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65868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第一篇】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写成表达式为F=ma.通常情况下只针对一个物体或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整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而在解决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系统受力问题时,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

常采用隔离法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显得比较麻烦,而且容易出错。

二、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的拓展

通过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分析,总结。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整体法,我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新的认识:在解决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系统时,也可以整体用牛顿第二定律,并且应用起来比用隔离法更简单实用,不容易出错,也好理解。我将牛顿第二定律内容拓展:

对一个系统来说,系统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系统内各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之和。

表达式为F合=m1a1+m2a2+m3a3+……

(或者为:F合x=m1a1x+m2a2x+m3a3x+…

F合y=m1a1y+m2a2y+m3a3y+…)

三、实例验证

例1如图1所示,斜面体B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倾角为θ,小物块A放在斜面体B上,已知A、B的质量分别为m和M.当A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时,B始终静止不动,求此过程中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N和摩擦力Ff.

法一用隔离法分别对A和B受力分析,再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解析过程如下。

A受重力GA,B对A的支持力NA,B对A的摩擦力fA ,受力图如图2所示。将重力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下滑力G1=mg sinθ和使物块压紧斜面的力G2=mgcosθ,则有

mgsinθ-fA=ma①;

NA=mgcosθ②;再对B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B受重力GB,地面对B的支持力N和静摩擦力Ff,还有A对B的压力FN和摩擦力fB .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别建立X、Y坐标轴,将FN和fB均分解到两个坐标轴上,得到

FNX=FNsinθ ③,FNY=FNcosθ④;

fBX=fBcosθ⑤,

fBY=fBsinθ⑥;由牛顿第三定律知FN=NA⑦;fB=fA ⑧;

在X轴上有Ff+fBX=FNX ⑨;

在Y轴上有N=GB+FNY+fBY ⑩由上述10个等式联立化简求解得Ff=macosθ; N=Mg+mg-masinθ,所以最后答案为地面对B的静摩擦力Ff=macosθ;地面对B的支持力N=Mg+mg-masinθ.

由上可见,用隔离法分别对A和B受力分析求解过程相当复杂,将花不少时间和精力,也容易出现受力分析失误或计算错误,得不偿失。

下面对系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过程如下。

法二将A、B看成一个系统,对这个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如图4所示,系统受重力G=Mg+mg,地面对系统的支持力N和摩擦力Ff,再将小物块的加速度分解如图5,则ax=acosθ,ay=asinθ;斜面体B静止,加速度为0,则由F合x=m1a1x+m2a2x+m3a3x+……得到Ff=max=macosθ,

由F合y=m1a1y+m2a2y+m3a3y+……得到Mg+mg-N=may即N= Mg+mg-masinθ.

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明显地看出对系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比用隔离法分别分析简单快捷得多。

上例中是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且斜面体B始终静止,即加速度为零,系统所受到的合外力相当于只用来使A产生加速度;下面看一个由三个物体构成的系统。

例2图6为马戏团里猴子爬杆的装置,现有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甲、乙两只猴子在沿杆匀变速向上爬,底座始终不动。已知底座连同直杆总质量为M,甲以加速度a1向上加速,乙以a2向上减速。设猴子与杆之间的作用力均为恒力,则底座对水平面的压力为多大?

法一隔离法。先分别对甲、乙两只猴子受力分析,受力图如图7中甲、乙所示,两只猴子均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摩擦力,甲的加速度向上,乙的加速度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1-m1g=m1a1①m2g-f2=m2a2②

对底座连同直杆受力分析如图8所示, 底座连同直杆受重力Mg,地面对它的支持力N,两只猴子对它的摩擦力f1'和f2',由牛顿第三定律知: f1'=f1③ f2'=f2 ④.

底座连同直杆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受力平衡,得N=Mg+f1'+f2' ⑤.

由①②③④⑤解得N=(M+m1+m2)g+m1a1-m2a2

法二系统法:将底座连同直杆和两只猴子作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受重力G=(M+m1+m2)g,地面对系统的支持力N,受力图如图9所示,

将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于这个系统中则为F合=m1a1+m2a2+m3a3,由于底座连同直杆处于静止状态,加速度为0;a1向上,a2向下,以向上为正方向,上式变为:

N-(M+m1+m2)g=m1a1+(-m2a2)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第二篇】

新课标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获取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创新高中物理教育模式,提升物理教学有效性。笔者认为,这必须要求教师正确的解读新课标的要求,从创新物理教育的理念出发,不断创新物理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同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师生关系,才能真正的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新课标背景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新课标强调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

