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认识》数学教案优质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10的认识》数学教案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10的认识》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猜一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彩旗)谁来猜猜大约有多少个呢?每人心里猜一个数。到底谁猜对了?怎么办呢?(让我们数一数)
2、数一数:数到10后面的数字时,咦,我们没学过呀,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1——20的认识。(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
1、看课本73页主题图,让学生分类,并分组数出4种物体的数量。
2、让学生用小棒摆出水果的数量,并任意分成两部分。(学生有的分成2和9,有的分成3和8,还有4和7,5和6,10和1。)
3、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哪种分法可以很快看出是11根。
生:10和1
师:可是分好了还是得一个一个数啊?还有更直观地方法吗?
生:把左边的10根捆起来。(表扬)
5、课件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
6、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二)学习11的组成。
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1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1根小棒了。谁来说说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11根?
(三)自己动手摆正方体和小球的数量。(15,18)
1、找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板书同11)
2、演板同学带着其他学生一起说说15和18的组成。
3、观察11,15,18的组成,找出有什么规律?
(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四)摆一摆,说一说。
1、师摆数字,学生说。
2、学生同桌互说互摆。
3、学生到讲台上演示。
(五)学习20的组成。
1、现在来学习小棒的数量,想一想20该怎么摆呢?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说交流结果。十个一捆,刚好有两捆,一捆是1个十,两捆是两个十。两个十是20。(板书:2个十是20)
(六)生活中的运用。
课件展示生活常见的物体(铅笔10支捆成一捆、小球10个装一盒、书10本装成一包),体现计数单位“十”的优越性。
(七)11—20的数序。
1、墨水瓶打翻的声音引入直尺图,上面被墨水印迹遮住了几个数字。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说说哪些数字被遮住了吗?
师:好,直尺上的数完整了,我们一起按顺序数一数吧!
(正着数再倒着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从8数到16)
师:真棒,老师现在截取了一段,能回答小精灵的问题吗?
比12多1的数是几?
和18相邻的数是几?
10和12中间的数是几?
15在几和几的中间?
师:同学们真厉害!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活动拓展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非常认真,咱们来玩个游戏放松一下吧!
游戏名字:竞选运动员。
规则:参选运动员在讲台上站一排,拿着号码牌,一一介绍自己,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排。(如:我是13,1个十和3个一组成)说对了下面同学就鼓掌,竞选成功,说错了就竞选失败。
四、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1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2)(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3)16前面一个数是( ),后面一个数是( )。
(4)与19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电脑演示:
①全体学生随着电脑演示过程,一根一根地数小棒
②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一捆小棒有几根?它表示几个十?(先让学生自己小声说说,再指名回答)
③全体学生接着“10”后面继续数,数到“20”、
④把后数的10根小棒又捆成一捆
师:现在图中一共有几捆小棒?这是几个十?2个十以表示多少呢?(要求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上面数小棒的方法迅速地先数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数10根小棒也捆成一捆、(学生支手操作)
(2)教学例2
①摆小棒
师:请同学们摆出10根小棒,再氢10根捆成一捆,最后再摆出1根、
提问:1捆小棒表示什么?1根呢?现在桌上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让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②先电脑出示
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教师带读“11”
问: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1个一全起来是多少?
③出示卡片:
问: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④出示:
师:2捆小棒表示几个几?2个十是多少?
师:2个十是20,左边的“2”表示2个十,右边一个1也没有、就写0,这个数读作二十、全班齐读二十、
3、教学11~20各数的顺序
(1)课件出示直尺及0~10这个10个数字,指名学生读一读、
(2)指名学生接着往下数,借助多媒体课件,学生数一个出现一个,一直数到20为止、
(3)紧接着课件出示问题
13的后面是
16的前面是
16和18是间的数是,比19多1的数是10
(4)猜出数游戏
这个数比12大比14小,可能是几?
这个数比15小比12大,可能是几?
这个数比17大比20小,可能是几?
[设计思路: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到每个数都是在前面一个数的基础上添1得到的从而发现数的顺序,理解数的大小、猜出数游戏进一步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数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4、巩固深化
师:好了,我们已经学好了本领,让我们一起出发去打败凶狠的皇后,救出可怜的白雪公主、
课件出示“欢迎小朋友们来到智慧宫,智慧宫一共有四关,每过一关,你就会得到一次奖励、
第一关:请你从七数到十三、
第二关;个十和个一组成17
1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第三关:请你给数字宝宝排排队
12 15 18 13 20 11 17 14
16 19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其结果、
师:还可以怎样排队?
第四关:这是最后一关了,看谁跑得快,拿到了红旗,白雪公主就能够救出来了!
[设计思路:通过闯四关练习,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巩固学习效果,增添课课堂情趣,]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在哪里看过或听过11~20的数吗?
学生找一找、说一说最后课件播放图片欣赏生活中11~20的数、
五、教学评价设计:
1、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课件演示,通过亲自动手摆一摆小棒,捆一捆,来理解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
2、在教学中设计院了看小棒图说数的组成,自己摆小棒,说数的组成、
3、充分利用直尺图,帮助学生夹角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4、为激发学生兴趣,在巩固练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会,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阶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l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0及其书写,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10的基数和序数意义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铺垫孕伏
(1)引出学过的几个数(0~9)。
(2)猜一猜。
①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②能与O做邻居的又是谁?
③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谁最小?
