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87071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第一篇】

〔关键词〕心育活动课;高原期;专业标准;专业门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1-0012-04

当前我国中小学心育活动课开设的状况,大致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话是“心育活动课已被公认为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另一句话是“心育活动课已经成为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这两句话折射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即发展性心理辅导虽然很重要,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呈现出一种“不上不下”“不死不活”“不进不退”的“胶着”状态。换言之,心育活动课已“进入了一个高原期”。

“高原期”往往是一个动力不足、充满争议、观念混乱、自我质疑、左右摇摆、令人心力交瘁的时期,但同时也往往是一个百家争鸣、在“无序”与“混沌”中逐渐走向“有序”与“明朗”的时期。

在诸多的争议与“莫衷一是”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心育活动课到底是“指导性”的,还是“非指导性”的?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专业化的”心育活动课?

其实,这一类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来了,那时候说得更为直截了当:“这到底是心理辅导课,还是主题班会课、思品课?”而当时在某部级期刊上提出这一问题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然而时隔15年,我今天想与各位同道,特别是年轻同道们分享的观点却是: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的“专业门槛”不宜设置过高。我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认识上的大转变,理由有三。

理由之一,心育活动课的课程定位决定了它不能照搬“团体咨询”的专业标准。

在美国,学校里的心育课程被称为“团体指导”。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约翰·施密德对此有精辟的解释:“指导”,这个词用来描述与情感教育或心理教育有关的课程。一般而言,指导课程的组成非常广泛,每个年级有对应的目标和任务,而且从理想层面来说,最好在任课教师和咨询员共同努力下把它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

施密德认为,这样一种“团体指导”课程的优点是:

(1)团体指导比个体辅导涉及更多学生,并开放讨论和分享的渠道。(2)团体指导不要求在咨询理论和技巧上有特殊的训练,因为它更注重的是教学过程。有强大推进能力的教师即可以在带领团体指导上大获成功。(3)在学校课程中,团体指导活动可以与其他学科整合。(4)团体指导通过强调人类发展和关系的积极方面,在改善班级和学校的整体环境方面有一定的潜力。

施密特认为“团体指导”的局限是:

(1)因为团体指导更多是教育和提供信息,不是治疗性或个人提高性的,这种形式对那些生活中有严重冲突或困扰的学生不会有太大作用。但是,课堂指导活动有助于识别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将他们转介给学校咨询员,获得更多的干预。(2)依据团体的规模,团体指导活动无法像团体咨询那样在成员之间引发很多互动。因此,指导活动中的个人支持、关心和信任的发展都不像团体咨询中那么深入。(3)团体指导并不一定会给所有的成员提供针对个人的教育或生涯目标方面的帮助。学生个体的需求有可能被忽略。而团体咨询则直接关注个体需要,对每个成员充满希望。(4)因为团体指导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技巧,团体规模可达25名或者更多的学生,咨询员的活动设计需要更富有结构,更具指导性。这种领导风格看起来与咨询关系中倾向于让学生更自由地表达有些矛盾。

施密德的上述观点清楚地界定了“团体指导课程”(即“心育活动课”“心理辅导课”)的定位。这一定位的基本要点就是:(1)它更多地属于“指导性”课程,所以会更多地偏向于情感教育和提供信息,而不可能像“团体咨询”(即“小团体辅导”“小组辅导”)那样,重在体现自我成长或发挥矫正、治疗的功能;(2)它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受学校教学总体计划的制约,所以不可能像“团体咨询”那样在改变个人认知或行为模式方面那么深入;(3)它涉及更多的学生,所以一般教学过程为四十分钟左右,它不要求教师在咨询理论和技巧上受过特殊的训练,也就是说,不要求开课教师像“团体咨询”的带领者那样表现出更多的专业技术。

