中有关涨潮内容的句子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钱塘江大潮画面呢?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看看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几个画面,各是什么画面,分别是哪些句子描绘的?

个体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1)这三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四个个画面。

(2)这四个画面分别是:

①潮头将来的画面;句子: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指导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②潮头涌来的画面;句子:第4自然段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③潮头过后余波涌来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1句。(指导感情朗读。)

④潮水完全过后的画面;句子第5自然段第2、3句。(指导感情朗读。)

3.出示任务:在这四个画面里,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画面?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句子说说你想象到的这个画面。注意做到内容符合原意,语句通顺连贯。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说,用以上两个标准以及有没有用上自己的话评议;评议后个体根据评议再练说,再反馈指导。

(三)交流感悟。

1.导语:同学们讲述了钱塘江大潮留给自己最深刻印象的画面,为什么这个画面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深刻的印象?这个自然段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让你留下了这样的样深刻的印象?尝试用有关的句子说一说。

个体操作,四人小组交流。

2.反馈指导。(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深刻印象: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

写了钱塘江大潮潮头的样子和潮水汹涌澎湃的声音让我留下了这样的样深刻的印象。

样子的句子:再近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声音的句子:那声音如同……震得颤动起来。

3.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用实心圆点点出来。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追问:为什么能这个词语读出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

词语:“横贯江面”的“横贯”;“白浪翻滚”的“翻滚”;“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的“两丈多高”(提示:一丈约等于米);“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5.出示任务:同桌互相背诵第4自然段。

6.反馈指导。

(四)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的特点,通过具体形象描写钱塘江大潮潮水来时的样子和潮水奔腾的声音,表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

四、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导语: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默读“资料袋”,结合资料袋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气势宏伟非凡、景象雄伟壮丽的壮美的原因。

个体操作。

反馈指导:(PPT出示“资料袋”,学生指插图说话。)能把资料袋的意思说清楚便可。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三)PPT示词语表词语,自由读记。

(四)反馈读记(注: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六、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 观察字形,思考容易与学过的哪个字混淆,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指名说并板书,然后读一读:

例:潮(潮水)朝(朝向) 据(据说)剧(剧烈) 堤(大堤)提(提示)

4.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

例:“滚”,右边的“衣”字中间是个“公”字,但第二笔是点;“顿”,第四笔是竖提。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七、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具体见教学过程。)

八、写字练习和抄写词语表词语。

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给家人讲一讲钱塘江大潮以及它的成因。

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35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