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找规律说课稿(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75099

【导言】此例“找规律说课稿(优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第一篇】

一、说教材

《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间隔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隐含的规律。学生对实际生活里的原型比较熟悉,容易发现相应的规律,因而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二、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下面我说说我在各环节的构想:

一、观察发现,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我先出示1、2、3、这三个数让学生猜一猜后面的数,然后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猜后面的图形。先学生交流,然后师指出:原来这些数、图形排列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前后比较就能找到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首先多媒体显示:音乐声中,小兔们在欢快地唱歌跳舞的场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问学生:在小白兔的家里你看到了些什么?能说给大家听吗?

2、交流自己获得的信息。

3、问:你能发现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分层观察,体会规律

前面的观察可能是无序的。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上画了几组物体?每组有哪两种?小兔子是怎样排队的?在小兔子中间还有什么?(体会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只蘑菇)你能数一数有几只兔子几个蘑菇吗?

接着再分别观察另外的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树和绳子这几组图,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再认真读一读这些数据,看图想一想每组的两种物体——兔子与蘑菇、夹子与手帕、木桩与篱笆、大树与绳子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他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并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再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在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兔子的只数要比蘑菇的个数多1;在每两个夹子之间有1块手帕,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

5、归纳规律

当两个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时,排在外面的物体比里面的多1,排在里面的物体比外面的少1。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首先师指出:生活中这种现象还真不少,现在让我们一起到马路上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题可以直接观察,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答案。

然后激励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解决“想想做做”第二题“锯木头”的问题。

四、深入体验,感受规律

这一环节,我开展了一个玩排队的游戏活动。

1、先请4个男同学,三个女同学。要求:每两个男同学中间站一个女同学。

2、再请一个女同学上来排队,要求与上次相同。

五、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方式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如果排成圆圈,两种物体的个数就一样多。

最后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运用课上找到的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如用彩灯布置教室,用美丽的图案打扮自己的卧室,设计美观大方的广场,设计有创意的游戏等。)

《找规律》优秀说课稿【第二篇】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二、说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能够设计有规律的图形排列。

3.能在生活中找出有关规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能够创造出有规律的图形

三、说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要突出的重点讲出。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四、说教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喜欢的“联欢会”这一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体会规律给生活带来的美。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4.创设多元情景、发展多元智能。

根据“多元强化”“多角思考”的理论。我创设多元情景,如摆规律,看规律,涂规律,欣赏规律、编规律等活动,从多个角度进行强化,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五、说教学程序:

一、游戏感知规律,引入新课。

通过老师贴星星,学生猜,再贴,再猜的游戏过程,学生可以初步感知到在我们身边有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制成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生活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通过回答正确奖一颗星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加深对有规律图形排列的理解,突破难点。

三、智力闯关

在本环节,我把书上的`例2、例3分别设计成了第一关和第二关,然后在第三关设计较难的猜一猜

通过这三关的梯度训练,检测学生应用规律的能力,从最简单的排列规律过渡到较难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现象的认知,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将知识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加以综合,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在第四关,我设计了一些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和欣赏规律,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规律能表现美、创造美并体现美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第五关我是让学生自主创造一条规律,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活动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律,学完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你认为哪个小组表现最棒?

这个环节通过前面获得智慧星的数目,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来一个评价,体现了与开头的衔接同时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情况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找规律》说课【第三篇】

