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15110

【导言】此例“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通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第一篇】

教材内容

本组教材以“语言表达的艺术”为专题来编排课文的。本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其中《杨氏之子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学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的回击另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学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了解不同题材的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本组的“口语交际·习作三”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三”也是紧紧围绕语言表达的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并积累精妙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和表达艺术。

3、通过学习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引导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

2、了解不同体裁表达方式,在学习中积累优美语言。

预计课时

《杨氏之子》1课时 《晏子使楚》2课时

《半截蜡烛》1课时 《打电话》1课时

《口语交际三》1课时 《习作三》2课时

《回顾·拓展三》1课时 共计9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篇】

字词解释:

尼(ní)——佛教指出家修行的女子,通常叫尼姑:僧尼尼姑比基尼。

艇(tǐnɡ)——轻便的小船,小型的军用船只:游艇潜艇救生艇。

叉(chā)——交错:交叉;一头有两个以上长齿便于扎取东西的器具:钢叉鱼叉。

艄(shāo)——船尾:船艄;舵:掌艄艄公。

翘(qiào)——一头向上仰起:翘起翘尾巴。

舱(cānɡ)——船或飞机内用于载人或物的部分:船舱机舱客舱。

姆(mǔ)——保姆,负责照管儿童或料理家务的女工:保姆。

祷(dǎo)——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祷告祷念祈祷。

雇(ɡù)——租赁交通运输工具:雇车雇船;出钱让人给自己做事:雇工雇用雇保姆。

哗(huá)——人多声杂,乱吵:喧哗哗众取宠。

闻名——有名。近义词:。

纵横交叉——原指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现在也形容情况复杂。近义词:纵横交错。

英尺——英美制长度单位,1英尺等于米。

水蛇——生活在水边的蛇类的总称。

船舱——船内载乘客、装货物的地方。

耸立——高高地直立。

情趣——情调趣味。

驾——操纵,是开动。

操纵自如——控制或驾驭(jiàyù)时能灵活自如,完全如意。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

夹(jiā)——胳膊向胁部用力,使腋下放着的东西不掉下。

圣经——的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教堂——徒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散(sàn)——分开,由聚集而分离:散开。

散(sǎn)——松散。

雇定——指事先已确定好,某人在某一时间内专门为自己服务。

簇(cù)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停泊(bó)——(船只)停靠,停留。

笼(lǒnɡ)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绮丽——鲜艳美丽(多形容风景)。

近义词:

耸立—屹立、摇晃—摇摆、摇曳、晃动

操纵自如—得心应手

反义词:

耸立—倒塌、操纵自如—手忙脚乱

段落大意:

一(1):概括写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二(2、3):写小艇的样子和坐在船舱里的快乐感受。

三(4):总分结构,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方面写出了船夫高超的驾驭技术。

四(5、6):写小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概述:

本文从作者的所见所感入手,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又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接着写了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最后详细介绍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主题解说:

本文是马克·吐温的1篇写景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介绍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重点句子:

①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此处的“大街”指的是河道,“汽车”指的是小艇。由此可见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

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小艇轻巧灵活的特点。这两句话主要写了小艇的外观特点。这些描写,可使人想到小艇的这些特点都与威尼斯的河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震资料,音乐,李博士的照片及行程安排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走过生命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有一种桥是用爱心、用骨髓建造的,今天我们要一起用心了解这座桥。

这座生命桥是怎样建起来的呢?我们一起去课文寻找答案。

1、找骨髓(十分不易)

(1)课件出示句子“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读通句子。(指名读)

②理解“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自由读,回答。)

(2)课件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血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 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①大家看看这三句话都是在说什么?

②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 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③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句子。

(用心体会“十万分之一”,用心体会寻找过程的“几经辗转”,才能体会寻找骨髓的“谈何容易”。)

2、献骨髓(遭遇地震)

(1)课件出示“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①指名朗读后再谈感受。

②看课件(播放地震片段),体会当时的台湾是一种什么情形,练读“就在昨天,一场里氏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 晃。”联系自己谈感受。

③让我们的心贴近青年的心,一起来到大陆,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④此时此刻台湾青年想得更多的是海峡的彼岸,一个18岁的大陆同胞正 满怀着生的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

⑤运用文中词语练习说话“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 )。”

⑥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认识吗?是啊,在海峡的另一边,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竟如此牵挂,这真是海峡两岸心连心。

⑦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语句子。

⑧如果是你,你会捐献骨髓吗?

