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设计【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2895

【导言】此例“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设计【实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一篇】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独立学习任务单:

请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钟的哪一根指针叫做秒针吗?你知道它是怎样计时的呢?

(1)通过观察,我知道秒针是钟上的那一根。

(2)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秒,从12走到1就是走了秒,从2走到4走了秒。

(3)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钟。

(4)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演示秒针走一圈,同时板书: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钟有多长。

(1)拍手练习:跟着钟表的“嘀嗒”声,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钟里做什么事呢?先试一试,再告诉同桌。

3、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同学们谈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也过得很快)

4、出示课本61页做一做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钟里做几道口算题呢?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大约每天睡9()

穿衣服大约需要20()

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

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同学的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

3、填一填。

人1分钟脉搏跳()下,1分钟做()道题

1分钟写()个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

从1数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绕操场跑1圈,_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设计【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2、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完成此题,不要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

1、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学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学生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锻炼吗?在跑步比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项目?——马拉松(ppt展示)

4、教师简介马拉松比赛。马拉松为什么用千米作为单位,而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5、学生推想: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平时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继续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教师组织班上交流。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教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如果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200米一圈得15圈才能完成3000米。

那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3个。

4、算一算

6000米=()千米  5千米=()米  ()米=7千米

9000米=()千米  3500米=()千米+()米

5、小结:

整理板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巩固练习

1、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我们一起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天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又多又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能比划。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其实,正因为这部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经过课前准备、课中实践和课后巩固三大步骤,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一、课前准备。

在上千米的认识前一天,我专门抽下午自习的时间,带着学生来到操场,用测绳和同学们一起测量了10米和100米,并让学生分别走一走10米和100米,数一数要走多少步,大约要用多少时间?然后指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们的操场一圈大约是100米,绕操场走上10圈大约就是1千米,让学生明确: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在计量较远路程的时候,通常要用到千米。

二、课中实践。

让学生回忆走100米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几个100米是1千米,根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数和时间来推算走1千米需要多少步、花多长时间。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课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础上,再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然后,为了更准确的体验1千米有多远,我带领全班同学带上测绳,从学校出发往丁家坑方向测出了1000米,和同学们一起走这1千米,再回来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数步数,看时间。通过这一实践,学生总算是对1千米有了比较感性、准确的认识。

三、课后巩固。

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应用,我收集了一些有名的山峰、河流、公路及大桥的长度资料和步行,骑自行车、小汽车,飞机,宇宙飞船1小时的速度(以千米为单位的),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千米“的广泛使用,并让离家较远的学生在下一次回家的时候,估算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通过这些活动,最终使学生建立了比较明晰的“千米”概念。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徽标,体会对称与不对称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徽标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徽标的活动中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4、在欣赏图形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运用对称、平移、旋转规律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1、联系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小小设计师

谈话:同学们,老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一组精美的图案)这些图片好看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案?学生自由回答。

2、激趣引入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这样的图案,你们说,这样的图案设计起来容易吗?不过,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改变你的想法。(设计意图:把生活中有规律的图案以多媒体的形式动态展现,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美的产生,引发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学习的兴趣。)

二、从图案到图形,认识图形的变换

1、从给定的图案中找到基本图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插图)这个图案,可以看成几个部分的组合?每个部分的图形形状一样吗?师:这4个部分的形状一样吗?(形状一样,方向不一样)指其中一个问:它叫什么图形?(基本图形)在你们的桌子上还有其他三个图形,你们能不能也像这个图型一样,找出它的基本图形?(课件出示72页四幅插图)师:找到了吗?哪个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指一指,圈一圈

2、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运动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它们的基本图形,还知道了这些图形都发生了运动。这些基本图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呢?下面就请两个同学一组探讨一下,这些图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师贴出四幅基本图形)

师:研究清楚了吗?谁愿意上来说说发生了怎样的运动,才变成了这些图形。指名到黑板上说一说基本图形怎样运动才得到一幅美丽的图案。(第一、二幅)同时板书:平移、轴对称、旋转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同样一个图形可以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得到,看来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得到同样的一幅美丽的图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两幅图是怎样的运动方式?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第一、二幅图的运动方式时)师:最后的这两幅图型谁可以一次性地把它们运动方式说一说?

三、独立操作,感受一个图形的变换

师: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几个图形的运动方式,它们都是通过那个图形在运动?(基本图形)下面请你从桌上的四幅图中拿出一个基本图形,把它放在前面看一看,它复杂吗?(不复杂,很简单),老师手中的这个基本图形它只有一笔,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图形,通过运动,就得到了这么美丽的图案,看来简约也能创造美,你们想不想用这个简单的图片自己来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制作过程)

师:请同学们选取自己的图片素材,运用学过的图形运动方式,设计出与老师不同,自己喜欢的图案。注意,在设计的同时,要思考你的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运动。开始。师:谁手中有这样素材的作品也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分别展示4个基本图形呈现的作品。展示的同时,说出所设计的图形的运动方式。)

师:你们觉得哪幅图形运用了旋转的运动方式?还可以看做哪种运动方式?不同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得到同一个美丽的图案。你们觉得他的图案像什么?

