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位置与方向教案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843989

【导言】此例“位置与方向教案实用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位置与方向教案1

前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关于学科定位与学术创新

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定位在我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科发展定位存在缺陷。1998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在文学门新闻传播学类下设置四个本科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而教育部1997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却只在文学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两个二级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这样的学科定位是其他专业没有的,其他专业都是本科专业设置个数小于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个数。如文学门下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设置“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古典文献”五个,而研究生专业设置“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八个二级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二级学科设置上的倒置,抑制了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学术发展。如此以来,我国培养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只有本科生,而没有研究生。我国也就只有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教育而没有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了弥补设置缺陷,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就在自己业已获得的不同学科专业(如图书馆学、传播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自行设立与出版相关的研究方向,招收研究生进行培养。较早设置编辑出版学研究方向的学校有河南大学、武汉大学等。目前,被教育部认可和备案的出版学类研究生专业名称有两个:一是从属于管理学门类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一级学科中的“出版发行学”;二是从属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的“编辑出版学”。其中,前者授管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后者授文学博士或硕士学位。这一变通使得“编辑出版学”研究生教育得到“正名”。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培养出版学本科生的高校尚没有与出版相关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所以这些高校也就不具备自主设立“出版学”研究生专业的资格。因此,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仍然是在不同的二级学科下以“借鸡下蛋”的方式培养出版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就目前我国“编辑出版学”这一本科专业名称而言,也值得商榷。编辑、出版、图书发行三者研究成为一体,可以直接用“出版学”来概括之。就专业定位而言,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在“文学门类”下直接设立与“新闻传播学”平行的“出版学”一级学科,授予本专业文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二是在“管理学门类”下直接设立与“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等平行的“出版学”一级学科,授予本专业管理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三是将“出版学”定位为“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授予本专业文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四是将“出版学”定位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的二级学科,授予本专业管理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五是在国家总体学科设置改革方案中的交叉学科门类中直接设置“出版学”学科,根据各培养单位培养目标,授予本专业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上述几种方案,前两种对出版学的成长最为有利,它给了出版学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够完全按照出版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确立培养目标、组织课程体系等,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难度相对较大。第三种方案沿用了1998年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对“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定位,它保证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定位上的连贯性,是一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对容易通过的方案。第四种方案,在2002年的研究生专业备案制度中曾得到教育部的认可,而且由于本方案是在管理学科范畴内组织出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授予的是管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也得到了出版业界和学生的认可,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案。而第五种方案依赖于我国下一次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根据有关会议讨论或考查被选方案,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将有可能进行较大的变革。但具体改革方案出台还有待时日。

总体而论,我国关于出版学专业的学科设置不尽合理,没有系统化的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学历学位教育,未能为出版学的学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导致在我国出版业快速发展繁荣的情况下,出版学学术创新未能实现足够发展。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有45所,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这些学校有的是专业高校、综合性大学,有的是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或其他类型的院校。就编辑出版专业隶属的院系而言,有的学校设在新闻学系或传播学系,有的设在管理系,有的设在中文系、科学技术系,甚至有的设在艺术系和少数民族语言系。每一所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科背景也都大不相同,而恰恰是这些多样化的特色,使编辑出版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编辑出版的实践需要与工作特点,编辑出版学培养是知晓各学科知识、具有广博知识素养的“杂家”,而不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专家。关于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现在许多学校都是这样一种培养模式,即:学生大一入学先在其他院系如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英语系等学习,两年以后择优选拔有编辑出版专业志向的学生,再加强编辑出版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时拿两个学位。这样做,学生毕业时不仅可以避免缺乏其他专业背景知识的劣势,同时增加就业的能力。是否还有更好的培养模式,应该引起高校管理者与高等教育研究者重视。

关于教学计划的骨干课程设置原则

政治原则。编辑出版事业不仅有很强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且有很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管理功能。在设置本专业骨干课程时,要注重政治原则的贯彻,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从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出发,落实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

实践原则。编辑出版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设置骨干课程一定要贴近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编辑出版工作的实际,不能因师设课、因人设课,更不能过多开设空洞无物缺乏联系实际的课程。

分层次原则。在坚持专业导向、学科定位的前提下,分层次设置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骨干课程。大致可以分为:第一层次是公共基础课程、第二层次是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层次是专业方向课程。第一层次开设有政治、语言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等方面的公共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同学习;第二层次开设出版学原理、编辑学概论、书刊发行学、选题策划学、编辑出版史、书刊编辑的理论与实务、现代出版技术、出版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版经营管理、版权与图书贸易等。第三个层次课程设置可以根据不同学校本专业的侧重点设置不同的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程,如:以编辑为重点的,要加重文化知识、语言修辞和必要的古文等课程;以培养发行人员为重点的,要突出营销、市场调查、图书宣传和广告等课程;以培养经营管理为重点的,要注重成本核算、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等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课程大致也依据以上原则来设置。当然,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各高校也十分注重实践环节、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校会给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安排20周左右的专业实践:包括编辑业务和出版业务方面的初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比如,在学习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还要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图书的市场调查,写出市场调查报告,并适时总结。有些同学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时间到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实习,从采写、组稿、校对等基本工作做起,慢慢积累自己的编辑经验。甚至有的同学还参与出版社的选题策划活动,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得到河北省教育厅首批百名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人:刘邦凡)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省略/bbs/73490/messages/