这样一种课程定位,对许多专职心理教师来说也许是一种“颠覆性”的观念,因为我国的师范教育对心育活动课的研究目前依然比较薄弱,并且远离中小学第一线的实践,所以谈及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时,很多人常常是照搬“团体咨询”那一套理论体系和技术架构,少有人对中小学心理课堂上发生的真实情况作比较深入的探究。

但我们无法否认,施密德所描述的“团体指导”的课程定位,实际上是国际学术界早就公认的理论定位。比如美国团体咨询理论与实践大师欧文·亚龙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许多团体治疗方法把正式的指导或心理教育作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美国学者卡普兹也曾指出:“发展性指导的团体训练是学校指导课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发展性的团体训练可能会有具体的预防性目标,但总的来说,其本质是为了‘并不要求发生较大个人转变,更关注……种种发展性问题’而设计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瑞在谈到学校中的“心理教育团体”时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心理教育团体开展的团体活动具有多种功能:传达信息、分享共同经历、指导问题的解决、提供援助、帮助来访者学会在团体情境之外建构自身的支持系统等。这种围绕特定主题的结构式活动,既能传达信息,又能促进自我发展。所以,这种团体活动又可称为教育性团体。”

又如我国学者刘伟认为,“团体辅导、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之间其实是一个连续体,彼此之间有一些重叠”,“三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并不是团体干预实施过程上的差异,而是实施的力度以及工作对象、工作层次和实现目标的不同”。他将这些不同列出一张表来加以比较(见表1)。

表1 团体辅导、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的区别

团体辅导 团体咨询 团体治疗

对象 正常人 有轻度心理

问题的人 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

目标 增进知识、传递信息、改变观念 促进自我认识、宣泄不良情绪、改变不良心理和行为 人格重建、人格

改变和行为矫正

功能 预防性、

发展性 补救性、发展性 矫正性

指导者 教师或心理

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 心理治疗师

心理

层面 认知活动 认识、情绪、

意志和行为 意识及潜意识层面:认识、情绪、意志和行为

方法 一般教学活动技术:传授知识、提供信息 小组分享、自我探索、自我觉察、自我完善 治疗技术:分析、解释行为

规模 以班级为单位 8~10人 8~10人

台湾学者夏林清则认为,学校中的大团体辅导往往围绕着大部分学生的共性来进行,辅导教师帮助儿童探索和理解他们如何感知正在发生的事情。通过直接参与某个讨论或者活动而产生辅导效果。经验证明,学校团体辅导产生的一个很好的附加作用是:不论学生是安静地坐着看,还是直接参与,就算是什么都不做,仅仅是“在那儿”,他们也能学到东西,获得成长。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是对我国本土国情、学情非常了解的心理学研究者之一,她再三告诉我们,团体辅导主要强调的是认知或知识层面的功能,主张用间接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思想或行为。团体辅导的主要目标在于资料的提供或知识的获得,以作为个人拟定计划或做决定的参考,其功能是属于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辅导主要用来预防问题的发生,其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的教育和学生个人发展与职业选择等。学校团体辅导多以班级为单位,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活动课中实施,一般30~40人左右。团体辅导通常由辅导教师或班主任带,重点放在要探讨的主题上,而主题一般是学生们共同关心或要面对的。团体辅导使用的方式通常有讲解、讨论、电影、幻灯片、闭路电视、学生报告、专题演讲和座谈等,与一般教学方式相似。

樊富珉对“学校团体辅导”的上述界定,是对“心育活动课”属性的一个相当清晰的概括,相信我们的专职心理教师大多都读过她的著作。但十几年来,在一线教师队伍中,对心育活动课的课程定位仍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争议,让人感觉似乎“专业化”就一定比“不专业”好,这恐怕源于我们对理论的研读和思考还欠深入。而理论上的浅尝辄止往往导致实践上的左右摇摆,这种摇摆在短期内是难以避免的,但若是反复地用团体咨询的“专业标准”来评点心育活动课的操作过程,就会对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大范围推进造成障碍。

理由之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心育活动课的实施要靠许多非专业的班主任“扛起大梁”。

