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懒惰的智慧的教案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29999

【导言】此例“懒惰的智慧的教案精彩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懒惰的智慧的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内容,能分析本文的论点、论据。

学习本文新颖、独到的立意,培养创新思维的精神。

学习摆事实、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相互讨论、辩论、质疑,教师提示,共同完成文章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要有创新、创造精神,要动脑筋,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提炼本文论点,本文论点不同凡响,要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立意。

2、难点:学习摆事实、对比论证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故事导入新课:一家世界知名的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最懒惰”的工作人员作为“年度最优秀的员工”,为什么呢?宾馆经理说:“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习惯一次性把餐桌收拾干净,一次性就把工作千完,讨厌做第二次。因为他们懒,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懒得去做,而勤快的员工整天在为多余的事情忙碌。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

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千百年来,人们都赞美勤劳,反对懒惰,这个宾馆经理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无独有偶,**作家凯利也和这位经理一样,一反常理,对懒惰和懒惰者有着自己的诠释。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全文,思考:本文中的“懒惰”是指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不爱劳动,不爱工作吗?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说“懒惰”的含义。并说出这种“懒惰”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懒惰”是一种智慧,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意识。懒的结果是多快好省干工作,促进社会进步。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找出论点,学习本文的例证方法,对比论证的方法。

1、交流讨论,请同学们再次浏览文章,勾画出作者对“懒惰”与“懒汉”进行评价的文字。

明确:

1.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人一生中也会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

2.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

3.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

4.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5.其实,正是懒汉承担了促进文明发展的重任。

看大屏幕,请大家把这些评价性的文字进行归纳、综合,看得出一个什么样的即: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板书)

这就是作者的观点,我们把它称之为论点(板书)。简单的说,论点即作者对某个话题的见解和主张。

2、论点明确了,那么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证明他说得有理呢?

事例:(板书)

因为不懒惰:

①因为不懒惰,家庭主妇总是一副忙碌的倦容;

②因为不懒惰,有些人疲惫不堪;

③因为不懒惰,伙计让咖啡都变凉了;

因为懒惰

④因为懒惰,饭店服务员成为最令人满意的、最优秀的员工;

⑤因为懒惰,远祖发明了水泵和水车;

⑥因为懒惰,祖先发明了第一**;

⑦因为懒惰,波特发明了回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

⑧因为懒惰,人们发明了现代农业机械上的座位;

⑨因为懒惰,工人成为最优秀的;

⑩因为懒惰,**成为最称职的;

因为懒惰,建立了“2+2=4”的规则。

思考:以上事例中有“露茜”“波特”这两具人名,能换成别的名字吗?

“露茜”可以换成“玛丽”“苏珊”等,这属于普遍现象(板书);“波特”却不能换,是真实的人名,这属于个别现象(板书)。(结合以上事例再谈,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以上均是证明论点的证据,这些事例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凯利说得有道理。这些论据我们把它称为论据(板书)。

3、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你们刚才所列举的事例,大家注意:“不懒惰”与“懒惰”意义是相反的,对比是鲜明的,那么,象本该用事例、正反对比证明论点的这个过程,就叫论证(板书)。这其中的举例、正反对比(板书)即论证方法。这样的文章就是议论文(板书)。论点、论据、论证就是议论文的三个要素。简而言之,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论点(需要证明什么)、论据(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怎样来证明)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凯利用一系列的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讨厌吃苦受累的“懒惰”情绪,激励了发明,想在脑力劳动中寻找捷径的“懒汉”,促进了人类进步。

2、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发明是因为偷懒而发明的?