数字故事
师: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去郊游,“9”最大当了队长,于是它就骄傲起来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听了以后打抱不平,它走到“9”的身边,很有礼貌地对“9”说:“不对,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大呢!”“9”听了非常惊讶。
提问:小朋友们,数字娃娃“1和0”站在一起是几呢?“1”说他和“0”组合起来比9还大了,是不是这样的呢?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探究学习
1.学习数数和认数。
(1)出示课件:广场主题图。
仔细观察,广场上都有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数的结果。
(3)学生交流怎样数的方法。
(4)课件显示学生说的结果:10个人,10只白鸽。
(5)动手摆:请小朋友拿10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的图案最好看。
(6)找一找身边的10,并用一句话来说。
2.学习10以内的数字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1)课件出示计数器。
播放课件:先在计数器上拨9颗珠子,再添上1颗珠子。
师:一共有几颗珠子?这10颗珠子是怎么得来的?
让学生明白:9添上1是10。
(2)课件出示尺子图,演示从0到10逐渐出现的过程。
学生观察。让学生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
(3)出示教材59页点子图。
学生数数蓝色点子的个数,并完成比大小的填空。
3.理解基数和序数意义
玩玩“排队”的游戏。
老师这里有9张数字卡片,请拿到数字卡片的同学到前面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队。
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l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
听老师的口令,第一第一请挥挥手,第八第八摇摇头、第三第三学羊叫、第七第七跳一跳、10个同学全蹲下,第9第9站起来,第10第10站起来。
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4.教学10的书写。
老师强调:写10要占两个“日”格,左边写1,右边写0。
在第60页的田字格练习写10。
三、巩固练习
教材62页练习十三的第1、2题。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学会数数、读数、写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区分序数及基数的含义,掌握10的组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2、经历认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一段时间我们认识了0---9这几个数字朋友,今天它们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2、数字故事:星期天,数学乐园里来了许多数字宝宝,1来了,2也来了,一下子来了这么多,9走到1对面,对1说:&ldqu;你瘦瘦的,只表示一个。&rdqu;又走到0面前说:&ldqu;你更小,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这时1和0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一猜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
3、10究竟是多少?它比骄傲的9多几呢?这节数学课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儿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师:今天10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但是它藏在我们数学书59页的主题图中,想找到它吗?那就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59页,仔细地观察主题图,看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从主题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3、数小棒。师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1是1个十。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提供的资源,先让学生充分地数数,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头脑中初步形成有关10的具体数量,丰富了对数10的感性认识;再由具体事物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接着抽象出数字10,经过两次抽象概括,初步建立10的数概念;最后从抽象到具体,让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找&ldqu;10&rdqu;,使学生知道每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
5、数字顺序。
(1)出示计数器。师:我们来数一数计数器上有几颗珠子吧!(9颗)
仔细看,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拨了一颗珠子,现在是10颗珠子),刚才的过程说明了什么?(9添1是10)。
(2)出示尺子。数字朋友已经在上面排好队了,你能帮助10找到它的位置吗?(10在9的后面)
(3)请学生分别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6、比较10与9的大小。
(1)10和9谁大呢?为什么?
(2)结合着点子图来说一说10和9谁大?
(3)用式子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过的数字进行排队,使学生更为清晰地知道数的顺序,了解数的大小。
7、10的组成
(1)师: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和明明还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快数数有多少个?但是礼物太重了,需要分装在两个袋子里,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礼物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有几种分法,是怎样分的?
(2)学生汇报分法,教师板书。
(3)看到每一组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
(4)这么多的`式子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
(5)游戏:找朋友。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ldqu;把10个礼物分别装成两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rdqu;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助人的欲望,于是对&ldqu;10的组成&rdqu;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此时,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了最佳激活状态,不言而喻,&ldqu;10的组成&rdqu;将迎刃而解;随之,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ldqu;10的组成&rdqu;,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掌握&ldqu;10的组成&rdqu;,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8、指导书写10.
三、巩固练习
1、练习:60页做一做。
2、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10的认识》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比9大。
[在这里,教师创设了一个令人着迷的、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数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很自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新数“10”。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探究学习
关于数“10”,你知道它可以表示什么吗?它排在数字的什么位置?它可以怎么分又怎么合?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如果你一旦掌握了它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做许多奇妙的事情。这节课大家一起去研究它,好吗?
[在这里,教师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转换成问题,向同学们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会。体现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a.做与10有关的一个动作,或说一句话。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左边5个脚趾加右边5个脚趾就是10个脚趾,10个同学可以组成一组,一桌酒席坐满刚好是10人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b.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的位置与大小。
a.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让学生感悟,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数都大。
师:数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把尺子抽象成直线)。
请同学把空格中的数字补上。
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说一说下面有多少种填法。
10>()
反过来
()<10
c.完成课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的写法。
看屏幕回答问题。
10根小棒里有几个1根?
把10个1根捆成1捆,就是多少个10?
1个10在格上书写时左边写1,右边写0。左边的1和过去学过的单个的1表示的数相同吗?为什么?
在第65页的田字格练习写10。
[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把10个1与1个10的关系,以及同一个数字在组成的数目中,由于所在位置不同而表示不同的数值,这样抽象的数学含义生动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设计是很有创意的,学生对10的数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的分与合。
a.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并把它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b.想一想,有几种分法?也可以(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教师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一摆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
c.汇报不同的分法。
根据汇报把分的结果通过点击,在屏幕上出现。
d.上面每两个数合起来都是10。如果能快速记住10的分与合,将来对你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很有好处。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
e.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课堂作业
1、练习九的第1题。
2、练习九的第2题。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3、独立完成第3题。
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反思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说吗?
2、质疑: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教师对全课进行小结。
4、聪明题。
给能组成10的相连方框涂上相同的颜色。
专家评析
本节教学设计总的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猜一猜、讲0和9的故事、做游戏、多媒体直观演示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交流,教师在设计时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力求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能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对本节教学采用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如“10的认识”安排从旧知引向新知,从具体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逐步深入,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建立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