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教案【汇编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陈奂生上城》教案【汇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陈奂生上城》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产党,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陈奂生人称漏斗户主,我们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材料:《漏斗户主》的片段)
考虑:是什么使陈奂生如此的沉默?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起来,他唯一的请求就是填饱自己及家人的肚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被剥夺的状态下,陈奂生哪里还有心思去关注与吃饭无关的事呢?久而久之,他的心灵麻木得蜷缩起来了,生活的情趣也消失殆尽,自然懒得讲话也不会讲话了。
三.精读课文
1.在上城篇中的陈奂生又怎样呢?我们看文章前两段有什么作用?作者怎样表现的?
明确:心情是愉快轻松的
作者通过环境、神态、动作来烘托
2.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他还有什么追求呢?
明确: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如果说以前是物质上的饥渴,那么此时他感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在生活中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和欠缺。他总是希望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过大家就好了。这个要求极低,反映了他精神上的贫乏。
3.陈奂生这个愿望在上城时实现了,卖油绳时感冒被吴书记送到了招待所,我们看一下在陌生环境中的陈奂生的表现。考虑:陈奂生的表现以什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明确: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
4.陈奂生的表现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先看一看之前的陈奂生,阅读P64陈奂生想到这里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考虑:这部分写了陈奂生什么心理,体现陈奂生什么特点?对这部分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对书记的感激也许让我们想到很多,我们可爱的农民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足以让他们热泪盈眶,可见农民是多么的渴望得到关爱,多么需要党的关心,对党是多么的信任,这体现了一个农民的善良、质朴。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陈奂生有一些自卑甚至有一些自惭形秽,害怕把被子弄脏,害怕弄出一点声音,害怕把大皮椅压瘪,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善良本质。
5.付出五元钱之后陈奂生好像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我们看此时他的心理是怎样的,哪些细节给你印象最深?
明确:此时的心理主要是对五元钱的痛惜。
其中直接的心里描绘:脱不脱鞋?忿忿想:出了五元钱呢!再也不怕弄脏。
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
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
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
还有对他动作的描写: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
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
把提花毛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从中我们看到了陈奂生作为农民的勤俭、质朴。但是更应看到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回点什么,让这五元钱花得值,这种任意作践东西的行为则表现了农民的自私和狭隘。
6.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陈奂生的痛,他的感情是不是一直停留在痛惜悔恨之中?
明确:陈奂生的感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由开始的痛到后来的`有了兴头,譬如卖要吃掉,迅速平衡。之后又肉痛一直持续到回家路上,他突然觉得五元钱花得值透,他不是实现了自己长期以来的梦想么?于是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7.他的感情变化很快,他很容易受到伤害,又迅速找到平衡,从他身上我们会想到在中国文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
明确:阿Q,他的典型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表现就是自欺、健忘。
8.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的结尾有何深意?
明确: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陈奂生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9.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了揭示其心理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动作、神态、环境烘托还有直接的心理分析
10.比较本文与《项链》三四段以及《红楼梦》中刘姥姥酔卧怡红院在揭示人物心理上的不同?
明确:《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方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四.课后练习与思考
1.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怎样看?
2.拓展阅读:阅读读本《乡场上》看一下冯么爸的精神世界
《陈奂生上城》教案【第二篇】
一、教材的处理及教学设计思路
阅读小说一向从情节开始切入,但是最后教学的重点一般都放在人物的分析上,情节只是一带而过,好像语文的重要任务仅仅是传道而已。囿于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点,我们过多地重视对“道”的解读,而忽略了“载道”的“文”。教学《陈奂生上城》,我准备从情节入手,和学生们共同探讨小说情节的妙处以及作者编故事的技巧。
具体为:讨论概括故事情节,进而了解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情节构思中的因果推断方法。设计流程如下:首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读完小说后的感受;其次,让学生为小说的情节概括一个章回式的小标题,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训练他们对对联这种传统的语言形式的掌握;第三,讨论小说情节的巧妙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第四,研究小说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第五,探讨作者是怎样构思故事的,进而了解构思故事的技巧;最后,提供1篇小说的开头,让学生推断情节的发展和结局。
二、教学目标
1.讨论并概括故事情节,进而了解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情节构思的因果推断方法。
2.在充分把握小说细节的前提下,通过对小说情节的因果分析,把握小说的一般叙述技巧。
3.培养与文本、作者、教师对话的意识,形成平等探讨的研究氛围。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那么,读小说呢?培根并未说明,我认为读小说起码让人愉悦,让人体验一种从未有过但又似曾相识的情感,我们可以和主人公同悲同喜,也可以被跌宕的故事情节吸引得欲罢不能。读完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大家感觉如何?