畅所欲言

例:方便碗面、洗衣机、带轮的箱包、一次性尿布、电梯、**、复印机、洗衣机、自动铅笔、车、电风扇等等。重点介绍四川成都马万强硬态度13岁,中学生发明“懒汉***”,配上图片,文字说明。(详见课件)

这是你们的同龄人,老师相信,他能做到的,你们也能做到,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别忘了做个善于思考的有心人,想一想“聪明”的懒办法,做一个有智慧的懒汉。

板书设计:

论点: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需证明什么)

论据:事例(普遍现象、个别现象)(用什么来证明)议论文

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怎样来证明)

《墨梅》原文及翻译赏析【第二篇】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吾家 一作:我家;朵朵 一作:个个)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好颜色 一作:颜色好)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年—1350年)期间。王冕在长途漫游以后回到了绍兴,在会稽九里山有一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此诗就作于此。此时正值元末农民大**爆发前夕,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借梅自喻,感慨之下作此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注释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于是绝意功**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墨梅的诗意【第三篇】

关键词:金农梅花独特性风格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昔耶居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如来最小弟,百二砚田富翁,枯梅庵主等。他与当时的丁敬、吴西林并称“浙西三高士”,同时也是“扬州八怪”之首。

康熙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金农生于浙江钱塘江边。少时的金农天资聪颖,博学多才,而他从小所展现的才华并不是绘画而是诗歌。青年时期的金农,在水月洞诗文雅集上一鸣惊人及拜师何义门等经历,大大提高了他的艺术及文学修养。

金农常往返于扬州、杭州两地。结交了当时在扬州的高翔、汪士慎等一些名流及爱惜人才的盐商。“遍走齐、鲁、燕、赵、秦、晋、楚、粤之邦,或名岳大河,倾写胸臆;或荒台殿枨触古怀,或雨零风欷感伤羁屑,或筝人酒徒飞扬意气”。常年出游的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及情感体验,赋予他独特的艺术追求。这一时期的金农观摩过许多画作,对绘画技巧也熟记于心,只是那时的金农并未对以卖画为生产生特别期待。

乾隆元年,金农应荐博学鸿词科考试,却以“举博不就”而告终。他清醒地认识到进仕的希望已破灭,也意识到自己应追求一种超脱的活法。此后,他在扬州文坛的角色从学者、诗人身份转变为以“鬻书卖画”为生的专业书画家。

乾隆年间的扬州商品经济发达、盐商聚集,他们热衷于结交文人墨客,赞助其文化产业,吸引来自各方的文人并构成了扬州特有的交友圈。金农在这里结识了郑板桥、罗聘等后世将其列入“扬州八怪”中的一些友人。他们互相交流切磋,参加富商组织的集会,用行动为当时的一批画家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金农绘画的题材较广,有花卉、山水、人物等,而从他现存的画作中,以梅的数量居多。因为梅花凌寒独放,清香高雅的特征,契合了金农追求高洁坚贞的精神象征,因而被反复表现。不得不提的是,当时的扬州市场以梅为题材的作品出现了空缺,所以金农画梅如及时雨一般填补了画坛的缺失。另一方面,他用画梅来寄托思乡之情,以此来怀念故乡西溪的野梅。

金农的梅花,自创新格,冷逸清雅,笔墨古拙简练,意境悠远。与众不同是他画作中最大的特色。自称“江野路梅”。他说:“予画此幅,居于不疏与不繁之间。”即不与汪士慎的繁枝、高翔的疏枝同。虽师承古人,主要继承徐渭、石涛等,但他不肯步前人后尘,“不趋时流”。他说:“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他主张创新,师法造化,追求性灵的境界。在梅花的立意上也颇为巧妙,《寄人篱下图》就是典型例证,这幅画采用夸张及象征的手法,用粗整的篱笆、奋力伸出枝头的细柔梅花及散落于地上的花朵的组成形式,传达出对“寄人篱下”的不甘心境。不由得让人想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名句。被篱笆包围的梅花,无人赏识,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右边的提跋“寄人篱下”是金农自创的漆书体。金农画梅多用简略笔法,圈花法为主,淡墨画干,浓墨点苔,笔法苍劲有力,同时融合书法上“以拙为妍,以重为巧”的风格,形成古拙奇绝的特点。因而,金农被认为是扬州八怪中格调最高的画家”。

