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项链教案(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59949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项链教案(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项链教案1

目标:

1.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 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 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4. 培养学生德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重点:

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难点

玛蒂尔德形象及其意义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一、 简介作者、作品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他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炮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以《羊脂球》登上法国文坛,一举成名。

他创作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二、 通读全文,理清结构。

1、 口述故事梗概。

玛蒂尔德,一心向往上流社会,在接到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用十年的青春赔了一挂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

2.列出情节结构。

七个“梦想 四个“陶醉” 十年青春 一个“回想” 爱慕虚荣

借项链 丢项链 赔项链 假项链 苦不堪言

三、 讨论

a、 这个故事中有两处重要的曲折波澜,谁能说一说?

——故事中问,路瓦栽夫人参加晚会大出风头后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另一处是故事结尾,洛瓦栽夫人经历十年磨难,赔偿了巨额债款后,乃知所丢的项链是假的。

b、 设想一下,假使路瓦栽夫人大出风头后,项链没有丢失,以后的情节如何发展,(以课文内容作合乎情理的假设推想,力求符合原小说的主题思想)

——路瓦栽夫人第二次又去商店借了更昂贵的首饰,可是因为招摇过市,遭到抢劫,从此落入苦难……(同后)

——路瓦栽夫人从此在虚荣的道路上陷得更深,每天与丈夫纠缠,要他购买贵重首饰,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最后不得不上法院离婚。

——她终于成了一位显贵的情妇,被玩弄后,又遭抛弃,她郁郁寡欢、最终自尽。

c、 再设想一下:路瓦栽夫人在偿还巨额债款后,忽然得知所丢的项链原来是假的,接着她又会怎样?

——她震惊过度,发了疯

——她回家后自杀了

——她老毛病发作,兴致勃勃地用还给她的钱买了高贵的首饰去参加夜会,却又因老又丑而遭冷淡、讥笑

——她接受了教训,从此勤俭过日子,生活很美满

——这个问题不重要,原作的结尾给人深深回味的余地,妙不可言,硬要说出某一具体的结局,是没有必要的。不具体说出来,使人想得更多。

因为一方面说明原作精湛的艺术,我们的设想往往有续貂之嫌;另一方面,我们的设想,也有原作异曲同工之处,不必妄自菲薄。

四、 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小说的三要素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人物,情节与环境完全服从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因此,要读懂小说,就要读懂人物;要学习写作,就必须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

提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玛蒂尔德形象的塑造及意义

二、分析玛蒂尔德形象

提问:

A。“失项链”形成了十年前的玛蒂尔德和十年后的玛蒂尔德,你喜欢什么时期的?

有关玛蒂尔德的评价,文坛一直颇有争议,要求学生对照“练习二”进行讨论。

提示

1.形象是发展的,也是丰富的,十年前与十年后的玛蒂尔德有天壤之别,但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能割裂。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这个角度去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和语文描写。《项链》在塑造玛蒂尔德形象上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

B。师生结合课文共同讨论,问题设计:

1.“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中“也”有什么含义?

这个“也”字告诉我们,她未能凭借自己的美貌跻身于上层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处境。是“金钱”的围墙把她挡在了上流社会的圈外,那种“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只能在梦中享受。

2.她为什么“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明确:

因为她“美丽动人”,按照当时社会的价值标准,她具有优越的“出身”和“资本”。

3.当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她到底感慨什么?

明确:

①“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是佣金最廉价的;

②小女仆只能做“琐碎家事”,她感慨自己家境的平民化。

4.小说中写了她七个“梦想”,怎么辩证看待?“虚荣心”的“虚”是怎么体现的?(要求学生朗读“夜会的日子到了……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明确:

①追求幸福生活本身无可非议,但她不切实际,仅仅只能是“梦想”;

②用服饰和项链来掩饰自己;

③她“陶醉”的是一种虚假的,稍纵即逝的假相;

④一个“逃”字更形象地说明说明她的虚荣心。

5.“失项链”后玛蒂尔德可以选择哪些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只选择“赔”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①她可以选择骗、偷、逃等方式;

②之所以选择“赔”说明了她人格的自尊、诚实。

6.“赔项链”使玛蒂尔德形象的塑造产生了一个飞跃,那么在“借项链”中小说是否有些铺垫?