师:一个如此简单的图形,在同学们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你们真是了不起!小黄狗把你们的作品送去了织布厂,可是织布厂的工人觉得你们的图案太小了,我们的布很大啊!接下来怎么办啊?谁来说说?(可以用基本图形平移)课件出示图样。

问:我们可以用哪个图形平移?(大的正方形图片)怎么平移?师:刚才都谁是这么拼的?接下来我们就现场拼一拼。

师:之前我们是把基本图形拿来运动,现在我们是把整个图形运动,这也就是说,我们把这么一个整个图案看做了基本图形进行平移,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比较方便)现在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基本图形,(指大的)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可是我要的布比这大得多怎么办?(可以把整块布进行平移或旋转)(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很好地突出难点。)

四、自主设计,尝试设计

师:老师只教了你们把基本图形进行运动,你们却能举一反三,这是一个很好地学习方法。刚才是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基本图形,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呢?课前那些美丽的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课件演示制作过程。)师:先做出基本图形,接下来再做基本图形的运动。再看一组图片(课件展示)师:老师给你们每个同学都发了四张中间有复写纸的纸,你们可以把你们喜欢的图案画在上面,然后把画好的图案拼在大的正方形纸上。开始吧!(师行间巡视指导)师:如果完成了,可以涂上颜色,同座互相交流一下,告诉他你的作品是怎样运动出来的。(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里是把美术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同学们动手画图,培养学生对设计产生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从而创造美。)

五、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都可以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制作出不同的图案,你们真是了不起。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小小设计师。今天这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这节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老师用一首小诗来总结图形的变换,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图形变换真奇妙,简简单单换新貌。学习数学练本领,美化生活乐淘淘。师:只要利用我们聪明的智慧,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创造出生活中更美丽的图案!设计意图:用这首小诗做结尾,不禁能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还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及对生活的热爱。这里也是语文学科、思想品德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内容

第八单元“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盒子)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神奇的盒子,里面装着许多球,你们随意从中摸出一个球,我一定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的,信不信?

生:信!

生:不信!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不信,不如我们摸一摸!

(分别找几位学生摸,教师猜)

师:我猜你摸的一定是黄球。这次摸的不可能是白球。

(每次教师猜的都完全正确)

生:老师,盒子里一定都是黄球!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看。(打开盒子,里面装的果然都是黄球)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到了盒子中的秘密!

师:现在盒子中有9个黄球,我再加一个白球,摇一摇,摸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很可能摸到黄球。

生: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

师:猜一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

(板书:可能性)

生:黄球!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实际摸的时候是这样吗?不如我们试一试!

(通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究竟能够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只能由学生自己尝试才能得出结论。同时,这也巩固了二年级所接触的关于可能性问题——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二)摸一摸

1、实践探索

师:每个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9个黄球和1个白球。我们在摸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注意:每个组的同学按顺序轮流摸。摸前要先摇一摇再摸,摸后将球放回再摸。摸到黄球打“√”,摸到白球画“○”。)

师:开始!(每组一个盒子,一张记录单)

2、验证猜测

师:观察每组的记录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略)

师:当盒子中既有白球又有黄球时,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都有。因为黄球的数量多,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板书:大)。因为白球的数量少,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板书:小)。

(这样设计,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验证自己的猜测,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同时,在活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试一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球,看看都是什么球?(出示课件)

生:8个白球,4个黄球,2个红球。

师:将这些球都放在盒子里,摇一摇,摸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很大。

生: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小。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小,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小,比红球大。

(反思在学生初步体会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摸三种颜色的球的游戏,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四)连一连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连一连,看看每个箱子中分别摸出一个球后结果如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五)实践应用

师:同学们,你看过中央电视台“幸运52”这个节目吗?每一期节目中,主持人李咏都会选出一名幸运观众进行答题抽奖的活动。在20个商标牌之后隐藏着不同的图标。其中有14个“哭脸”,有2个50元,2个100元,1个300元和1个1000元的不同图案。

请你猜一猜:任意推开一个商标牌,看到哪一种图案的可能性?看到50元和100元的可能性大吗?看到哪种图案的可能性最小?

生:(略)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我们模拟“幸运52”的现场,我就是李咏,你们是观众,在70名同学中选出一名幸运的同学。猜一猜,可能选到谁?

生:老师,我希望能选到我自己!

生:我希望能选我的好朋友xx!

