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评课稿(通用5篇)
【导言】此例“《认识分数》评课稿(通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认识分数评课稿【第一篇】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掌握4-6学段空间与图形的要求,以及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结构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理解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定为: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1.在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之上学习的,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2.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实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小兔乐乐想从三快草地中(有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找一块面积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却不知道怎么计算哪块土地的面积最大,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能够计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长方形草地的面积,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些方法,展开其中的割补法,通过转化-找关系-推导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交流,自己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课后练习和一些变式的习题。
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四)联系生活,深化应用。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五)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六)布置作业:
自编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富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说板书设计:
《认识分数》评课稿【第二篇】
听了白老师的《认识分数》的课,深受启发,这是一堂值得借鉴的好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整节课的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环节紧扣,过渡自然。充分体现了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也真正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自己收获之处:
1、创设复习情境导入,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巩固了平均分,并以次为衔接,顺利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教师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等,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善于比较是本节课的又一亮点:平均分得以强调,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可以把一个物体也可以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通过比较,明确了几份的几和几分之一的几的意义;练习也是在比较中进行。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在比较灵活运用知识,掌握了知识。
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在突破难点的'处理上,平均分成两份是1/2,有的学生表示为2/4,在这里可不可以为以后所学做个小铺垫,不要否定学生是错的,分法的确实是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答案为1/2,但是学生是怎么想的?可以适当的追问会更好,虽然都是2个桃子,答案一样,但是分法不同,觉得用哪个分数表示比较合适。
我认为是学生在认识1/4的时候,没有真正理解1/4的4是表示4份,1/4的1是表示1份,老师在这里有过强调,但是学生还会把这里的表示4个桃子;1个桃子。那么刚好设计的题中是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学生可能在数字上产生了误觉。因此,后面的练习还会出现错误答案。我觉得老师是否可以料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有意识地在学生上台分一分的时候,加些分的标记,这样就很清楚看出意义来了,或者说媒体的展示应该配合分的过程,加以巩固。其实最后面一道题分小棒正好是巩固练习这里的,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深入展开很遗憾。
自己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说的不对请原谅,继续向白老师学习!
《认识分数》评课稿【第三篇】
《分数乘法》评课稿
评课人:xx
李老师的《分数乘法的应用题》教学课,是一节非常扎实的教学课,他能正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注重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让学生去说解题思路和引导学生加强题目之间的对比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优点:
1、分数乘法应用题涉及到了单位“1”的判断,而单位“1”的正确判断与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答息息相关。学生在接触到两种结构分数应用题,很容易把单位“1”搞混淆,出错也是经常的事,在突破这个难点的问题上,李老师采用的方法是统一两种结构的分数应用题,教会学生找单位“1”,利用画线图和列数量关系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强化学生对应用题说的。能力的训练,促其内化,收到良好的效果。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思维是应用题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而思维又与语言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表述解题思路,是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应用题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应用题教学应着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求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李老师的这节应用题的教学就非常重视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因为学生会说了,就自然会解题了。例如:李老师在出示例题:二班男生制作了12件泥塑,女生做的是男生的5/6,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画出线段图,并思考和前面的题有什么区别。她指出这道题的关键是单位“1”不同?
听了李老师讲的这节课,自己受益匪浅。在教学设计中,李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建构规律,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若是教师能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我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
认识分数评课稿【第四篇】
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首先从学生野餐这样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么分?平均分。平均分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很多老师在上本课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时费了很大的力,分数就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出现的。许老师这里引导得好,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并会说了。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新的一个数二分之一表示。引入很自然,很到位。
二、动手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构建“二分之一”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长方形的纸片,画一画折痕;构建“四分之一”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正方形的纸片;到最后的放手让学生创造“几分之一”,在圆形纸片上操作。在整个表象的建立中,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学习。
三、内容丰富,练习设计富有趣味性。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在构建完“二分之一”的表象后直接插入联系巩固,判断是否二分之一。在圆形纸片中创造“几分之一”后,适时地进行了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对分数大小初步有了概念。最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众多实物,挖掘生活中的“几分之一”,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似乎课的容量有些大,导致最后的分数大小比较这一块内容想要涉及却涉及不深。许老师作为新老师,在对学生的因势利导方面做得不够,不能及时灵活的将学生的信息融为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一点我也正在努力当中。
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评课稿2
今天听了宗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认识分数》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分数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宗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同桌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宗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以及执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1: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创设了十分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两人郊游分食物,从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产生“平均分”的需要,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体验由于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从整数两个或一个再到不能用整数的变化的过程,自然引出分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怎能不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了积极的探究情感。这个环节的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突出两个层次:第一个,引出并理解平均分。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第二个层次: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引出新的数学数字用分数1/2来表示,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特点2: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宗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探究环节,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分数。第一次操作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用圆代替蛋糕折出它的一半在直观的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初次感知到生活中的一半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让学生直观感知1/2产生的过程;并让多位学生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第二次操作折一张长方形纸并表示出它的1/2的,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宗老师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明白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凸显数学教学最本真追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完成几分之一概念的建构。第三次操作是全课教学的亮点,教师将教材进行调整利用同一种图形,同桌合作折出1/4和1/8,张贴学生的涂色纸片(1/2、1/4、1/8)分别进行比较1/2与1/4,1/4与1/8,1/2与1/8的大小,同桌讨论交流这三组分数,谁大谁小?从中发现了什么?结合平均分的份数来理解体会到:把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这样的规律,从而得出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目的,这样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特点3:
整节课可以感受到宗老师设计中力求体现形式的多样性,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用语言表达,用手操作,用心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交流活动中,多次感悟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平均分,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从而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认识分数评课稿【第五篇】
听了魏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节课,感受很深,受益匪浅。总体感觉整节课教学设计符合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预习单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班内展示汇报展开教学,使学生经历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引课自然。教师直接揭示课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从哪几方面来研究百分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班内汇报操作规范,组内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能做好记录,学生都能大胆地交流。
三、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培养了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说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使学生初步理解百分数,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四、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上,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百分数放在语言情境中让学生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只做恰当地引导,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得非常好,此时再次让学生举生活中的百分数的例子,并且让学生说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因此,本环节抓得比较实,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非常到位,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五、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能抓住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易混知识点进行。
六、不足之处:
1、规范班内展示汇报环节,引导学生自然大方地汇报,让汇报过程再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
2、小组内交流时,学生只是简单说自己自学的记录,不会争辩、反驳。需要教师长时间的指导、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