1999年10月,在某市举行的一次初中团体辅导研讨课活动中,我第一次提出了要防止心理辅导课的四个“误区”,并将其概括为“四个不要”,即:“不要上成思品课”“不要上成班队活动课”“不要上成文化知识课”“不要上成‘实话实说’一类的谈话节目”。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这“四个不要”大体上是正确的,它是我们坚持心理辅导课基本专业标准的表现。但是,在十几年前,我过分强调了这“四个不要”,结果加剧了许多班主任上课的挫败体验,而我却全然不知。

直到2001年的暑假,我应邀去外地给班主任培训,我带去的两位杭州地区的班主任上了两节公开课,当地听课的有400多人。我在课后作了即席点评,分析了其中一位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四个误区”。当时台下有位班主任给我递了条子,上面写着“您这样评价这位老师的课,是不是太伤这位老师的心了?”我当场回答:“不会的,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课坚持‘不论成败,只讲得失’的主张。”但事后我认真反思了这位班主任提出的批评意见,才意识到自己对广大班主任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难处缺乏人性化的理解。班主任在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下,习惯了灌输与说教的教育方式,现在要他们一下子转到心理辅导模式上来,他们是很难适应的。至于“专注、倾听、同感、回馈、引导、重述、面质、具体化”等一系列辅导技巧,都需要班主任在辅导实践中慢慢体会和逐步掌握,绝不可能仅凭短期的培训就彻底解决问题。所以,过分强调“专业化”,过分指责开课教师的“教育”色彩,有时反倒会使他们手足无措,甚至丧失了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

所以后来我改变了培训策略,不再过分突出“四个不要”,而是从正面加以引导和帮助。我现在对班主任常讲的三句话是:“要求不要太高了”“转弯不要太急了”“换个角度想一想——即使你上得有点像思品课,那也是一节融合了心理辅导理念的思品课嘛!就算你这节课很像班会课,那也是贯穿了心理辅导主题的班会课呀!大胆去尝试,不要怕像不像,凡事总有一个过程的嘛!”然后,我再和班主任作一些探讨:应该如何去发问、引导、回应才能体现辅导的理念、技巧和方法。我发现,当我以这样一种态度去和班主任交流时,常常能和他们产生许多共情,而我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也往往更能被他们所接纳和认同。

心育活动课作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应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级段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实际困惑,在每一个学年段都开设。换句话说,心育活动课只有始终伴随学生的成长足迹,才能真正起到推动学生智力和社会化发展的作用。如果在某个学段三年或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只是某个年级(如高一)开了课,而在其他年级(如高二、高三)却不开课,那么就不能认为这是真正的发展性、预防性的辅导。而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因为师资不足,配置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往往只能在一个年级开设心育活动课。

林崇德先生在十几年前曾说过: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即使在全国所有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都开设心理学系,而且所有的心理学系都设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那么五十年之后也无法实现全国每一所中小学都配置一名专职心理教师的目标。

这就告诉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展性的心育活动课是要靠广大班主任的参与来实施的,其可行性路径就是在每学期的班会课总量中,拿出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开设心育活动课。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则是为班主任提供一个符合学生成长“路线图”和“时间表”的开课主题架构,以及一套有详细操作设计和具体素材的心育活动课实施教案。而且,这套实施教案的“专业门槛”不宜设置得太高,以免让“非专业”的班主任们心生畏惧或退却之意。

