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健康安全教育教案优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中学生健康安全教育教案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中小学生安全与健康【第一篇】
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卫工作,我国自1996年起就确定了将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周一作为“安全教育日”,在全国的中小学开展。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提出公共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社会安全、自然灾害、信息安全以及危害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的六大模块,要求学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展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国家之所以设立这些制度是为了降低各类伤亡事故在中小学发生的机率,全面深入的推动安全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然而,每年非正常死亡的学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是他们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导致的。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主要靠学校的教育,只有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生存技能、健康知识、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并掌握自我保护能力后才有规避各种伤亡事故的可能。多年以来,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学生在意外伤害事故中缺乏与安全相关的生存技能、生活经验、心理知识以及基本的医学尝试,导致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能力很差。学校受传统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过分强调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门早已明文规定要在学校开展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但学校只是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实践活动,真正发生危险时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目前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手段有:第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强调运动损伤的内容;第二,对体育器材使用的讲解;第三,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老师对他们的安全保护;第四,教师利用上课、黑板报、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理论讲解;第五,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老师让学生做热身活动,防止学生在运动中受伤。从以上五点我们看出,学校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宣贯上或是对运动项目本身的安全讲解,并没有涉及到对发生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情景的安全保护教育。以上所述就是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现状。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
1.学校师生要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进行体育活动首先要注意安全,而且上课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要告知学生如何在运动中保护自身安全,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应如何应对。教育部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需要体育老师和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只有教师和学生真正了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生命安全教育里的目标,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体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在学校里的安全意识。学校定期开展运动会和突发事件演练,普及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体育课的范畴,运动比赛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只有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运动竞赛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所以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和突发事件演练,这类竞赛和演练的种类很多,比如赛跑、篮球赛、拔河比赛、火灾演练、地震演练等,在竞赛和演练中学生增强了体质、锻炼了意志,同时还学到了救险逃生的技能,强化了学生们的生命安全意识。
2.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发与应用体育与健康课程里虽然规定了课程目标,但并不是强制性的规定,这说明该课程是目标导向,课程内容很广泛,体育老师在教学上有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在竞赛规则、运动项目、器材、场地上进行适当的简化,编写适合本学校风格的教学课程,把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改编成机动灵活的教学内容。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体育教师在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是安全教育的的设计者和操作者,体育教师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能否顺利开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够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就目前情况来说,还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内容和评价体系应用到体育与健康课程里的生命安全教育当中,这就需要外部和内部共同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外部来说需要教育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定期开展体育教师的培训活动,师范类体育院校应着重开展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使体育教师在走向教育岗位之前就有这专业的技能来胜任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就内部来说,作为体育教师要经常与同事、外校同行交流沟通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经验,多学习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图书和影像资料,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打好基础。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面开展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很难完成的,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学校应与社会各部门取得联系,如公安消防、卫生、交通、地震的相关部门,聘请这些部门内的专业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帮助学校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的演习活动。如请消防人员给学生讲解发生火灾后的逃生办法,请交警向学生讲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及发生交通事故的处理方法,还可以请地震监测站的人员向学生讲解地震来临前的征兆和发生地震时正确的做法等等,只有学校与社会实现真正的结合才能使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语
中学生健康安全教育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安全隐患。
2、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请学生列举一些现象)
1、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的安全隐患。
2、校园用电安全隐患。
3、学生交通安全隐患。
4、校园隐性伤害的隐患。
二、学生集会、集体活动、课间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上下楼梯要注意什么?
①不要因为赶时间而奔跑。
②在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扶好栏杆。
③整队下楼时要与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④上下楼时不要将手放在兜里。
⑤不要在楼道内弯腰拾东西、系鞋带
⑥上下楼靠右行。
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3、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什么?
①课间活动应当尽量在室外,不要远离教室,以免耽误上课。
②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要做剧烈的活动。
③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④要注意安全,切忌猛追猛打,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三、食品安全教育
1、不买不食腐败变质、污秽不洁、过保质期、标识不全的食品。
2、不光顾流动摊档和卫生条件不佳的饮食店,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
3、春夏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故尽量不要进入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禽类。
4、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居室的空气流通和环境卫生;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禁止购买用竹签串起的食物:油反复使用,竹签容易伤人,食品卫生得不到保证,油炸食品有致癌物质。
四、交通安全注意事项。
1、横过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2、行人靠右走,注意观察来往车辆。
3、学生骑车时不载人载物。
4、12岁以下学生不骑车去学校。
5、恶劣天气下不骑车。
6、学生在上下学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玩耍。
7乘坐校车要排队,不在等车时追逐打闹,不坐校车或请假时要向跟车老师请假。
五、防溺水安全教育
1、如何防溺水?