乾隆时期的扬州弥漫着自由民主的思潮,八怪们不仅在文学方面基础扎实而且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他们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创作风格,不因循守旧,不守古法。金农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的思想,他的一则画跋写道:“宋释氏泽禅师善画梅,尝云:用心四十年才能作花圈少圆耳。元赵子固亦云:浓墨点椒大是难事。可见古人不苟,败煤秃管,岂肯轻易落于纸上耶?余画梅率意为之,每当一圈一点处,深领此语之妙,以示吾门诸弟子也。”他强调师法造化,力求从自然中搜寻素材,因而他的作品中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画面中没有条条框框,有的是主观感受及客观景物产生的共鸣印象。金农作画是有感而发,从他对艺术的追求、自己个性及写意之意的理解中,很好地解释了写意画的真谛,这对中国写意绘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后世的影响必然也是深刻的。

结语

还是本科生的我,在欣赏了金农的画作后,即被他的绘画风格所吸引,因而产生了研究这位独具性灵的艺术家的想法。乾隆二十八年,一代画佛殁于扬州佛舍。清代诗人蒋宝龄评论金农是:“百年大布衣,长生气不死。”虽然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已不在,但他留给我们价值无限的画作供我们去研读,他高雅的品格及开拓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参考文献

[1]金农《冬心先生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金农《冬心画谱冬心画梅题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60页

[3]金农《冬心画谱冬心画竹题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10页

墨梅的诗意【第四篇】

仲仁堪称梅画鼻祖

据画史记载,最早画梅者,当是唐代的于锡。唐人画梅,最先是勾勒着色,五代徐熙等人将这一画法推至妙境。至宋时,更有崔白、米元章、杨无咎等诸大家,皆可以画梅称世。其画梅新法,效法者众,成一时风尚。北宋画梅最有名的是伸仁和尚,他首创了墨梅。后来,北宋名士林逋,结庐隐居,他那梅妻鹤子的雅事传遍天下之后,梅不仅成为绘画的新题材,更成为文人清高品格的象征,列为“四君子”之首,受到后世文人画家普遍的爱好。专以水墨画梅兰竹菊或葡萄的,多半是文人画家。《宣和画谱》在《墨竹叙论》中提到: “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

墨梅就是单用墨画的梅花,采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达。仲仁为出家和尚,原会稽人,寓居湖南衡阳华光山,他爱梅成癖,曾植梅数十株,每当花开季节,就移床花下,吟咏不辍,偶于月夜,见窗上疏影横斜,十分欣喜,遂取笔墨描绘其状。每当梅开时节,他便从早到晚在梅园中细致观察,将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从萌芽到花开,从盛开到枯萎的各种形态一一描绘下来,选出100余幅不同姿态的梅花装订成册,并在每幅下题五言诗一首,留下了著名的《梅花谱》。由于他的梅花画得“喜神”,后人称他的《梅花谱》为《梅花喜神谱》。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看了仲仁的墨梅画,慨然叹道: “此画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问”。仲仁名声大振,有“墨梅鼻祖”之称,对画坛影响颇大。赵孟叛墨梅题跋也曾说:“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

南宋另一位画梅高手扬补之接受了华光的衣钵。在此基础上发展,把自己写的墨梅,送给宋徽宗赵佶看。赵佶说他写的是“村梅”,因而他自称为“奉敕村梅”。扬补之创造出两种画梅方法:一种是以墨笔圈出梅的花瓣,即所谓圈花法;另一种是用墨涂于绢上,烘托出梅花的白葩。

金冬心说:“扬补之为华光和尚入室子弟,其瘦处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也。”(《冬心画梅题记》)后来扬的两个外甥汤叔雅、汤叔用也擅长此道。《冬心画梅题记》:“扬补之甥汤叔雅,宋开禧间与弟叔用皆工墨梅,各出新意,谓之倒晕花枝。时有茅进士汝元亦擅名当世。叔雅画梅,曾见于吾乡梁少师乡林家,不愧逃禅叟(扬补之)。而叔用及汝元之疏枝瘦萼未尝睹者。” 元代是梅画巅峰时期 梅画发展到了元代渐成气候,达到了历史性的巅峰时期。据说元四家的吴镇(仲圭),以及王冕,都是画梅能手。范成大云:“近世始画墨梅,江西扬补之者尤有名,其徒仿之者实繁,盖吴仲圭、王元章皆用其法。”(《范村梅菊谱》)由此看来,王冕正是这派的嫡系。