明确:

①她的“梦想”与追求实际上是希望自己的人格得到别人的尊重;

②她并没有利用姿色去沉沦,只是“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

③她的“迟疑”说明她对丈夫的了解,表现她的善良;

④舞会上她陶醉在所有的人都注视她,说明她希望自己的人格受人尊重。

7.为什么玛蒂尔德会“带着天真的得益的神情笑了”?

明确:

因为她已经抛弃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她为之自豪。

★归纳

玛蒂尔德漂亮 ——美丽的外表小职员、小书记、寒伧

——低微的出身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妄于现状 ——扭曲的性格诚实、善良、勇于面对困难

——可敬的人格

★分析:“丢项链”对玛蒂尔德的影响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的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项链》

提问并讨论:

这件事对玛蒂尔德到底是“败坏”还是“成全”?十年后她常常“回想”有何感慨?

明确:是“败坏”也是“成全”,她丢失了美丽和平静的生活,成全了人格的尊严。联系到小说结尾抖出那串项链是假的,可以认为:玛蒂尔德最初向往而不得的那些东西,就如同那挂项链,原来每一颗都是假的;而她用了十年艰辛换来的这一挂,就象真真切切领悟到的人生一样,每一颗都是真实的,只不过她付出的代价多了一些而已。

三、分析玛蒂尔德悲剧的成因

学生讨论明确:《项链》包含着许多哲学命题: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真相与假象等。(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自然段以及路瓦栽及佛莱思节夫人的虚荣心。)小说中的情节确实看似偶然,但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

①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②她性格的弱点。

归纳:玛蒂尔德的悲剧既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四、评析玛蒂尔德形象的意义:

(一)提示:

1.“文学就是人学”,是艺术地再现真实的生活,因此人物形象、小说主题也正如生活一样丰富多彩。

2.莫泊桑虽然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受自由主义“纯客观”主张的影响,有时对所描写的事务缺乏明朗的态度,限制了思想的深度,消弱了批判的光芒。

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需要角度去评判。

(二)提问:除了对玛蒂尔德虚荣心的讽刺,十年艰辛的同情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外,你还怎么看待玛蒂尔德这个形象?请用一句话概括。(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的提示,不拘泥于传统的定论)

(三)师生讨论:可预见的要点

对玛蒂尔德的评价

1、错位到复位的女性

2、金钱与人格的较量

3、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

4、对诚实守信的赞扬

5、对英雄气慨的赞扬

五、课后练习:补充心理描写

小说最后当佛莱思节夫人告诉她那串项链是假的的时候。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项链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项链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透过小说描绘的环境,了解造成其悲剧的根源。

2.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的评价;通过交流,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1.学习鉴赏玛蒂尔德这样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2.体会本篇小说艺术构思的精巧。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思考并填空(试简述理由)。

(1)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理解,这是1篇关于 的小说。

(2)我觉得玛蒂尔德是一个 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的项链漂亮吗?它可以衬托出一个人的美丽高贵,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现在就有这么一个女人因为一条只值500法郎的假钻石项链,经历了十年的磨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19世纪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项链》去探个究竟。

二、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在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他在农村长大,在大学里学习法律,后又入伍,战后,做了九年小职员,这些经历使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有了深刻的认识。1880年,《羊脂球》的发表使莫泊桑一鸣惊人。除了《羊脂球》外,代表作还有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首饰》)《一家人》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

三、检查预习由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生字及注音,生词及释义;其他学生有不同看法可提出交流。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加以判断。

四、概括内容,熟悉情节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内容。(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让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感受,并能抓住主要情节。)主要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五、分析人物形象

1.经过这样的周折之后,我们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她的外貌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情预测:这个问题不难。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不要凭印象泛泛而谈。)示例:“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2.一个原先非常美丽的女人,她的外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那么,她的。性格发生变化没有?(学情预测:这个问题,学生恐怕有不同回答,有的认为有变化,有的认为没有。教师不必要求学生一次就给出明确回答。先让学生讨论前一天布置的预习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注意要根据文本来推断。)

