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国鼎立》教案(通用4篇)
【导言】此例“历史《三国鼎立》教案(通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第一篇】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的向往,认识到国家**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割据局面,****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时期实现了局部**,从而为**的短暂**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使得东汉*名存实亡,在****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的****的封建国家是由谁
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
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的时
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
末年**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
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
战乱的时间多于**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大
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
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为了扩张**,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北方的使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都有完成**的实力。那么**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的发展,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北方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教师讲
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作战,到207年终于**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全国。
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但曹操**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抗曹的威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继续****的**,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到**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280年,**灭吴,**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第二篇】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的****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的****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战乱的时间多于**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为了扩张**,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北方的使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都有完成**的实力。那么**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的发展,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北方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作战,到207年终于**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全国。
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但曹操**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曹操挥师南下,意图**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抗曹的威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继续****的**,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到**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280年,**灭吴,**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
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谋士甲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虽然如此,丞相亦不必忧虑。丞相礼贤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皆来投奔,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来募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到局部**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为下一课学习**的**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课件等。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四篇】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能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关于三国时的史料和小故事,把《三国演义》的典型故事与历史史实相结合,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利用三国历史教学挂图,并剪贴三国简图更加直观地了解有关史实。利用“打擂台“的方法让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东汉末年**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了解曹操、作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北方的原因
难点:曹操**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间约5分钟)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由此歌引出《三国演义》这部名著,
问:《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历史么?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使学生明确文学
作品不是历史。
(设计意图:由歌曲给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在底沉的旋律中进入三国
历史中)
2、**学生课前准备的关于三国时期的材料(包括历史故事、人物介绍、诗词歌赋),老师指导筛选材料,选择可以用在本课的材料。
(意图:一方面检查学生课前查阅材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帮助擂主组选择可以使用的材料)
二、学生分组自学,探究解决问题。(时间约10分钟)
老师在下面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1、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两个小组为擂主,四个小组为攻擂组
2、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探究问题,并把准备好的材料融合在所准备的问题中。
①两个擂主小组选本组问题,分工协作,做讲问题准备
②四个攻擂主全面阅读教材,并把教材内容编成问题,准备攻擂)
(意图:学生在自学中自主探究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主讲,老师查缺补漏(时间约20分钟)
1、学生擂主小组讲问题,攻擂主提出问题,擂主学生回答问题,师查缺补漏
学生应讲清的知识点
①“携天子以令诸侯”**上取得优势
曹操**条件 ②招贤纳士
③实行屯田
北方 官渡之战:年曹操——袁绍以少胜多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要归纳出曹操**北方的原因。引导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使用课后的材料阅读,并能说明为什么曹操能够**北方?学生讲述不全面的地方教师要加以补充
鼎立前形势魏(曹丕)
三
国赤壁208年蜀(刘备)
目的
鼎之曹操——孙刘联军吴(孙权222)
立战结果:孙刘联军获胜
学生讲述过程中可以补充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蒋干中计、借东风、苦肉计、火烧连营等,诗词《念奴娇赤璧怀古》《七步诗》等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一段
(意图:擂主小组的同学完全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所准备的材料讲述这一段历史,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把自已对知识的理解用
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攻擂小组的同学则从另一个角度把知识变成问题来难为擂主的同学,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攻擂守擂针锋相对,你来我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知识在争论中也被学生掌握。选播电视剧是为了制造一种气氛,对赤壁之战起烘托作用)
2、指导学生划三国鼎立简图
国家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220曹丕洛阳
蜀221刘备成都
吴222孙权建业
(意图:指导学生制作表格,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四、动手动口,灵活应用(约5分钟)
1、剪贴三国简图(地图册P27)
2、列举三国英雄谱
曹操——曹丕
刘备——诸葛亮
孙权——周瑜、黄盖
3、讨论你怎样认识曹操这个人物?
(意图:用剪贴地图让学生体会三国在祖国版图上的具**置,曹操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历史人物)
五、教师,学生自我(5分钟)
1、教师围绕重难点
2、学生作课后自我测题
3、学生小组自我
(意图:巩固知识,学生客观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擂主小组根据守擂情况,攻擂小组根据**题情况,包括课前查资料情况、课上参与的积极性、回答问题情况、动手情况四项,每项各占二分,最佳擂主小组、最佳攻擂小组再加二分)
附:板书设计
20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8
曹操**三国鼎立
北方局面形成
曹——袁绍曹——孙刘联军
附:“攻擂法”教学方法简介
借鉴**电视台“幸运52”和“开心词典”的模式,把竞争引入课堂
具体方法:1、根据班级人数,把距离近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立小组长,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参与攻擂比赛。
2、根据每课内容实际情况确定每个问题的擂主小组(可采用自愿请战的方式,,也可采用抽签方式确定),小组长要调动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分工协作,把本组所分的问题分析透彻,讲给全班同学。攻擂小组同学把教材的内容变成问题**擂主小组的同学,擂主小主同学如有两个问题答不上就会被赶下擂台。
3、根据具体攻守情况加以。
效果: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积极展开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