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囚绿记》教案(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8703

【导言】此例“《囚绿记》教案(通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囚绿记》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

1、针对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唤起学生对“绿”的意义的品评。

3、从被囚的“绿”的博爱与恩泽,激发起学生爱绿的浪花。

态度情感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

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1、以引领式的自读为主,间以提问、质疑等教学方法。

2、安排一教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

教学难点: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全班交流: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向阳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绿树村边合,青山锅外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1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1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业:A、B选做

A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B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囚绿记》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 品析以释旨 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 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教师:板书课题并释题

提问: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学生:绿色的常春藤

师: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生(思考、在文中勾画)回答:喜爱

师: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师: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师:看来每位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读书方法,我发现在这些不同的方法中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要先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大意有个了解。那么,下面就请读法相近的同学自行组成学习小组,先通读全文,扫除文字障碍。然后商量一个“切入点”,共同学习探究。好吗?

生:(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组成了8个学习小组,课堂先是一片沉静,学生都在读文。随即声音渐出,开始了小组学习。在此时,我走动于各个小组之中,了解学习进程,解答问题。)

师:先请各个小组交流一下本小组学习课文的切入点是什么。

生1:我们小组是以作者对常春藤态度的变化作为切入点来学习的。

师:很好,这是一个很好的线索。阅读散文,抓线索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生2:我们小组是以围绕常春藤来学习的。

师:你是说,你们小组主要赏读了文中有关常春藤的描写,并从中感悟文章的主旨的吗?

生:是的。

师:嗯,非常好。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点”。.还有哪个小组来说?

生3:我们小组是扣住题目中的“囚”字为学习的切入点的。

师:很聪明啊。“囚”字可以衍生出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文章的主旨也就出来了。还有别的切入点吗?

生4:我们小组是以文章语言为切入点,在赏析的过程中总结文章的主旨的。

师:不错。本文的语言的确是很精美的,而且满含着作者的情感。这是一个很有效的阅读方法。还有吗?

生5:我们是抓住了历史来读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以探究文章的“背景”为切入点来学习课文的吗?

生:是的。

师:很好啊!不过,这里我想给你一个补充。所谓的背景,不仅仅是指写作的时代背景,还包括作者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和个人情感状态。这些“个人背景”也可以帮助我们来很好的把握课文的主旨。

师:常言道:“条条大道通罗马。”下面我们就请从同样切入点研读课文的小组分别来交流你们的学习所得,看我们对文章主旨的认识是否也是殊途同归的。

生1:文章一开始讲到作者选择了一个很不好的房间,完全是因为对常春藤的喜爱。所以,作者一开始对常春藤的感情是“喜爱”。

师:你能把能表现这种喜爱之情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吗?(板书:喜爱)

生1(读)。后来由于太喜欢了,作者就把常春藤牵到房间里了。

师:那感情发展到了哪个阶段了呢?你能概括吗?

生1:非常喜爱。

生2:热爱。

生3:文中有个词语很好,是“自私”。这种爱是自私的。所以,作者的感情由喜爱发展到了想占有它。

师:很好。(板书:占有。)

生1:再后来作者看到常春藤向外生长,就有些恼怒了。但在他离开北平的时候,还是放了它,并且对它充满了敬佩之情,说它“永不屈服于黑暗”。

生2:我觉得她没有说全。作者恼怒之后,看到常春藤几近枯萎了,心里充满了歉疚。所以,这条线索中还应该增加一个“愧疚”。最后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他有说“怀念绿友”,所以,作者对常春藤最后的感情是“怀念”。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生: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生: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师: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生:口述卢沟桥事变

生2:补充

师: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生: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生: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生: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生: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生: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生:交流写作情况,全班展开大讨论,对于好词好句,全体同学之间展开赏析,并共选择优刊登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

生:结合交流写作情况,以“囚——记”为题目,创作文章。

《囚绿记》教案【第三篇】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1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补充资料

陆蠡 (1908一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囚绿记》教案【第四篇】

课题:囚绿记

教学设想

本文是1篇略读课文。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囚绿记》是现代散文家陆蠡所写的1篇借物抒情的文章,讲述的是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历程。在文章中,作者详尽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这篇文章以小见大、借物抒情,把“绿”比喻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也象征着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整篇文章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真挚而热烈的爱,教师要引领同学通过反复诵读和感悟品味来把握文章的感情倾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本篇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阅读方法的引导和对主题的深入探讨两个方面,其中阅读方法主要突出朗诵在鉴赏文章中作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绿”的涵义。

2.探讨文章中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任务,要求熟读课文。

2.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探究文章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难点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同学熟读课文,通过网络熟悉陆蠡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文化人是最讲究骨气的。文学史上就有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位作家——陆蠡——也是一位宁死不屈的文化人。