3.先请同学来回答昨天布置的预习题:我觉得玛蒂尔德是一个 的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应让学生见仁见智,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体现审美主体的独特个性。学生阐述意见的时候,注意依据文本。)

4.教师小结,回到第二个问题的探讨:玛蒂尔德性格是否发生变化。

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和文本的解读中我们发现,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她有着爱慕虚荣的一面,但也有诚实守信、勤劳坚强、纯洁善良的一面。并且随着自己命运的改变、生活的波折和磨难,性格中美好的一面越来越凸显出来。正如我们在文章的结尾所看到的,较之先前,她由注重自己外表转向更注重自己内心,能够比较坦然面对自身的现状。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深入思考本文主题,也就是课前布置的“预习1”。

2.查阅有关《项链》的评论。(课后收齐同学的预习作业1,部分同学的观点纳入课件。)

第二课时

一、讨论作品主题(该环节要鼓励学生自由阐述自己见解。)

1.请同学交流预习作业,分小组讨论作品主题

2.请小组派代表阐述自己组的观点:

二、体会情节设计的巧妙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1.由于一串假项链,而改变了整个人生。十年之后,当玛蒂尔德在公园里遇见佛来思节夫人的时候,当年十分亲密的朋友已经认不得她了,对此,玛蒂尔德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请同学来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结尾部分,从“有一个星期天”至结尾。(让同学稍微准备再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把握人物的心理。提醒学生注意一些语句,如“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这里有怎样的一种感受;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对玛蒂尔德说那番话时会怎么说等等。)

2.请同学想象当玛蒂尔德听到那挂项链是假的时,接下去的情节会怎样呢?(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同学的设想可能有多种多样,要注意依据人物的性格来设想。)

3.小说为什么到此戛然而止?为什么不写下去,例如,写玛蒂尔德把真项链要回来,欢天喜地地换回几万法郎?明确:假项链与十年青春的代价之间的反差太大,此结局给予人们思想情感上的冲击是很大的,对于其小说主题的思考,是强有力的启动。如果继续写下去,写她欢天喜地换回几万法郎,反差就小了,对于读者的情感思想的刺激力度就比较小了。另外,戛然而止的结局给予人们充分想像的空间,而把最后结果写出,就限制了人们的想像。

4.大家想一想,这个故事的结局在前头有无征兆?明确:此结局在前头有伏笔。一是佛来思节夫人无所谓的态度,如玛蒂尔德向她借时,她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答应道:“当然可以”,特别是借去后许久才还,而且已经知道项链的搭钩曾被弄坏,但却没有打开盒子查看,她的不高兴是因为借去太久而不是这项链有什么异样。二是珠宝店老板告知,他只卖出了那个盒子,可见这项链不是原装的。三是玛蒂尔德兴奋狂热地大跳其舞,陶醉、沉迷在成功的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散会的时候又因怕自己寒碜的外套遭人耻笑而一心只想赶快逃走,如此忘乎所以,如此举动过大,慌里慌张,注意力又如此丝毫未顾及到项链上,不出事才怪呢。

三、品味语言(这一环节视上课情况而定。可随堂讲解,也可单独进行。)

1.“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中“也”有什么含义?明确:这个“也”字告诉我们,当时很多像她这样的美丽动人的姑娘凭借自己的美貌跻身上流社会,而她未能凭借自己的美貌跻身于上层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处境。

2.“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密的胜利里。”反复品读这句话,能读出哪些意味?

