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第一朵杏花》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68788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第一朵杏花》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朵杏花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介绍竺可桢

板书课题,简介竺可桢。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听了介绍,你觉得竺可桢爷爷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来。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2.什么是“精确观察”?用竺爷爷的话说就是?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三、再读课文,品味关键词句

1.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

(1)画出有关语句,思考画出它们的理由。

(2)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了解学生学习字词的情况:

着重指导:仰(yǎng),不要多出一撇来;皱(zhòu),翘舌音,读准后再组成词语;曾(céng),平舌音。

(2)交流所画句子,说说画出它们的理由来。

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数了数、 四朵花”可见竺爷爷观察认真,“不同程度地绽开”说明竺爷爷不仅观察认真,而且观察细致。)

2“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习惯地问”说明竺爷爷不管观察什么,都需要精确的时间。)

3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郑重地记下”表明了他对于科学观察严谨而又一丝不苟。)

四、三读课文,探究问题

1.“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答不上来了…… 那你们说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学生三读课文后,布置学生课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围绕关键问题,讨论探究。

1.抛出问题: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品味以下语句,理解竺爷爷是知道的,他是在借机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1)“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3)“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4)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二、分角色练习朗读,升华情感。

三、品位语言,练习仿写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你还发现有哪些好词佳句值得我们去咀嚼与品位?

2.交流:

(1)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泛”字用得好,正因为是露出、透出,所以才是“淡淡的粉红”。)

(3)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①这是个排比句,句式整齐,朗读上口;

②通过写春风“吹绿柳梢,吹青小草,吹皱河水,吹鼓花苞”将看不见的春风写活了,既形象,又生动。

③ “皱”用得神奇。说到“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皱纹、皱眉等,很难将它和美好的春天联系到一起,但作者在这里化腐朽为神奇,不仅写出了轻风轻抚河面的暖暖春意,而且让人头脑重立即就呈现出了微波粼粼的图画。

④“鼓”也用得巧妙。如果说成“春风吹大了杏树的花苞”,就无法让人体会杏树那勃勃的生机。)

⑤指导仿写(课例附后)。

(4)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捧”字用得好,好像说杏树要把杏花充分展现在人们眼前;“捧”字还写出了杏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捧”字让人感觉到因为是第一朵,所以显得特别珍贵。)

……

3.小结:因为我们都有一双慧眼,所以对文本的咀嚼越来越有味道了!

四、激发思考兴趣。

1.让你来给文章拟题,你会拟怎样的题目?

2.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呢?

(“第一朵杏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象征了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标志着小孩子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

五、总结下课

课文讲述了竺可桢爷爷指导小孩观察第一朵杏花的小故事,赞扬了他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练习通过讨论关键问题,阅读、品位文章中的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片段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附:练笔课例(陈永山)

一、引:

师:作者在描写春天到来时,抓住了哪几种景物?

生:抓住了“柳梢、小草、河水、杏树的花苞”四种景物。

师:春天的景物有许多,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这四种景物呢?

生:因为春天来了,柳梢发芽了,小草泛绿了,河里的冰融化了,杏树要开花了。这四种景物能反映出春天的到来。

师:作者又依次用了哪几个动词?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生:依次用了“吹醒”“吹绿”“吹皱”“吹鼓”四个动词。(指导学生讨论得出)春天,柳梢长出了嫩芽儿,就像张开的睡眼,所以用“吹醒”;小草透出了绿色,所以用“吹绿”;春风吹过小河,河水漾起了波纹,所以用“吹皱”;杏树要开花了,花骨朵儿很饱满,所以用“吹鼓”。这四个动词生动、形象,把四种景物写得活泼可爱。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使用几个生动、形象的动词,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你们能不能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照样子仿说一段话?

二、扶:

师:秋天同别的季节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生:稻子熟了。

生:大雁飞走了。

生:树叶落了,枫叶红了……

师:根据秋天景物的特点,该使用哪些贴切的动词呢?

