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5篇
【导言】此例“初中化学教案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化学教案1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5.教学设计框架
教学设计流程
一、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观看、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教师列举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由学生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思考判断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列举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学生思考判断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认真听讲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观察
并讨论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后反思:
1、教学环节分析
设问质疑、呈示目标——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实验探究——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2、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3、小组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点评: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 赵燕宁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教师的设计符合课标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
一.重视通过实验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由教师演示和学生共同探究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将有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将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处理得较妥当。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为素材,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图片、视屏、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体现评价的多样性
互动是一种交往,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动手实验中,在问题讨论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的解答进行适时的评价。这种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体现了评价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本节课教学步骤清晰,重点突出,能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创造机会,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 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 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探究目标:
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
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
收集资料:
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和结论
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5ml的过氧化氢溶液。
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试管口,观察现象。
2、 在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B试管口,观察现象。
3、 在C试管中加入几块沸石(或瓷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C试管口,观察现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
依据是
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一瓶氧气。
1、 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在广口瓶内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2、 收集氧气。
先将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实验时 (有或没有)气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气是 色 的气体
判断一瓶氧气已收集满的依据是
实验时,填加长颈漏斗的优点是
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的底部必须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因
当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地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这是因为
分析归纳: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加入二氧化锰(或沸石),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 :
反应物 ,状态 ,条件 ,
收集方法 , 。
知识应用:
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是 。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
探究目标:
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 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
3、 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收集资料:
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初中化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教案-绪言。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4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绪言》。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A. 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 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化学史
化学教案-绪言
初中化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
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
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
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
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
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5
一、教学设计思路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筑一幢大楼,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真正的建筑师应该是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为此,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教学活动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前,师生利用生活废品自制教具,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大额班实验仪器不足的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中,让学生收集、整合实验室制取O2的有关信息,推理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再结合思路设计CO2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让学生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验证、验满CO2,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究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课后,让学生利用本节所学知识再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参加班级展览,将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师成为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
二、教案
课 题 CO2制取的研究
授课人
学 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进行CO2制取的探究实验;
2、通过探究,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原理、装置和操作;
3、了解CO2的部分物理性质,学会收集、检验和验满CO2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理、解决问题;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表达与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对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
1、讨论和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
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及收集、检验CO2的方法。
难点
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设计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法
对比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仪器药品
仪器:锥形瓶(或广口瓶、大试管)、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集气瓶、玻璃片、导气管、注射器、胶头滴管、火柴等。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石灰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大家从空气中吸进了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O2,请问:能否以空气为原料制取O2?为什么?实验室制取O2的方法有哪些?”
做一次深呼吸。
回答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激活思维,为问题的引出做好铺垫。
整理旧知,引领思路,获取新知
请填表
反应原理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密度比空气的大小是否与水反应氧气
请选择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适合于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吗?为什么?能改吗?怎样改?
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过渡
“吸进O2,呼出了CO2,如果需要一定量的CO2,能否以空气为原料制得?”
设问在实验室如何制取CO2呢?(揭开本节课的探究主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学生练习、讨论、回答。
推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选择理想药品;2、确定合适的实验装置;3、验证气体。
再做一次深呼吸。
让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分析、推理、引发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达到轻松突破难点的学习效果。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分组实验,探究理想药品
提供给学生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
说明从反应速率,生成的气体是否易于收集等方面考虑。
小结 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反应
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分组试验:观察、记录。
通过比较,选出实验室制取CO2的理想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让学生通过操作,更直观地理解实验室制取CO2应选择的理想药品。初步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理想药品的选择依据。开动脑筋,设计实验装置 问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适合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吗? 激励相信你能当一个小设计师,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设计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屏幕显示可供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仪器(也可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利用代用品)。 展示学生作品实验装置。请学生说出每种装置的优缺点,选出最佳方案。 小结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装置。 1、制取;2、收集。 分析、讨论、设计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装置,然后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 发生装置:固液反应不需加热;收集:向上排空气法。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与表达。 使学生对本知识点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展示自我 请你告诉大家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如何制取CO2? 动画实验室制取、验证、验满CO2。 表达、交流、自查。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自查自纠的能力。自制二氧化碳 请用自制仪器制取、验证、验满CO2,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1、现象;2、验证方法;3验满方法。 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巩固新知,自我检测,拓展思维 请让我来告诉你1、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填代号) ⑴写出标有编号仪器的名称: ①;② ;③ ;④ 。 ⑵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⑶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铵(NH4Cl)与固体氢氧化钠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氨气(NH3),化学方程式为NH4Cl+NaOH NaCl+NH3↑+H2O,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能溶于水形成氨水。根据以上知识推断:实验室制取NH3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2、趣味实验鸡蛋在醋酸中潜水。 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奥秘吗? 学生抢答。 观察,讨论。 当堂训练,及时反馈,检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谈收获体会 1、本课题研究什么内容? 2、有哪些收获? 3、从这些知识中你想到了什么? 4、运用这些知识你想做点什么? 自由发言,相互补充。澄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模糊点、疏漏点。 课外探究 1、小发明:就地取材,选用你家中现有的物品(墨水瓶、塑料瓶、圆珠笔芯等),自制一套制取CO2的装置,参加班级展览、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试验。 2、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工业制取CO2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自制仪器,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科学品质;强化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