元末蒲庵禅师有《梅花歌》:“会稽王冕高颊颧,爱梅自号梅花仙。豪来写遍罗浮雪千树,脱巾大叫成花颠。有时百金闲买东山屐,有时一壶独钓西湖船。暮校梅花谱,朝诵梅花篇。水边篱落见孤韵,恍然悟得华光禅。我昔识公蓬莱古城下。卧云草阁秋潇洒。短衣迎客懒梳头,只把梅花索高价……”(郎瑛《七修类稿・山农刺时》)从《梅花歌》来看,王冕正是接受了华光、扬、汤一派的传统,孜孜不倦地学习梅花谱和梅花篇,在这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

元代画梅的画家多数受扬补之的影响,如吴镇、柯九思,王冕亦然。都用圈瓣画花及飞白画椿的画法,融入了书法的技巧,画梅就带上了浓厚的文人笔墨意趣。如王冕的名作《南枝春早》,用淡墨渍染背景更衬托出梅花的洁白,当年扬补之也常用这种画法。至正时画梅与王冕齐名的,有陈立善、吴大素等。陈立善现存有作于1351年的《墨梅图》,次年的《溪梅图》、《梅竹水仙图》等。吴大索有《松竹斋梅谱》传世。元代其他专长画梅的还有史杠、王英孙、张德琪、金汝霖、赵天泽、吉学士等。赵孟烦、钱选、倪瓒、张渥等也有墨梅作品。这个时期画梅画竹是肯入时的。这些题材已成为文人作画的特技,当时称画梅为“写梅”,还要求叵家能在“写”中体现出“士气”来。

墨梅名家首推王冕

在元代诸多梅画名家中,成就最高的当然是以勤奋而为大众熟知的王冕。明朝画梅高手姚涮有诗日:“画梅用墨不用色,华光从来有笔力。纷纷作者俱不同,貌得仙葩似荆棘。补之叔雅师此老,各占花枝互有得。前元博士柯九思,爱将脂粉染梅枝。王家元章传墨法,雪月风烟种种奇。”(《雪湖梅谱》)刘基有诗日:“会稽老王拙且痴,能画梅花称绝奇。春窗走笔生古怪,中有窈窕倾城姿。人生得闲真是好,得闲不闲惟此老。布袍闻茸发不梳,一生只被梅花恼。天生梅实可知羹,尔梅有花结不成。世间花实总尤物,不如画图终古无枯荣。”(《诚意伯文集》)

从姚涮、刘基等诗句看来,可以知道王冕能画出雪、月、风、烟种种奇绝的形态。明代吴兴沈尧龙甚至直接称王冕为“墨王”:“君身前是林处士。人间空复数墨王。”可见明代对王冕墨梅成就的敬佩。可惜他的遗作很少。我们虽然无法欣赏他那各种绝奇的精彩作品,但从后人的诗作中,可知他画过雪梅,如《南湖集》卷四:“王郎胸次亦情奇,画写孤山雪后枝。老我江南无俗事,为渠日日赋新诗。”他画过月梅,如高士奇题王元章绝句云:“不分村野与溪桥,乱写横枝一二条。酒醒只疑疏影落,朦胧烟月伴寒宵。”难怪刘基说他梅花奇绝,落笔分晴曦,花如露后珠玉一般,枝如水影中龙蛇游舞一样,水墨画的效果达到呼寒呼冷、解暑解寒的程度。王冕笔墨洗练的功力,也值得注意。他发枝笔力道劲,形神兼备,这是他从勤学苦练,千锤百炼中得来的。执笔挺直,才能笔笔坚挺,而无蛇腹鼠尾的毛病。他中锋、偏锋用得好,行枝接续,气力顿挫处才能断而复连,交接处停而勿滞。手弗偏重偏轻,故能一气呵成。这是他炼气于骨的手法。清朝何瑗王诗:“山农笔力劲如铁,中有窈窕姿倾城。清标信有烟霞骨,补之而后存典 型。”(《题王元章墨梅》)在圈花法上,王冕也有所发挥。扬补之以“笔分三超攒成瓣”圈花,即花瓣要如铁线圈成,一笔三顿挫画之。王冕把这种画法稍加改变,改成为一笔二顿挫,这就是乾隆所说的“钩圈略异扬家法”。这也是他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有人称之为“白花头画法”。