游泳,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之一。然而,不做好准备、缺少安全防范意识,遇到意外时慌张、不能沉着自救,极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
为了确保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宜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2)必须要有组织并在老师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如果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
中小学生安全与健康【第三篇】
关键词体育;安全;健康
现代社会加速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脑力劳动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体力劳动的成分逐渐下降,往往造成大肌群的血流量不足,出现“生理性”“肌肉饥饿”,表现为肌力减弱,体质下降,工作的耐久能力差,疲惫感增加,致使人群整体的体格和精神面貌受到影响。近期发生的广州大学生陈杰跑马拉松猝死的事件也暴露出我国体育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失。新时代环境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成为必须。而且要力求将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最大限度地融合。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合紧扣当今社会自然生态恶化和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大环境背景、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亟待完善的现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教育部体艺卫司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正式将原来的体育课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突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目前各国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也都在随着社会、教育和个体发展需求的日益提高,不断探索发展,试图寻求相对符合本国国情的体育课程思想及内容,以达到该课程教育之预期目的。我国的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国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重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在此背景下,我国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适时展开,并且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时展的需要。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造成学生体质状况下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体育课程本身有什么大的问题,而是在社会、学校、家庭诸多合力的促使下造成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普遍重视增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出台了各种适合本国国情的体育健康政策。据近期美国对大学体育课内容的调查,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按顺序为:1.培养终身体育;2.增强体质促进健康;3.从参与体育运动获得乐趣;4.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5.发展运动技能……共12条,对于终身体育和促进健康放在首位。在瑞典对青少年健身活动的鼓励是世界上独树一帜,政府每年补助亿克朗支援地方开展群体活动,对青少年的规定是只要有5人在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达1小时,就每人补助17克朗。在法国,政府对青少年的体育与健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学校体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门份量很重的课程,小学有1/3用于体育教学,每周有8-9小时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周5小时体育活动。初中体育课每周3小时,高中2小时,另外还有课外活动站用以接待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开设游泳课,每个学生须有5平方米水面,最少不少于4平方米。
通过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是因为人体机能的适应也有其规律,人体在进行运动时,体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机体对这些变化,有一定的反应与适应过程,它是有一定规律的,当人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体内能量储备逐点下降,这一期间,称为“工作阶段”;经过间歇和调整,可以使体内的能量储备逐渐恢复并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是“相对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的休息和能量补偿,机体恢复功能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根据这一规律,为了使学生体质得以增强,就必然使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这样才能使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得以提高。目前在国内武汉、西安等地高校陆续以“安全原因”取消了长跑,这将使体育课陷入越怕越保守,越保守学生体质越差,风险反而越来越大的怪圈。只有加强体育安全教育才是根本手段。
总之,在体育健康课程中切实加强生命安全教育是当前体育工作者所要重视的新课题,不仅要在理论上向学生传输防灾和自护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演练操作中加强学生的自救互助能力,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最好地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生命安全健康意义。关注和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尤其是青少年本身更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以及自己的爱好、兴趣,选修一、二项运动作为自己的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使自己终生受用。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安全与健康【第四篇】
关键词学校安全工作 心理健康 心理课程 心理辅导
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2006年教育部第23号《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200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把中小学公共安全提到了更高的重视程度。这一切都在表明,我们应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把强化学校公共安全责任摆到最重要的位置。
“环境安全―心理安全―行为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中的链式内容。环境成就心理,心理支配行为。实践中,人们往往将目光投向环境安全和行为安全这些显性方面,对学生心理安全的关注则甚少。我校在安全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学校安全的重要因素,它是有别于其他外在因素导致安全隐患的一种新的安全概念――内在安全隐患,即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受害人自身内在的某些因素,这种隐患更加隐蔽,更加难以监控,其爆发性更加突然,表现形式更多样化。它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家庭原因。
如由于家长忙于生意,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夫妻离异,孩子缺乏应有的亲情、家长过分溺爱和偏袒孩子、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孩子难以承受重负等等问题,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偏差,形成心理障碍。
二是教育方法不当。
由于老师教育方法不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三是学习压力偏大。
由于学习压力偏大,学生出现紧张、恐惧、厌学的心理现象。