生:秋天,稻子熟了。可以这样说:秋风吹熟了稻子。

生:秋天,稻子熟了,变成了金黄色,所以也可以说:秋风吹黄了稻子。

三、放:

师:同学们,秋天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季节的景物,下面就请你们各自选择四种景物,用上几个贴切形象的动词仿说一段话,再把它写下来。除了写秋天的景物,也可以写夏天或冬天的景物。写完后先在学习小组交流一下,互相提提意见。

学生写话举例: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稻子,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红了满山的枫叶。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冻了小河,吹白了芦花,吹开了芳香扑鼻的腊梅。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2

一、目标导引

1.学习9个生字,其中1个会读,8个会写。正确读写并积累“一株,泛出,仰起,吹皱,曾经,精确,估计,掌握,明媚,程度,郑重,绽开,大概,规律,兴冲冲,顷刻间”16个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品读词句。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人物的品质。如:“竺可桢弯下腰来,习惯地问”“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课前引导。

1.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1)查找竺可桢先生的有关资料。

(2)查找杏花的有关资料。

2.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我能理解重点词语

例:绽开读音:zhàn    解释:花朵)绽放;开放。

(2)我积累了课文中的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例:顷刻间

3.我的阅读感受

例:我喜欢课文中描写 的句子,如“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在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使用几个生动、形象的动词,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

照样子大胆写出感受和见解:

4.准备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

三、课文导学。

1.默读课文,按时间的顺序给课文分为三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

第二段(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

第仨段(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

2.朗读两次孩子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想一想,再选择填空。

(1)第一次对话中的“又”说明竺可桢爷爷看花的次数___________(a.第一次 b.第二次

c.经常);“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爷爷       (a.随便地问  b.问了很多次  c.经常思考这个问题,脱口而出的问);从中反映了竺可桢爷爷是一个

的人。

(2)第二次对话中“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写出了_______          ___,

让我们感受到了                                          。

3.读了这两段对话,我有很多感想:我明白了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是因为                                        。竺可桢爷爷为了知道杏花精确的开花时间,他花了两年的时间来研究,我想对竺爷爷说                            ,我想对这个小朋友说                                  。我还想到了竺爷爷弯下腰来问小朋友,有个成语叫

四、作业导练

1.根据拼音写生词。

春天来了,湖水fàn (  )起微波,杏花yǎng(   )起笑脸,小草跳起舞蹈……céng jīng (   )答应竺爷爷观察第一朵杏花开的孩子兴奋得大叫:“爷爷,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爷爷马上jīng què(    )的记下了时间,zhǎng wò(   )了科学yán jiū(   )的第一手资料。

2.照样子,写词语。

(1)兴冲冲(abb):

(2)顷刻间(表示时间短):

3.选词填空

精确  准确    推测  推断

(1)我需要的是(   )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   )代替观察。”

(2)根据恐龙化石,科学家(    )侏罗纪中期这儿出现过恐龙。

(3)小龙(       )的回答让老师非常满意。

(4)警员根据现场发现的线索(    )出嫌疑犯没有走远。

4.先按照课文填空,再仿照样子写句。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秋风

5.标点练习。

“爷爷,您又来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仿照例子写一段对话,注意正确使用对话中的标点。

5.拓展阅读。

爱国,从一板一球做起

“爱国、奉献、团结、拼搏”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一个口号。邓亚萍虽然个子矮,却是行动的巨人。

平时,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时晚上规定练到9时,她练到11时多。有时太晚了就泡方便面充饥。算起来,她每年要比别人多练一个多月。

练全台单面攻,她腿绑沙袋,面对两位男陪练左奔右突,一打就是两小时。多球训练,教练将球连珠炮般打来,她瞪大眼睛,一丝不苟地接球,一口气打1000多个。张燮林统计,她一天要打1万多个。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湿透了衣服、鞋袜,有时连地板也浸湿一片。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训练,伤病是必然的“副产品”。当年征战第四xx届世乒赛时,从颈部到脚,她身体的许多部位都有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等,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忍着,痛得太厉害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血泡,挑破裹上纱布再上,伤口感染,挤出脓血接着打……

邓亚萍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但我也深深懂得,要在比赛时打败对手,必须从一板一球做起。只有脚踏实地,抓牢今天,才能把握明天。”

一点一滴的积累,超人的付出,使高超球艺和有效战术不断升华,也使压倒对手的气势渐渐增长。邓亚萍理所当然地站在乒乓球运动的峰巅。

(1)按要求从文中摘抄邓亚萍刻苦训练的词语和句子。

①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四自然段写邓亚萍的伤痛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第一朵杏花》竺可桢爷爷说的话,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自我总结