(二)开篇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任何小说,都不可缺少情节。阅读小说应该先从情节入手。《陈奂生上城》是1篇情节比较曲折的小说,读起来引人入胜。试为小说的情节写一个章回式的小标题,概括我们对小说的了解。
参考:
卖油绳,陈奂生悠悠上城;卑无识,漏斗户汲汲思变。
欠思量无缘新帽子;因饥寒病困火车站。
遇书记悲喜招待所:显神气艳羡村里人。
3.情节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在于它巧妙的设置和伏笔的运用。请思考:本篇小说巧妙的情节设置体现在什么地方?
参考:
①卖油绳是个巧妙的设计。能炸油绳,可见粮油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也就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钱光景,这样才有下文的能付五元钱的房租而又心痛不已。
②买帽子是一个巧妙的设计。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今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出“今年好像变娇了”,为下文感冒埋下伏笔。
③车站的地点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在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合情合理。
④感冒是一个最巧妙的设计。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毫无破绽。
4.情节为什么不可缺少呢?它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
情节在小说中,至少起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①小说的各种材料,往往要通过情节发展的线索来组织。②人物的性格,要通过情节来体现和发展。③小说的主题常常要通过情节来表现。④小说情节能引起读者共鸣,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5.“故事”一般指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一系列事件,而“情节”一般指依据因果关系安排的一系列事件。故事强调的是时序性,情节强调的是因果性。按这样的界定,一个故事有可能构成1篇小说的情节框架,但情节已不同于故事了。那么如何形成小说的情节呢?请大家推测一下高晓声的创作思路。
据他介绍,最初引起他创作动机的,是他本人住进了高级招待所,看到住一晚就要花掉一个农民近十天的工钱。他感到这太悬殊了,于是想让一个农民到高级招待所去住一晚,让他在沙发、高级床和地毯上尽情体验一番、表演一番、比较一番。于是他决定让“漏斗户主”陈奂生住进去。请根据小说来推导情节的构思过程。
参考:陈奂生一般情况下是不进城的,于是作者让他在政策开放以后进城卖油绳:卖油绳与高级招待所仍挂不起钩来,非要一个有地位的人介绍不可,于是引出了吴书记;而吴书记为什么会介绍陈奂生住高级招待所呢?这里一定有特殊原因,于是设法让陈奂生生病;而且这场病必须来势重,好得快,所以就安排他患重感冒。陈奂生为什么会患重感冒呢?因为他没有买帽子……从构思的过程看,采用的是因果推导法。
6.情节发展练习。
教师提供1篇小说的开头部分,让学生续写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列出提纲,进行交流。
小说的开篇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很不错,弗朗科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苦。但他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要举行一次团聚。有一年,他们在朱力斯格兰汀家里聚会。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一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来客们坐在长桌上一一传着观赏,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金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7.总结。
小说的情节设置一般呈两种倾向:强化或淡化。情节强化的小说,作者常常利用尖锐的、惊险离奇的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淡化的小说,不写那么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悬念,而是力求写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平凡朴实,写平凡中的意义。如孙犁的《荷花淀》。好的情节,无论淡化或强化,都应作到生动,写出人物性格,展示出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最终设计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次我是以陈奂生如何向老婆交账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探讨陈奂生交账的过程中体会陈奂生的性格特点。这样设计上课容易切入,学生很感兴趣。学生在表演中评价人物性格是否符合小说的发展。但是,整个课堂将流于庸俗,缺乏深度。
第二次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①探讨情节设计的巧妙之处:②探讨如何评价陈奂生这个人;③探讨小说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④反思陈奂生式的人生对策。这样似乎面面俱到,但可能蜻蜒点水,不能深入。
最后我改变了原来的思路,重新设计。我们经常把情节等同于故事。实际上并不如此。19世纪以前,小说的情节即小说叙述的故事。那时候的小说,往往依据人物经历,按顺序铺叙一个个事件,也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19世纪以后,小说有了很大发展,“故事”“情节”这两个概念,已有了新的界定。如上文所述,一个故事,它有可能构成1篇小说的情节框架,但情节已不同于故事了,于是我把教学目标就定位在对情节的赏析上。
作者单位:北京市十一中学
《陈奂生上城》教案【第三篇】
一、前期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
此文是人教版高中第四册第一单元自读课,高晓声的这篇小说多角度地展示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文章以出色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
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读心理描写的语句,从言语形式中去深入挖掘其深层的内涵,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作品主题和结构。
教学难点:是通过把握文中人物复杂的心理世界,品味小说人物的性格,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我班的学生十八、九岁,都是第一次从农村出来求学,在他们身上都有农村孩子质朴、善良的品质。他们在城市里生活学习的时间不长,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与都市人不一样的生活习惯,看到了很多与自己在农村不一样的人和事,也想到了很多,可以说在他们身上还存在着农民的共性,所以教学本文时能唤起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进入主人公的世界。
对于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学生在以前都曾学过,也掌握了这些方法是如何对小说主题的'渲染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起作用的。同时以前也学过如何使文章跌宕起伏等构思方法。这些为现在感悟人物性格和揣摩小说构思做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当然,学生对小说反映的时代较远,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对作品的创作时代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通过揣摩具体的心理描写的语句,学会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创设情境,并通过品读并和同学间的讨论,深入挖掘作品其深层的内涵,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作品主题和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悟文中人物复杂的心理世界,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了解作品的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一个学生自排自演陈奂生在高级旅馆一觉醒来的情景片段。(即文本“一觉醒来,……陈奂生吃了一惊,连忙平躺端正,闭起眼睛”)
引出问题,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陈奂生怎么会到高级旅馆的,又为什么“竟浑身颤了几颤,一颗心像被线穿着吊了几吊,牵肠挂肚,”“吃了一惊”?
