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乘法口诀》教案精编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7的乘法口诀》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7的乘法口诀》教案1
教学重点:
总结、归纳7的口诀并会运用。
教学难点:
7的乘法口诀的总结和归纳。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瓢虫吗?说一说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见过瓢虫?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交流后,教师介绍七星瓢虫。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七星瓢虫身上有什么数学问 题?学生观察6页情景图,师:观察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后,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2—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就利用七星瓢虫身上的七个星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出示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1. 学生自己试着总结7的乘法口诀。
2. 小组交流后小黑板板演。(教师巡视,随机提问。)
3. 全班交流,小组讲解员讲解总结口诀的方法和过程。
4. 学生在书上书写7的乘法口诀。
5. 观察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说一说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然后讨论:如果总结某一句口诀该怎么办?如想知道四七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专项练习
1. 自己记忆7的乘法口诀。
2. 练一练1题对口令。
四、课堂小结
师:回想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和问题?
五、综合练习
1. 练一练第2题:孔雀开屏 先让同学把得数写在书上,然后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重点是让学生用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2. 练一练第3题:找朋友。教师课前准备找朋友活动中写有算式和得数的卡片,发给同学们,看谁能很快找到朋友,大家一起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然后让所有同学在书上连线。
3. 练一练第4题:直接把得数写在课本上,交流时说出用哪句口诀计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7的乘法口诀》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2
一、复习旧知
1、填空。
(1)3×5读作( ),表示( )个( )相加。
(2)6+6+6+6+6 写成乘法算式是( )或( )。
(3)4个5是多少?列式( )。
(4)教师边背边出示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古诗一共多少个字?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
2、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题目是:你能从7开始每次加7,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吗?
7 14 21
师:看一看这三个数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研究7的乘法口诀
板书:7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师拿出七巧板说:“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
(1)摆一条小鱼用几个三角形?(7个)摆一条小鱼用几个三角就是求1个7是多少。
板书: 1个7 1×7=7 7×1=7 一七得七
(2)出示书本主题图。(并填完书本第72表格)
图案个数 1 2 3 4 5 6 7
▲的块数 7 14 21 28 35 42 49
2、交流汇报。提问:1个7是多少? 2个7相加是多少? 3个7连加是多少? 4个7、5个7、6个7、7个7连加是多少?28里有几个7?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1、你能根据刚才的发现,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2、学生开展编口诀的数学活动,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下自己编好的口诀。
3、出示学生编写的乘法口诀,问:你是怎么编出这句口诀的?(出示几个乘法算式)
4、纠正。(收集错例,强调几十几的写法和数字的写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合作中达到知识互补,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相互交流学习中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避免思维定式。同时让学生在编制口诀中,通过编制口诀顺序的改变,探索双数和7相乘,积是有规律的,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做到了前有孕伏,后有照应。)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发现规律,背口诀。
看着自己编出的口诀,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开心。(读自己编的口诀)
(板书出示口诀)再轻轻地、慢慢地读一遍,边读边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汇报。
2、总结规律,记住口诀。
(1)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成果读一读,边读边找一找,口诀中藏着什么秘密?
( ① 每句口诀中都有7; ② 口诀按从小到大排列; ③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7;④7乘单数的积是单数,7乘双数的积是双数。)
交流:在背的时候,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2)记忆口诀,运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观察、交流、理解口诀的结构和变化规律,有利于增强记忆的效果,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可谓一石三鸟。)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
(一)基础练习:
1、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
二七( ) 一( )得七
( )七四十九 五( )三十五
2、用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三七二十一 ( )( )六七四十二 ( )( )
4、(书本练习十六第2题。)
5、(书本练习十六第3题。)(游戏:邮递员送信)
教师把写有数字的卡片分给各组,把得数贴在黑板上。邮递员,送信忙,按照得数送信,哪封信,往哪儿装,请各小组仔细想一想,派代表上台送信。
7×3 7×3+7 7×6+7 7×4
7×5+7 7×5 7×6 7×2 7×6 7×1
(二)综合练习:
1、(1)谈话:我们现在来到了日历的家,怎么日历都愁眉苦脸的呢?(出示挂历,)同时请学生看书73页“做一做”第1题),1星期是7天,2星期是多少天?
(2)爸爸到北京去了3个星期,去了多少天?4星期呢?5星期呢?6星期呢?7星期呢?
