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挑山工教案汇总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54029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挑山工教案汇总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挑山工》讲稿【第一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挑山工》,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挑山工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整体感悟。

1.轻声地读课文,把含义深刻但不容易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你读懂了么 你是联系哪些内容读懂的

(1)出示挑山工的话: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你们是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听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这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听听住住更不行。 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提问:挑山工的话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

(2)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而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所以常常跑到游人的前边去了" 好好读读,找找。

(3)交流。

"或者……或者……或者……"

(这里列举了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的三个情形:他们或者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是多么的逍遥,多么的自在。)

那么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游人游山赏水时的悠闲和轻松呢 试着再读一读。请几名学生读。

(4)挑山工呢 (他们一个劲儿往前走,时间长了,就走到游人前边去了。)

指导读好游人和挑山工的不同表现。

3.交流三次相遇。

(1) 山下相遇,很快超过他。(练习朗读)

(2)回马岭舒展(练习朗读)

(3)五松亭(练习朗读)

4.还有值得研究的句子吗

讨论:

(1)"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能告诉大家,你什么地方不理解 )

(2)" 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

师: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我"亲眼看到挑山工几次与我们同时起程,每次都是我们先超过他,可每每被他赶上,甚至超过,所以听了挑山工的这段话,我——心悦诚服。(出示句子)

5.让我们再来读读挑山工的话。你从挑山工的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1)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

(2)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练读)

(3)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若生讲不出"认定目标")师可引:游人与挑山工登山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或换一种说法,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认定目标或有明确的目标)请生在黑板上随意书写。

6.师总结:挑山工认定目标,决不三心二意,坚持不懈,决不信步游走,坚韧不拔,决不半途而废。这就是挑山工话中"包蕴"着的"意味深长"的哲理。——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7.挑山工的朴素的话语包蕴着如此深刻的道理。我想,同学们也肯定能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出这句话的含义。作者需要它,你需要它吗 请你看着这幅图,把你的理解,体会用笔表达出来吗

三,交流读后感。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来,联系上下文是理解阅读内容的好方法。以后我们还要经常运用。

五,作业。

《挑山工》讲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挑山工》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单元第1篇课文。课文通过记叙泰山上的挑山工负担重,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都走在游人的前面,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谈起,引出疑问,再通过“我”的经历解决了疑问,最后写“我”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明确指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将进入第三学段,需要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结合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并说说他们为什么这样登山。

教学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中蕴含的哲理和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根据此要求,同时为了达到上述各项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本课时选用的基本教法是:1.以疑促读,以读促思法。让学生带着疑问充分地读书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以读为本,读中悟情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悟情明理。3、为了解决好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画两种路线图。

三、说学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仅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学法:1.读书质疑法。2.批注图解法。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在课本的空白处,用精练的词句写下自己对文本的点滴感受,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感悟,而感悟文字的方法很多,能根据语言文字画出相应的图,也是一种方法。教学本课时理解挑山工的“折尺形”路线,让学生边读书边画出图形。3、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本课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二、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在弄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四、自由练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复习检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挑山工说的话中蕴含的哲理和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什么是挑山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同时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齐读第六自然段,让生质疑。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过渡,引出上文:

师: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幻灯片出示三个问题)

(1)、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2)、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3)、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设计意图:读书最大的收获在于:从读书中提出疑问。这一环节,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学习第一、二段(第1—5自然段)。

(一)品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学生上讲台画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并让学生上讲台用线示意:理解折尺形线路图。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边听边想,交流。

6、师: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谜。

(二)品读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 划出。

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抓住以下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师: “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总结主题。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体会: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5、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如:讲一讲“龟兔赛跑”的故事等。)

6、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以上教学环节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训练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四、探究第三段,解疑。

师:是啊,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1、出示幻灯片(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师小结:

(1)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2)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齐读“总结主题”一段话。)

(设计意图:通过解疑,让学生学生真正理解挑山工的精神,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挑山工

(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挑山工     背负重物     走折尺路线      上山是工作

游  人     轻装上山     走  直  线      上山是游玩、享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同一目了然,同时对文章的中心也一清二楚。)

挑山工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并学习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具文字图象等课件

程序设计

一.引入(3分钟)

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奔走在交通不便的山区,靠着自己的一副肩膀和两条腿给别人挑货上山,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生答挑山工,师板书课题)

师:有见过或听说过挑山工吗?说说你知道的挑山工的情况(指名)。

师:作家冯骥才在泰山游览时就曾经见过这么一个挑山工,回来以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1篇文章,题目就是《挑山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相信读完课文我们会对挑山工有更多的认识。请大家读课题。(生读)

