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学案例(精编5篇)
【导言】此例“初二语文教学案例(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1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要上出口语交际教学的效率来确实是一件难事。之所以难,原因在于:一是所教教材口语交际板块的编排不利于口语交际教学,没有具体明确的情景创设,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缺乏引导性;二是语文教师在确定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情及口语交际实际要教什么的关注;三是缺乏对学生有效的考核机制。口语交际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主要有几个因素组成:“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快速言语编码能力;运用语言、语速、语调和态势语的能力等。”[1]这些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需要“语文教师大力吸收口语交际方面的知识”及“针对口语交际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问题来确定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2],以回归口语交际教学的本真,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中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关注的是怎么教的问题,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整堂口语交际课,教师比学生更加活跃,方法多样。整堂课下来,学生依然不知道学到了什么,对什么是口语交际依然是模糊的。也就是说,教师更多地从自己的视角来上口语交际课,而忽视了对学情的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书面化训练倾向”很明显,“倾向于远离交际现场语境的书面语,或者说,学生学习的实际上是语文教学课堂语境中的听与说”。[3]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以致于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随意性大,主观色彩浓厚。因此,回归口语交际教学的本真显得更加重要。同时,在进行口语教学的时候,我们更多地从教师的角度以及学生的活跃度来看这堂口语交际教学的效率,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教师所教的是否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或者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是否是学生早已掌握的?也就是说,口语交际教学,“重在交际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而培养能力的通俗含义,是学生原来不会的现在会了”。[4]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之前及教学的过程中都值得去深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5]从《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来看,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角是学生。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对以往的口语交际教学进行反思,以回归口语交际教学的本真,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下面结合2010年11月昆明初中语文公开赛的口语交际教学专题《假如我是导游》(苏教版八年级上)两个教学案例来展开讨论。
二、案例叙述
第一个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写导游词
2.了解作为一个导游,在引导游客游览欣赏景观,形象描述景物时要注意的地方
3.通过语言实践提高交际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教学过程
1.介绍导游词的写法
2.导游在给游客形象描述景物时要注意些什么?
3.导游词的设计
注意导入语和结束语(礼貌、有特色、吸引人),让游客清楚行踪,点出景物的特点。(给学生时间尝试写导游词,然后让几个同学起来展示。)
4.导入语示例
5.结束语示例
6.展示一下你的风采
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引领北京旅游团。写一个导游词,150字左右。
7.模仿示例
8.口语交际活动
(1)活动要求:4人一组;每组一个景点;借助手中资料,每人完成1篇导游词;小组交流、汇报。(2)活动评价:学生以导游身份向游客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待会为他点评,教师适当点评。)
第二个教学案例
(一)导游招聘考试
1.闪亮登场
要求:选手自我介绍,尽量将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展露出来。
2.知识测试
(二)导游讲解景点时须注意什么?(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学生起来发言。)
(三)牛刀小试
1.有一批小学生到我们学校参观,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做解说
2.展示一组图片(关于农家乐的),学写导游词
(四)作业
为外国游客写1篇到翠湖的导游词。
三、案例分析
通过对以上两个《假如我是导游》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其中优点主要有:
1.学生的活动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有真正的展示。两个教学案例都积极引导学生写导游词以及把写好的导游词积极展示。既然是口语交际课,就得让学生多说,而且学生的展示都有学生和教师的点评,在教学中注意了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口语交际本是生活色彩浓厚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也积极提倡“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6]。如教学案例一以“当导游”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而导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并不陌生。案例二直接让学生参加导游招聘考试来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些都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口语交际情境设置较真实。无论是案例一的当导游,还是案例二的导游招聘考试,两个教学案例所设置的口语交际情境都是真实的。真实的话题与情境有利于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利进行。
4.紧扣文本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两个教学案例,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大都紧扣文本来进行教学,那种所教与所学脱离的现象几乎没有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个教学案例所展示出来的教学多了一些朴素与真实。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仔细地分析这两个口语交际教学案例,我们发现,不足之处主要有:
1.课型把握不准,出现“伪口语交际课”的现象,只有口语没有交际。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一位教师评价学生的口语,只是评价导游词写的好不好。口语交际课变成“准写作课”。显然这几位语文教师并没有真正把握口语交际教学这个课型,对什么才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解并不到位。从上面两个教学案例来看,更多地强调导游词的写作,即便是模仿导游角色进行展示,也只是学生和教师对导游角色的评价,期间没有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过分生活化。这几个语文教师重复地搞“模拟导游招聘考试”、“模拟导游或者游客的角色”之类的活动,而组织该类活动的着眼点,与其说是“口语交际教学”,不如说是指导学生“学会做那件事情”。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实践,所着眼的也往往是“一次活动”,在这一次活动中教师“教什么”,通过这一次活动学生“学什么”,含混其事,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当然,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主要是我们的教材编的不太理想。
3.缺乏对学生态势语言(体态语)情感表现的关注。从教学案例及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导游词写的好不好,而忽视了学生在口语交际时伴随的体态语言表达。
通过对上面两个关于《假如我是导游》口语交际教学案例的分析来看,当前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脱离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本真,出现伪口语交际话,过分书面化、生活化及教学目标泛化等问题。如何回归口语交际教学的本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建议:首先,“语文教师要大力吸收口语交际方面的知识”[7]。任何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都要求教师在知识储备及教育观念的转变,如果语文教师自己都不清楚口语交际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口语交际课的随意性大,出现上面所说的现象就不足为怪。其次,重新构建口语交际教学的课程内容。这里主要指口语交际教材的编写及语文教师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上。第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选择要针对口语交际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问题。第四,要根据交际的场景合理地规划口语交际教学的真实场景。第五,重视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的态势语言及情感表达的表现。互动的双方在应对中的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了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通过这些建议希望能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的要求,改善当前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回归口语交际教学的本真,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注释:
[1]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4][7]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6]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2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个案研究反思
一、 研究背景及理论介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提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这都强调了对话教学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动态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人们在交流对话中理解与欣赏,运用与实践。
现实生活中,理论与实践存在着很大差距:一方面,对话教学理论提倡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对学生不能进行强制灌输;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对话教学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课堂存在着烦琐而累赘的提问现象;还有一种课堂,对话教学过程被教学多媒体代替,对话教学的意义没有得到体现。
“对话教学”的含义很多,本文比较提倡的内涵即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2]是指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对话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的教学形态。”[3]
因此,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对对话教学实践进行认真的反思、剖析,并探讨如何将理论向实践转化,促进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二、 个案研究及反思
(一)案例一及反思
案例:《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课的最后,教师以对联的方式总结课文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形同陌路人。”要求学生们能说一个横批,学生们在下面小声讨论的很多,如“世态炎凉”,“唯利是图”等回答。
反思:教师的这一方式非常新颖,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只是被动的倾听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解释,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也非常短暂,也没有关注学生产生的疑问,这些教学方式和行为减少了这个教学内容的活力,对话与理解的过程十分有限。
(二)案例二及反思
案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片断,教师设想的是让学生能够有话剧表演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和情怀。教师让学生在话剧中表演,扮演不同的角色。剧中的人物有:刘禹锡、白居易、店小二等。
反思:毫无疑问,教师的预设比较有创意,给学生创设一个古代诗词的场景,开始是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非常有兴趣地参与到对话中。但是,教师在对话过程中,不断插入古诗词的讲解,将注意力大放在了归纳和演绎上,从而取代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原本是一堂非常有意境的对话课堂变得非常无趣,学生的兴趣逐渐降低,又重新回到平时围绕学习知识的起始点,根本谈不上意义的生成。
(三)案例三及反思
案例:《山中避雨》第一课时片断。老师通过提问学生对下雨天的感受来导入新课,检查学生是否提前读过课文,教师通过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课前的阅读情况。
反思: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学生朗读课文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要求,没有明白朗读中应该注意的内容,如,语调和节奏,而这正是文本对话者心声的吐露,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没有倾听到作者的声音,所以,学生读书读课文时会出现“心不在焉”、“死气沉沉”的现象,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四)案例四及反思
案例:《小石潭记》第二课时片断。就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小组讨论文章是怎样把鱼描写得很生动?怎样做到侧面又烘托了水和鱼之间的关系?
