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5238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要求: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泊船瓜洲》。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二、板书诗题,读题。

1.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2.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3.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三、诗句赏析。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6.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7.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8.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五、布置作业。

学会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一、谈话导入。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指导朗读。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4.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三、品读感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小结: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四、继续品读。

1.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这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3.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4.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篇】

《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铺垫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聚焦“情深”

1.板书:慈母情深

2.请同学们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师:看题目,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深”这个字。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让我们有怎样的感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解决课后的生字词,会读,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总结,汇报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铺垫的作用。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是买一本书。你们觉得买一本书容易吗?请大家读1-4自然段。

2.在读的过程中思考:

①“书价一元多”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什么信息?

板书:书很贵。

(出示课件6)②“母亲还从来没有……要过这么多钱。”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这句话暗示了家里很穷。“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这两个词表明

板书:A家里很穷。

B“我知道家里穷,因此很懂事,不给家里增添负担。”

③读第4自然段,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这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的。从“卖破收音机”和“吃进了肚子里”直接描写家里的穷。

板书:破收音机吃进了肚子里

④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反复交代家里很“穷”呢?里面的用意是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文章一开头先介绍书价(一元多),然后反复强调“从来没有”,暗示读者这一元多对“我”家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紧接着作者又写出“卖破录音机”和“吃进肚子里”,这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作者反复介绍“穷”是为了下文母亲毫不犹豫地掏钱让“我”买书做铺垫,从而衬托出母亲对“我”的爱。

板书:穷做铺垫,衬托母爱的伟大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知道了文章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做铺垫。可以说收获匪浅。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背写课后生字词。

2.继续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分析描写母亲的细腻的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会写的生字。

2.为了突出母爱,作者进行了怎样的铺垫?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书的渴望与贫困的家境让作者失魂落魄。也就在这一天,作者走进了母亲那个他从未靠近的世界。

二、深入品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5~29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板书:瘦弱 疲惫 贫穷 辛苦 善良……

2.在这部分中,关于母亲的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最深?

3.罗列句子,对比感悟:

⑴“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①你的脑海中有这样一幅画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

②外表极其瘦弱的母亲内心也瘦弱吗?她是怎样做的?从哪儿可以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坚强呢?

引出对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③哪个词让你的这种感受最深?

④母亲为什么要“立刻”?“立刻”带给作者的又是什么?

⑤对比对这两句话,小结:瘦弱但坚强。

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①再带着感受读这句话。

②如果你是梁晓声,面对这样一位眼神疲惫的母亲,你读懂些什么?

③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极度需要休息的母亲却一刻也不肯休息,你看到了吗?

二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母亲这样的“立刻”是一天吗?是一个月吗?

⑤读,小结:辛苦 忙碌。

⑶“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①从哪个词最能体会母亲的辛苦?(龟裂)

②怎样的手才叫“龟裂”的手?母亲的手为什么龟裂?

③尽管手已龟裂,但母亲还在任劳任怨,争分夺秒地忙碌着:

三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再读这句话,你还读懂些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

⑤读,小结:

贫苦不吝啬。

4.再读这些句子,母亲的伟大形象是通过什么表现的?

(1)自由读。

(2)交流:

板书:动作、神态、语言……

(3)再读,再感受。

三、触景写情

1.拿出笔,写下作者的感动:

我拿着母亲给我的钱,鼻子一酸,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攥着钱跑了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2.交流。

3.母亲的希望是什么?你觉得那个劝她的女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四、音乐渲染

1.母亲像天空,像大海,更像一条河,静静地流淌在四季的交替中……

2.送出歌曲《母亲》。

五、作业。(出示课件18)

1.搜集表现“母爱”的古诗句。

2.用充满感情的文字来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听《罗马的松树》;《雏鹰之歌》。

第二课时:唱《叮铃铃》;听《可喜的一天》。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雏鹰之歌》

2.教师范唱、录音范唱歌曲,多听几遍范唱,加深印象。

3.学唱这首歌曲。

分为二部分学习。

4.学唱曲调,暂不唱滑音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能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才把歌词配上。

5.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讲下滑音记号、唱法。

6.该歌曲带有新疆地区的特征,所以打击乐器按“”节奏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风格性更强烈。

二、聆听《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

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打仗”)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聆听《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

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

3.朗读一遍歌词,旨在进一步体验歌曲内容。

4.再欣赏一遍歌曲。

5.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7.小结:苏联少年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二、表演《叮铃铃》

1.以聆听前奏导入:

设问:

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请听——

2.聆听范唱。

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二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3.学习歌曲曲调。

(1)歌曲的前4小节是全曲的主题音调,学好这4小节至关重要。可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小节。

(2)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3)二声部10个小节,可分声部让学生自学。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生基本能视谱唱出。

(4)这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4.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5.在较熟练地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为歌曲伴奏。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造句。

2、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按“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质疑→读议(解疑)→说练”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以启发式为中心的“读读、议议、说说”的教学方法,在读议、理解过程中穿插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关注课文的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同时,避免把课文上成空洞的说教课,政治思想课。应把时间限度地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没有斧凿的痕迹,使学生轻松自如地读懂课文,掌握方法,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悟两位首长乃是共产党领导人高尚人格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严守军纪、关爱群众、以身作则、模范表率,才使“军爱民,民爱军”,“军民一条心”,才使自己的政党有了极强的凝聚力,使自己的战斗部队坚不可摧,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拥护,才使我们伟大的中《差异网·》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二十八年,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了腐朽黑暗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人民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学重点

1、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条心”的军民鱼水般的深情。

2、借助课题,结合相关的问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按照“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两教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

一、实物展示,激趣导入

1、出示两块银元,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银元,是中华民国时期的钱币。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这两块银元有关,围绕这两块银元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记记生字的字形,想想新词的词义。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交流反馈

(1)做作业本第二题,做完后自由轻声朗读,全体完成后齐读。

(2)出示习题:

埋怨(mán mái )缝补(fèng féng )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暂时不要求学生十分完整的概括,

只要求学生说个大概)(孙老汉给刘司令员和邓政委沏茶时不小心打碎了茶壶,邓政委塞给他两块银元叫他再买一把。孙老汉的老伴把银元缝进了刘司令员的衣领里。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又派人把银元送还给孙老汉)

二、分段理清文章线索

1、围绕着银元,你能给课文理出一条线索来吗?

(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塞银元——(孙老汉的老伴)缝银元——(刘司令员和邓政委)送还银元。

2、根据以上线索,给课文分段。

(1)学生根据提示分段。

(2)交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9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