明确:(1)这里运用反复、排比等手法,突出表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2)小说反复用“陶醉”一词,正是强调她的忘乎所以可能带来的危险,强调她沉迷在这不切实际的虚荣里的可悲的一面,与后来的十年辛酸形成照应,构成强烈的讽刺。

3.结尾说,佛来思节夫人“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这句话的重要性在哪里?明确:这句话的重要性,对于上段话即人生无常那段话而言,是照应,印证;对下述的对话内容而言有双重的反衬作用:一是反衬出因虚荣的追求和意外的变故使自己丧失了青春,所以玛蒂尔德生出了无限的感慨。二是反衬了玛蒂尔德并未因此后悔,并未自惭形秽的可贵,因而有了后面那段不无自豪的对话。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诗两首》,朗读、背诵那两首诗。

2.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1.我觉得玛蒂尔德是一个 的人。

2.根据课堂学生回答随堂板书玛蒂尔德人物性格。

3.七个“梦想”四个“陶醉” 十年青春 一个“回想”爱慕虚荣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苦不堪言。

第二课时

1.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理解,这是1篇关于 的小说。

2.根据课堂学生回答随堂板书本课主题。

项链教案3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普通话训练

三、导入课文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1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即,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开始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课文。

四、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基。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斗现实主义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邦迪耶普小城附近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个商人,父母分居,颇有文学修养的母亲带着莫泊桑住在海滨的一座别墅里,他幼时受母亲的熏陶而爱好文学。

在卢昂中学上学时,受到他的老师、著名的诗人路易。布耶的指导,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1870年到巴黎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适逢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目睹普鲁士军队入侵家园的情景。一年后,法军战败,1871年停战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写作,得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指导。

1879年夏天,以左拉为首的6位标榜自然主义的文人,在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商定各写1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汇成《梅塘之夜》出版。此后,他辞去教育部之职,专门从事创作,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1880年到1890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这期间他写成中短篇小说300多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性文章。1890年因病导致精神失常,于1893年7月6日在一所精神病医院去世。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之称。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法国现实,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社会道德风气的堕落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则予以同情和表彰。

(二)课文介绍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去努力,结果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她放弃了对梦幻生活的痴想,并为此花费了10年的心血与青春。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从借项链、丢项链、到赔项链,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从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两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小说那意想不到的结局——项链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三)课文分段

本文按照项链为线索,主要写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等主要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它交待了女主人公的基本情况和借项链的原因。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介绍了路瓦栽夫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以及她对上层社会生活的痴迷向往。

第二层:写路瓦栽夫人得到部长的请柬,并为参加夜会做新衣。

第三层:写路瓦栽夫人为参加夜会借项链;

第二部分(从“夜会的日子到了”至“她照他说的写了封信”):写路瓦栽夫人舞会上的成功及项链的丢失。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大出风头,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第二层:写项链丢失,夫妇俩感到悲痛甚至绝望。

第三部分(从“过了一个星期”至“也可以成全你”):写夫妇俩费尽十年心血终于还清了债务(即赔项链)。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夫妇筹款赔项链,债台高筑不得不倾家荡产;

第二层:路瓦栽夫人为赔项链历尽十年的艰辛,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第四部分:写发现丢失的项链是假的。

作者通过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造成的不幸,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深刻地揭露了享乐主义思想意识的危害;同时也对路瓦栽夫人在当时社会虚荣心毒害下的不幸遭遇抱有怜悯和同情。

小说构思精巧,布局合理,以项链为线索,沿着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点出是假项链。由于小说的情节发展切合人物的性格,再加上作者的铺垫预示,所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都在情理之中,而且寓意深刻。

这篇小说与《守财奴》相比,不仅同样具有情节结构方面的特色,同时还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描写,而且还在情节上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结局更令人回味无穷。

五、课外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认真领会文章,从心理描写和情节结构方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本质。

《项链》(二)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普通话训练

三、复习旧知识

课文人哪些方面写了路瓦栽夫人与项链有关的事件?

明确:课文主要从参加夜会借项链、舞会成功丢失项链、面对现实赔项链、遇见故友知真相这中方面来写路瓦栽夫人与项链有关的事件的。

四、讲授课文

(一)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对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项链》运用多种方法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路瓦栽夫人在各个场合下的心理活动。

1.开篇介绍了女主人公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路瓦栽夫人的现实经济条件、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她对上层社会的向往,铸成她慕享乐、爱虚荣的性格特征。

下表就结合她典型性格和现实生活环境的对比来分析这样一个人物在课文中的特点:

典型性格 现实生活环境

美丽动人的姑娘、迷恋上层社会的生活 出身寒微、现教育部的小书记结了婚

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格;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实实;