3、取骨髓——(遭遇余震)

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

①就在小钱等待骨髓的同一时刻,还有谁在为小钱的生命而奔波呢?(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回答)

②在这同一时刻,李博士在做什么呢?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指名读)

③我们来看一看突如其来的余震是怎样的情形。(播放地震的片断)

④想像一下,当时手术室里的情景?

⑤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博士是怎样表现的,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⑥说说李博士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动?(抓住“沉着”“突如其来”“空旷”“一次又一次”“涓涓”等词语体会李博士博大的爱心。)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

⑦从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4、送骨髓(连夜奔波)

①出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刻表,体会“奔波”和“连夜”等词语表达出的李博士的爱心,引读第六自然段。

②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课件出示行程时刻表(问学生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③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指导读出艰辛、紧张与漫长的三种语气)

5、植骨髓(成功)

①出示:22: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2:00整,手术顺利完成!

二、升华情感之桥 ,抒颂血脉亲情,理解生命桥 ,总结全文

1、品读第 7 自然段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出示“这真是一座用 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

生:这真是一座用骨髓架设的生命桥啊!(师板书:骨髓)

生:这真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啊!因为台湾青年是满怀爱心捐出骨髓的,所以我说是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师板书:爱心)

师:小钱得救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用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倾吐我们的心声!(全班齐读第 7 段)。

2、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知道是台湾青年用骨髓救了自己,他会如何感谢台湾青年呢?你替小钱写一封感谢信给台湾青年。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结合重点词句,感受在“会飞的蒲公英”中寄托的作者不断追求新的理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描述,猜一猜。“初夏时节,风儿轻轻吹过山坡,一朵朵长着圆圆脑袋,白白茸毛的花,便随风轻盈地飞了起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蒲公英)这正是我们山里人最常见的一种的花。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会飞的蒲公英。

2、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泛读课文。

要求:用心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思考: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蒲公英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2、汇报。学习1~3自然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蒲公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出来?

(3)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色的牵牛……有何用意呢?(衬托)

(4)从妈妈对蒲公英的描述中,你能看出什么?

板书:妈妈的希望

(5)过渡:蒲公英给我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很深,甚至在梦中都希望自己成为一朵会飞的蒲公英。(板书:我的梦想)这个梦想实现了吗?

(6)师:这一蜕变的过程在作者的笔下,横穿成线、竖串成串,纵横交错成了一张知识的网,这网就在你语文书69页上,打开书看一下。请同学们结合知识网的思路提示,快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重要或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句子等。

(7)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三、阅读感悟

师:就让我们沿着作者记忆的路线边走边看。

1、汇报填表。哪几段是写小学期间的事?这部分中你是结合哪些词句理解的?

(1)上学了,理所当然应该有书包,妈妈送我书包和一般的书包有什么区别,妈妈又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呢?

(2)看到我从学校里有所收获,妈妈又什么样的表现呢?

课件出示:妈妈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那目光追随着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妈妈看到我开始起飞,很高兴。)

从妈妈的目光中,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件件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看出妈妈对我的成长感到很满意。)

2、汇报填表。哪些段落是写中学期间的事?把你对这部分的理解和大家一起分享。

(1)课件: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

(2)找出这段中的动词,从这些动词中,你能看出什么?

(3)昏黄的油灯下,妈妈熬红了眼,扎破了手,却还在一针一线地绣着那多白白的蒲公英,妈妈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3、汇报填表。

(1)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梦想实现,最难忘是临别前的一个黄昏。

(2)重点指导朗读第8段。

(3)妈妈的水彩画是怎样一副画面?妈妈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4)从妈妈的画里,我读出了什么?

4、大学毕业后。汇报填表。

(1)大学毕业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妈妈又会送来什么礼物,他又将在怎么样的路上飞来飞去呢?

(2)纵观全文,蒲公英飞向广阔天空的过程,恰恰是我从山里走出去,闯荡世界的过程,实际上作者是借物喻人。这种表达的手法叫象征。同学们可以学习这种写法,运用到写作中。

蒲公英象征着山里的孩子,那么只是象征作者自己吗?从哪里看出来?

(3)读最后一段,弄清:象征千千万万的山里孩子。

反问句结尾,增强表达效果,引人深思。

四、感悟提升。

(1)师:我们也都是山里的孩子,我们的妈妈又何尝不是满怀期待呢?虽然没有绣在你的书包上,但在她们的眼里,希望你是会飞的鸟,飞到山外,飞向蓝天;希望你是远行的船,环游世界,登上理想的彼岸。那你有拿什么来回应这份期盼呢?