127《认识时间》单元教学建议     一、单元知识框架 知道1时=60分认识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认识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认识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已学过的相关内容:1.       认识钟面 2.       认识整时、半时,并能用两种表示法表示。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了解时针和分针关系,知道1时=60分 2.会读、写几时几分三、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2.知道1时=60分。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四、单元知识点列表编号知识点内容127-01认识钟面刻度书p81例1127-02读写5分5分数的时刻书p81例1127-03知道时与分的关系:1时=60分书p81例1127-04读写1分1分数的时刻书p81例2五、各知识点的教学建议知识点127-01  认识钟面刻度教学建议1.       观察钟面,先复习时针、分针。学生通过观察钟面认识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2.       通过演示讲解分针走1小格表示1分钟,走了5小格也就是1大格,就是5分钟。继续演示分钟走过刻度2、3……分别表示多少分,学生填写例题钟面上的括号。 3.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分针走一周,共走了多少分钟,这时时针发生什么变化?(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为下面“1时=60分”做铺垫。评价要点熟练记忆每一刻度对应的分钟数评价样例书p81例1图 a级(易) 知识点127-02   读写5分5分数的时刻教学建议1.       学生尝试和讨论如何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师生在共同总结:先看时针,过了几(9)还没到几(10),确定是几(9)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刻度几,对应是多少分。 2.       学生通过已学过读写整时和半时的知识,尝试读写5分5分数的时刻。 教师总结时说明:电子表表示法如果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前面加0 如9:05 3.通过拨钟等互动练习巩固写法评价要点正确读写5分5分数的时刻评价样例1.       书p83练习十五第2题a级(易) 2.       《学业评价标准》p20例17  b级(中) 请你把亮亮一天的作息时间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知识点127-03  知道时与分的关系:1时=60分教学建议1.      教师演示从12时到1时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了几小格,从而得出:1小时=60分,理解1时=60分的含意。2.       结合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12时半就是12时30分?分针走了半圈30分钟,时针走了半个大格,对应就是半小时。加深理解“几时半”的含意评价要点知道1时=60分评价样例1.《学业评价标准》p20例18  a级(易)想一想,填一填当时针走过1个大格,分针就走( )个小格,即1时=(  )分知识点127-04  读写1分1分数的时刻教学建议1.       多媒体出示第一个钟面图,让学生读出是几时几分,并说说是怎么认的?引导学生说出五分五分数的方法。板书:4时15分2.       教师将分针又转过了4个小格,要求学生1分1分地数下去。    用什么方法还可以读出4时19分?(先读出4时20分,再往回数1分,就是4时19分,或者有学生运用加法口算15+4=19,所以是4时19分)3.  师生共同小结:读钟面上时间的方法,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指在哪两个数之间,确定几时多,再看分针指向哪儿,指向哪个大格,就5分5分地数出几分;分针指向哪个小格,就在分针经过的大格后接着1分1分地数出几分或分针未到的大格往回数出几分。评价要点正确读写1分1分数的时刻评价样例1.       书p84 练习十五 第6题 a级(易) 2.       书p84 练习十五 第4题b级(中)   3. 书p85 练习十五 第8题b级(中) 说明:四幅图的是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按照生活经验将对应时间连线。完成后,可以让学生说一遍这个小故事。 4.书p85 练习十五 第7题c级(难) 说明:先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再根据题目要求写出再过几分后的时刻。可以在原来时刻上1分1分数出来,或者个别计算能力较强的孩子会用加法来计算分钟数。

128《找规律》单元教学建议

一、             单元知识框架找规形变化规形和数字变化规律数字变化规律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图形变化规律 2.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 3.数字变化规律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1.二下:找出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相差数变化) 2.后续数学学习中需要形成初步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四、单元知识点列表 编号知识点内容128-01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书p88-89例1、例2、例3128-02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书p89例4128-03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书p90例5128-04数字变化规律书p91例6、例7五、各知识点的教学建议知识点128-01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教学建议1.       教学例1时,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汇报交流时学生能用自己语言对规律进行描述即可。 2.       教学例2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和颜色的变化,学生再动手操作。 3.       教学例3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涂色完成,并交流想法,教师最后进行小结。评价要点能确找出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评价样例1.书p92练习十六 第1题 a级(易) 知识点128-02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教学建议1.例4与前面例题相比,图形在数量、颜色、和形状上都发生了变化,而且一种图形不再是1个,而是2个或以上。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上面几点去观察,可以在小组里通过动手操作、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评价要点能正确找出稍复杂的图形变化规律评价样例1. 书p92练习十六 第2题 a级(易) 说明:图形围成一圈与前面题型稍有不同。对于有困难学生,可提示:沿着图形的方向找规律 2.书p89做一做 第2题b级(中)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唯一。只要涂色是有规律就可。知识点128-03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对着图形找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说说每列数字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评价要点能根据图形正确找出数字的变化规律评价样例1.       书p90“做一做”a级(易) 知识点128-04数字变化规律教学建议1.       例6重点研究数量的变化,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与例5相比还是一组图形和数字重复出现吗?可以让学生边摆边算,找出规律。小结时重点说明:数字的排列要通过计算相邻两个数的差找规律。 2.       例7与例6相比,没有图形进行对照,要直接通过观察、计算来找规律。引导学生先标出相差数,再进行计算写出要填的数。评价要点能正确找出数字的变化规律评价样例1.书p90“做一做”a级(易) 1  5   9  13  2  12  22  32  说明:提醒学生标出相差数,并认真计算再填空 2.书p92 练习十六 第4题 b级(中) 说明:第2小题是从大到小排列,学生可以用已学知识迁移来解决。   3.       书p92 练习十六 “思考题” c级(难) 说明:每相邻两项的差不是固定的,可以通过图形的变化来找规律,或者通过数字计算找规律。

《找规律》优秀说课稿【第四篇】

一、说教材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说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三、说重点

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

四、说难点

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五、说教法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活动流程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动手操作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尝试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诱发学习欲望。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有关春天主体画面的初衷。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二)、自主活动、探究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根据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三)、交流质疑、达成共识理清知识脉络。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小组内探究到的结论在班内交流,小组间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和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及时发表不同见解,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而且我自己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引导和鼓励。

(四)、拓展应用、深化理解构建认知结构。

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型、挑战性的习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47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