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一年级数学教案【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2910

【导言】此例“一年级数学教案【优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口算.

2.使学生能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迁移类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演示课件“”

2+9= 3+8= 4+7= 5+6=

3+9= 4+8= 5+7= 6+6=

4+9= 5+8= 6+7= 7+6=

5+9= 6+8= 7+7= 8+6=

2.( )里应填几?继续演示课件“”

5+( )=11 4+( )=12 5+( )=14

4+( )=11 2+( )=11 3+( )=12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

(1)出示例1:11-5=□.

①启发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开发学生思维.

想加算减;

数的组成;

因为11-6=5,所以11-5=6;

……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5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5=6

12-5=7

13-5=8

14-5=9

15-5=10

(2)出示例1:12-4=□.

①启发学生分级讨论、交流.

②联系本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③启发学生想:十几减4还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

11-4=7

12-4=8

13-4=9

14-4=10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

(1)分级讨论、交流,十几减3、十几减2有哪些题,怎样计算?

(2)汇报时,使学生明确:

11-3=8 11-2=9

12-3=9 12-2=10

13-3=10

3.引导学生对比.

启发想的计算可以怎样想?使学生明确.

想加算减;

想十几的组成;

想:11-5=6→11-6=5 ……

11-4=7→11-7=4 ……

11-3=8→11-8=3 ……

11-2=9→11-9=2 ……

三、全课小结.

略.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继续演示课件“”,投影出示,启发学生说明图意,独立填写.

2.“做一做”第2题继续演示课件“”,口算,竞赛.

3.练习五第3题继续演示课件“”,分级讨论交流,独立填写.

(此题渗透统计思想,必要时教师做一下说明.)

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4、5题(图片“练习四”、“练习五”).

板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

人数231615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 23-16 23+16+15 23-16-4 23+16-15 23-(16+4)

16+15 23-4 16+15+4 23-15-4 23+15-16 23-(15+4)

16+4 15-4 23+16+4 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数是多少?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35+24 42+36 56+43 57-45 98-56 84-53

第二组:38+25 46+59 36+57 54-37 42-19 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

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

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

(3)坐龙船的同学是 开始的,结束时是 。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 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能发现:跳蹦蹦床的同学是最早开始玩的,坐飞天轮的同学结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学玩的时间最长……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电化教具:

电脑,投影仪。

学生学具

直尺,提供了两道测量题目的小纸条(上课前老师事前准备好的)

二、创设情境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课桌的长度的?”

学生提出各种量法,例如用手,用铅笔,用笔盒……

2.实际测量:

分别统一用手量,然后再统一用铅笔,用笔盒量,把学生测量的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3.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这种工具的时候,测量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学生想到了直尺。

三、建立模型

1.初步认识直尺

幻灯片出示一直尺,让学生观察,从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刻度,刻度值,单位

2.进一步认识直尺

从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长度吗?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吗?

从哪个刻度到6cm这个刻度才是6cm的长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课件,出示一些测量的错误示范,让学生讨论错在哪里,从而感受正确的测量方法。

B 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总结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四、理解与应用

1.试试测量小纸条中的第一题。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测量方法,用投影仪投影测量过程。

(通过亲手操作初步实践刚才总结出来的测量方法)

2.测量小纸条中第二题。

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进一步体会测量方法)

五、提高拓展

播放课件,展示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而是从2刻度开始测量的情况。

学生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又应如何正确读数。

六、作业

1.书p15 1、2

2. 《自主练习》p6

一年级数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88页练习十5~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加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地解答已学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我们已经练习了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将主要练习应用题。(板书课题:练习十(2))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乘法计算:

(1)出示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读一句口诀,再说出相应的两道乘算式和得数。

(2)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算一遍。

2、练习应用题。

(1)练习十5。

A、出示第5题图,数一数搭这样一个长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6)

B、搭5个这样的长方体,是几个几?求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怎样算?

C、学生列式计算,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6。

A、出示第6题,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B、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C、小结:这两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但是,左边一题的条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做了6个沙袋,2个人就是2个6,所以能用乘法算也能用加法算;而右边一题两个人做的个数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个,只能把两个人做的个数相加,所以用加法算。

(3)练习十7。

A、出示第7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辆小汽车可以坐5人,一辆面包车坐的人数是小汽车的4倍,求一辆面包车坐多少人?)

B、面包车坐的人数是小汽车的4倍,是几个几人,求一辆面包车坐多少人用什么方法算?

C、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订正时指名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4)练习十8。

A、出示第8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共有几个问题,哪3个?

B、不计算你怎么知道小军和小红、小明谁用的钱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军用的钱是小明的3倍,是3个5元;小红用的钱是小明的2倍,是2个5元;小明是1个5元;3个5元最多,所以小军用的钱最多。)

C、学生独立求出小军、小红各用多少元?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

(5)练习十9。

A、出示第9题,数一数,一班每行种多少花?二班每行种多少花?

B、不计算你怎样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为什么?(两个班种了4行花,一班是4个5朵,二班是5个5朵,5个5朵多些,所以二班种的花多些。)

C、学生独立求出一班、二班各种了多少朵花?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

三、作业:

1、不计算,在○填上>、<、或=。

2、应用题。

(1)做一套校服用2米步,做2套校服,一共用布多少米?

(2)做一套校服用2米布,做另一套校服用了3米布,一共用布多少米?

(3)小明做了3颗五角星,小新做的是小明的6倍,小刚做的是小明的4倍,他们谁做得多些?小新和小刚各做了多少颗?

一年级数学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设计〗

(一)学前准备

1、口算:32+5,70一60,78一6,39一4,26+3,88一5,30+20,83+6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看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谁?(出示一个青蛙手偶)我们来听听青蛙说什么?(让青蛙做个自我介绍。)

师:小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以后我们不但自己不要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阻止别人去伤害它们,做一个保护有益动物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一青蛙吃害虫。(揭题板书)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利用主题图(课件)自编一个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情境。

2、师:青蛙妈妈说:“我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听了它们的话,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生2: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师: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小组汇报交流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从计数器上拨珠,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再加3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6个一,就是86。(师边听边整理计算过程。)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师: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交流。

(3)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4、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师:56一30=?该怎样计算?(教学过程与56+30相同。)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趣味游戏,练一练第3题。

2、同学们,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告诉学生啄木鸟也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3、练一练第2题。

师:同学们,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忙碌了一天,青蛙爸爸为慰劳它们,特意为它们举行了一场跳水比赛。看,多热闹呀!(课件)

师:大家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有38只青蛙。

师:忙了一天,青蛙该回家了,看荷叶上最后还剩下几只青蛙?(5只)那么谁知道跳下去几只青蛙?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算式不要求统一。)

(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我们和青蛙一块度过了愉快的40分,对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现在请听一首关于青蛙的儿歌(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新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6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