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曹刿论战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2840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曹刿论战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曹刿论战》译文及其它1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理解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指挥战争的策略是否得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大因素。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了解“之”、“其”的用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第一段。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

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作如下补充。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③课文标题为“曹

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4.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①进一步给生字或容易读错的字正音,了解文句意思。

②课文共3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第1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3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可不可以打,最后得出“可以一战”的结论,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所以课文详写战前讨论(论战),略写战争经过。

5.分析课文第1段。

①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齐师:军队。乃入见:于是,就。衣食所安:所用来养生的东西。小惠未徧:小恩小惠。必以情:实情。忠之属也:一类、之类。可以一战:可,可以。以,凭借。一,助词,加强语气。

②这段文字先交代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战争的性质和形势,接着写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谋划迎战条件,再具体写曹刿与鲁庄公的讨论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a.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伐”即齐国借口讨伐,要达到吞并他人扩张自己的目的。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

b.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

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c.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3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作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

③课文第1段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战争的性质及双方的形势,重点写了曹刿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必须取信于民。

6.课后练习与思考:

①指出下边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a.齐师伐我。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可以一战。

②参阅注释,预习课文第2、3段内容。

③背诵第1段。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曹刿论战》,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曹刿论战教案2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特色。

教学步骤

(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和预习等)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刿(gui4)孚(fu2) 辙(zhe2) 轼(shi4遂(sui4)盈(ying2 ) 靡(mi3) 玉帛(bo2) 鄙(bi3)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L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人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J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在乾…qian2时(地名)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三、正课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语音,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流畅,有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十年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提示:凡时间,不必强记年号,也不必换算成公元纪年)

伐攻打。我《左传》是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请]请求。见接见。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an4,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靠。

安有“养生”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用人。人,这里指的是一些臣子。

对指臣对君说话。 偏 同“遍”,遍及。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 福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一)明察,弄清楚。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人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请请让我从跟随,跟从。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乘乘坐一辆战车。

长勺鲁国地名。

鼓动词,击鼓进军。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滚过地面所留下的痕迹。

拭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既克已经战胜。既,副词。

故原因,缘故。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议论或说明,没有实在意义。

作振作。

再第二次。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5.请学生全文翻译。

6.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四、小结

1.古今词语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 ; 今义:中间

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

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2.词性活用

福: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神弗福也

鼓: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公将鼓之

3.通假字

编:同“遍”,遍及 小惠未偏

4.一词多义

请:1。请求 曹刿请见;2。请让我 战则请从

从:1。跟随 战则请从;2。服从 民弗从也

故:1。缘故、原因 公问其故;2。所以 故克之

5.虚词

以:1。凭 何以战;2。把 必以分人

之:1。代词 指这件事 肉食者谋之

2。助词 的 小大之狱

3。代词 他,指曹刿 公与之乘

6.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再而衰 第二次(击鼓进军X土气)衰弱了。

3)倒装句: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五、作业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曹刿论战3

21   曹刿论战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 整体感知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二)学法引导

查找有关长勺之战的材料,了解背景,以助于理解文章。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注意积累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另外对本文在写作上记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色要着重体会。

[]

(三)审美鉴赏

周密严紧的构思美

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周密。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

(四)重点难点突破

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析]本题一题三问,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对比手法的掌握情况,同时能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参考答案]:

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是,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见上一题答案)。借助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3、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重点理解文章选材、剪裁都要符合表达中心需要的道理。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     )焉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

辙(   )乱旗靡(    )                     肉食者鄙(   )

2、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

3、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其中的“我”是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曹刿请见                   (4)战则请从

3、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

二层                                                          。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晏 子 辞 千 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方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进取于君  进:前进  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分食食之      ②食之不以其道

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寡人不知           ②孰谓汝多知乎

d.①忠臣不为也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分食食之  ②言之公  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④一豆之食

⑤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  ⑥婴闻之  ⑦以君之赐  ⑧寡人之过也

a.①③⑥  b.③⑤  c.②⑧  d.③⑤⑦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2)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三、资料下载

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35(—说“30”);鲁是二等国,曾并9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鲁庄公十年”一栏云:“齐伐我,为纠故。”这件事在《齐太公世家》中有详细记载,摘抄如下: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拒)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公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按:无知弑齐襄公发生在鲁庄公八年(前686年),雍林人杀无知则发生在次年春天,大约此后不久小白就做了齐国国君,乾时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的秋天。接着子纠被杀,召忽自杀,管仲请囚。长勺之战则是此后半年的事。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jiàn   biàn   bó  zhé   mǐ   bǐ

2、(1)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2)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后   齐人辙乱旗靡时  3、c  4、(1)参与  中间(2)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3)指猪、牛、羊等祭品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4)案件  监狱  5、(1)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2)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能力提高

1、战争的双方  性质    鲁国2、(1)徧 同“遍”,遍及(2)动词 赐福(3)请求

(4)请让我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乃入见。‖问:“何以战?” ……  一层: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二层:写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5、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开放探究

1、c(“进”向上,指在朝廷。)2、a(“食”,音 sì ,给…… 吃。)3、d  4 、b(都是指代齐景公送的财物。)5、(1)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2)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曹刿论战4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译文及其它

.《曹刿论战》教案7

.《曹刿论战》教案8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4(三课时)

.《曹刿论战》教案3

.《曹刿论战》教案2

.《曹刿论战》教案1

.《曹刿论战》说课教案

.《曹刿论战》的说课反思

.《曹刿论战》课堂实录

.《曹刿论战》练习题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曹刿论战》同步训练

.《曹刿论战》目标检测卷

曹刿论战练习

《曹刿论战》rm音频课文朗读  

《曹刿论战》ppt课件8  

《曹刿论战》ppt课件7  

《曹刿论战》ppt课件6  

《曹刿论战》ppt课件5  

《曹刿论战》ppt课件3  

《曹刿论战》ppt课件2  

《曹刿论战》flash在线课件朗读  

《曹刿论战》avi视频朗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5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