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西湖》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35892

【导言】此例“《西湖》实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西湖》1

一、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天堂远眺掩映一般犹如典雅轻柔秀美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㈠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西湖是什么?

㈡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指导朗读。

㈣学习第4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⒋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

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⒈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⒉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

6 西湖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夜游)

《西湖》2

《西湖漫笔》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湖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美丽之地,许多人都非常向往的地方。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西湖漫笔》的阅读题目及其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西湖漫笔》阅读原文

我要说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六月间,我第四次去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雄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湖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奇怪得很,这次却有迥然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春光,没有雪,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睡半醒。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两个字,一个是“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琤瑽,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茵茵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瞪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注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欸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浆,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

我们整个的国家,不是也可以说是神奇的吗?我这次来领略到的另一个字,就是“变”。和全国任何地方一样,隔些时候去,总会看到变化,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奇。都锦生织锦厂在我印象中,是一个窄狭的旧式的厂。这次去,走进一个花木葱茏的大院子,我还以为找错了地方。技术上管理上的改进和发展就不用说了。我看到织就的西湖风景,当然羡慕其织工的精细。我又想,怎么可能把祖国的锦绣河山织出来呢?不可能的。因为河山在变,在飞跃。最初到花港时,印象中只是个小巧曲折的园子,四周是一片荒芜。这次却见变得开展了,加了好几处绿草坪,种了许多叫不上名字来的花和树,顿觉得天地广阔了许多,丰富了许多。那在新鲜的活水中游来游去的金鱼,一定会知道得更清楚吧。据说,这一处观赏地原来只有二亩,现在已有二百一十亩。我和数字是没有什么缘分的,可是这次我却深深地记住了。这种修葺,是建设中极次要的一部分,从它,可以看出更多的东西。

更何况西湖连性情也变得活泼热闹了,星期天,游人泛舟湖上,真是满湖的笑,满湖的歌!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泼热闹的。两三人寻幽访韵固然好,许多人畅谈畅游也极佳。见公共汽车往来运载游人,忽又想起东坡在密州出猎时写的一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想来他在杭州,当有更盛的情景吧。那时是“倾城随太守”,这时是每个人在公余之暇,来休息身心,享山水之乐。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吗?

《西湖漫笔》阅读题目

1、请找出作者的游踪。

访灵隐-( )-( )-从花港乘船而回。

2、全文围绕着西湖的哪两个特点来写?请各用一个字加以概括,并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它们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请举一例加以赏析。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主要写了作者第四次游览西湖的感受,作者前三次游览西湖的感受与这一次是否相同?为什么要提及前三次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东坡歌咏西湖的名句,请再写出描写西湖的一句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湖漫笔》阅读答案

1、漫步苏堤 在花港

2、绿和变。“绿”:灵隐寺道旁古木苍翠欲滴;飞来峰树木绿得发黑、发蓝;峰下小径青苔绿到石缝里。苏堤树下远看莽莽苍苍,近看树身布满绿茸茸的青苔,花港清池绿荷,圆圆绿叶。“变”:都锦里织锦厂由狭窄的旧式厂变成花木葱茏的大院子;花港由小巧曲折,四周荒芜的小园子变得宽阔许多;西湖性情也变活泼。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云霞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形状比喻为耕牛、牧人等,生动形象表现其形状之趣,排比句造成的气势,表达了作者观赏此景时的喜悦心情。

4、不同。前三次认为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论雄伟,比不上太湖。此次却惊叹“真是个神奇的湖!”提及前三次感受是为突出此次游湖感受西湖巨变,采取先抑后扬写法。或:不同。前三次与此次游览西湖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提及前三次更加突出西湖变化之大。

5、作者通过第四次游西湖写出西湖“绿”与“变”,表达了西湖美好风光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从而讴歌改革开放的政策。

6、“略”

《西湖》3

之一

佚名

一、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天堂远眺掩映一般犹如典雅轻柔秀美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㈠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西湖是什么?

㈡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指导朗读。

㈣学习第4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⒋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

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⒈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⒉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

6 西湖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夜游)

《西湖》4

《夜过鉴湖》是宋朝诗人戴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写其乘坐篷船夜过鉴湖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夜泛西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关于《夜过鉴湖》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夜过鉴湖》《夜泛西湖》阅读原文

夜过鉴湖

戴 昺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

苏 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夜过鉴湖》《夜泛西湖》阅读题目

(1)《夜过鉴湖》中“推蓬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 (4分)

(2)《夜泛西湖》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

(3)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

《夜过鉴湖》《夜泛西湖》阅读答案

(1)(4分)交待观景的立足点;展现鉴湖广阔的水面;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铺垫。(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2)(3分)视觉嗅觉结合(2分),寓情于景(1分)。(如答出“叠词”给1分)

(3)(4分)戴诗表达回乡心切;苏诗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期待)。(每点2分)

《夜过鉴湖》阅读赏析

本诗作者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不加雕琢和粉饰,真实地描绘出鉴湖夜色的天然风采,引人人胜。