同理,将中小学发展性团体辅导称为“心育活动课”而非“心理辅导课”,也可以减少其专业色彩,降低“专业门槛”,拉近心育课程与广大班主任的心理距离。

理由之三,在这个多元观念相互交融渗透的时代,心育活动课的专业界限也难以做到“独善其身”,与其他教育载体“泾渭分明”。

在当前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的价值选择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认知空间,也为各种新事物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然而,在面对多元世界绚丽色彩的同时,我们也会承受前所未有的迷茫甚至是混乱,有时我们会觉得许多不同事物之间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分辨清楚。举个通俗的例子,现在手机的功能好像越来越像电脑或电视,而电脑的功能也越来越像电视和手机,那么,将来电视机的发展趋势是否会越来越像手机和电脑呢?假如我们一定要坚持某种价值标准,说手机只能是手机,电脑只能是标准化的电脑,而电视机也不能搞成“四不像”,那么我们生活的世界将会变得何等刻板和无趣?而学校中教育媒介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现在有很多教师在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后,都在尝试改变自己的班会课或者思品课,他们会把大量的心育活动课的素材和活动形式融入自己的课堂,这就使得心育活动课、班会课、思品课三者之间的界限正在被突破,可能会呈现出部分交错、部分相融的趋势。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心育活动课要完全坚守一种独立的“专业标准”,让自己长出一张完全“与众不同”的面孔,恐怕也是一种苛求了。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团体指导课程”的研究业已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比较有包容性的提法,完全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业内人士对“心育活动课”在专业技巧上的种种过高期待。因为一个必须考虑的前提是:“心育活动课”这种“团体辅导”载体,说到底是带有“教育”性质的,它的“专业门槛”不应设置过高。

最后还要强调一句,心育活动课有自己的运作规律,它应该有适度的专业标准,而且随着这一新生事物的不断成长发展,它的专业标准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

主要参考文献:

[1]施密德。学校心理咨询实用规划[M].刘翔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戴维·卡普兹。团体咨询方法——培训师手

册[M]. 孙时进,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刘伟。集中·封闭·大型团体咨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夏林清。大团体动力[M].台北:张老师出版公司,1996.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杰拉尔德·柯瑞。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刘铎,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第二篇】

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场所,心理辅导是缓解和消除学生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部署及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试行意见。

一。建设目标与职能定位

20*年9月5日前,中心城区中小学、新城区中学、完全小学要按照建设的要求基本完成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

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由校长负责组织、规划、研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该机构的主要职能:

1.及时了解和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向学校及有关部门提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并提出改进学校工作的建议。

2.开展学生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指一对一会谈,团体辅导包括班级心理健康课程、小组心理辅导。

3.对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的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

4.将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转介到医疗诊治部门。

二。建设要求

1.对外挂牌: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名称,并挂牌。

2.固定场所:至少有一个房间独立用于心理辅导活动。地点应选择校园人流较少的安静处,要尽量避免受广播、电话和喧闹声的干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设功能区,如教师办公室、心理测量室、宣泄室、放松训练室、心理阅览室等。

3.专业设施:

(1)会谈设施:轻松、安全的环境布置;简洁、舒适的谈话用座椅;

(2)办公设备:电脑设备及相关的心理健康、气质类型、学习心理测试软件;

(3)有存放学生心理档案与辅导记录的文件柜,有纸笔、茶水等。

(4)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录音录像设备、电话、电脑、团体活动器材、放松训练器材、阅读资料等。

4.服务人员:初高中必须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人以及兼职教师若干名;小学须配备兼职教师至少3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必须由具备心理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可由经过专门培训后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员担任。

5.运行机制建设:

(1)辅导老师值班表(包括服务时间和服务人员)并对外;

(2)《心理辅导室的工作职责》、《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守则》上墙公示;

(3)要有起始年级学生的心理档案、个别辅导记录、心理健康课程教案、团体辅导活动(特别是新生入学教育)记载、大型主题教育或宣传活动记载、转介记录等。

三。实施步骤

月28日前,各区教育局要将本试行意见传达到相关中小学。

月5日前,在市教科院指导下,各相关学校完成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

月10日前,各区教育局向市教育局基教处提交建设工作完成情况的报告。

4.市教育局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对各区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情况进行抽查。

四。组织指导

1.全市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负责;市教科院教科所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2.各区教育局及市直属中小学要有分管领导牵头,中小教科或专门德育工作部门具体负责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各区教科室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3.专业指导内容包括:

(1)地点的选择

(2)辅导室的布置

(3)《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守则》的制定

(4)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

(5)辅导记录的形式、内容、呈现方式等

(6)提供参考样本

(7)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与督导

五。考核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第三篇】

下午好!