2.邵益文:《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需要总结和提高》,《出版科学》,2005(5)。

3.萧东发、杨琳:《出版产业变革呼唤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学出版》,2005(3)。

4.方卿:《关于我国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06(4)。

5.仝冠军:《论编辑出版专业高层次教育的必要性》,《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3篇位置与方向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位置与方向教案。

位置与方向教案2

关键词:职教新干线;专业教学;职业岗位培训;3G实景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一、传统专业教学和职业岗位培训存在的问题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面向轨道交通产业中的运输行业开展教学。近几年,专业技术跨越式发展,使专业教学面临着一些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专业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机车车辆技术的推陈出新

我国是世界上高铁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武广高铁的运营里程世界最长;京沪高铁的试验速度世界最高,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都伴随着最新技术的应用和检修、检测、驾驶手段的更新与调整。但是,由于知识产权等原因,这些最新的技术成果不可能及时对外界公开,反馈到学校进行教学需要一段时间,使教学内容不能随着专业新技术同步更新。

2.专业实践条件不能适应企业装置的更新换代

企业装置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以铁道车辆为例,最新使用的车顶绝缘检测装置、走行部轴温检测装置、机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以及自动分相等装置在结构和原理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使学校原有的实践条件不再满足新形势的需求。

3.教师专业能力不能适应职业岗位的调整变化

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使职业岗位及相关能力要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比如:动态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动态检测员”岗位应运而生;大功率交直交传动的和谐型机车的运营与维护,使机务段电机检修的重点从直流电机转向到三相交流电机。除此之外,现代化检测手段的使用、检修制度的变革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要解决上述问题,校企合作是根本途径,比较理想的教学状态是:现场专家在企业现场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开展专业教学。但是,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面向的是各铁路局,现场专家不可以脱离岗位专门指导学生,而且出于安全和管理的考虑,企业也不愿意也不可能接收大量学生到生产现场实习。

如何有效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是本专业面临的难题,也是当前许多高职学校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解决专业教学问题的具体实施方案

1.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搭建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

“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是我院联合60多家成员单位牵头组建的校企合作组织。为了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内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我院专门在“职教新干线”开辟了“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空间,设有包括十六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十四个站段及培训基地的“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空间联系表”,及时更新各成员单位的最新信息和资讯,方便学校和企业第一时间了解对方的新动态。

2.以“3G实景课堂”为手段,解决专业教学的主要难题

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我院利用移动视频采集传输设备,实时采集现场视频、音频信号,量化编码压缩,将数据利用3G无线网络传送到学院专用服务器,通过校园网传送到教室的教师机终端,实现现场的实时教学,称为“3G实景课堂”。由于教室端的视音频信号按前述路径逆向同步传输到现场,可以实现与现场端的实时交互。“3G实景课堂”可以将现场真实的职业场景引入课堂,比较好地解决了“在现场”进行专业教学的问题。

3.实现“六个对接”,融通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培训

通过“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空间,学院能够及时跟踪企业动态,了解职业岗位及其能力需求的变化,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课程目标与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对接创造了条件;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和培训资源,上传至专门空间,及时更新,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培训内容对接成为可能;应用“3G实景课堂”教学,将现场真实作业过程实时引入课堂,可以实现专业教学组织与岗位工作过程、学校的教学场所与企业的工作环境的对接;“双讲师”授课方式,完成了专业教学高手与岗位技术能手的对接。

如果能够实现上述的“六个对接”,就可以比较全面地融通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培训,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专业教学中的难题,而且可以提高职业岗位培训的效率和质量。

三、融通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培训的具体措施

1.人才培养方案与典型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专业建设实行学院和企业“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两位专业带头人共同针对典型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训方案,通过“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空间对方案进行动态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设置,下面以电力机车方向为例进行说明。该方向主要针对机车电工、电力机车司机岗位开展教学,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电机维护与检修、电器维护与检修、制动装置的维护与检修、控制系统维护与检修、车体和转向架的维护与检修、机车运用与管理。