这个创造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明代的陈、盛行之、刘世儒、清代的罗两峰等人都学二笔圈花。后来到金冬心、童二树等人出,更简单地改为一笔圈花。虽然,元明以三笔二笔成瓣,但其侧瓣及小苞还是一笔。王冕圈花的画法是用笔不飘浮,严谨逼真。明魏成宪诗云: “山农作画同作书,花瓣圈来铁线如。真个匆匆不潦草,墨痕浓淡点椒除。”(《百梅集・墨梅题跋》)另外王晃又发挥了“破蕊之法”。什么叫破蕊之法?梅花原来有花须,须上有小点叫英,他画花须不点英,看去很零乱,不像须,也不像英,这叫“破蕊之法”。扬补之也有此画法,这是野梅的画法,与官梅的画法不同。有人称“乱圈花瓣乱拈须,野梅花与官梅殊”,就是这个意思。总之,画梅之难不在枝干,而在花。王冕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花,他的“万玉图”真是千蕊万朵,含笑盈枝,香度凌风,占满在画幅上,显示了乐观主义精神。就是后来的罗两峰、童二树也是莫及的。清代方祖诗云:“美人高士超绝处,不在搓桠枝干间。破蕊圈花真法在,两峰二树费寻攀。”难怪他要自傲地说:“冰花朵朵圆似玉,羌笛吹它不下来。”

王冕画梅花的构图可分疏的、密的、不疏不密三种。疏的如疏影横斜,以疏淡有致,雅淡出尘为妙。不疏不密的,如俯仰得直,照应有情,要密中见疏,疏中仍有聚散谓之得直。密的如繁花密蕊。第三法,首开其宗的就是王冕。朱方霭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明时陈常师其意,吾友汪巢林、金吉金继之。”(《画梅题记》)

王冕这种构图就是以密取胜,同时做到密而不乱,繁而有韵。在枝干的构图上,能疏疏密密,做到长处疏,短处密,疏散处疏,交错处密,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他能把握虚虚实实,而且层次分明,应有尽有。他在华光和尚的“多而不繁,少而不亏”,扬补之的“交枝而花繁累累,分梢而萼蕊疏疏”的理论基础上更有所发挥。在枝干的质感上,运用了汤叔雅的“其为梢也,有如斗柄者,有如铁鞭者,有如鹤膝者,有如龙角者,有如鹿角者,有如弓梢者,有如钓竿者”的理论,加以具体实践,因此他立干如龙,劲似铁;发梢如箭,短如戟。梅干如龙不容易,画时必须弯曲有力,用笔多转折,或以飞白出之。要劲也不易做到,画时笔须顿挫得直,使转有方。画梅梢贵直,但要直中仍有韵致,绝非如尺。他的枝梢一笔拉到几尺长,枝的梢头,露出了笔的尖锋,突出了梅的清高拔俗。因此令人感到风神绰约,美奕有致。画花,他也不是只画一朵花的形似,而能在形似以外求神态,表现出或娇艳,或清雅,或灿烂,或萧疏等等姿态;在开花的形态上,也运用了汤叔雅的“其为花也,有椒子,有蟹眼,有含笑,有开谢,有落英”的理论,画出了老树枝怪花疏,嫩树枝密花繁。总之对于行校、布干、点萼、生花都是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掌握了笔墨洗练功夫,集中表现了他的新风貌。明鲁宗贤说:“古今画梅谁者高,前有补之后王老。”(《雪湖梅谱》)清赵兰舟说:“扬补之、王元章为癯仙,尽洗铅华,别开生面,华光老人又为写影传神,画梅之能事毕矣。”(《竹波轩梅册》)前人对他评价极高。