反思:小组对话交流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只是巡视了一圈教室,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并没有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引导,再加上学生有限的水平,讨论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产生交流的需要,进而开展小组讨论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三、 语文对话教学的实现方式
(一)师生对话:实现真正的交流
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4]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展开互动交流,师生对话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与发展。师生之间是一种同伴式的参与、合作关系,二者的合作达成一种默契,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亲临在场,师生都沉浸与被吸引到对话中,互相接纳、互相敞开和互相理解。在对话中,教师以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他以帮助,并且指导学生理解生活、理解世界、理解自我,通过对话启迪学生的智慧。
(二)生生对话:在合作中互相进步
巴赫金说,每个声音都以自己的独立存在呈现于世界中,对话者之间必须有不同的声音才能构成真正的对话关系。生生对话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思想、互通有无的过程。语文学习中,学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不可必免,学生会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要想使他们超越自己的认识,接受并理解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要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语文教师鼓励和组织他们进行合作与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思维发生碰撞,思想相互交流,弥补自己的不足,形成更加丰富的见解,在相互对话中共同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分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交流
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重要学科,对话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师生与文本即教材之间的对话。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主动的体验,读者体验的过程中生成了文本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都属于读者,教师应提前体验教材,才能更加有准备地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作品,体会作品的情感。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语文能力,才能更深入地体会文章中的喜怒哀乐、从而让学生获得一种自我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2]郑金州。对话教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5.
[3]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9):77-80.
[4]转引自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5] .郝秀文:《“对话”与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3
导学案是教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课上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展现自我,反思反馈学习情况的学习方案。它至少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一般来说,有了优质导学案的帮助,在学习时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下层生就有章可循,能逐渐养成“预习、展现和小结”的习惯,课堂反应比较快。这样,课堂学习的人会增多,学习氛围浓厚,提高了学习效率。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除了具有工具性之外,还具有人文性。因此,平时的英语教学要体现人文性。
综上可见,设计和使用具有人文特点的导学案服务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既能体现课改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农村初中生学英语的效果。如何设计农村初中英语人文导学案呢?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决定了导学案的具体内容,不同的教学理念指导设计的导学案会大相径庭。只有教学理念科学了, 导学案才能绽放更多的光芒。
农村初中英语人文导学案是在“立足学情、整合教材、渗透人文性、践行生本、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的,不管什么课型,哪个课时,导学案少不了设计“前置性作业”和“帮助农村初中学生减少课堂学习障碍”、“课堂展现才能”和“小组合作”的活动。如外研版Book 4 Module 9 Unit 1第一课时和Unit 2第二课时的导学案笔者都设计了“课前活动:自己或在小组里试读P74 的新单词并在书中用“ ”把含有这些新单词的短语或句子划出来。课上活动:(机会青睐时刻准备好的人哟!珍惜机会!)Show(展示) your pronunciation(发音) of new words alone in front of the whole ()class!”这些活动的设计渗透了“立足学情、渗透人文性、践行生本、小组合作”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透彻领悟英语课程的人文性
英语教师必须在语言知识及技能教学活动中渗透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教育。农村初中英语人文导学案应适当地设计学法点睛、文化之窗、温馨提示等栏目,让学生从导学案中感悟英语教学的人文教育。
如,在Book 4 Module 7 Unit 1第一课时的导学案中,笔者就设计了“Warm tips:如果shy, 不敢ask, 知识fly! 主动学习的人最聪明!Class,如果你不懂Act 4中的题目和选项,大胆地问小组同学吧。”这个活动设计鼓励了学生大胆发问,主动与小组同学合作,明确听力任务。它犹如一个助推器推动着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态度、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 适量输入校本课程资源
农村中学生的英语社会环境几乎没有,导致他们的语言输入量严重缺乏。没有输入, 就难有输出。因此,只有通过不同渠道向学生输入校本课程资源,才可以帮助他们储备更多的外语知识,弥补语言环境的缺陷。
鉴于此,英语教师设计农村初中英语人文导学案时就要 “立足学情,整合教材”,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如陌生的、复杂的上课指令语(附中文),贴近学生生活的、用来自由交谈的参考词汇,跨文化知识,拓展阅读篇章,往届学生的精品习作等等。然后英语老师就借“导学案”把它们印发给学生进行“先学”。有了导学案这个呈现教师课前准备好的、补充的、校本文字资源的平台,课上的学习活动难度大大降低。学生随便跳一跳,就能把活动果实吃到,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跨文化知识和积极情感态度的滋养,得到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注意导学案设计细节