设计理念:赫尔巴特等提出,要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的一条原则: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抛出“锚”,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在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景,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生成新的理解和假设。
(二)带着以上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线索,学生自读相关语段,检索信息,并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1、先是一个怎样的人?此次进城去干什么?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2、车站做完生意,发生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试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分析有什么作用?
(三)协作学习: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补充、修正(一人记录小组内每位成员的交流要点,并总结小组意见),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发表并相互补充、修正,达成共识与别组分享。
1、陈奂生在知道旅馆费前后,行为和心理上有哪些变化,试找出相关语句读读,分析从中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2、陈奂生最终还是没有住到12点就走了,并还是买了帽子。这个情节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请抓住关键语段读读,品品。
3、陈奂生进城前后的身份居然有了显著的变化,他想出来了什么主意?试找出表现其进城前后身份处境的语句并分析这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
4、齐声朗读吴书记巧遇陈奂生这个情节,试加以分析小说为什么要设置这个情节?
设计理念:(二)、(三)的设计,是基于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然后通过让学习者自主、合作、探究来解决真正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四)效果评价:
请我们用一句话对本文的构思、主题、表现手法、语言等任选一个方面作一个评价,好么?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作补充,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理念:效果评价,实为问题后的反思。学生有意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帮助他们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景,如本文的情节构思、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等。在学生们的评价自己以及他们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这对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四、形成性练习
改革开放后的陈奂生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了巨大的改善,思想上接受了文明的熏陶。如果他又进城去,会有什么变化。请我们课后去描绘一下他的进城情景,好么?
设计理念:此环节为扩展训练。是学生领悟了在具体情境中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认为,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学法指导,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独立地运用策略,“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造,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达”。
《陈奂生上城》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能口述故事梗概;
2、学习小说精彩的情节设计和出色的心理描写;
3、能概括小说的主题。
二、重难点
重点:鉴赏小说精彩的情节和心理描写;
难点:主题的归纳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师:(开场白)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曾提出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是他们失望了;
曾几何时,“头戴草帽腰系麻绳,喝个汽水不知退瓶,要解小便墙角就行”,成了对农民形象的调侃。
而今,富裕的农民哼起了小调:一万圆不算数,十万圆才起步,百万圆马马虎虎,千万圆真正富。“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以及“晋江模式”等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发展方式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
(同时投影几幅画面,展示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国的农民“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那么那些刚刚改善物质生活的农民,他们的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奂生”的生活中,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师:(板书:陈奂生上城)
(一)、整体感知,熟悉内容。(请学生口述故事梗概)
师:全文分三个小标题,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故事讲出来,要求概括地说出。
生1:主要写农民陈奂生上城卖油绳,再给自己买顶帽子;路上患病被书记发现后,送进了高级招待所。
师:还有谁来补充?是路上患病的吗?什么书记?
生2:在火车站病的,县委书记吴楚要到省城开会,在这里巧遇了他。
师:说得好,是巧遇!还有要补充的吗?他得了什么病,与小说的情节有关吗?
生3:应该是重感冒吧?
