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化学平衡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00910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化学平衡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化学平衡教案1

跨洋职专是福建省烹饪启蒙教育的第一学校,多年来,始终坚持“专业技能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并举的教育导向,在引领学生把握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让烹饪专业学生了解美学,学会构图。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善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人们对饮食活动内涵的追求,中国文化和装饰图案越来越成为设计者们构思和实践的目标。老师们纷纷感到,装饰图案是富有想像和意境风格演变中的集聚,浓缩烹饪大师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情趣,它具有双重功能(造型功能、审美功能),烹饪美术教学还应融入装饰图案内容。从烹饪的发展方向看,日本餐饮是我们学习的样板,最大特点就是每件作品工艺考究,造型优美,渗透了现代工艺美术装饰图案的元素,具有浓厚的日本本土文化的品位。而这也正是值得我们教学借鉴的良好素材。可以想像,当烹饪工艺美术渗透了装饰图案元素以后,烹饪教育就更具文化品位了。

一、装饰表现形式、审美功能的探讨及装饰图案形式美法则的美学分析

传统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与我们归纳研究和运用的形式美构成法则原理是一样的。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图案结合设计,使烹饪文化更具东方文化品位。

(一)装饰图案形式美法则

1.变化与统一

在美学中强调变化,又在变化中追求统一。装饰图案中的变化即可理解为“对比”,它强调图案视觉要素的对比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变化手法的运用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统一性可以理解为纹样造型、色彩、构图和技法表达等各视觉元素的调和性。

以烹饪构图首尾相接的龙凤纹样来说,其形态上有虚实,轻重的对比,色彩上也在向于统一的色调中追求局部色彩的差异性。再如回行纹样,则是在凹凸形式上体现了对比的形式美法则,而连绵延展的组成态势则是体现统一法则的最好诠释。

2.均衡与对称

是同形同量的组合,是各元素在形状、色彩、肌理,质量、面积和位置等方面绝对平衡和相等。均衡即平衡,是同量而不同形成的构成组合,是指形体在不同位置上量点与力点在视觉心理上的平衡,是内在的统一美,是两个不均等元素通过选择一个相应的支持点而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效果。

如雕刻中的“龙”与“凤”等即为均衡式平衡。它旨在寻求视觉和心理感受上平衡,阴阳相合,不偏不倚,是为一种和谐之美的体现。又如红案中的“太极羹”采用的是对称式平衡,这种平衡是完全对仗,形态一致的,视觉感受上有整齐,平静安定的美感,使人达到审美的愉悦。

3.韵律与节奏

条理与反复构成了图案的节奏韵律,若条理重复的形式表达不同,其节奏与韵律所烘托的氛围也不尽相同。

如教科书中所著的“二方连续”,早在原始社会彩的陶器皿、厚重威严的商周青铜器、流畅飘逸的汉代漆器上的二方连续纹样装饰造诣已具备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艺术美感仍为现代设计师们叹为观止,而这些将节奏与韵律合理运用的传统图案也正是我们烹饪制作者们细心研磨借鉴的成功范本。新时代的烹饪工艺美术,不仅仅局限于食品艺术,很多层面已延伸到综合艺术,运用多种手段为烹饪服务,如:贝壳,木雕,插花艺术等,结合烹饪食品艺术,烘托其节奏与韵律。

(二)装饰表现形式和审美功能

装饰图案中那些如点、线、面秩序排列的构成规律,色彩中呈现出冷暖、明暗、浓淡变化等画面现象都是现代装饰图案构成形式上所表现的特点。

1.点、线、面的装饰

点,具有最简洁的外在形态,而内在地理解时,又体现为向心的紧张性。当一个点被置于平面的中心,或非中心的构成,或者在平面上逐渐增多点的构成,产生出来的效果都不同,这取决于不同的需要。如第四届福建省烹饪大赛中有好多作品都由点构成作品,白案中的“天鹅酥”红案中的“瑶柱”等。

线是由点的运动而产生的,它体现了点的内在活动的性质及方向。线的波动、线的粗细变化体现了一定的音乐意义,线的多重复合无疑也产生着更加复杂的装饰意义。细细观察揣摩,我们不难体悟,线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情结,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个性。装饰线大多是能充分体现物体结构、体积、虚实等的简约线条,它意想造型,但言简意赅。装饰线线条的粗细、长短、断续等都富有生命力,是装饰工艺美术最具表现的方式。

面的装饰是由点的扩大、线的重叠等所致。在烹饪工艺美术中,面具有装饰功能,起着衬托作用,面的大小取决与作品主题的需要。如:周文涌编著的《烹饪工艺美术》教科书中的“葵花迎宾”,即有线,又有由点组合而成的向日葵。