诗题即点明人物、时间、地点:作者黑夜过鉴湖。

首二句写在船中的诗人伸手推开篷顶四面一望,只见四野天水相连,茫茫无垠。自己乘坐的这只船设备简陋,那“饱风”的“蒲帆”推动着轻巧的船身飞速地前进着。“推篷”二字说明船身低矮,一伸手就能推开顶篷,动作情态活现;“蒲帆”二字说明船的设备简陋、船身轻巧;“饱风”二字把船帆拟人化,描绘帆承风鼓起的形象,可以想见船行速度极快。这三个词用得准确精当,十分传神。

末二句写小船离湖岸已经不远了,岸边的山也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作者的视线之内。再一细看,“山际”白云缭绕,“云际”明月高挂;风吹云移,山峦起伏,月色时明时暗,天地晦明不定,如真如幻,鉴湖清幽多变的夜景,令人心旷神怡。如箭的“蒲帆”继续飞驰,子规鸟的啼声刺破夜空,传人作者耳鼓。这迹象说明船距岸更近了,天也快亮了。作者循声仰视,原来子规鸟隐藏在白云深处,在朦胧的夜色中可闻而不可见。

全诗多层次地勾画出鉴湖月夜扬帆的情景。“水连空”的湖面、“饱风”的“蒲帆”,起伏的群山、浮动的白云,出没于云海的明月以及云际传来的子规啼声,这一切构成一个“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的立体空间。整个画面形象犹如放电影,随着“蒲帆”的移动而变换,既有可触性,又有流动感。

全诗二十八字中,“际”字和“白云”二字各两现。文字的复出,造成回环的声韵、轻快的节奏,从而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夜泛西湖》阅读赏析

这组诗是作者应邀陪同朝廷监察要员携妓夜游同宿湖上时所作。第一首的隐喻之迹非常明显,“新月”之“未安”,实为人的履迹和心情不安的映衬,月之“盘桓”,是游历者心境的折射。初五、初六的新月,不到二更便已沉下西山,如何在湖上继续“吐艳”?而“半璧”实为“破璧”之隐语,这两个所谓“游人”三更时候还要看“半璧吐艳”,意在何为,不言自明。

第二首诗通过山水意象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充满对人生之谜的怅惘。诗人被“欲落未落”的月景所倾倒,但是,却不能忘怀尘世,想到变幻莫测的“明朝人事”,诗人痴迷怅惘,直至天明。对社会、人生深沉的思考,哲理性的思辨,尽在不言之中了。诗人以哲人的目光审视大自然,于是,日月星辰、山河草木就无不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容。当它们被作为意象摄入诗中,也就含有了永久的哲理:我是谁?世界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第三首写深夜西湖渔人盗鱼。王十朋《分类东坡先生诗集注》引:“苍龙,角、亢之宿,夜半而没。”因此,“苍龙已没”表明夜已深。曹植《善哉行》说:“月没参横,北斗阑干。”阑干,横斜貌。刘方平《月夜》诗:“更深月色半入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可见“牛斗横”亦写“更深”。长庚星有芒,李渷《酬词》:“长庚冷有芒,文曲淡无气。”故长庚升指天将明。一二句都是通过星宿的升没来写夜已深,天将晓。三四句写渔人赶在未晓之前盗鱼。“船过惟有菰蒲声”是以有衬无,一个“唯”字,说明除船穿行于菰蒲之中发出的声响外,已没有任何声音,进一步写出了夜深人静。苏轼自注说:“湖上禁渔,皆盗钓者也。”苏轼作为杭州通判,地方上的副长官,夜泛西湖,碰上渔人“盗钓”,违反“禁渔”规定,却不予过问,这是因为他本来就反对官府与民争利。这组诗主要是写夜泛西湖所见之景,但这后两句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渔人”同官府的矛盾。

第四首的前两句写船过菰蒲:菰蒲无边,湖水茫茫,荷花夜开,清香扑鼻。月夜泛舟于这样的荷花丛中,更加令人陶醉。周密《癸辛杂识》载:“西湖四圣观前有一灯浮水上,其色青红,自施食亭南至西冷桥复回。风雨中光愈盛,月明则稍淡。雷电之时,则与电光争闪烁。”诗中的“渐见灯明出远寺”即写此,“渐”、“出”二字,正暗示了船在行进中。以上所写都是月下湖光景色。“更待月黑看湖光”,提示组诗中的后文写月落之后的湖光景色。此诗山水意象所含有的哲理内容是极不明的,确诗人取“月黑”才好“看湖光”这一充满理趣的现象,提供了可供读者深掘的哲理境界。

第五首描写月落之后的湖光,给人以变幻多端、神秘莫测之感,《岭南异物志》说:“海中遇阴晦,波如然火满海,以物击之,迸散如星火,有月即不复见。”这是说海波似火。江波也有类似景色:“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苏轼《游金山寺》)这几句几乎可作这一首的注脚,说明湖光也是如此。第一句“非鬼亦非仙”,是总写湖光的奇异;第二句是写“月黑”之后,风平浪静之时,湖光清晰可见;第三句写随着船行,湖光如同也在移动,然后跟着进入了寺中;第四句是说船来到寺庙之下,却根本看不见刚才仿佛“两两入寺”的湖光;烘托出了一种神秘的气氛。