1.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3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  冯振华

课文《第一朵杏花》是从科学家竺可桢日常生活中撷取一个小故事,赞美了他在科研中一丝不苟的精神,勤于观察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故事紧紧围绕两次对话展开。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正是两次简单而又深刻的对话,从中反映了竺可桢卓越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折射了他难能可贵的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常言道:言为心声。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领会了对话,也就领会了故事的用意,为我们真正走近竺可桢作下铺垫。

第一次对话

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开始了。正值春天,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意盎然。杏花也不甘落后,慢慢地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中:“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这时,对于所有人,该做的除了赏花还有什么呢?于是,杏树的主人带着他的孩子来看花了。碰巧,竺可桢也来了,“走近”杏树“数了数”,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也由此展开。虽是极其简单的语言,但我们却能读出人物的内心。

“爷爷,您又看花啦?”

“是啊,杏花开了。”

从“啦”、“啊”、“了”看出,此时他们的心情是闲适的。竺可桢到底是个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当他发现了一处可供研究的物候现象时,该是多么惊喜。他身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对于花开时间这一问题是敏感的。所以当他“习惯地”问及花开时间时,语气变得急促而焦急。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

语言干净利索,却能把人物内心解读得淋漓尽致。这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对于竺可桢是多么重要!一个热爱科学、勤于观察、不耻下问的科学工作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了。当他欲知而不得时,竺可桢告诉孩子:“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第二次对话

时间像飞箭,转眼迎来了第二个美丽的春天。“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次竺可桢和孩子的对话显得更精练。

“什么事情啊?”

“什么时候?”

“是第一朵吗?”

竺可桢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因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第一朵杏花确切的开放时间而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于是,他“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就是竺可桢亲眼所见后的高兴,是他亲自观察后的胜利,也是他作为一名科学家因掌握了最确切的资料而发自内心的兴奋。

这是他对待科学的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从这两处对话中,竺可桢对待科学的精神、态度与习惯,可见一斑。资料表明,竺可桢在科学中特别重视调查研究,他每到一处,不耻下问,勤于观察,注重精确时间,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在弘扬竺可桢的可贵精神时,作者独具匠心,与儿童的认知、内心成长相适应,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无病呻吟的教条,而是将朴素的道理穿插其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故事出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与感染,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也铭刻于心了。

对话是本文的关键所在,是读懂文本,走近竺可桢,感悟他科学精神、态度、习惯的依托。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便是竺可桢亲自观察、记录所得,是他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折射,也是他常年进行科学观察的习惯所在。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4

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一段话:“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段景物描写很美,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教学这段文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开始,学生们比较茫然,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教学第六自然段

师: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一年后,孩子有了答案,在揭晓答案前,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指名读)

师:你喜欢这一自然段吗?

生:我喜欢,因为它描绘了春天来了,带来了绿意,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生:它写的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它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里的词语写得很美,“吹绿”、“吹青”、“吹皱”、“吹鼓”写出了春天来了万物都苏醒了。

生:(学生站起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该句后),这里还用了排比的手法。

师:你不仅读得美,而且还知道这里用了排比,真了不起。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生:“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里用了比喻,把时间比作飞箭,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

师:说得好,读得更好,一起来(全班投入地读这一自然段)。

找准训练的切合点,我根据教材实际及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对话的体态、语态,进而体会人物的感情,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例如:《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孩子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没有对话的提示语,教学过程中,我就充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对话,先理清对话的人物关系,根据上下文及平时的经验,想象两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此时的不同心里状态,进而朗读一番。

师:下面的对话该怎样读?

生: “竺爷爷,杏花开了!”应该兴奋地喊道。因为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按照竺爷爷的叮咛做了,他很兴奋。

生:“什么时候?”应该急切地问。”

生:  “老师,我觉得应该加上竺爷爷迫不及待地问”。

师:看来你也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你先说说原因。”

生:迫不及待比急切更能体现竺爷爷急于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更能表现他时刻关心物候现象的科学家风范,也能更好地体现老科学家重视孩子话的平易近人作风!在根据刚才添加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对两个不同人物的对话朗读得特别到位,达到真正走进文本的地步,从而实现了生生与文本的

生生交流与老师的交流,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这比我们琐碎的肢解课文、繁琐的分析,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2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