王冕的墨梅对明代影响深远。特别通过徐渭、陈淳等人的发展与丰富,逐渐出现了大写意与没骨花卉繁荣并峙的局面。徐渭对元章的画推崇备至,他学元章的墨梅,下了相当功夫。他认为圈花最难,说:“吾圈花少让元章笔,发干元章不若吾。”徐文长天才纵逸,睥睨一世,他认为发干元章不及他,而圈花则不及元章。从这句话里可知他对元章的佩服程度。凡是画过梅花的人都知道,画梅之难,不在干,而在花;画花则难在须与蒂。清朝懒园居士说:“青藤(即徐渭)画梅,圈不成圈,枝不成枝,一片神行,其用笔如生龙活虎,不可捉摸,其泼墨也如空中云雾,舒卷自然。”(《画梅辨难》)这说明徐的画风是大写意。徐、王二人风格是不相同的。从功夫上看,自然元章要比青藤深得多了。徐渭不但学王冕画梅,且学他为人,学他画梅花换米。徐渭曾凭吊王冕墓,并对当时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予以嘲笑。其诗说:“君画梅花来换米,予今换米亦梅花。安能唤起王居士,一笑花家与米家。”(《徐文长集》)徐还同情王冕的艰苦生活,猜测他究竟多少斗米,换一幅梅花:“想见元章愁米日,不知几斗换冰枝。”徐看了王冕的墨梅,想临摹它,又感到无从下手,便在题王元章倒枝梅画中写道:“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明代几位画梅高手,刘世儒、陈、王谦、盛行之都是王冕的衣钵继承人。刘世儒少时于故乡的石壁上,看见元章的梅花,大为鼓舞,从此特别爱好,就深思力学,画起梅花来。据说,他很喜爱王元章的雪梅,曾想尽办法,搞过试验:其中有种画法,是当他矾绢时,先剪好油纸,贴上,上矾后再揭去,然后作画,这样看去好像雪点纷纷,与花争胜,效果很好。当时画家谢时臣赞为“神品”。王冕画枝条,画得很劲秀,据说先从画竹入手,因此刘雪湖画梅也从画竹开始。徐文长题其墨梅诗说:“雪湖刘子故不俗,未画梅花先写竹。花梅筱竹两相于,直干横梢铁不如。”朱多题诗有“陈淳已死沈士老,晚得山阴刘世儒”句。文徵明也赞扬说:“雪湖发干道劲,有天然之处,花亦雅称,异日当为第一流云。”(《雪湖梅谱》)其实,刘世儒的成就,比不上王冕、徐渭。徐文长题雪湖墨梅诗说: “我客金陵访画梅,画梅莫妙盛行之。刘君放逸不可羁,一刘一盛无雄雌。”(《画梅辨难》)

明清梅画气象万千

明代四君子画也颇为发达,不少人追随王冕画风,明代画家学王冕的尚有周吴、孙从吉、王人佐、袁子初、林宏显等人。如陈名作《万玉图》,作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距王冕去世仅三十年。此画与《南枝春早》比较,就可发现其直接师承关系。两幅都画在绢上的,同样都用浓墨画树干,用圈瓣法画白梅,又都以淡墨渍染背景。无论出枝、点叶,或全放、初绽、含苞的花瓣,两幅画上的造型都十分接近。不同之处在于,王冕用笔较为方劲,陈用笔略显圆厚。王冕以上仰式构图,显示寒梅的孤傲不群,陈氏则主干横垂表示繁花敷茂。王晃意较简逸,老干新枝带出点点圈瓣,气势直贯枝末花端。陈则将主干分枝为二,使构图重心分散以强调那密如万玉的繁花。故而《南枝春早》给人以清雅疏朗的感觉,而《万玉图》枝上花锦团簇,有繁复热闹的视觉效果。但根本上两画风格是一致的。陈的另一幅《玉兔争清图》则别有风味。历来评画,认为画梅品要高,韵要雅,评者认为陈所作“品不高也不低,韵不雅也不俗”,雅俗共赏。与陈齐名的尚有王牧之,其梅花清奇可爱,评者以为“落笔雄逸,有苍龙出岫之势。”传有《墨梅图》。明代画梅还有文征明、王毓、麇宗伯、詹澡、张宁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72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