我们又携手走过了,昂首阔步迈入了年,现向大家汇报在过去的年我在个人的学习、分管工作方面的收获。其实这些收获源于政教处、大队部和全体班主任的辛勤劳动,源于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

一、学习勤奋

一是学政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支部委员,我认真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两书本,深刻领悟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月4日在全体党员会上作了题为《立足本职岗位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辅导报告,针对学生习惯问题,在学生中开展调研问计,所写调研报告《问计学生,谋划好习惯养成的新思路》名列学校党支部6篇优秀调研报告奖榜内,使自己的政治理论得到了升华,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学校党支部中分管纪检监察工作,树立了“正人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的廉洁理念,首先自身做到清正廉洁,经常加班却不问报酬,全年未给自己造过任何加班补助。

二是学业务,月参加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论文答辩,所写《新时期深化“雏鹰行动”的有效措施》一文被评为省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论文;参加了全国“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心理辅导观摩”培训和全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现场会;对于省市组织的其他培训也积极参加。全年除完成学校下发的《教师教学工作手册》,还看《中国教育报》《小学德育》《德育报》《家庭教育导刊》,读《杨东平教育随笔》《追寻有意义的教育》《如何当好班主任》等报刊和书籍,做业务学习笔记4万余字,全年听课63节。

二、工作落实。

德育有特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是抗击甲流,当甲流袭来,每天晚上总是及时将最新疫情报告校长,早晨则不顾自身体弱,坚持与校长、校医一同来到疫情最严重的班级了解情况,还利用家属资源为学生争取疫苗;二是初级救护,月18日承办了全市首次小学生初级救护现场会,填补了市小学救护培训的一项空白。关心特困学生,多次奔波,为学校27位特困学生向教育基金申请扶助资金近8000元。组织的学生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市局组织的活动与比赛均获一等奖(合唱、经典诵读、演讲),学校少先队工作全省领先。

加强班主任(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学校班级管理协会坚持开展年会活动,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年的主题是“创建优秀班级文化”,现在很多教室都让进入的老师感到温馨;加大了班主任的培训力度,选送八位班主任分别参加全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现场会、《班主任》杂志社组织的高级培训、市级心理辅导的培训。

积极开展德育思考与研究,学校的家长学校工作全市领先,两次参加省家庭教育研讨会,是市示范家长学校的验收评委,还作为小学界的唯一代表月参加了市妇联组织的家庭教育访谈节目的录制,该节目为湘潭市的市民讲坛课程,将在电视台播放。本学期在全市小学界率先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学校德育工作,并在月23日承办了全市团体心理辅导赛课小学段的任务,学校选送的课获市一等奖,承办工作也得到上级的充分赞誉;同时举全校之力开发德育课题“德育生活化”,编出了一、三、五年级的评价手册《塑造最好的自己》,并在相应年级实验,争取实验课题经费两万六千元。开通个人博客,月参加学校教师博客比赛获得一等奖,全年写博文102篇,加强了与班主任、家长、学生的交流。

教学不怠慢:上半年教学六年级169、172两个班,下半年教学三年级188、189两个班品德与社会课,每周任课4节,能认真备课,所写教案1月获学校“优秀教案奖”,所上课深得学生喜爱。

协作不越位:作为副职,对待领导交办的临时中心工作尽心尽责,服从校长决定。对待相关部门工作积极支持,认真参与。作为纪检委员在讨论学校大事时能坚持原则,协助校长及时处理各类投诉,做好诸如纪检计划、总结、各类临时材料等日常工作。

三、成绩与反思。月被评为省第九期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月获省少先队“阳光少年”素质拓展夏令营优秀辅导员,月获“市十佳支持少先队工作领导”。