机车电工岗位的能力要求主要有:修复电机电器部分主要零部件的一般故障,检修维护电力电子线路、电气线路;具有机车检修组织和技术管理的初步能力。

比较上述的核心课程和岗位能力要求,可以看出:核心课程中的“电机维护与检修”、“电器维护与检修”、“制动装置的维护与检修”、“控制系统维护与检修”分别与机车电工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电力机车司机”岗位除了需要具备相关的电机、电器、控制能力,还需要“具有电力机车运行中常见机械、电气故障的分析判断和应急处理能力”,与专业核心课程中的“车体和转向架的维护与检修”对接。

位置与方向教案3

关键词 微课设计;翻转课堂;向量;立体几何

一、微课及其特点

(一)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创始人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是一种知识挖掘的工具,可以作为知识脉冲,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可以取得与长时间授课相同的效果。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从微课的定义上看,微课具有以下的特点①时间短;②目标明确;③内容易懂。从微课设计的原则上看,微课设计具有聚焦性、碎片化与模块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

(二)数学微课的设计

随着我国学生在国际测试和竞赛中的不俗表现,许多学者对我国的数学教育经验进行了研究,“看重双基,强调熟练,要求严谨”已被大家所公认,但也有学者提出了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比如重结果、轻过程、重解答、轻反思、重教学设计、轻学生思维诊断等等。如何保留我国数学教育经验的精髓,克服其中的不足成为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探究的任务。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课下看微课,完全做到个性化的学习,课堂上又可以通过合作交流,解决疑惑,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结合微课设计的原则及我国数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国内许多学者归纳了数学微课设计的四个步骤:①确定核心概念②设计微课结构③录制微课视频④设计使用指导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高中微课设计与案例解析――以2015年宁波市优质课获奖作品“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为例

(一)“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微课设计分析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微课程是笔者参加2015年宁波市优质课评比的获奖作品。下面以该课程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本案例选取人教版《数学》选修2-1的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微课中包含了4个小视频:

1.用空间向量表示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2.用空间向量来表示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3.用空间向量来表示空间角与距离;4.用向量方法与坐标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1)确定“立体几何中向量方法”的核心概念

通过分析,立体几何的基本元素是点、直线、平面;主要研究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角度与距离问题。空间向量作为一个工具去研究这些问题,故“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的核心概念是:向量表示点、直线、平面的位置(位置向量、方向向量、法向量);向量表示点、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向量表示空间角与空间距离;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的微课结构

(3)录制微课程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为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先利用空间向量表示空间点、直线、平面等元素,建立图形与向量的关系;进行向量运算;由向量运算结果回归几何结论。可以通过类比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的一般方法及通过例题讨论本节主题;故本案例采用PPT、几何画板、e板会;通过睿易通平台软件进行视频录制。通过几何画板和e板会通过运动的观点来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上述主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4)设计微课自主学习单

本案例除了4个微视频外,支持资料还包括了系列课件,导学案、自测试卷等资料;引导学生使用资源,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视频,然后进行测试,强化微课中学到的知识。

(二)案例一:用向量表示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1.设计思想

主要研究用向量表示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及用向量表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两个内容;通过提问链的方式,逐步探索本节课的主题;通过类比学习,由表示点的位置(位置向量)类比到表示直线的位置(方向向量)和平面的位置(法向量);由简到繁,逐步探索。

2.学情分析

通过《数学》必修2中的立体几何和《数学》选修2-1的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代数运算能力,同时学生还具备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点、线位置关系的能力以及类比能力。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有所缺乏,认知结构还不健全,对向量和几何之间的综合运用还有所畏惧。

3.学习目标

理解利用向量表示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并且能用向量来判定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

4.教学过程

(1)利用向量表示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问题探究:

问题1: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有几种方法?如何用空间向量来研究立体几何问题?

(答案:综合方法、坐标方法、向量方法);

问题2:立体几何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什么?

(答案:点、直线、平面)

设计意图

通过利用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策略,引入课题。抓住“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是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发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

问题3:如何用向量确定点在空间中的位置?(答案:位置向量)

问题4:如何用向量来确定空间中的一条直线?(答案:方向向量)

问题5:如何用向量来确定平面的位置?(答案:两个方向向量或者法向量)

设计意图

用空间向量确定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即用空间向量形式可以表达空间中确定的点、直线、平面。这样就能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来讨论。使学生充分了解这是学习用空间向量确定点、直线、平面的位置的目的

小结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通过向量运算刻画线面的位置关系,体会“向量是躯体,运算是灵魂”的意义。

例2 利用向量方法证明《数学2》中的“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设计意图

通过面面平行判定定理的证明,建立向量法和综合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联系,突出了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法向量的作用。

(4)课题小结

①利用向量向量确定空间中的点、直线、平面的位置

②空间中的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向量形式

③体会了向量运算的作用

(5)总结反思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更好的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适应个性化教育,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而微课处在其中心地位,微课质量的高低是翻转课堂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金陵。“翻转课堂是什么”[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8.

[2] 教育部。课程标准(2011年版)[M] .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84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