1.理清设计流程。设计“导学案”进行英语教学,目的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要设计一份导学案,应该从哪里着手呢?依笔者看来, 明确学习目标是首要任务。然后根据学习目标和学情,预设学法,调整教法,制定学习方案。由于学法牵制了教法,导学案的初稿应该优先于教案和课件的完善。
2.明确基本模式。 导学案的功能是引导学生预习、交流、合作、探究、展示、倾听和评价。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标,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和重要学习活动的呈现表,是学生课堂展示的小剧本,是自我反思小结的知识树。所以 ,“导学案”的设计应包括如下内容:课题、课型、编制老师、主编、时间、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作业。其中学习活动分为课前活动、课上活动和学后记。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一份导学案模式。确定了导学案的基本模式, 英语老师在设计时就可以有模可套,少走弯路,轻装上阵了。
3.设计具体的学习活动。按照课型分,导学案可以分为新授课(包括语音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习题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导学案。毫无疑问, 不同的课型,导学案设计的学习活动会截然不同。但是相同课型的导学案,活动形式可以大同小异,改变具体活动内容就行了。例如,设计复习课的导学案都是先详细了解学生的疑惑点、初学的出错点,前后知识链接的关键点,借助典型例题,引领学生盘点旧知识,建立新知识框架,“温故知新”,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知识。
4.控制容量。为了 “课课清”“日日结”,保证留白时间来反思和小结,导学案应以课时为单位设计, 一个课时一张“案”,实施导学案瘦身计划,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力求每节课导学案卷长为16K正反一张纸,保证使用效果。
5.优化语言。导学案不是供老师使用的教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因此它的表述最好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尽可能亲切、优美,让孩子产生亲近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实现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如:Reading can bring us fun and something new. Come on! Enjoy reading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ish Exercise 1.
6.保留一丝神秘感。导学案不是教案的翻版,老师不必把学习活动任务全部印制在导学案上。导学案印刷的材料主要是一些有必要提前印发给学生先学的,减少学生上英语课障碍的材料。因为保持课堂的一点神秘感能够保持学生上课的好奇感、新鲜感和激情。
7.精设版面。导学案的版面安排要注意实用、简明、美观。而且为了防止学生的审美疲劳,有必要不时变换点花样,体现创新和精美,让学生喜用导学案。
农村初中英语人文导学案的设计难度不小,起初还很费时,但它给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带来了希望。只要农村初中英语老师迎难而上,掌握我们农村英语教学的瓶颈、学情、人文性和导学案设计策略,群策群力, 坚持钻研设计,保质使用,笔者相信我们一线英语老师只需辛苦一循环年,就能轻松长久,我们的课堂就能被激活, 我们的学生就能得到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4
关键词《小石潭记》 教学案例 情境教学 兴趣教学
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由于其年龄特点导致他们对语言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但是,新课改的实施给了语文教育新的机遇,利用情境教学、兴趣教学等手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尴尬现状。《小石潭记》作为1篇美文,其优雅的文字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处处彰显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的特殊地位,但是由于文言文自身就较难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会出现分歧,所以就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牢牢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思路,使学生感知小石潭幽深孤寂的景及其所蕴含的情,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感受那永恒的凄怆。同时要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一、课前预习及文章背景介绍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的一种表现,但是不能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自控力,教学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适当的任务,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而且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对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这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大有帮助。《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33岁时,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并无实职、实权)。因此,学生在学习《小石潭记》时应该结合柳宗元当时的心境对文章进行分析。
二、合理设问及情境教学
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带着问题学习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设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能辅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脉络,还能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结构,对学生文言文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例如一段优美的朗读或者符合文章内容的背景音乐,不但能够很快地让学生投入学习,并且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聆听当中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反复朗读及内容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读”的重要性,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朗读相结合,课堂开始之初就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由教师纠正读音,之后可以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教学磁带,让学生带着上文中的问题认真思考,并且注意磁带中关键字的读音,加深对文章的记忆,之后要求学生按照段落朗读几遍,总结文章内容,并且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把柳宗元融进景物描写之中的凄凉、愤懑之情挖掘出来。
