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624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精选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一篇】

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形态。用“践学”思想指导教学,课堂就能真正成为学生实践学的场域。

一、“践学”的内涵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能只是学生用眼看教师或一两个学生做示范动作,自我却始终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静观其变”。如果那样,还叫体育课吗?体育课是要真正地实践起来的,要运动肢体,活动筋骨,要跑跳投掷,要流汗,要付出体力,付出能量。文化课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要有进取紧张地“动”起来的状态和过程,要将学习活动落实到自我的眼、手、腿、脑、心中去,要从课堂“观摩”教师及个别尖子生说、演、算、投影仪的播放的“观摩者”变成学习的实践者,变成活动的承载者,变成过程的生成者,在课堂这片天地里经历过程,承担生成,完成成长。

同时,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还在于除了知识认知这一“冰山一角”(这就是惯常所谓的“学习”),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实践学习”,也就是真正地对学习进行实践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学习力”和“创造力”。学生知识的组织和转换、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累积、学习品质的逐渐“自养”、学习力和创造力的逐步练就以及学习的欢乐与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践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同行共生的。

美国M·希尔伯曼的一项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所教资料的平均回忆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这已经证明了怎样的课堂结构才是最有效的,怎样的课堂生活才是更有意义的,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关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旧有课堂的价值取向需要提升、结构需要调整,总体上说就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讲——听”、“灌——受”为主体结构的课堂进行改造重置,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学”为主体来组织教学结构与活动流程。

二、“践学”的贯彻

课堂“践学”,是科学地实践和体验学习。经过营造氛围、明晰目标、指导学法、兑现行为等手段,以学知识为凭借来到达践行学习、学“学习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学习,领悟学习,驾驭学习,强大学习的本领。

(一)课例呈现

我们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

环节一:吟诵课文,整体感知

1、个体自读——小组诵读——全班齐读

个别不清楚的,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解决。

2、结合诵读感知,说说自我读到了哪些资料?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

(1)上片主要写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师: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生:经过对赤壁风景的描述和历史人物(周瑜)的缅怀,抒发了自我壮志未酬、仕途不畅、两鬓发白、无所建树的悲叹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生:作者借对古战场的凭吊以及自我与英雄人物的比较,表达了自我对人生的思考,抒写了“超然”的人生态度。

环节二:明确任务,目标导学

师:我们首先初步整体感知了词的基本资料。但对于这首千古名词,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基本资料这个层面。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把握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态度究竟是进取还是消极。

生:探讨这首词的特点。

生:赏析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我们归纳一下(教师出示PPT):

环节三: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师: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诗词鉴赏方法。结合我们对词的资料的初次感受,对于苏轼,你已经明白哪些信息?还想明白哪些信息?

学生各自交流自我心中的苏轼(略)。

同学们的交流涉及苏轼的人生经历、仕途变迁、为官政绩、文坛地位、感情婚姻、家庭亲情、处事态度、人生观、性格、志趣、才学(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

师:好,同学们对苏轼了解不少,说得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结合本词的学习,还想明白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写了这首词?

生: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是怀古伤今吗?作者是不是很消极?

师:谁来说说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了这首词,目的是什么?

生: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由于当时他的人缘还不错,营救的人很多,皇帝才决定不杀他,把他从京城贬到了黄州,做了一个毫无实权的团练副使。当是苏轼已经47岁,心境极其复杂,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生: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击。这样的厄运与不幸,他如何应对呢?从他在那里写下的一批作品中,我们读出了他的失意孤独、困惑烦恼,我们更读出了他的超脱旷达、从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图。《赤壁怀古》的目的就是抒发自我历经人世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慨。

师:明白这些,很好!但还不够。让我们再对本词做一些深入探讨。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1、教师PPT出示几个探究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冲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各小组展开研讨。用关键词表述探究结果,并准备口头分析。

3、各小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组成果(板书关键词句),并作口头阐述。

4、异组点评。不仅仅点评结果,也点评概括的准确性、思考的角度、书写、口头表达等。教师适时点拨,提炼升华。

仅记录第4个问题的展示,其它问题的探究过程和展示略。

同学们对本词的“豪放”表此刻哪些方面的探讨,小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关键词概括):