……

师:选到每一位同学的可能性都有!我们请一位听课的老师帮我们抽出今天的幸运观众。(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装有每位学生姓名的抽奖盒。)

师:我宣布,今天的幸运观众是xx!祝贺你!你有三次选择的机会。

(学生选择商标,教师宣布抽奖结果。)

(反思将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情境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使学生玩游戏的同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六)动手操作

师: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一个大转盘(出示课件)。转动转盘,指针最有可能指向什么颜色?为什么?

生:指针最有可能指向蓝色,因为蓝色占的面积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当小小设计师,根据下面的语言描述,小组同学合作设计转盘,试一试吧!

不可能指向x很可能指向x指向x可能性很小指向x蓝色的可能性很小

(展示学生作品)

师:陈老师也设计了一个转盘(出示课件)转动这个盘,指针指向什么颜色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

生:指针可能指向x也可能指向蓝色,因为x蓝色的面积同样多。

(反思这一环节充分体现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前面的活动都是请学生猜、摸、试,这一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群策群力,应用所学知识设计转盘,进行逆向思考巩固知识。)

(七)说一说

师:想一想,你能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一说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吗?

生:鸡不可能下鸭蛋。

生:人一定会老,头发可能会变白。

生: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

生:我做题时偶尔会马虎。

生:我爸爸不喝酒,所以不可能酒后驾车。

生:我经常洗澡。

……

(反思了解身边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八)结束语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我们就要说再见了,说到“再见”,不知道以后我们可能不可能再见面。是一定能呢,还是可能,还是不可能呢?

生:(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五篇】

一、教学内容

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闰年、平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若干份

2、学生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教师展示课件:有个宝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学生猜出是:日历。指名说说日历有什么作用呢?

师:日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月、小月的认识

(1)师:(出示4年的年历)同学们从这张年历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说己最喜欢的日子(学生回答)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结合手中的年历,填出每个月的天数。(学生填表)

(2)请3名学生拿上来展示,并说出每个月的天数。师:从你们的表中可以看出各月天数有哪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师板书:31天、30天、28天、29天)

(3)师:(展示课件)我也收集了近十年的每月的天数,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统计表,你发现些什么?(小组讨论,把讨论的情况写在纸上)

(4)小组代表发言

(5)(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概念课件:大小月概念(一个月31天叫大月,一个月有30天叫小月)。

(6)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

2、闰年、平年认识

(1)师:同学们,大小月中怎么没有2月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给出的1995——4近十年2月是多少天?(28天、29天)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2)猜测:1994年、1993年、5年、6年的2月有多少天?

(课件展示万年历进行验正)

(3)教师展示闰年、平年概念课件,揭示什么叫平年、闰年。

师: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主要是看哪一个月的天数呢?(2月)

(4)质疑:刚才我们知道了2月的天数在四年里有3年是28天,1年是29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师:同学们随便说出几个年份,让老师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出2月是多少天。

(5)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吗?讲解求闰年的方法(教师展示课件)。

反馈练习:给出1949年、1997年、1999年、8年年份让学生分小组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说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6)师:同学们会判断平闰年了,但知道闰年、平年是怎么来的呢?(教师展示课件讲解平闰年的来历)

(7)师:我们知道了闰年、平年的来历,那么一般多少年闰一年呢?(4年)为什么又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说法呢?(展示课件说明)

3、大小月的记忆方法

(1)师:怎样熟记大月、小月呢?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并握成拳头。师展示课件:拳头记忆法。

(2)速记儿歌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是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老师对"腊"字说明,请学生齐念)

(三)形成应用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解了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大家理解没有,我们来做小游戏好吗?

1、拖水果(判断大小月)

利用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完成。

2、做做小侦探(一个罪犯经过整容,拿着一张197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准备出关,可还是被警察一眼识破,这是为什么?)

3、判断平年闰年,让学生到电脑前输入不同年二月的天数。

4、(分组讨论完成)小星的故事(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刚好是两个月,是哪两个月呢?如果是61天呢?60天呢?59天呢?)

(四)实践操作

教师给出5年一月日历,请学生利用学具制作一张5年二月的日历,全班交流。

(五)情感激励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你认为各位小朋友学习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最棒?你将给他几颗星呢?请你评一评?

教学反思:

年月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几天?并把每月的天数填写在书上)自学,接着进行反馈,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约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拳头法和两个拳头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我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我让他们讨论,对于平年和闰年你有些什么认识。学生经过讨论说出几几年是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被4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有问2100年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我告诉学生2100年的二月是28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我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从课后的练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年、月、日来源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教材力图

体现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书上主题图,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但我想可能利用身边食品的安全卫生来引入,比利用新中国成立与北京申奥来得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激起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时,在游戏巩固及练习环节中,我也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猜节日、猜生日、读儿歌、做游戏、玩转盘和用拳头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年、月、日的知识。同时,教学中还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42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