2.色彩的装饰

色彩装饰即以色彩为主要媒介的表现方式,采用线条勾勒然后平涂色块的方法,是作品显得单纯而富有装饰味。在烹饪领域中不乏看到色彩奔放的喜庆作品,用辣椒,西红柿等红色系列做原料,配上中国传统的中国结,色彩明亮大方,创意独到。装饰性作品是理想色彩与自然色彩的巧妙结合,可以根据作者自己的感受和心理的需要,大胆装饰,使色彩呈现出鲜明个性和特有的艺术风格,注重色彩的概括和色彩的最终表现的效果。有的作品又强调色彩的单纯清雅,注重意境,作品有浓郁的抒情性。如“荷塘月色”用琼脂淡淡的蓝色来代表荷塘,用墨绿色来表现夜色下的荷叶,用微弱的柠檬黄来代表月光,使人产生了宁静中的无限遐想。

几年来,我们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教学的理论引导、知识的形象传递,都是我们教改的课题。我们一方面,多方收集素材,以期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回思中提高自我认知;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丰富感性的教学资源,让“型”“色”以鲜活的载体给学子以形象的直观。同时,课堂上借助互动、交流等形式提高学子的认知水平。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潜移默化是我们多年探索的路子。

化学平衡教案2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四节的内容,属于新增加的内容。选修四是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其中平衡思想是该模块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学生学习过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的特点、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在化学平衡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探索溶液中离子的多种平衡过程,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弱离子的水解平衡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即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在学习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而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是平衡大板块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平衡学习的基本知识点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的方法也有了,所以这一内容采用学案导学有很好的基础,既可以用学案检查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更为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与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以及溶度积常数相关知识。第二部分是介绍如何运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解决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设计了两个新授课学案和一个习题检测学案。下面就第一课时的新授课学案的设计与实施做较为详细的阐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以及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并能运用平衡常数解决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又的化学平衡建立过程推导出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根据已学有的化学平衡、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的特点推导出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类比出及溶度积常数等知识。并理解溶度积常数的计算、意义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自然科学中的类比、对比等分析方法的应用,通过科学探索,培养热爱科学、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学案)

预备知识

1.饱和溶液:

2.以合成氨为例表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3.以合成氨为例表述化学平衡的特点:

4.以合成氨的平衡状态为例写出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教学过程

一、溶解平衡的建立

1.向AgNO3溶液中滴入HCl溶液 ,描述AgCl饱和溶液中沉淀溶解平衡建立的过程。

小结: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定义类比)

2.结合化学平衡的特点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特点,找出溶解平衡的特点。

3.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1的体系中存在溶解沉淀平衡 。

4.沉淀溶解平衡的表示方法--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的书写。

5.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弱离子水解的因素有哪些?结合上述因素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出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1)内因:

(2)外因:遵循 原理

二、溶度积常数

1.溶度积常数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2.表达式:

对于AmBN(s)=mAn+(aq) + n Bm- (aq) KSP = 〔 c(An+) 〕m ・〔c(B)m-〕n

、Kw、Ka、Kh、KSP 都关与各物质的性质有关,温度有关。

SP的意义,判断生成沉淀与否的原则

学案实施与教学实施

按照学校的要求在上课的前一天就将学案发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二天学生交回学案,老师全批全改,了解学生掌握得好的知识,掌握得不好的知识分别是哪些,在上课前调整好教学思路,针对性的进行重点讲解与辅导,学生会了的一定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解决的让他们自己解决,学生不会的,解决起来有困难的老师要重点讲,在这样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对学生的本次学案做了很详细的批阅实验探究的部分是我们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我们采用了实验方案的竞选仪式,同学们自告奋勇地将自己的实验设计步骤叙述出来,由老师比较出一个最佳方案,并由方案设计者操作、展示。当然我们还采用了其他的展示方法,其目的就是清晰、准确地把知识点传达给大家,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纠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我考虑到大部分内容都是从前期的已学知识类比的来,所以把相关知识都设计到了一节课的时间里。经过实施,我认为课堂实施已经达到了最初的目的。

化学平衡教案3

容县是广西典型的山区县,辖区内中小学校259所,其中教学点就有207个,城乡间、校际间教学质量差距大。几年来,容县坚持“面向全体,均衡发展,全面提高”的教研思路,软件管理层面系列举措初见成效:县域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提升,中考成绩跃居玉林市前列,高考成绩也进入广西前茅。

一、加强培训,实现师资水平的全面提升

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各校师资水平的大致相当密不可分。一个县域内,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各方面制约,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师资差异在所难免。教研均衡,教师的因素非常重要。必须通过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容县教研室坚持“培训先行,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努力转变校长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