①描绘壮丽之景

②刻画豪迈之人

③抒发豪壮之情

④揭示通达之理

口头表述,也简洁明快:

景——体现为描绘赤壁的壮丽、雄奇、奇特、磅礴。

人——体现为刻画周瑜的伟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贤、非凡。

情——体现为抒发自身豪迈、悲壮、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体现为对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彻悟、通达、普遍的哲理。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豪放”特色。赢得全班一片掌声。

此时,一同学还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将小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仅有写这样的景、人、情、理才能体现出“豪放”的特点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探讨探讨。

师:(提示)同学们能够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进行比较阅读。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各小组又展开了合作学习活动。然后,板演展示,口头陈述。

板演:

《定风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这样的常事)

景——常景(打叶雨声、微寒春风、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我,雨中狼狈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啸徐行,似觉无风无雨)

理——简单(简朴、寻常,豁达态度)

口述:

生:我们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两相比较,虽资料不一样,但同样能够见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决于人的态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写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气磅礴。豪放,乃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人生梦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色”。

他评:(集中大家的观点)板演简洁,很有概括性,阐述到位,表达准确,揭示了本质,很有启发性。

同学们靠自我的力量,拓展了认识,通透了思想。

(二)课例分析

从课例中,我们能够看出“践学”课堂构成环节和运行特点。

1、“践学”课堂的构成环节:

(1)自学质疑,践行“独学”。个人自学、独学的行为是其他学习方式存在的基础。独学成“力学”(全力学、尽力学),能够促进整个学程的快节奏,高品质。

(2)讨论领悟,践行“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子”间的帮扶、师生间的“点”“化”,这都是“合学”“合作”的重要形式。互相作为资源,互相激发和点拨,共享学习智慧、过程与成果。

(3)展示分享,践行“展学”。学习的策略、过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经过说、写、演、述、结等行为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是一个暴露不足、显现疏漏、发现问题、清理错误的过程。经历了“展学”实践,知识与本事的构建会更有效,对学习本身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4)检测巩固,践行“活学”。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是治学之根本。课堂问题解决、课堂检测、课堂展示,学生实践着“活学”。在使用所学过程中,一边验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效力性,一边验证自我的理解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实践中运用的、验证的、创生的知识和本事,能融进生命,伴随终身。比如,问题的探究与解答,这本身就是对思想方法的正确性、思维的深度精度、表述的准确性的检测,在其中巩固知识和技能。

(5)评价提升,践行“评学”。“评学”是个体或组织学习行为的一部分。跳出课堂看课堂、跳出学习看学习,跳出过程看过程,跳出自我看自我,这是教学领域的一种高境界。在自评、互评、师评过程中,明晰优劣得失、实现提炼升华。个体在这个“登高回望”、整体审视的过程中实现醒悟、领悟、顿悟,提高学习的“元认知”本事。

2、“践学”课堂的运行特点:

第一,教学主体过程,是由学生经过“践学”共同生成的。学生参与了活动,承担了任务,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从中体验和领悟了学习的方式方法。

第二,课堂上,学生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个体变成了小组,由“单兵作战”变成“小组行动”,学生全卷入,全裹挟,课堂“乱”(活)起来,构成“一窝蜂”般地学习态势,打破了原有课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学生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教学方式变化产生了“倒推力”,课堂话语权、评价权、沟通权、展示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自主、合作学习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为本体,而不仅仅是过程中的点缀。

第四,教师“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输,不再是结论的说教,而是顺势而串,顺势而导,顺势而化,顺势而评。

第五,“关键词(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为基本态,这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提高规范表达本事和语文应试本事。

三、“践学”课堂的比较优势

从教学的主要环节来看,“践学”课堂与旧有课堂相比,具有必须的比较优势。

比如,在了解认识作家、掌握创作背景方面,处理方式更能体现以生为本、追求实效。

原有教学,一般采用教师出示作家作品、创作背景,无论学生明白不明白、明白多少,都让学生一读(单人读或齐读)了之。

践学课堂,则调动学生已知,各自分享自我原先明白的作者信息,此刻还想明白哪些信息,让学生自我与自我有一个对话,明白“新增点”。并能并根据课题所需,从资料中侧重关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经历或思想,明确“观察点”和“利用点”,把认识作者与词作的鉴赏紧密结合。这就是一个实践学习、学学习的过程。