1、实验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为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往往被看作是对物理现象的呈现和教授知识的手段,而就忽略了实验对学生所起到的启发、验证以及激发兴趣的功效。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验当中,主动的去探索和研究。如在教学“圆周运动”中的“离心力”时,学生们对离心力的概念和形态都比较抽象,因此,通过自制实验来帮助学生进行了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对离心力有个形象的了解。实验需要学生准备一个塑料瓶、纱布条、一把锥子、铁丝、一个玩具电机、若干导线以及两节电池和开关。然后用锥子在瓶盖中心转一个孔,在瓶身周围转许多小洞(图1)。在瓶盖的孔上插上电机轴(图2),然后用导线将电机与电池、开关相连接(图3)。最后让学生将纱布条沾上水后放进瓶内,盖上瓶盖,打开开关,学生们就会看见有许多的水珠从孔里飞出。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既有兴趣去完成实验,又能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情景驱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高中物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形象化教学情景来辅助教学。如在学习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时,学生很难通过想象来理解这些抽象知识,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使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一点,能够使学生感到形象、生动而变得容易理解。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虽然做了小车在不同材质上的运动试验,推出小车在光滑无摩擦的地面上永远不停的理论时,但是由于现实中不存在无摩擦的现象,学生很难理解透彻,这时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来演示一段小车在无摩擦地面的运动(图4),可以使学生映像更深刻,也更容易理解,这远比简单的用语言来来说明更具说服力。

3、任务驱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任务驱动就是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对物理课程的主动探索和互助学习,并在学生完成任务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实践。如在“感应电流方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为方式来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提出以下几个为题:

1.感应电流在闭合电流中如何产生?

2.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使用左手定律的情况是什么?

4.已知导体中电流和磁场的方向,那么能否判断出导体的运动方向?

对于前面三道题学生可以通过以学过的知识而得到答案,而第四个问题学生就很难从以往的知识中得出答案。这时交给学生一个任务,就是带着观察试验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个问题,去做“用磁体去插、拔来改变线圈中磁通量”的实验,并让学生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对实验进行探索研究,产生出各种疑问,如在实验中电流的方向与线圈的绕法有什么关联?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是从那里来的?等等问题,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去主动探索、合作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4、目标驱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目标驱动教学就是将物理教学目标作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进行教学,目的是通过将教学目标围绕在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烈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如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时,其目标可以细分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是要通过“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试验方法与原理;通过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区别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并能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第三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物理教学;牛顿第二定律

思维导图,即思维疏导、梳理图,也称为心智导图、脑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树状图或思维地图等[1]。思维导图的源头是笔记法,经过不断的发展,运用图文并茂的方法技巧和隶属层次框图的构建,将所创建的关键词、关键点整合,使之罗列成层次清晰的结构,并以添加色彩和图像的形式使思维可视化。在教育教学领域,思维导图作为表达图像式思维的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和自学过程中能使课程主题以及关键点更为鲜明突出,可操作性极强。将思维导图融入物理教学中意义重大:首先,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不是把学生当成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而是关注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接受程度。其次,相对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物理知识或者物理现象能够使同学们更易于接受,提高同学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知识讲解,能够使学生物理思维变得更加清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物理知识。由此可见,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

一、思维导图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

思维导图设计教学体现了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物理教学质量[3]。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别为课前预习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巩固阶段,基本流程见图1。图1思维导图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流程图1.课前预习:学生初建个人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搜集与本节主题相关的知识,或者探寻解决本课重难点的方法步骤。每位同学查找这些资源后,对本课主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其所涉及到的知识也都有自认为的重点难点,并根据自身理解发挥独特的创新思维。牢牢把握本课主题所要讲解内容的重难点,以及各个知识点的顺序,这样在课堂听讲时就能紧跟教师步伐,才可以改变传统课堂中边听讲边记录的模式,让学生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上,教师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讲解,和学生进行很好地互动,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2.课堂教学: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构建(1)教师用思维导图创设物理情境物理学要求我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探索实践,并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取物理问题、总结物理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和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多思考哪些生活实例和物理知识相关,勤思考为什么。教师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将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生活经验或者常见的生活现象一一列举出来,就可以避免直接切入主题的唐突与陌生感。如果只是将这些生活现象以文字形式罗列,学生会失去对于本节课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好奇心。运用思维导图添加图片或关键字词以框架形式展示出来,在学生对于本节课有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教师继续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提出本节课需要师生共同探索解决的问题,这样能够让同学们更加清晰地把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难点。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概念教学,把握住学好物理的关键[4]。因此,用思维导图创设物理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合作共建小组思维导图在现代化教育的今天,校内外图书馆日益普遍,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现在有很多学校建有“未来教室”,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更加的方便、快捷、高效。在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所讲知识点,此时,学生不仅要提前梳理知识脉络,还应该做到将下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利用身边的图书、互联网查阅并下载成资料带到课堂方便同学们共同学习讨论。课上,教师在课堂引入和基础概念讲解过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同学利用课前搜集的材料进行交流探究,由于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课上交流能够让同学们的思想灵魂得到碰撞,而后小组成员共同构建思维导图。将每个知识点、性质以及扩充的内容按照清晰合理的思路填入思维导图的框架中,在课前学生独立构图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能够产生“1+1>2”的效果,取长补短、协同创作,制作成小组成员公认为最完美的思维导图。(3)师生合作完善小组思维导图讨论结束过后,教师收集各小组思维导图,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各个小组的思维导图投放给大家观看。每投放一组的导图,就请其他小组同学参与点评,采用生生互评,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指明其优点与缺点。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明确每一组思维导图的闪光点,提供给其他组成员借鉴采纳。最后,教师总结升华,给出由多个教师共同制作的较为完善的思维导图,让同学们对比本小组所做思维导图找出不足,之后同学们对小组思维导图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此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习成果深刻的移植到记忆库中,达到深层记忆的目的。