日历们开心的笑了!适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2、(书本练习十六第4题。)
3、转盘游戏。
(三)拓展练习: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笑脸(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知识和技能是构成能力的两个基本因素,二者缺一不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夯实牢固的“双基”基础,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四、*应用,深化口诀。
1、生活中和7有关的事物
7是个神奇的数字,我国古代与7接下了难解之缘。一个星期有7天,七星瓢虫有7个点。
2、我们熟知的古诗中就藏着7。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学过的一首诗《山行》。(齐读)这首诗一共有多少个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齐读诗,这首诗是关于小孩子学钓鱼,而且每句都是7个字,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四句诗中共有多少个字吗?同学们注意了吗?每行诗都有7个字,这样的诗也叫七言诗。
3、在我们身边你还见到过哪些现象与7有关?(学生举例说一说)北斗七星 、七色彩虹、音乐有七个音符。
(设计意图:唐诗与数学看似互不相干,但实际上它们却有着奇妙的同一性。我从五言诗引入新课,七言诗来总结新课,从很多角度去切入,例如:唐诗的形式结构与数学的联系、唐诗与数学共同使用的思维模式、唐诗中的数学史话、唐诗中某些情境带给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有力地支持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建构。)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的乘法口诀,共有句。
2、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
3、还学会了用一句口诀计算( )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
4、从古到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里,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六、布置作业 :背7的乘法口诀并默写出来。
附板书: 7的乘法口诀
1个7 1×7=7 7×1=7 一七得七
2个7 2×7=14 7×2=14 二七十四
3个7 3×7=21 7×3=21 三七二十一
4个7 4×7=28 7×4=28 四七二十八
5个7 5×7=35 7×5=35 五七三十五
6个7 6×7=42 7×6=42 六七四十二
7个7 7×7=49 7×7=49 七七四十九
的乘法口诀教案3
教学重点:
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
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谁背一下7的乘法口诀?师评价后出示口诀卡片,生说得数并说出2个乘法算式。师总结7的乘法口诀掌握情况,并指出这节课利用7 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1、师:谁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指名简要介绍)
2、师:白雪公主要举行一次宴会,招待7个小矮人,现在我们就去宴会现场看看,帮助白雪公主解决一些问题。
3、学生观察8页情景图:他们在干什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什么问题?
4、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把小矮人的问题和所用的数学信息组合成数学问题:每人3个果子,7个人一共多少个果子?)
5、学生自己解决小矮人的问题后小组交流,小黑板板演。
6、全班交流:小组讲解员讲解(重点讲解一下怎样列式和怎样计算,注意学生的个性化解答方法。)
7、专项训练:自提问题自己解答后小组交流,板演。
8、 教师组织小组讲解员讲解。(重点讲解一下根据什么提的什么问题、怎样列式的及怎样计算的,注意学生的个性化解答方法。)
三、课堂小结
学生说一下收获,提出其它问题。完成后,师小结:大家解决了那么多问题!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我们学的知识解决。请大家看课本第8页的第1题,蓝灵鼠要我们帮它解决什么问题呢?
四、综合训练
1、练一练1题,学生汇报解决的问题后,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小组可以派人板演,讲解。
2、练一练2、3题。学生独立把答案填在书上,教师组织核对。
3、练一练3题。学生自己把顺序写在书上后小组核对。
4、问题讨论:学生汇报发现的信息和蓝灵鼠的问题,然后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试着解决,接着小组交流研讨,最后全班交流研讨。
二年级数学上《7乘法口诀》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教材第46页例1及“做一做”,第47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挂图
情景导入
1.计算。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新课讲授
1.谈话导入: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但有时也需要我们计算出准确的结果。例如到商店里买东西,要付多少钱是不能估算的,不能给大概的钱,必须算出准确的结果,所以我们还必须掌握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
2.出示教材第46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以及例题1:
王老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一共买了多少本?该怎样列式?
1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师:14乘2,我们已经会算,14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1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方法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王老师要付的钱。
板书:
师:刚才我们求一共买多少本书,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14乘12竖式。
刚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1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1表示2个十,合起来是28,在28的旁边注明14×2的积)
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14,得140,在140的旁边注明1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14就是用10乘1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1,得10,但这个1不是表示1个十,10乘1得到的10应该表示10个十,10个十就是100,所以这个1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140的旁边注明1×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28和140加起来,得16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3.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4.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5.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6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3,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2)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 因数相乘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3)23乘13得多少?
(4)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对,算完后互相检查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评一评,谁完成的最好。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1题。从题目中你知道哪些信息?(每排22个鸡蛋,共13排)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怎样算呢?
指名说一说。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分别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乘得积的末位同第二个因数的数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3~5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练习。
笔算乘法(不进位)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时,先分别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乘得积的末位同第二个因数的数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教学新知时,我首先让学生重点分析情境图,找出今天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14×12,再让学生利用刚刚学习的估算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钱,最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口算方法,即14×10=140,14×2=28,140+28=168(本)。当学生用竖式计算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结果,尤其是理解为什么可以省略十位末尾的0不写。本节课特别重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
本节课从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看,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只有少数个别学生还需进行课后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