再如,展示后的点评,采用异组点评方式,改变了教师掌控评判权的弊端。

某一小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组成员来根据板演的关键词核心句进行确定、分析、点评。这样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组只关注和讨论自我组的问题,而不去管其他的问题的现象,促进各小组研究每一个问题,并要有自我的思考和结果。另一方面,促进小组与小组间、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沟通、交流。异常是存在分歧的地方,双方能够补充陈述本组的理由和思考过程,展开辩论,其它组的同学也可参与其中,亮出自我的看法,进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还在于,经过点评、纠正、补充,构成了多生——多生之间对话,多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多出了若干关注学习行为和结果的角度,并让学生体验评价,提高评价本事,教学意义和价值自然扩大了。

在其他诸多方面,“践学”课堂都体现出与旧有课堂相比较的优势。

与他人不关联,错读误读自我难以分辨,得不到及时纠正。

在自读基础上增加小组读(或接读、或轮读、或分主角读)

互为听众,出现错读误读、疑难之处,组员间能够及时辨析纠正,保证实效。

应对问题

自我思考,或同桌之间做点交流

相对封闭,信息量也不丰富,往往认识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甚至辩论争论。

相对开放,参与面广,多向交流,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会拓宽,认识能丰富。

解决问题

教师抽单个学生回答

学生被动,师生单向对话,其他学生推脱职责,容易游离。教师掌握评价权(虽有时也让同学评价一下,但往往是点缀)。

小组先构成共识或产生分歧,推荐发言人陈述,其他成员补充。或各小组齐动,进行板演。

小组行动,比较主动;参与面广,互相带动;团体智慧,互学互补。

课堂展示

以单个学生口头表达为主

展示的往往是结果、结论;生成的教学资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种(口述、板演、小组作品呈现、小组表演、过程再现、情景模拟等)

展示的不单是结果,还有方法、过程,不一样的看法,组员的争论、分歧,行动表现、参与态度、合作状态等。能够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堂形态

学生以“坐学”为主,有时扭转身子与同桌、前后有些简单交流。

教师固守讲台,实施“讲——问——评”,课堂结构僵化,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消极、辛苦。

学生全面“动”起来:或聚在一齐讨论,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教师”拿着粉笔点评。

课堂结构“活泛”,气氛活跃,学生动静结合,学得进取、欢乐。教师穿插于学生群体之中,随生动而动,教与学生态化。

总之,原有课堂上,学生总跟在教师后面,被教师教导、控制、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态很突出。课堂相对静态,思维相对封闭,更多体现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质疑问难的可能性小,难得生成教学资源,课堂容易陷入沉闷、陷入教师一言堂的状况。“践学”课堂,学生走到前台,人人能参与、人人能行动,“行动”“作为”的意识浓厚,总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做、在讨论、在交流、在板演、在点评、在活动,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性、合作性、体验性比较明显,本事、素质在模式中得到全面关注,异常是情感、态度等内隐型品质得到养成。正因如此,学生的思维容易激活,思维与思维、观点与观点之间容易产生冲突、碰撞,学生活动空间大,课堂相对开放,相对活跃,充满生机,能够很容易地生成教学资源,出现师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学实效,充分彰显教学价值。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二篇】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课文的朗读、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释、叙情形、议特点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宋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1)抓关键语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3)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和背诵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词中寄托的情感,感悟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审美目标:领悟、感受到苏词豪放旷达的特点并作出简评

教学重点

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是个英雄辈出、充满魅力的时代,其中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时光虽然过去了近1800年,但是每一位为赤壁之战所激动的。人,一旦来到赤壁,当年火光冲天、到处喊杀声的情形仿佛又萦绕于脑海

赤壁之战八百年后,一位伟大的文坛泰斗来到赤壁,写下了1篇和赤壁之战一样流传千古的伟大词作——《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这位伟大人物就是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古代诗歌的学习,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二、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激情满怀、壮志豪情的气势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 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看注释,叙情形: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健、英气勃发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上阙:描写了赤壁奇景

下阕:怀念周瑜,抒发感慨

四、品读重点语句,探究有关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 有气势 “淘”淘汰、湮没

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解读:人类历史如长江一样滚滚东流,无数风流人物被湮没在历史洪流中能被后人们记忆的又有几个呢?)