四、分组探讨及评价总结
在进行反复朗读之后可以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首先是组内讨论,学生们长期的生活在一起并且处于同样的年龄段,相互间对彼此的思想都很了解,所以往往能够发现对方的问题,经过组内讨论后很多学生都能意识到自身对文章的理解错误在哪里。之后由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作为代表总结组内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
生 1:偶然之间发现了小石潭,意外惊喜,“心乐之”。生 2:这里景色奇异,“全石以为底”,潭上怪石嶙峋。生 3:这里鱼和水世间少有。 生 4:这里的环境优美,“青树翠蔓……参差披拂”。生 5:小溪源头朦胧、神秘,令人向往。
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将教学重点引导到柳宗元的心境上,有了前期的铺垫和学生热烈的讨论,他们不难理解出为什么文章表现出“乐”与“苦”这两种矛盾思想,从而体会作者内心中的真正的想法。同时,教师也要进行总结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面对很多学生都出现错误的问题要积极地思考原因,改进教学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五、对该教学案例的反思
本课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和“言外之意”。同学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作者形象,不但能看到作者的外表,看到他紧锁于眉宇间的愁绪,还能触摸到他的内心,去探寻他内心的惆怅和谪居的孤寂。
初二语文教学案例5
引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的目的在于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增强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能力与对语言描述能力的表达,因此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案例模式”应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拘束于课本,只要是好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而且还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
一、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相对而言,语文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可以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但是思维活动却是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眼睛对文字的识别将抽象的符号变成具体的信号传入大脑,然后进行思维分析。而入选教材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很有典范的语言作品,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精华的浓缩,作品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精辟的分析与周密的推理,新奇的想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案例模式”阅读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例如在讲有关父爱的时候,这必然要牵扯到一个写作的问题,而当时又是阅读课,所以只能实现这两种可重的融合,而采用“案例模式”是较好的一种方式。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文章内容可以硕士朴实无华,但是如果同样是背影的话题让学生写作,学生却不能构思作文写作的细节,准确把握作文的立意。我痛殴这篇文章采取了举一反三的凡是更好,也就是在讲述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父母的身影,让学生通过一件小事来刻画父亲母亲的伟大。直的指出的是,驾驶在采用“案例模式”的时候还要积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评价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进行的写作训练。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案例”,开拓学生视野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有很多内容与历史相关,特别是在诗词阅读方面。诗词中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人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是教授诗词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基于其诗词的语言环境的差别,要想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就需要将其中的历史背景也阐述出来,特别是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案例”,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学生阅读杜甫的《石壕吏》诗的时候,学生如果凭借自己已有的感官能力与阅读思维分析能力,他们会很快知道表现出来的当时封建统治下的统治者残暴无比,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是如果教师问学生“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下来的这首诗呢,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如此残暴呢、”学生则很少能够回答。在这个时候,我是穿插融入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给学生讲述那场动乱是李唐王朝由强盛变为衰落的转折点,经过这场东乱后国家财政枯竭,而地方藩镇格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增加税赋。农民占当时人口的绝大部分,因而成为了主要承担者。又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能学生很难理解作者重归田园的那种喜悦之情,教师可插入东晋时期政治黑暗的历史案例就行分析,举出几个例子表明当时社会情况,由此反映了作者迫切归园田居的心情。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案例”,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理解历史。
三、开发语文新资源,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发新资源成为教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开发语文新资源,不在于教材上的内容,也有课外教材的内容,也就是只要文章写的好,不妨拿来“试一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所在。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作品的认识,挖掘语文课外的教学资源,开发语文教学研究课题,提升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