需要改进的地方:1、工作除琢磨事外,还要注意多与被管理者的交流;2、工作中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要加强灵活性;3、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改进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团体心理辅导教案【第四篇】

贰,班级团体辅导设计的理论基础

设计班级团体辅导,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施考量,整体而言,在设计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时,应考虑的重点有四方面:一,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在整体学校辅导工作中的定位;二,班级团体辅导设计的理论架构;三,班级团体辅导方案实施的考量因素,四,班级团体辅导实施的细部流程等。底下一一加以叙述。

一,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在整体学校辅导工作中的定位:

学校辅导工作的主要活动应包含有四部份(Gyers&Henderson,1994):(一)辅导课程:包括:1,结构性团体;2,班级教学;(二)个别学生的发展计划:包括:1,提供建议;2,协助评量;3,协助安置与追踪等工作;(三)反应:包括:1,个别谘商;2,团体谘商;3,谘询服务:对教师,家长,学生的谘询服务与研习活动及4,转介服务;(四)辅导行政工作:包括:1,行政业务与管理活动;2,辅导工作的研究与发展;3,专业成长:寻求谘询,督导与在职训练;4,沟通讯息与公共关系:发行刊物,接触媒体,参与公共活动;5,接触并应用社区资源;6,推动专题辅导方案等。

在上述之整体学校辅导工作中班级团体辅导主要是以辅导课程的方式或者是以推动专题辅导方案方式来呈现,前者是例行性的,后者是依据特定需要而推动的,两者在整体学校辅导工作中主要在推动发展性的辅导工作,并引发学生进一步使用辅导与谘商服务的角色。但在面临特殊需要时,也会运用团体辅导以发挥预防性,解决问题导向和危机处理的功能。

二,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的理论架构:

此方面包含几个要素:(一)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与如何促成学生顺利的发展;(二)辅导活动的目标;(三)团体动力;(四)方案主题的相关理论;(五)文化,地域或环境性因素,及(六)社会变迁的考虑,首先是:

(一),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与如何促成学生顺利的发展

其中的重要意涵是如何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协助其发展(Paisley&Huard,1994):

1.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发展的向度)

学生身心发展的向度很多,试举其中七个向度加以说明:

(1).生理的发展:身体的变化,性徵的出现,各方面生理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身体活动的需求增加。

(2).认知的发展:比如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进入Piaget所谓「形式运思期(11-18岁)的阶段,可做抽象思考。

(3).道德推理的发展:高中生的道德推理自Kohlberg所谓「俗例期中之「人际和阶阶段(13-16岁)发展至「法律秩序(16岁以上)阶段。

(4).概念的发展:在Hunt的概念发展理论中,概念的发展应依自我中心具体刻板印象开放接纳别人意见权衡自己和别人看法,自0至3阶段而发展,高中生应可达2,3阶段。

(5).心理社会的发展:高中生的心理社会发展应在Erikson所称之「自我认定对角色混淆(12-18岁)阶段。准备发展到「亲密对孤立(18-30岁)的阶段。自我探索与认定及发展同侪之人际关系是重要任务。

(6).人际的发展:高中生在Selman的人际观念发展上应可发展到「多重观点(10-15岁)以及「深度和社会符号观点(12岁以上).高中生开始对人我的看法有多元和较复杂的观点。

(7).生涯的发展:高中生的生涯发展应在Ginzberg所称之试探期与Super所称之探索期中之「试探期(15-17岁)到「过度期(18-21岁)阶段。

辅导的设计目标在能满足学生在各发展向度上的阶段性需求,并协助学生在各向度上顺利的完成阶段性发展任务。

2.如何促成学生顺利的发展

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与可能困难,外在环境(辅导活动)提供的协助可使发展更顺利进行,其中之重点包括:

(1).改变的机转

其一是同化与调适:亦即类化与辨别的过程,其二是促成改变的有利条件:a,学生的成熟度,提供环境中的特定经验;c,提供社会的互动。辅导设计应能考虑此等改变的机转,在学生先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供新的社会互动经验,以帮助学生完成改变任务。