2、 赤壁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的?

明确:气势磅礴

(乱石) 穿空险峻雄伟

(惊涛)拍(岸)——巨浪冲击岩石

卷 起 千堆雪声势浩大

千堆雪比喻巨浪

这几句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写赤壁雄伟壮丽的奇景

作者特意把周瑜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显得气势豪迈

3、可怀念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美女配英雄,潇洒的风姿

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曹操70万大军瞬间就被周瑜给消灭了)

周瑜当时可真是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4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物和人物相得益彰

5、 讨论:三国时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词人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34岁就建立功勋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孙权识人才,重用了周瑜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大都督大元帅)

④英雄惜英雄 苏轼:“知音如周瑜” 有人说周瑜心胸狭窄,那是罗贯中给他“演义”的,目的为了衬托诸葛亮苏东坡和周瑜都有奇才大志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6、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7、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就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五、归纳:

1、总结主旨: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2、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六、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音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七、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外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江城子·记梦》和《赤壁怀古》的异同 ,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作短评

附: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雄伟 拟人

上阕 写景 歌咏赤壁 拍 巨浪惊险 声音洪大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卷 江水汹涌 色彩 鲜明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下阕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八、教学反思

收获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

琅琅的读书声应该一直是萦绕在语文课堂上的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诗词教学所以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设计上,我也采用了诵读法

在初步感知时,要求读准字音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景物描写扣人心弦,在赏析景物时,边赏析,边试读,力求体味苏轼豪放词中景物描写所蕴涵的壮阔美,然后同学齐读,要求读出气势在分析形象时候,同学范读,体味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这里有苦闷、郁愤和不平,这里有乐观、旷达和自信,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该诗在情感上的复杂变化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的自由,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展示了诗人力求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最后诗歌讲解结束时,学生评价同学的诵读,哪里该激昂,哪里该舒缓,有板有眼,学生已经真正走入了诗歌,走进了苏轼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收获之二: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

一直以来,好像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苏轼为什么单单想起周瑜这位大英雄?我们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在对比中学生自然就提到了苏轼对于年轻有为的周瑜的羡慕和崇拜,对于自己生不逢时、老而无成的感慨,对于自己悲惨境遇的失落、惆怅也就为下一个环节把握情感奠定了基础

收获之三:导语的精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更应该追求教学过程的诗意设计导入的表达是为了在第一时间营造一个诗意的意境,以渲染诗歌学习的气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

1课时

阅读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品语言、赏意境,体会词人情感,认识豪放词风。

2、鉴赏本词,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能够感词人所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气势、苍凉悲壮的情调,体会词人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沉重感慨。

教学难点:品味《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的特点。

教材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作名篇,也是文学史上豪放词的扛鼎之作,

地位非常重要。苏轼在人生劫难中登临赤壁矶,奔腾而去的长江水引发了他无限情思,他追忆古人之功成名就,慨叹自己之老来无成,笔墨间尽显苍凉悲壮之气。

学情分析:学生以前学过苏轼词作,但多为婉约风格,鉴赏这一首豪放词,可带领学生体会苏轼多变的风格,同时也可学会怀古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情词意入课来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一直有“诗庄词媚”之说,词,这种从它诞生起就被人们称为“诗余”的文学形式,虽然以吟咏风花雪月,缠绵悱恻见长,但这种不高的格调,却大大限制了它的发展,在这个时候,中国文坛的巨匠苏东坡走来了,他以其豪迈之气,为中国词坛注入了新鲜活力,并为词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他的诗词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师板书)二、淡妆浓抹总相宜