(2)说一说。(不懈的努力,人生的追求)

(3)师:你们是山里的孩子,而我是山里的老师,最为一名大山里的老师,我也有一份静静的期待,期待着你们呢每个人都如雄鹰般振翅飞翔,搏击长空,去追寻理想的那片天。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第五篇】

改编之后的新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按照专题组织单元。在教材整合的优势下,单元内部各部分之间联系更紧密,导语、课例、练习、资料链接、回顾、口语、习作一气呵成,为师生整体驾驭把握材料,独立学习思考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因素,普遍缺乏语文积累,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上常常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这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非常不利。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借助于新教材的得力编排方式,我尝试以单元合并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再1篇篇文章单独讲解,而是围绕一个大主题阅读学习,把单篇课文放在专题的大环境里领悟,

以导语为依据,提高整体感知能力。在围绕主题的阅读过程中,学会取舍,加强对重点内容的提取处理能力,给了学生对课文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的机会,也因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独立思考作业的空间和时间。这样的办法比常规分篇教学节省了时间,这些时间又可以还给学生进行阅读和积累,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信息量。

具体操作一般分为四次不同层次的阅读和一次自我反思回顾,细节上可根据学情适当调整。

1、第一读(一课时):

通读整个单元课文,初步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能把课文读下来,基本读通句段,大致了解每课内容。可以自由朗读和默读训练交错进行。

2、第二读(两课时):

⑴ 读导语,体会导语中指出的重点,抓住核心词汇,明确单元主题。教师根据主题确定阅读提纲。

⑵ 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读课文、选读课文、资料袋等内容,提炼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在笔记本上做记录。

⑶ 通读过程中,你还对哪些话题、内容感兴趣?简要列出,教师协助做适当删减,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借助图书馆、校园网进行查阅,查阅以大量浏览为主,可做提要式记录。

⑷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同时融合口语交际内容。

3、第三读:

精读品析与跳跃阅读,品析精读课文中的。重要段落,结合课后练习进行指导,进行朗读训练。

4、第四读:

处理略读课文,结合主题解决1-2个问题。

5、回顾:

自我小结本单元学习收获,在笔记本上整理列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点以及每课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6、简要交流:

通过单元学习你对本专题有了哪些了解?

7、穿插:

字词听写、精品段落背诵检查、同步训练知识性辅助练习、同步训练阅读内容。

这种方法省时省力,利于学生开展自学,但是小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利用早午读及有限的自习时间,凭借辅助练习册加以巩固。目前我正在尝试进一步完善这种方法。匆忙成文,恳请指教。

附: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了解西部的过去与今天,历史与发展。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6~8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由阅读导语和1~4课,课后资料袋以及P168补充阅读材料《拉萨古城》

1、认识生字,自己勾画喜欢的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关于西部的话题。

3、聊一聊:

通过4篇课文,你对祖国的西部有了哪些了解?地貌,气候,风俗,历史,发展……

二、提问

关于西部,你还有哪些话题愿意和大家交流?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内容?

在笔记本上进行罗列:

草原风景

蒙古族的生活

丝绸之路

匈奴族的迁徙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部落

新疆建设兵团(解放军进疆)

青藏铁路

拉萨

藏教寺庙……

三、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图片,重要的在笔记本上做简要记录,同学之间做交流

四、处理精读课文

1、《草原》:

⑴ 明确:

课文从两部分内容入手,草原的景色迷人;草原人热情好客。

⑵ 体会:

静态的景物描写;动态的迎客场面。

2、《白杨》:

⑴ 生存环境──茫茫戈壁,渺无人烟

⑵ 明确:

白杨的形象 外型──高大挺秀,笔直

个性──坚强、不动摇、适应力强

⑶ 明确:

写白杨是为了突出像白杨一样坚强勇敢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结合阅读链接内容(艾青《帐篷》)明确借物喻人的写法。

3、学生解决课后练习,教师做适当指点。

4、背诵描写草原和白杨的有关段落。

五、处理略读课文

1、《丝绸之路》:

借助标志性词句进行分段训练。明确作者以回想的笔触描写了发生在公元前115年的东西方交流的一个场面。

借助相关词语了解课文中的照应。

开头: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

结尾:每当凝望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⑴ 学生分析:

地质条件复杂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天气情况恶劣

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极度缺氧 西方媒体预言……

⑵ 讨论: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句反复出现的作用,注意标点的变化,体会工人们高昂的斗志,澎湃的激情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六、自我回顾

要求学生通过回忆在笔记本上列出学习本单元之后了解到的内容和每课应掌握的重点问题,对整个单元进行链接和梳理,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字词或句段进行归纳整理,出一份小试卷交换完成。

(说明:作业及听写随堂布置,以基础知识的巩固为主,借助《同步训练》进行延展性练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11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