一是培训校长。结合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举办各级校长培训班;组织骨干校长参加市级以上课改培训;选送部分优秀校长到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挂职锻炼。这些措施使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在校长中扎根,为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二是引领骨干。通过送培、压担子、给任务、名优教师培养工程等途径,提升教研员、乡镇业务辅导员、学校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这批中坚力量的业务水平,使他们的核心作用得到发挥。

三是强化校本培训。这是提高一线教师素质的“基础工程”。县教研室首先努力加强乡镇中心学校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其次抓好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以学科中心组的建设为契机;以课程标准、教材教法以及信息技术的研训为重点;以“青蓝结对”为主要方式,“抓两头,促中间”,使新教师尽快入门,促骨干教师走向成熟;以学区为单位,对校本培训效果进行“捆绑评价”,促使学区内的培训水平均衡发展。

二、务实教研,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务实、高效的教研活动是教研均衡发展的有效载体。要坚持教、研相长的原则,把教研这项常规的业务学习活动,打造成教师交流、总结、提升的高位平台。

一是课题带动。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强化“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问题即课题”的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不仅围绕部级课题《薄弱学校建设与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开展“抓教研均衡发展,促教学质量提高”研究活动,而且积极引导教师把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自主开展结合本校实际的课题研究活动。

二是构建网络。(1)抓学区教研活动的创建。为了弥补校本教研活动范围窄、人员少、力量单的缺点,我们将每个乡镇划分为若干个学区,每个学区由3~5所学校组成,学区教研活动由学区中心校牵头组织,主要抓好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学观摩、质量抽检等活动。(2)抓联镇教研区的创建。容县把全县15个乡镇划分为5个联镇教研区,让地处本县经济文化中心的五所小学分别领航一个联镇教研区,形成了县级教研引领教研航向、城区名校带动联镇教研区、联镇教研区辐射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扶持村级小学的校本教研-学区教研-镇级教研-联镇教研-县级教研的自下而上的五级教研网络,从而出现了“区域推进、校际联动、人人参与、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喜人局面;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学校。

三是搭建平台。要积极搭建教师展示的平台,促使教师们在拼搏中成长,在锤炼中发展。一是“以考促学”,即对教师必读的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标准以及信息技术等基本功,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考试。二是“以评促教”,即组织论文、课件评比活动以及评课、评教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三是“以赛促练”,即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练。

三、优化举措,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规范

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校管理水平的差距。只有用科学的、规范的长效管理才能为教研均衡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是细定方案,向规范管理要质量。我们先后出台了《容县名优教师培养方案》、《容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专项检查评比方案》、《容县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考评方案》、《容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案》、《容县小学教学质量抽检方案》、《容县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区评比方案》等融教学、科研、评价于一体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学校工作的重点,指明了学校努力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迈向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稳步向前发展。

二是严抓常规,向细节管理要质量。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的管理,把改革渗透到每个管理环节之中。聚焦课堂,规范对“四课”——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管理,严格监控“批改、辅导、考试、评讲”等环节。

三是实抓考评,向考核评价要质量。每个学期对各乡镇的教学质量进行抽检;每个年度从课堂教学水平、学生综合素质、教科研成果三大块对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定点中学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考核乡镇中心学校校长、乡镇业务辅导员以及定点中学校长的重要依据。

四、帮扶薄弱。实现区域学校的整体提高

教研要均衡发展,应强化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手段。容县教研室采取了“城乡互动、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策略,开展了帮扶薄弱促进教研均衡活动。

一是跟班学习,以点带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批从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中选送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跟班学习,通过参与城区学校的备课、上课、评课等研训活动,促进农村骨干教师尽快成长。

二是对口支援,全面支援。组织城区中小学校与乡镇同类学校结成“手拉手”联谊学校;组织城区优秀教研组与乡村教研组结成联谊教研组;组织城区骨干教师与乡村优秀中青年教师结对子;还选派了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援。

三是送教下乡,服务到家。积极组织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送教,以专题报告、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村小学进行教学改革。

化学平衡教案4

探索性实验作为物理实验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别于测定性实验,又有别于一般的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的方法训练,让学生体验探索、发现的过程。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体验探索发现的愉悦,培养他们发现和探究的能力。

一、探索性实验指导思想的剖析

探索性实验之所以有别于一般的实验,就在于实验指导思想的不同。如何理解探索性实验的的指导思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理论可以给出很好的启示。