探讨一:在词盛行的宋代,人们根据词作的风格将其划分为两派,是那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代表人物是谁?(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学生讨论解决)

探讨二: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小结:苏轼是文学高手,其词作豪放处胸胆开张,婉约处凄切迷离,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手笔正是如此,苏轼总会给我们无限期待)

(师生齐背苏轼婉约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体会其风格。)

三、登高怀远话怀古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又云“山令人古,水令人远”,多情的诗人登山临水,探幽访胜之时,美妙的自然往往能触动诗人的情怀,此时,浩淼的时空,纷纭的历史,便在诗人心中撞击,凝成解不开的情丝,汇成悲壮苍凉之诗篇,这种怀古诗往往能“发思古之幽情”,也最具有动人的力量。

怀古诗最常用的手法是怀古伤今,当苏轼登上赤壁矶,面对着脚下滚滚而逝的长江之水,

他想到了哪些古人,又由这些古人引发了自己的什么身世之感呢?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2、读清句读3、读出感情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一名同学读,读后其他学生纠错)字音:

浪淘.(táo)尽初嫁了.(liǎo)纶.(guān)巾樯.橹.(qiánglú)还酹.(lèi)

二读,初知情感,读出语气。(一名同学读,读后其他学生评价)感情变化:(上阕)雄壮——(下阕)旷达

三读,欣赏名家范读,体会音韵之美。

小结:声音是流动的音符,它的欢快跳跃会在我们心间涌动成动人的歌。感情饱满的诵读,可感受词之音韵之美、和谐之美,我们在以后的诗词赏析中一定要多一些诵读。

五、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出示黄州图片)

苏轼来到黄州,登临赤壁矶之前,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在诗案中度尽生死之劫,是一个未带枷锁的囚徒,心情之复杂之低落可想而知,而黄州是苏轼走向成熟,实现人生转折的地方,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所写:“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可是,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我们将从词作中寻找答案。

六、情在言语中

探讨一:这首词是豪放词,大家齐读词作,体会词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豪放之景、旷达之情

探讨二:以词之模式,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是情感的触发点,那上阕都写了哪些景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由这些景作者想到了什么?

明确: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雄浑、开阔、波澜壮阔、充满力量——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小结:(出示赤壁矶图片)在这幅图片中,我们看到赤壁矶之山之水,还是充满了和缓之美,作者眼中之景实是心中之景,乌台诗案的惊心动魄,历史风云的错综复杂,无不在作者眼前一一展现,心中有丘壑,自然眼中之景波澜壮阔。

探讨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水与月,是古人在诗歌中经常吟咏的物象,水以其缠绵多情而被人寄托无限情思。

师生共同回顾记忆中的咏水美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山是眉峰聚,眼是水波横”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些诗句中所写之水与这一句所写之水有着不同之处,正是这一异,才使眼前的长江之水有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力量。

区别是:作者眼前之水,是融入了人事之水,所以,眼前这条滚滚而去的长江就不再是仅仅一天有形的长河,它幻化为波涛浩淼的历史的长河,无数的不可一世英雄人物在波涛中一一展现,又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浪”淘尽的是千古风流人物,而不是砂砾,可见,这里的“浪”不只是长江中卷起千堆雪的浪,也是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中的巨浪。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块儿了,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探讨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

明确: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穿”——夸张手法,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拍”——夸张手法,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雪”——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小结:这些精妙的词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这种格调正与赤壁作为古战场的地理位置遥相呼应,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三国古战场,看到了刀光剑影与鼓角争鸣,为下阕周瑜的出场做好铺垫。

探讨五: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承上:“江山如画”是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如画江山,非多情之人,眼中岂有如此之江山。启下:“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驰骋征伐之处。

美景如画——英雄如烟

小结上阕: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上阕心得:1、美景需要我们发现的眼睛。

2、写作需要我们放飞“想象”这双隐形的翅膀。

探讨六: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在诸多英雄中,作者却选择了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明确:

1、《三国志》中记载,赤壁之战主战方为东吴,主战将为周瑜,赤壁之战成就周瑜毕生功业。

2、“抑曹扬刘”之《三国演义》此时还未成书。

探讨七:词中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阕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雄姿英发”——英姿勃发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淡定

小结: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其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世所罕见,《三国》中对赤壁的描写,从其准备到战争结束用了大量篇幅,可以说赤壁之战是《三国》的精魂所在,战争结束了,这段历史便在血光中走向了没落,然而如此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却在东坡先生笔下写成了周瑜的“谈笑之间”,我们既要佩服周瑜的英雄盖世,又要赞叹东坡先生的惜墨如金了。

探讨八:我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苏东坡在描写这场战争时却偏偏插入了“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1、一个“初”字突出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

2、以美人衬英雄,更显英雄潇洒的风姿。

小结:正如不可一世的英雄项羽,身边若没有美人虞姬,便少了些许侠骨柔情,英雄便不完整。一个细微之处,一个女子的入场,便使整首词有了无限情思。

探讨九:作者穿越幽幽的岁月,对周瑜无限仰慕,周瑜身上到底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

周瑜——我

年轻有为——早生华发

委以重任——被贬黄州

建功立业千古留名——壮志难酬英雄末路

探讨十:有人说,苏轼此词最后一句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和消极色彩,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小组交流,展示)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

志难酬,豪情长存。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只有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自慰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苏轼在另一名篇《赤壁赋》中也把无限的豪情寄托于自然之上,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解脱。正如他在此文中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水与月是多情的诗人吟咏不尽的话题,全词,以水起,以月结,给人无限遐思。

月是苏轼很喜欢的意象,正如有人所说,“月是苏轼一生之创作,也是苏轼一生之行事”,古人为什么如此独赏一个月字呢?

下阕心得:

1、月夜静谧,易于思考人生。

2、月夜如水的美景,令人陶醉。

3、月下出美人,朦胧、神秘也是一种美。

4、人生短暂与月之永恒七、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鉴赏为例,试总结怀古诗或词的特点:

1、多为登高怀远之作2、多用借古说今之法

3、风格多为慷慨悲壮4、多抒壮志难酬之情

小结: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题中就可运用这些方法,对怀古诗或词进行鉴赏。

作业:

1、熟读成诵,领悟作者情感。

2、领会怀古诗或词的特点,并从这些方面试着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第五篇】

一、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第四课《宋词四首》中的一首。这课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本词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二、教学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习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语言特点、手法、思想感情等等。联系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本词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了古典诗歌,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在本课教学上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本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

(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在学法上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时数: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题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介绍词的有关常识。

(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老师可适当补充。)

1、关于苏轼:

(1)生平:(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一生宦海沉浮,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顺便讲了。学生虽然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

2、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在背景介绍中,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三)诵读词作,整体感知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1、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播放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赤壁图画、三国人物不断切换,背景音乐悲怆、悠长,朗诵深沉有力,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联系着词的内容,脑海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指导朗读,正音、疏通文字。学生齐读与自由读结合。点名读得较好的学生朗读。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以及洒脱豁达的胸襟。)

3、让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本词上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绘赤壁雄伟的景色。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四)品析词作

赏析上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明确:绘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2、这样的景物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

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壮阔的景色)——空间

千古风流人物——时间

3、为什么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赤壁是否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明确:不是,注释解释。“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试背上阕。

(上阕以诵读法、点拨法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赏析下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

1、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学生读然后找原句。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泰然自若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乱石、惊涛、浪花,气势磅礴,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千堆雪比喻巨浪)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能否将“初嫁”换为“出嫁”?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赤壁之战当年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

明确:为了说明周瑜年轻。“小乔初嫁了”,静静的语言传出喧闹的喜悦,英雄美人,年轻有为。

4、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周瑜苏轼

建功年龄34岁47岁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6、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5、试背下阕。

(下阕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阕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早生华发”等,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五)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六)拓展练习

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这首婉约词对比。

(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七)布置作业

1、诵读背诵本词。

2、自主学习苏轼的一首婉约词《江城子记梦》,对比苏轼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

(作业为背诵本词和自学《江城子记梦》,体会同一词人作品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