师:请找出证据来,(学生翻书)
生4:在课文理有这样的话,双腿发软,两膝打颤,竟是浑身无力“;“口腔冒烟,比起火热”;“额头滚烫”,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感冒症状。
生:第三节里医生“向吴书记说了几句话(重感冒,不要紧)”,也是证据。
师:对,同学们看书很认真。那么在情节的设计上,大家认为与感冒有联系吗?请看第三节开头。
生:……
师:这里作家让陈患感冒也是一个巧妙的'设计,高烧的人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第二天再回忆深夜发生的事情,使小说毫无破绽。
师:小说里还有几个人物也写得很精彩,能说说吗?
生:还有招待所的大姑娘。
生:陈奂生的老婆。
生:还有公社农机厂的采购员
生:……
(二)、鉴赏评价,讨论交流
(对小说的阅读不能只满足了解情节,熟悉故事梗概这一层面,高中生要能自己结合阅读体验和人生经历,看到作品更深层的东西,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并获得某种审美愉悦。)
师: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是讲,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具体说说你的看法。
生:议论声……
师:(板书人物名字:陈奂生)可能大家还是觉得对陈奂生感兴趣,好,谁来先说说看?
生1:……小说前面部分可以看出他比较善良,勤劳,易满足;
生1:另外他还很能干,聪慧,如第四段写他自己做得油绳“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好吃”说明他手艺高。
师:这位同学是从人物的身份地位和肖像等来说的。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说说吗?
生2:买帽的细节说明了农民的节俭和朴实;“住招待所”一节看出其自私自利的一面。
师:这是从什么方面讲的?物质层面的,对吗?
生:有人点头。
师:那么精神方面的呢?
生3:小说第一部分讲到他不会说话,“并非不想说,实在是无可说”;别人聊天“他总只听不说”,“他只好自卑,只有羡慕”。他渴望“能说会道”。
师:一个人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那是多么痛苦的事情。通过这个人我们是否应该想想,语言交流和沟通是多么重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要学会与别人的合作和交流,来丰富我们的人生,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师:下面请大家就作者对主要人物陈奂生的态度谈谈你的看法。(教师一边倾听,一边整理学生的回答。这里应该是写人物的重头戏,人物心理活动和行为描写处处可以彰显农民的细心、圆滑;质朴与卑微等特点,有关细节一并省略。)
生:高兴-----“前进了”(粮食多副业发达)
生:同情------车站尴尬(吃僵饼,喝茶水,睡椅子)
生:痛心----
-招待所的行为(患得患失,自私小农意识等)
生:希冀------灵魂得以重塑。(生活方式、价值观的改变)
(三)、拓展视野,课外迁移(关注西部“陈奂生”)(显示字幕)
师:刚才大家的探讨很活跃,评价很中肯。(语速稍缓,沉重地)我们有没有想过:
当东部的农民腰缠百万时,西部还有几千万贫困人;
当广东的农民去新马泰旅游的时候,西部的农民兄弟在为口粮发愁;
当南部沿海的农民驾驶宝马奔驰穿行大街小巷时,西部贫困山区的农民干部骑着自行车在崎岖小路上颠簸;
当东部的农民说“给我一个西部地区的县长我也不当”的时候,西部的城市市民却说“让我去东部当农民也成”……
师: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在困扰我们?
生:地域差异的问题。
师:还记得2004感动中国的十大杰出人物中的到西部当教师的那个大学生吗?
生:……
生:徐本禹。
师:当代青年要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全球,志在四方。早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实现中西部的崛起,达到“环球同此凉热”的理想社会。(投影一段文字)
网上评说农民闰土等。
一位网友曾写道:“鲁迅之后的作家笔下中国农民不是被想象成朴素保守的闰土,就是被刻画成刁钻奸诈的无赖。那年回家看见以前的几个同学,当年因为几分之差而没能进入大学,后来在铁匠铺做学徒工-------身上满是灰尘,两眼不复有当年的明光,一脸的沧桑和憨厚,握着我的手不知所措,一刹那我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闰土。
(相关资料在此一并略去)
(四)、课文小结,探讨主题。
师:对1篇小说的学习,即要弄清其具体的故事情节,更要掌握其社会意义。当我们即将结束这篇课文学习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小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主题,大家想过没有?
生:……
师:我们为陈奂生在改善物质生活上的进步而骄傲高兴,为他的善良朴实勤劳而自豪喜悦,也为他在追求精神生活中的尴尬处境而怜悯叹息。但我们更多的是感激之情,是景仰之心。
师: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唯艰。
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唐诗《悯农》好吗:(投影显示)
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生:背诵诗文……
师:请大家把今天对人物的分析讨论整理一下,写成1篇小评论。还有一个练习就是发挥想象,补写小说倒数第二段“陈奂生回家后……”后面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