组诗中每首之间,作者采用了蝉联格(这种诗格始创于曹植《赠白马王彪》),每首的结尾都是下一首的开头,而又略具变化:二、四首的开头是一、三首结尾的五、六两字;第三首的开头四字是第二首中结句的第三至第六四个字,但变“西没”为“已没”;第五首的开头二字是第四首的结尾二字。这样,既珠联璧合,又错落有致,读起来轻快跳荡。在风格上,这首一组诗与苏轼其他描写西湖的诗篇如《有美堂暴雨》《望湖楼醉书》很不同。那些诗以气势磅礴胜,而这一组诗却给人以清新、雅淡、恬静的美感。

《西湖》5

教材分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胜,在于西湖。西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上,三面青山一面城,远山含黛,湖光旖旎。它是大自然和我们人类共同创造的杰作。许多声名显赫的文人贤士曾用诗一般的心境整治、疏浚西湖,方才造就了今天西湖“长堤数痕、岛浮几点”的基本格局。“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都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具有平和之美、淡雅之美、恬静之美。

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如同一幅水色交融、淋漓流畅的水彩画,二者在审美意趣上非常相似。本课整体上的框架就是以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观为内容,以水彩画的技巧技法为形式,两者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了水彩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热爱西湖、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课内容编排上,先让学生在古人赞誉西湖的诗词佳句和西湖图片的欣赏中感受西湖的美,有了美感后再寻找表现形式,既而转到对水彩画的欣赏。

水彩画有系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本课尽量避开这一点,从比较容易掌握的水彩风景画切入。色彩调和等知识、技能、技巧,安排学生在尝试探索中自主获得。在呈现顺序上较之传统的水彩画教学有了较大转变,如先出示各种各样的小技法,再由学生说说这些技法最适合表现什么。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彩以及水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

2.初步掌握水彩风景画的技法,学习用湿画法、干画法表现自然景物。

3.感受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西湖的美,初步掌握水彩画的技法,体会水彩画的美感。

难点:掌握水彩画技法中的湿画法、干画法以及对树木、景物的造型与表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西湖的传说、诗词等

(教师)音乐、有关西湖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从西湖的神话传说导入课题,揭示课题,板书《美丽的西湖》

2、感受西湖

(1) 我们班有没有同学游过西湖?老师想请他们为没游过西湖的同学做个小导游,谈谈西湖的美景,及对西湖美景的切身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导向:三潭印月(出示图片:月西湖之美)、断桥残雪(出示图片:雪西湖之美)。。。。。。

(2)还有哪些诗词也是赞誉西湖之美的?

学生讨论、教师导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示图片:雨西湖之美)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示图片:晴西湖之美)

。。。。。。

教师评价:西湖是历代文人贤士共同筑建的一个天然大盆景,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不同的情景会给人不同的美感。,

(3)由学生讲述、讨论他最喜欢什么时候的西湖,它具有怎样的美。

教师小结:西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秀丽的美、淡雅的美、恬静的美。

3、欣赏作品

你觉得下面这些水彩画是否把西湖的那种秀美感觉描绘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水彩画《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满湖曲折》。

(1)欣赏课本中的《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感受水彩画是通过怎样的效果表现出西湖春意盎然。      (画面表现出的是淡雅、轻快、朦胧的效果,水色交融,雨雾朦胧。简介并板书湿画法)

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

(2)欣赏《满湖曲折》,可以通过与“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西湖盛夏景象进行对比欣赏,

(画面表现出的是淡泊、简单、萧疏的美。线条画在底色上不渗化且很干枯,简介并板书干画法)

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

夕阳余辉下,西湖的残荷别具一番风味,让人感受到了“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但是同一景点和事物,往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

4、尝试与探索

带着干、湿画法的效果如何表现的问题,请四组同学分别按相应的四个要求做一些尝试与探索:

第一组:将整张纸弄湿,也可以弄湿一小块地方,向纸中分别滴入或涂上不同颜色观察其效果。

第二组:将含水量较多的颜色抹在纸上,趁湿往上滴清水或另一种颜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第三组:将含水量较多的颜色抹在纸上,趁湿紧挨边上画上另一种颜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第四组:将含水量较少的颜色抹在纸上,干后紧挨边上画上另一种颜色,或这两种颜色相互的叠加,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1)注意观察画面的变化,并请每组选出代表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2)说说哪组是湿画法?哪组是干画法?

(3)这些效果分别在以上欣赏的画面中或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5、深入了解

(1)结合潘天寿先生的《荷花图》 ,请学生说说水彩画与我国传统水墨画有什么相同之处。

(2)根据水彩画的艺术特点,由学生谈谈它还适宜表现什么样的景物。

6、课堂总结

附:课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535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