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教案【最新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教案【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心理健康教案【第一篇】
教材分析
本课以学会整理书包为线索,教给学生掌握整理书包的习惯。本课通过“动脑猜一猜”,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书包寻宝”“小书包的烦恼”“我的书包我做主”“书包秀一秀”等环节教给学生正确的整理书包的方法。
学情分析
小学与幼儿园生活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书包里的物品越来越多,让学生学会整理书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有助于他们比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物质条件和长辈关注与照顾。由此,很多孩子的这些自理能力都比较差。本节课通过书包整理活动,知道学生学会整理小书包,教孩子学会有序的生活,唤醒他们的自立意识,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
学习目标
1.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2.学会整理书包的方法,使书包整洁有序。
教学重点难点
1.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2.学会整理书包的方法,使书包整洁有序。
目标达成评价
本节课通过书包整理活动,知道学生学会整理小书包,教孩子学会有序的生活,唤醒他们的自立意识,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
教学策略:角色扮演、讨论、竞赛、游戏体验等。
教学资源:同学们的书包、ppt
教学过程:
一、热身游戏:“欢乐蹦蹦跳”
游戏规则:老师做游戏的主持人,<>老师说:欢乐蹦蹦跳。学生问:谁来跳?老师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随机说。(原来教案当中的要求太具体了,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班级的孩子的特点灵活来设计。)为引出主题,教师最后说“请有书包的同学跳一跳”,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
二、竞赛游戏:我会整理书包啦
活动一:书包探宝
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教师说一种常见的学习用品(如,语文书、田字格本、橡皮),让学生找出来,小组内最先找到的学生获胜(提醒学生,只有听到“开始命令的时候,才可以行动”)。关注细节,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一定要把活动中的这些提前考虑到。
获胜者交流一下为什么找得快?
活动二:小书包的烦恼
呈现图片:卡通小书包哭得满脸泪水。
教师根据图片模仿小书包,说出小书包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进行情景表演,需要在课前编排好,那样,课堂内容就失去了神秘感。)
1.提问:谁能帮助小书包解决烦恼呢?
2.出示儿歌:
小小书包四方方,学会整理有诀窍。
先把大书放包底,再把小书放上方。
各种物品分类放,养成习惯我最棒。
提问:你从儿歌中知道了哪些整理书包的方法?
活动三:我是整理小能手
让学生比赛整理书包:学生把自己书包里的所有物品放在桌子上,接到命令后开始整理书包,书包整理好后举手。比一下谁整理的最快,整理的最整齐。(建议小组内进行比赛,比赛结束后,小组内的学生相互参观彼此的。书包整理情况。)也可以根据需要,将一些课堂上常用的东西放到自己的小抽屉当中。
三、拓展游戏:《小书包的心烦恼》
过渡语:同学们能够既快又好地整理书包了,现在小书包又有了心烦恼了,请大家一起来想想办法。
课间出示:最近我的肚子特别不舒服,主人问问总是把课本、练习本等所有的物品全填在我的肚子里,胀得我喘不过气来。
1.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给小书包减肥?
2.学生尝试给自己的书包减肥,然后在小组内展一展、评一评,共同找到书包减肥的金点子。
3.班级内交流“金点子”。
4.让学生根据当天课程表重新整理书包,并让学生交流分享书包整理前后,书包的变化和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一下子就让自己的书包减肥成功了。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成为自己书包的主人,让书包陪伴自己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四、活动延伸:养成习惯我最棒
过渡语:下面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养成整理书包好习惯的方法,它能够和同学们一起记录成长的足迹。
呈现《整理书包我最棒》记录表。让学生按照要求记录自己一周的行为,每天将飞鹤自己情况的小星星涂色。每周在小组内评选出“书包整理小明星”。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习惯,能够让孩子受用终身。
心理健康教案【第二篇】
活动来源:
一天早晨,东东妈妈九点多钟才带东东来学校,原本开朗、外向的东东见了我不但不打招呼,反而藏在妈妈身后,说什么也不愿意进班。东东妈悄悄告诉我:“昨天晚上,东东做了个噩梦,说是梦见了一个怪兽把学校的小朋友都踩死了。东东哭闹了很长时间才勉强入睡。今天说什么也不来学校了,总是说害怕。”东东的情况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做了噩梦不愿也不敢再睡觉的情景,几天之内一想起噩梦还心有余悸,总也忘不了。还有一些学生怕蛇、老鼠、青蛙、蟾蜍等这些小动物,每次见到这些小动物都会吓得大惊失色,失声尖叫。由此,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或事物,尤其是学生时期经验缺乏,或者受到过不良的暗示之后会更害怕,甚至这种恐惧会持续一生。怎样有效地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呢?我认为要从培养学生的勇敢品质着手,让学生逐渐地消除恐惧,变得勇敢。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害怕的事物,认识到勇敢的重要性。
2、通过各种脱敏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变勇敢的方法。
活动准备:
绘画纸;蜡笔;垃圾筒或纸箱。
活动过程:
一、教师给学生讲述一件自己害怕的事情
“昨天晚上,我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只老鼠。觉得好害怕呀!老师最害怕老鼠了,害得我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觉。”
二、教师提问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害怕的事情或东西?”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学生轮流发言,互相讲解过去的经历,教师注意倾听。
三、教师提问
“害怕好不好?这些东西真的很可怕吗?“你们想不想变得勇敢?”