3.课后巩固:学生完善个人思维导图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如何绘制更全面的思维导图,在课后整理、回顾时就可以将课前预习时独立绘制的初步思维导图进行补充与修正,从而完善个人的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复习知识点,还可以在梳理结构的过程中将本节课自己不容易掌握、理解的知识进一步定位,重点标记,以便今后复习。课后再次依据思维导图巩固总结,实则是对课堂学习思维过程的再现和探究过程的回顾,是对本节课系统全面的梳理。在物理学习中,要做到举一反三,在学生学过每个章节后,都可以鼓励其将本章节中每节课所涉及到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梳理清晰后构建章节思维导图。如果能将每一章节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呈现,学生对于知识查漏补缺、梳理框架的能力会得到质的飞跃。

二、思维导图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例

1.学生初建个人思维导图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前,同学们可搜寻与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的课外参考书或参考资料,将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牛顿第二定律内容以及对其的理解进行细节梳理,就可以了解本节课的重点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难点为力与质量、加速度的相互关系,每位同学对牛顿第二定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在知识点梳理过后能够自主勾勒出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见图2)。

2.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创设物理情境教师在引入牛顿第二定律的过程中,可以将与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的生活现象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一一列举出来。例如运动中的汽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改变汽车的牵引力,能够发现汽车加速度不同;用力推拉玩具,玩具将会立刻获得加速度。引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配以生动的图片或动画,既能让学生有贴近生活的亲切感,又因为思维导图引入后梳理出的清晰思路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列举的生活实例中蕴含的规律,这样就可以切入今天学习的主题———牛顿第二定律。利用思维导图创设物理情境对于本课主题的引出十分连贯顺畅,所以要学好物理,思维方式十分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发展自己多样化的能力。

3.学生合作共建小组思维导图教师在课堂上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出来,并根据内容让学生推导出F=ma这一表达式。当探究到牛顿第二定律的性质时,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将课前各自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本小组的每位同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优势,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最后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六大特性-同体性、因果性、矢量性、瞬时性、相对性、独立性,并将每一种性质根据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扩充总结。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激烈讨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兴趣,在思维导图建造的过程中,将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第四篇】

一、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预热:创设教学情境

在网络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可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如观察图片、案例分析、演示实验等,以诱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提问,积极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创设教学情境:(1)播放视频:足球运动员头球图片,火箭发射过程,冰上游戏——互推冰车,鸡蛋敲瓦片,手拉弹簧等。 (2)演示磁铁小车运动;(3)牛顿第三定律的有关应用。如马拉车时,马同时受到车向后的拉力;作业人员在高空工作时,站于墙边高架窄板上,必须面壁站立,不可背对墙站立,否则在弯腰时很容易由架板上摔下去。上述资料学生可课前访问校园网络资料库进行自主学习,还可在课堂上由物理教师引导他们共同学习。

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基础:提出研究课题

当教师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之后,物理老师可利用提问、讨论等形式来呈现本堂课需要学习与探索的课题。由于学生自身知识有限,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信息,若是物理实验探究,则需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实验器材,并说明注意事项。

例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当学生观察视频等资料进入学习状态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否同时产生?若想研究一个力,需要由从哪些方面着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之间、大小之间有何关系?借助网页设计系列问题,引出课题。

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关键:学生自主探究

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这一环节是关键,要求学生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如自主阅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有关信息资料,进而获得结论。首先,学生依据自身原有知识与相关经验,亦或搜集所需资料,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而后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其次,利用网络,学生可访问物理教师事先传入到校园网上的资源库。而后带着实验方案或者问题,利用网络进入到物理教师所创设的学习环境之中,展开独立自主的探究学习。另外,则是鉴别、分析与整理所收集的资料信息,并得出有关结论。然后是利用实验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最后是科学解释自己所得结论。

例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提出课题后,学生可进入探究学习网页,这主要包括如下模块环节。学习目标(模块1)、学习导读(模块2)、例题练习(模块3)、物理学家(模块四)、物理学史(模块5)、科技应用(模块6)、有关课件(模块7)、相关链接(模块8)等。课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怎样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展开自学,同时根据课文导读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自主探究。

四、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拓展:网上协助合作与课题小结

在学生自主探究时,可能会遇到疑难问题,此时,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展开协助合作,到网络讨论区去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假设猜想、或自己的结论等,对比各种结论与探究过程,以相互启发,分享经验,吸取教训,完善思维。当然,对于一些问题,学生还可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面对面地讨论交流,而教师只是适当提示、启发,指导学生解疑释惑。

其次,课题小结。这既有学生自主小结,表述实验现象、研究思路或者探究结论,同时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探究学习过程;也有学生评价他人的结论或探究过程,并说出自己的建议。而后,教师点评与补充学生小结,并引导他们观看网页小结。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26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