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小学数学万能精编说课稿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25920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数学万能精编说课稿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优质说课稿小学数学【第一篇】

“认识钟表”是冀教版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认识整时虽是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但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潜移默化的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通过教学,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并为以后继续教学时、分、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以聪聪的星期天为情景,呈现了聪聪在不同时刻都在干什么,以7点、9点、12点半、3点半、5点半为例,从而让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课后还设计了3道练习,贴近生活,富于童趣。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钟表的过程。

2、 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会看整时、半时。

3、 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的、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重点: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数

难点: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数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体验成功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钟表店去看看,你们愿意吗?”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钟表面)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形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你都知道关于钟表的那些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钟表的作用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起床时间,从而让教师了解了学生收集时间信息的情况,学生更明确了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观察: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交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

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及讨论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讨论: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在汇报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通常会说到秒针,当学生说到秒针的时候应肯定学生观察得很仔细,同时教师说明秒针走一圈才一分钟,我们在看时间的时候通常只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了,有关秒针的知识我们以后再学习。)

2、教学整时

(1)出示2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出后教师引导:2点,还可以说成2时。

(2)再出示4时,让学生再说说是什么时刻,并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3)出示8时,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同时谈谈这个时刻我们一般该干什么呢?

(4)出示2、4、8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看整时刻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方介绍给大家。

总结:分针指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5)让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拨出3时,6时等时刻,并展示给大家看。

3、教学半时

出示半时的钟面,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是什么时刻。自己动手拨一拨。

4、出示情景图:聪聪的一天

(1)师谈话:想不到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这么强,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怎么样?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这张图,你能马上说出钟表显示的时刻是几时吗?聪聪都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两个同样的时间“9时”? 并说说自已在这两个时刻的时候分别在做什么?从而向学生渗透一天有24小时和学会用上午下午。

(3)让学生拨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在这个时刻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时刻?

小学数学万能优秀说课稿【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第三篇】

一、说教材

在前七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的“统计”内容是教学一个常用的统计量—平均数。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这样的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的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根据这一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呈现现实的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景中学习求平均数,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密切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求平均数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关于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二、说教法学法

1、努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学生尝试中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到用各自的平均数去比较才合理。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已有的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移多补少”的实际操作,自己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身高”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按要求叠棋子,每个小组通过合作、探究,在尝试中促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解决平均分问题的知识基础,结合叠棋子,会发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操作求出平均数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算法。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学习思考。“移多补少”的方法与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初步运用,内化拓展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知识迁移与应运。第1个练习: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求平均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第2个练习2道题:一是求班上徐风同学上学期的平均数成绩,二是求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

这样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4、实际应用。一是小组活动:求小组成员的平均体重,家里1到3月份的用水,一周的气温变化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二是求唱歌比赛中某位学生的得分情况。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三是一道选择题,通过练习,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在课的结尾部分,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现在你对老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能解决吗?这样一个问题。

四、课后反思:

与过去教学“求平均数”的思路相比较,这节课体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特点。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教材的要求,平均数不再归入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学生身高”导入,较自然地引出“平均数”概念。然后以叠棋子为教学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当然,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非一带而过。由于学生在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上花费了较以往更多的功夫,理解更加深刻,所以学生尝试解题、归纳方法不但费时少而且效果佳。至于“移多补少”、“汇总均分”、“假设调整”中的一些技巧,我想可以放在稍后的练习课中加以培养。上完课后,虽然教学效果还可以,但我总觉得课上得还不充分、不踏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平均数”概念的引入似乎过早,时机不够成熟。如能先组织两个小组进行口算等比较,在学生体会到比总数与比平均数产生矛盾的时候再引入“平均数”,这样设计可能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会更深刻。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第四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题。

2、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要认识的是分针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及1时与60分的关系,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掌握本课知识既为下一课学习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明确时、分的含义,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2)、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自觉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1时=60分,理解时、分的进率。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二、学情分析:"时间"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或家里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关于时间的认识,每个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挂钟或钟表,何况一年级的学生天天要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看动画片、睡觉,这样就使学生已经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学生对认识时间的情况也是各不一样的,有的已经能熟练地认读整时、半时,甚至几时几分的时刻,有的对钟表还不熟悉,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对时间还是缺乏一个整体的认知。因此,我精心设计这一数学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新知。

三、教法、学法

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达到认识、理解知识的目的。

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为自身的知识。本课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拨钟练习,学生轮流操作,共同记时。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了时和分的关系,理解了认读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钟表的声音,我们已经上一年级了,大家是不是按时起床,上学、放学、睡觉呢?我的小侄女和你们一样,也上一年级了,她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作息时间。(出示图片起床7:00;上课8:15;放学3:30;睡觉8:50)让我们瞧一瞧,她是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放学、什么时候睡觉的(课件出示挂钟,学生读时间)什么时间你不熟悉、不会读?

学生发现钟面上的时间在上课、睡觉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冲突,学生急于弄清楚是什么时间。这一环节巧妙地从老师侄女的作息安排进行认整时、半时的复习,同时学生发现有两个时间没学过,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在出现不同意见时进行质疑,激起学生想弄懂知识的欲望,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本堂课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老师侄女的一天"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时间。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刻度

(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

(3)讨论: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多少分?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

(4)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5)学生把结果填在P81的钟面刻度图上,尝试用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个大格刻度各表示几分。

(6)交流记忆方法。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数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采用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的新认识、新发现,然后再通过议一议、数一数、算一算,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1)学校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呢?(8时15分)愿意把你认识时间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吧。

(2)指名学生介绍方法,教师进行小结。

(3)(把例1的3个钟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学生读出时间。

(4)指名学生上黑板两种表示方法写,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找出写时间时应注意的问题。

(5)游戏:击鼓传花。鼓响花传时间跑,鼓停花停时间停,执花学生读出课件上钟面表示的时

在这一环节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介绍认读时间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学习、优化各种不同的认读方法,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试写时间时,学生参与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学会用赞赏的目光去看待同伴,还由于评价过程留下的深刻印象,特别记住了分钟数不到10,就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而击鼓传花的游戏则寓练习于玩乐之中,避免了单纯练习的枯燥乏味,更使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三)、认识时、分的关系

(1)、演示1时等于60分。学生观察交流。

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它们所用时间是相等的,所以"1时=60分"。(板书)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与分针的转动,并以扇形阴影表示出时针走过1大格。能清楚看到时针与分针走过的格数。这与动手拨钟,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言而谕。在学生疑难处给予帮助,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寻求最佳的学习方式,以期最优的学习效果。

(四)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老师报时间,学生拨学具钟。

2、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出自己的作息时间,另一个同学读时间。

通过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充分调动了眼、手、脑等感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还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教育。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P82"做一做"的第1题。

2、游戏:开火车。课件出示时间,学生读。

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始发站    发车时间       到达站      到达时间

天门      7:            方正            7 :40

天门      7:30          方正            8:20

天门       8:30         方正              9:10

哪辆车出发的最早?哪辆车到达方正最晚?

老师要去方正学习,8 时准时开始,车站到学校有十分的路程,老师做哪趟车比较合适?

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出门坐车学生非常熟悉,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

整一节课,我尽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组织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励他们去猜想、概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出色的发现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乐的创造者。

板书                 认识时间

起床      上课          放学         睡觉

7:00      8:15         3:30        8:50

7时       8时15分      3时半       8时50分

1时=60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42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