皮亚杰认为,人的行为具有一种定向性平衡。本来处于平衡状态的图式,由于人与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平衡状态,出现了不平衡。为此,人会再进行一系列的反应,使人与周围事物再度恢复平衡,人的这种重新达到平衡状态的心理反应过程,称为平衡化。

平衡化又可分为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同化是主体面临新的情境时,总是将新的知觉要素或刺激整合到原有的图式中,引起主体原有认知结构量的变化,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当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时,主体只有改变原有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引起主体认知结构发生质变才能适应或容纳新的刺激,这叫顺应。正是在同化和顺应的交替转换过程中,新的认识不断整合为更高级复杂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心理发展,就是这种认知结构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引起儿童认知上的冲突,引起最佳或最大限度的不平衡,才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按照他的平衡学说,冲突是认知结构重新组织和随后发展的基础。所以,探索性实验的指导思想就是使学生的认知心理不断被打破,随之产生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性实验设计首先要“新颖”

探索性物理实验作为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建构手段,其目的和作用不仅仅只是作为一般的建构手段,而是要作为学生建构逻辑结构的手段。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使学生在进行探索性实验时发生认知冲突,这要求探索性实验设计首先要足够“新颖”。正是这种“新颖”的刺激,才会激发学生对探索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才使得它与主体原有的定势相矛盾、相对立,才能产生认识上的不协调和冲突。比如,设计“测定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得出数据,并求出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电池的电动势与内电阻,这样的实验设计就比高中教材上的实验要新颖。

那么,设计的“新颖”要达到什么程度?这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太弱的刺激由于不能引起认知上的不平衡,因而也就不能引起同化和顺应。相反,如果外部刺激超过主体认知结构同化的范围,那么同化和顺应也都无法进行,主体的反应就无从谈起。这正如皮亚杰所说的那样:“一个人既不注意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已经司空见惯了,他也不注意太不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

三、探索性实验设计要遵循“适度”原则

为了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起最佳或最大限度的不平衡,探索性实验的设计还要遵循“适度”原则。

“适度”是指设计既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同时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设计如同树上的果子一样,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下来,这样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他们依靠已有的知识解决了一个新问题时,往往在紧张的智力劳动之后会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求知欲满足又会产生新的刺激,激励他们进一步去探索新的课题,从而转化为学习上的一种内驱力。

四、探索性实验实例——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1.课题的提出

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常数之一,它在高中物理学习的各章节里频繁出现。其数值的测定方法很多,有些方法在物理学发展史乃至在科学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价值。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及了解的知识设计一种可行的实验方案。

涉及到重力加速度的知识点很多,例如,静力学中的重力、运动学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动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超重、失重、力的平衡、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电学、原子物理学中带动粒子的受力等诸多知识点,都涉及到重力加速度。

2.探索实验的要求

(1)学生分为若干实验小组,以所学知识作为实验原理可以找到多种测量方法,但至少要选择一种以上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具体详尽的方案设计。

(2)实验设计包含确定实验原理、选配实验器材、拟定实验步骤、提示重要操作事项、正确调节和使用仪器、观察现象、测量数据等若干环节。

(3)提交实验结果,并对所设计方案在实验中出现偏差或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注意实验的可行性和实验价值的分析与评估。

3.探索实验的互动

(1)从方案设计到实验总结,均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当存在疑惑较大时,师生间可以讨论,教师可给予适当指导。

(2)开放实验室,提供学生较熟悉的一些仪器,如秒表、光电计时装置、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单摆装置等。

4.探索性实验的反思

(1)对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及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实验的新颖性、可行性、实用性、先进性、设计方法价值等方面作出评价。

(2)查阅资料,了解一种比较精确的测定重力的加速度方法——凯特摆测量法,思考其设计思想在科学史上有何重要价值。

5.探索性实验的设计说明

(1)本课题极富开放性和挑战性。设计方案时,要求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再根据时间和条件,实践一两种方案。有的实验无条件进行,也可以提出各种新的设想,这是创新思维训练的有效模式。由于课题较熟悉,要设计一个方案并不难,但是难就难在如何设计一个好方案。一个好的方案,好在测量方法新颖、准确可行等方面。

(2)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如自由落体知识、物体在斜面上由静止滑下的测量等。仅仅是自由落体的实验就有多种不同的方案,如通过光电门装置来测物体下落时间,或者通过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来计算g。同一方案为了更准确测量,可以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2)设计中的反思促使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书面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想到一套好的方案并不等于有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因此,应鼓励学生在探索实验中不断对比、反思、借鉴,通过对测量手段的优化创新来提高实验的可行性。如有不少学生在方案中采用多次测量或图表的方法来减少偏差和误差,正确使用精密仪器,如光电计时装置、电火花计时器等来保证测量的准确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5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