(以“文人的骨气”引入对作者的简介,照应本单元学习过的内容)

二、解题

“囚”,囚住、囚禁之意;“绿”,自然的颜色,生命的象征。

(既然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为什么作者要囚住绿色?从文章的标题中寻找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找出作者“囚绿”的原因

(强调阅读散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诵中去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2.教师巡视

3.分析引导

①学生找出“囚绿”的原因:真挚而热烈的爱

②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思路:寻绿,观绿,囚绿,释绿,思绿

③文章的感情基调:洋溢着对绿色、对生命的真挚而热烈的爱

四、品味鉴赏

1.快速阅读:找出文章中描写绿藤的句子,说说作者写出了绿色的哪些特点。

2.学生品读:

示例:

①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②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③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3.绿藤的特点:顽强、美丽、固执、不屈服。

五、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称常青藤为“绿友”?谈谈你的理解。

2.时代背景: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在这样烽火连天、国难当头的岁月里,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者为何能如此留恋专注于这常青藤呢?

①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③表现了民族气节,永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和自由。

2.走近作者: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以34岁的英年殉于日寇屠刀之下。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时陆蠡恰好外出,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日本宪兵问他:“爱不爱国?”他说:“爱国。”又问:“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他说:“不赞成。”又问:“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不能征服。”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认为有政治背景,屡施酷刑,但他决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

3.情感体验:读陆蠡像,谈自己阅读本文的感受。

六、拓展练习

课后练笔:观察我们的校园,借助想象和联想,写一段描写“绿色”的文字,字数不限。

附:板书设计

《囚绿记》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抓住景物特征,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如何将情从景物中传达出来。

3.理解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景物特征,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如何将情从景物中传达出来。

教学方法: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次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的脑海里就满是绿色,想象在骀荡的春风中,独自漫步在一望无际的原野,那迷人的绿色,涤荡了我心头的郁闷,令我心情舒畅,悠闲恬淡。绿色是自然满足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的礼物,使人愉悦,安宁,它是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现代散文家陆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陆蠡随绿漫步。点明课题:《囚绿记》,交代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生字正音

二、释题:

大家在预习中知道了作者写的东西是一种植物——常春藤。可是题目为什么不用“囚常春藤记”? 绿和常春藤之间又怎样的联系呢

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

1. 绿可憎可恨吗?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快速朗读课文。然后用一个词概括回答。

——(因为他看见绿欢喜,爱绿——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2.文中哪些句子直接表现了作者对绿的爱意?

(1)把文中作者爱绿、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

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先说出大致段落(5——7段),再找出具体句子

——绿色是多么的宝贵呀!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4个排比句,热烈、奔放,高度评价这珍贵的绿色,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怀念、等焦、欢喜、盼等、急不暇择、视同至宝——几个词强化我对绿的一往情深,一片痴情)

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形象地表达出绿给予“我”的快活和兴奋,“我”对绿的依恋,绿是“我”的精神慰藉和生命的向往)。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6段,感受作者对绿的浓浓的爱意。

3.在朗读时,我们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1段,思考两个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写笔下的常春藤?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出来。

7段: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缘引他的绳索,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舒展有活力

9段: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长得更快——蓬勃生长自由生长

10段: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向着阳光、固执

11段: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室内暗黑,生长、自由受限制,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不愿受限制

(2)结合句子中的动词分析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全班分成4组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概括常春藤特点的词语,进一步深化感悟。

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执着)

作者写常春藤,就是抓住常春藤最突出的特征,并赋予它特殊的含义,因此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四、分析绿的象征意义

1、作者为什么要赋予常春藤这样的含义,而不是其他的含义,这和作者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齐读12——14段,作者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联系13段的卢沟桥事件。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

(1).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一段生活。

(2).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2、“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为什么作者把绿比作人,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抑郁的深意?——民族的苦难,国人的囚禁

——“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课件5、6)

蓬勃   ——生命、希望

绿    向阳   ——象 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 (执着)——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3、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作者一定会把绿(常春藤)释放的。离开后,也一定会想念绿的。

完成全文的感情变化思路:爱绿—— 囚绿——释绿——思绿

全班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五、课堂升华练习

常春藤值得赞美,绿值得赞美,我们理解了常春藤的含义,理解了绿的含义,明白了作者用景物来表达情感的一片苦心,让我们也跟随作者发自内心的来赞美一下绿。仿照下面的形式,接写一组句子,要求意思连贯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1)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开始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开始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如同_________________,如同_________________。

六、归纳思想,总结全文。

总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绿”是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黑暗的象征。“绿囚”象征着永不屈服于日寇铁蹄的中国人民。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在课外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200字左右的关于坚强的文字。

示例:  礁石(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1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