(2).成功方案的要素

方案设计是否能达成协助学生发展的目标,有三个关键性的要素:a,角色的取得:能参与活动,并取得角色的扮演,提供挑战与支持的平衡:适度的挑战及必要的支持;c,促成持续的发展:协助发 展的持续-辅导活动应有次序性,延续性,累加性。成功的团体辅导,应掌握上述要素,在活动设计上,提供一系列的角色活动,在安全的情境中尝试新的经验与行为。

(二),辅导活动的目标

辅导活动有三个领域,生活辅导,学习辅导,生涯辅导,每一领域均有其领域目标及具体目标(Paisley&Huard,1994),国中有辅导活动课程标准,高中有高级中学学生辅导办法可供参考,若以前述美国谘商学会(AmericanCouelingAociation,ACA)所出版的参考书籍所提示者为例,则:

1,生活辅导的领域目标包括:

(1)发展自我觉察与自我接纳

(2)发展个人的责任感

(3)发展有效的人际与沟通技巧

(4)学习有效的决策技巧(或做健全的选择)

(5)发展了解及尊重他人

2,学习辅导的领域目标包括:

(1)学习有效的读书技巧及考试策略

(2)发展批判思考的技巧

(3)确认学业上的优点,缺点及个人的学习风格

(4)发展教育决策的技巧

(5)了解他们在团体(生活)过程中的角色

(6)发展在教室中负责任的行为

(7)适应学校的环境

3,生涯辅导的领域目标包括:

(1)能知晓其个人特质,兴趣,性向和技巧

(2)发展其对工作世界的各行各业的了解与尊垂

(3)了解学校表现和未来选择的关系

(4)发展对工作正向的态度

上述各领域的辅导目标提供团体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者可进一步设定各年级的具体目标以规划各年级的发展重点。

(三),团体动力

团体动力是设计与实施班级团体辅导是不可或缺的考虑,团体动力包含4个系统(夏林清,民83):

1.个人系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与行为模式,是其个人特质的呈现。

2.成员系统: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特别是在班级团体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与行为。

3.团体系统:学生在学校环境中,特别是班级团体情境中,彼此的互动状况与人际行为。

4.团体做为一整体的系统:整体的学生行为表现所呈现出的团体气氛与特质,团体的表现视为一整体所得的观感。

上述的四个系统是互相重叠的,在班级团体活中方案设计中,对所要实施的对象-学生班级的团体动力观察与了解十分必要,在活动设计上应考虑在四个系统层次上的互动状况与影响效果。

(四),方案主题的相关理论

在设计特定主题的班级团体辅导时,考虑特定主题的相关理论是设计是否周圆与成效是否显著的关键,特定问题有特定的协助策略,方能切中需要,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两部份:

1.问题成因分析:针对特定主题的问题分析,如学习低成就的成因分析等。

2.问题之辅导策略:针对特定学生问题的辅导策略,如提升学习成就的学习辅导策略等。

包含上述两类的主的相关理论与实务报告,可提供有效辅导方案的设计参考。

(五),文化,地域或环境性因素

文化,地域或环境因素的考虑,使特定地域与学生背景的学生团体辅导方案能兼顾多元文化的观照与地域性的特殊需要,使方案设计在特定学校的可行性与成功机会大增。

1.地理环境因素: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居民生活型态是考虑重点。

2.社会文化因素:学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社会特徵中具影响力的因素。

3.任教学校需求性评估:特定学校的风格气氛所衍生的特殊需求为评估和纳入方案设计的参考依据。

(六),社会变迁的考虑

面对社会快速变迁的状况,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应有足够的观察与回应,使方案设计保持最佳的反应能力与问题解决的功能。