四是青春期困惑。
初中三年是学生生理、心理“过渡期”,这个时期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最佳阶段,学生的心理也处于“成长”阶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五是社会诱惑。
由于网吧吸引、外来不良文化侵入、不安全因素和“五光十色”的社会影响,导致学生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问题。
六是遭受突然变故。
由于家庭发生了突然变故、生活中遇到小挫折或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与他人发生冲突或遭到胁迫等原因,也是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生内在心理问题如果不积极引导,就会表现在行为方面,如:有的学生行为偏常,打架斗殴、沉迷网吧、说谎、偷窃;有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捣乱、逃学旷课、不做作业;有的学生对正面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的学生孤僻、寡言、消沉、冲动、暴躁,心理敏感、脆弱、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住一点儿困难和挫折。这些都充分说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校根据生源结构情况和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安全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学校安全工作的方法和形式,构建学校安全工作从“心”开始的工作新模式。仅作如下绍:
1.开设心理课程、成立心理中心是安全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主渠道。
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心理课主要有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2001年学校就率先把心理辅导课排入课程表,纳入学校课程管理。2008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正式落成,设有心理咨询室、宣泄室、沙盘游戏室、阅览室等十个心理室,被专家评价为“目前全国一流、福建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备最完善”。学生遇上烦心事,在这里就能找到温暖的“出口”,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咨询,还可以宣泄、放松。心理咨询室很快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场所,每学期心理咨询室接待的学生、家长、教师均在百人以上。
几年的工作证明,以上工作有效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和安全工作水平。
2.家、校、社三位一体,开辟安全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新模式。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只有这三个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工作的水平。
我校生源片区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对子女管教缺位,教育方式相对简单,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困扰及心理障碍。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其家庭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尽管在学校我们的老师特别是心理老师已经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引导,但是,他放学回家又回到了那个环境,让他心理出现问题的根源还在,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无法持久。要解决学校面临的这一尴尬,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非得进家庭、进社区不可。
根据这种情况,学校在社区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沙龙,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通家、校、社心理咨询网络,周末或假期心理教师进家庭,我们还帮助金尚社区建立了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学校派出心理教师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上岗,每周两次,为事先预约的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学校成立《家校社联手,开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的课题研究和行动小组,参与人除了学校的相关领导、心理教师外,还有社区以及家长委员会成员。研究重点在于调查研究各个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如何与社区及家庭合作,形成一套有效解决心理困扰的策略,积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另外,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为学生和家长、老师分别开办讲座,讲座主题新颖,大胆创新,紧贴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要,师生、家长反响很好。 如分别为男生和女生家长家长开设 《如何与孩子谈性》的讲座等,非常受家长欢迎。
3.设立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开创安全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新途径。
中学生遭遇心理困惑时,首选的倾诉对象是朋友、同学,而不是家长或心理老师,开展朋辈群体心理辅导,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在每个班级中率先设立心理委员。目前我们学校每班有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委员,学校还给他们专门颁发了聘书,请专家给他们做专题培训。产生的方法是完全由同学投票选举产生,报名参选的每班都有十几个,条件是人缘好,心理素质好,肯帮助人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协助老师宣传普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注意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发现个别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和老师,或转介该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4.构建校园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形成安全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长效机制。
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突然遭受严重突发事件或经历重大生活事件时产生的心理状态的解体和混乱。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当事人认为该突发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对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此时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当事人有效应对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学校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积极预防和快速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使危机损害降低到最低,构建起了校园危机预警系统,建立了校园危机的评估与干预制度。2010年6月24―26日,由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海峡两岸心理辅导工作坊”在我校成功举行。
5.变“被动式”为“主动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刚开始主要是“被动式”教育,发现学生心理有问题了,发现学校安全工作出问题了,才开展应对、咨询。而现在,我们变“被动式”为“主动式”,在学生没出现心理问题、安全问题之前,我们就开始心理建设和安全教育,这样的转变标志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最近,学校的“幸福心学堂”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已经正式开通,其最终目的就是一种“主动式”教育,学生的心理没问题了,安全有了保障,学生的幸福指数、安全指数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