四、师幼讨论
“怎样才会变得勇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1、多学习知识,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了解某些小动物和我们人类的关系。
2、每天对着镜子说“我最勇敢!”
3、害怕时,自己对自己说:“我不怕、我不怕!”
4、勇敢地把自己害怕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或老师。
五、绘画活动
1、利用绘画纸和蜡笔画出自己害怕的东西或事情。
2、画好后,老师请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老师问:“咱不怕?”学生要大声回答:“心得体会我不怕!”。反复数次。
3、学生拿着自己的画排好队,前方放置一个垃圾筒或大纸箱。
4、学生将手上的作品揉一揉,把害怕的东西或事物包在纸里头。然后大家一起喊“一、二、三”,该学生将自己手中的纸团丢进垃圾筒或大纸箱,让学生大喊:“我不怕啦!”直至每个学生都投完为止。
六、老师组织学生说一说:“现在自己还害不害怕?”分享活动前后的心情改变。
活动延伸:
大家一起收拾整理掉在地上的纸团及垃圾筒或大纸箱。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的开始,我首先问学生:“你最害怕什么?”结果我发现约有1/3的学生出现了害怕和怯懦的表情,全班的孩子都鸦雀无声,无人举手回答问题。我知道这个问题刺激了孩子们的心理。我马上用一种轻松的略带自嘲的语气讲了自己害怕老鼠的事情,听完我的故事,孩子们的神态一下子放松了。接下来很多孩子讲了自己害怕的事情,他们的心理负担己减轻了一半。画出自己害怕的事物,包在纸里投进垃圾箱,扔掉恐惧,许多孩子都感觉这像是真的一样,我可以从他们轻松的神态上看出来。最后,我感觉到孩子们变得坚强勇敢了,对自己过去害怕的那些东西也都不怕了。这次教育活动达到了预定的活动目标。
什么是心理健康【第三篇】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篇】
近几年来,在现代教育新形势的发展下,产生了一种新事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必须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综合考虑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这样才能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为突破口,最终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很好的适应了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
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历程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有所帮助,而且也为日后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心理品质奠定基础。因此,对幼儿进行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尊重学前儿童的心理权益,在日常行为上注入心理教育。
在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态度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努力驱散孩子的自卑胆怯心理;同时,要多对幼儿进行鼓励,而且眼神要绝对柔和。孩子的心理是最为敏感的,渴望获得老师的赞扬和喜爱,他们往往能根据老师的言行举止,甚至一个眼神中判断出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因此,教师要注重要日常行为上注入心理教育。
(二)在校园环境中渗透教育。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将三者协调起来,才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校园环境,主要是为儿童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活动空间,营造一种有利于心理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比如,色彩艳丽的教室、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设施、和蔼可亲的老师等等。创设出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中形成心理上的依赖,进而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在学前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通过对游戏的选择和角色扮演等情节活动,学会如何与其他同龄人相处,这对于幼儿性格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幼儿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游戏,同时这些游戏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在教学活动中,要综合考虑学前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要,利用教学活动来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反对说教的办法对幼儿进行一味的灌输。
二、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国家和政府对这方面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并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划,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很多缺陷。
一般情况下的实际情形是:在主观认识方面得到了重视,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忽视了结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切实的结合。
造成这种情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机构和教师、儿童家长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及认识上的缺失导致行动力的不足。其实,心理健康是多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并不是单单指儿童的个性或者思想品德,但是很多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把其混为一谈,追求过于片面,没有从正确的角度进行分析。另外,没有认识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借鉴的是中小学方面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在教育上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
(二)学前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论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对于儿童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地分析,遇到问题无法通过正确的手段来解决,也无法对儿童的不良心理进行矫正,更不用说对有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见和干预。所以,学前教育急需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改善目前这种不合理的现状,使幼儿心理问题能够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作为一个学前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灵活、合理运用。
另外,作为学前教育教学工作者自身,应该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确保自身心理健康。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教师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对周围教学环境造成影响,对于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来讲,当然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影响。如果教师自身存在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或存在心理缺陷,那么就会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被孩子们接收,把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传染给幼儿,从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达到认识层次的统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应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多与幼儿园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在校状况,及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批评或表扬,只有在学校与家长双方共同努力的条件下开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如此,只有在双方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高度,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几年来在现代教育新形势下产生的新事物,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相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