1.流行文化的冲击:针对社会流行文化与校园流行文化的观察,以评估方案是否能不断调整以满足需求。

2.社会问题之衍生影响:社会问题所衍的负向影响是考虑重点,在校园快速反应与社会变动的现阶段环境中,此等考虑益形重要。

3.生活型态与价值观的转变:主流经济文化所带来的生活型态与价值观转变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4.大众媒体与消费行为在校园中产生的的互动影响:随著大众媒体的快速成长与多元开放现状,新兴媒体与消费行为的结合成为强势的社会影响力,对校园中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越来越有需要将之纳入辅导方案设计的考虑之内。

上述社会变迁的考虑因素彼此并非独立,而是互相影响与纠结,是方案设计考虑中最需面对的挑战性因素。

三,班级辅导设计的实施考量因素

在方案设计的实务工作中有两阶段的细部规划工作,一是实施考量因素,二是实施细部流程,前者包括七个因素的考量:

(一),主题的研碍:团体辅导方案的主题选择与方案命名。

(二),目标的设定:方案目标的设计与撰写。

(三),流程的推演:团体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流程的推演。

(四),媒体的准备:相关媒体的收集,设计与应用技巧的演练。

(五),场地的规划:实施场地的选择,设计与事先的布置。

(六),资源的协调:相关人力,物力,财力与行政和社区资源的取得及协调。

(七),效果的评估:评估方法的选择与设计,评估资料的收集。

在班级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中,必须对上述七项因素有完整的考虑,才能确

保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四,班级辅导实施细部流程

方案的执行过程是否能达预期的效果,有赖在实施流程上有妥善的规画与细心设计,实施的细部流程包含十个步骤:

(一),引导情绪:暖身活动的选择与使用,气氛的营造,情绪的引导。

(二),运用媒体:媒体的操作与使用以增加说明或催化的效果。

(三),循序渐进:活动进行次序的安排,整体效果的衔接。

(四),催化互动:团体辅导方案不同於教学之核心因素,乃在团体动力因素之应用与掌握,催化学生彼此的参与和互动是为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精妙之处。

(五),鼓励分享:学生的参与以及彼此的分享与回馈,使团体辅导的效果得以和生活经验和个人联结,而深化其效果。

(六),引发领悟:学生在参与中获致新的想法与感受而引发学习的领悟,开启改变与成长的契机。

(七),促成行动:为落实学习领悟所得的成果,鼓励学生即席或在日常生活采取行动和演练成果,为确保团体辅导方案实施成果的重要步骤。

(八),统整经验:方案实施结束前的经验统整与有回顾与前瞻的重要功能。

(九),彼此回馈: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回馈机会,以延续良好活动关系与强化方案成果。

(十),评估效果:方案设计本身应包含效果评估的规划与设计,以提供方案自行改进和不断修正的机制,而能从实务工作中不断有机的成长和引发新的设计构想。

藉由上述方案设计的实施考量因素与实施细部流程两阶段的规划过程,将使班级团体辅导方案的可行性大为提高,也可落实先前在理论架构探讨上所获致的成果。

参,结语

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实施是学校整体辅导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发展性辅导工作的核心重点,因此,如何在此等方案设计上,考虑其在整体学校辅导工作的定位,并以完备的理论架构和实务需求为方案设计的坚实基础,再加以精细的规划和适切的实施,最后还能在实施过程不断自我评估,自我修正与更新,则班级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能成为学生与实施教师的彼此成长和良性互动的过程,使学校辅导工作的推动成为师生双赢的共同经验,这是我们最乐见的结果。

班级团体辅导方案的实施可藉谘商人员本身,谘商人员与一般 老师协同教学及一般老师等三种方式来实施(Gyers&Henderson,1994),唯一般老师在实施班级团体辅导方案之前,接受相关团体辅导的知能训练是必要的,在实施时谘商人员提供相关的谘询与协助,也是提升实施效果的重要关键,藉由辅导室与全校教育同仁共同的参与,和不断的合作与协力,高中辅导工作的推动应能更加顺利。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6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