二.初知(5分钟)

师:首先一起来读读课文,翻书92页,以你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不会读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试几次,还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明白的孩子请坐直。好,现在开始。(生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有困难的孩子读书)

师:读得真认真啊。那么在刚才的读书中你都遇到了课文中的哪些人物呢?(生集体答议)而他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那就是-----(生答登山)。

三.精读

(一)探究挑山工和游客登山的不同,感知挑山工形象

1.寻找不同点(5分钟)

师:同样是登山,他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想想有什么不同。(生读书,思考)

师:老师发现很多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建议选择写字快的孩子进行书写(生拿课前发的表格,讨论填表,等大多数孩子填好师对合作学习进行简单评价)

师:讨论挺热烈的,那他们都有哪些不同呢?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吧。(指名上台借助投影仪展示表格内容并讲述)

师:还有补充吗?(指名补充)

3.体会两大不同点(7分钟)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孩子们说到了这样一点----挑山工背负重物登山,走的路线是-----折尺行路线。折尺形是怎样的形状呢?想一想然后在书上画一画。(指名画)关于这一点,课文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让我们一起来仔细研究研究。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个段落呢?(生集体答议后课件展示一自然段内容)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一段,请孩子们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写的情景。(师生合作读)

师:读完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名)

师:在长期的登山生活中,挑山工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行走的最佳路线-----折尺行路线,这样既避免了直上撞到货物,又保护了自己的膝盖,还节省了力气。这样的一种路线的选择,其实正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的闪光!一起来看看他们登山的情景。(播放课件)

师:关于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却并不比游人慢,你们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指名)在登上泰山的整个过程中挑山工几次赶上了作者呢?分别是在哪些地方?(集体答议)

4.体会两大不同点的原因(10 分钟)

师:怪了,走的路程多速度却并不慢,这可真是一个不解之谜(板书词语集体读词,指名说意思)。读读书,看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揭示谜底的段落和句子。(生读书找句)这些句子在哪儿呀?

师:一起读读这些句子,想想知道了什么?(生读后指名说,最后引导找出最能说明谜底的句子----一个劲儿往前走)

师:“一个劲儿往前走”,(板书这个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说给同桌听。(生互相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师引导理解“往前”就是往山顶,这其实也就是挑山工的目标,一个劲儿就是不停下来,一直向前)

师:挑担登山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炎热,疲劳,饥饿,所挑重物因为捆绑不牢的滑脱等等情况,会随时侵扰并影响他们的速度。想象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呢?(指名)

师:正是这样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挑山工最后超过游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登上了极顶(板书登上极顶)。其实做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一起来认识他们。(师展示并读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像挑山工,居里夫人和徐霞客一样的人?(指名)从这些人身上你明白了什么?(指名)是的,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师:挑山工这段朴素的话包蕴着多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啊!(引导理解包蕴就是包含,意味深长就是含义深刻)冯骥才爷爷也体会到了这样的哲理,所以听完以后他“心悦诚服地点着头”(师板书,生读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呢?(指名)

(二)探究作者受到的启示,深化挑山工形象(8分钟)

师:冯骥才爷爷不仅诚心诚意地佩服这些话,还深受启示,所以从泰山回来,他画了一幅画,画的内容是这样的(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指名一生读)他的读书让老师听出来了。谁能让我们听出更多的东西?(再指名读,引导评议,引导读出山的陡直和挑山工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全班齐读这句

师:接下来冯骥才爷爷继续写到(边指课件上的句子边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生质疑,同桌合作交流解疑,全班汇报,引导理解“它”的含义。小结:原来这个“它”表面看是指这幅画,其实更指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冯骥才爷爷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吗?把这幅画也挂在我们的心里吧!(生再次齐读画的内容)

师:你们已然把这幅画挂在了心里,所以当你们热爱某种事物的时候,或者决心做好某件事情的时候,老师想你们也会象挑山工那样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去研究它,做好它!是吗?

四.结语(2分钟)

师:课文读完了,相信每个孩子对挑山工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说现在在你的印象里,挑山工是怎样的人?(指名)

师:挑山工的确是这样一种人。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让我们一步步了解挑山工的呢?(指名,相机引导课文思路和描写方法)

师:以后如果我们遇到象挑山工这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你会怎么让别人来了解他,或者说你会怎么写呢?(指名,相机总结写人的方法)

师:课后找找看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就用你们的笔把他们记录下来吧,好吗?老师等着认识他们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孩子们。

挑山工

板书:

一个劲儿往前走登上极顶

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获得成功

《挑山工》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五、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六、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七、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八、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九、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5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