七个“梦想”:梦想着“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装”和珠宝“即”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即“什么也没有”

以上强烈的反差,造成了她尖锐的心理冲突,使她“感到十分痛苦”,她“伤心、失望、困苦”,并且产生了“悲哀的感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以下两点原因决定的:

其一,以金钱和地位为追求目的的社会风气的深刻影响;

其二,她这样的女人所特有的慕享乐、爱虚荣的性格特征也起着决定性影响;

2.为了刻画玛蒂尔德小姐的性格,小说有的地方采用了直接描述的方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如开头的七个“梦想”,提示了她对上层社会的痴迷向往,已经达到了狂乱的程度,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又几乎使她处于绝望的状态,也正是这种心态,才使她一心寻找跻身上层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后文的悲剧产生作了铺垫。

3.夜会上,她获得了成功,作者用了四个“陶醉”来表现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内心世界(p95):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这四个“陶醉”与前面的七个“梦想”相呼应,前者是她追求虚荣心和享乐的思想核心;后者是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真实体验。

这种直接描写的手法,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表现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下的心理活动,非常直观而明快,从而加强了艺术形象,使人易于理解。

另外,在夜会上丢失项链后,小说在描写女主人公的心理时,先后两次出现“什么也想”这句话,仔细分析这两个“什么也不想”的内涵是什么(学生思考找人回答后再分析)?

分析并明确:

前者的“什么也不想”是写她在夜会上获得成功的狂欢程度,表现她幸福满足到了极点;

后者的“什么也不想”是描写她丢失项链后的狼狈心理,表明她痛苦、惶恐到了极点。

这两种心态的描写正是女主人公从“幸福的云雾里”跌进倾家荡产深渊的冷酷现实的心理变化的具体写照。

(二)小说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明、语言等手法来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当路瓦栽拿回部长的请柬时,但她因为没有像样的服饰,便“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上”,“用恼怒的眼睛瞧着他”,最后竟“哭起来”、“泪珠”“流到嘴角来了”,“丢”、“瞧”、“哭”等动作、表情的描写,深刻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在女友那里借首饰时,面对诸多珠宝,她眼花缭乱,犹豫不决,当她终于选中一挂钻石项链时,她“心跳”、“手抖”、“出神”;在得到女友的允许后,她兴奋得“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种从郁闷——犹豫——狂喜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她的虚荣心在满足过程中的独特表现。

(三)从小说的故事情节来看,借项链是情节的开端,丢项链是情节的发展,也是她灾难的起点,买项链和还项链又深入了一步,付出十年艰辛还清债务进一步得到深化,故事的顶点和高潮上玛蒂尔德知道假项链的那一刻,本来故事应该有结局,但作者却突然止住,究竟如何往下发展,只字未提,这种写法,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而且更令人回味无穷。

(四)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发现她具有慕享乐和爱虚荣的同时,也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挖掘她可贵的另一面:

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虽然充满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抱怨自己的境遇,但她却能够始终跟随自己的丈夫,也没有做出一些出格甚至令她丈夫难堪的事情,更没有利用自己的美貌去换取美好的物欲享乐;尤其是在丢失项链后,面临巨额债务时,她和丈夫并没有相互埋怨和指责,更没有为此大打出手,相反,她俩“毅然”作出决定,“要想办法赔这件首饰”。为此,他们倾家荡产,债台高筑,即使如此,她也能够面对现实,以自己实际行动,虽然经历了生活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甚至精神的折磨,但最终还是与丈夫同患难。花了十年的时间。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美好的青春这一巨大代价还清了巨额债务。这些方面无不说明了玛蒂尔德小姐能够直面现实、感情专一,又反映了她具有诚实、善良、能吃苦耐劳的可贵品格,这不仅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显得难能可贵,即使在今天我们这个经济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人显得浮躁不安的社会里也显得难能可贵,但她在各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也应该是值得我们许多人学习,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并不断启迪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讲,她也给我们现代人树立了一个正面形象。

五、作业

以《我眼中的玛蒂尔德》或《项链续集》写篇幅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符合原文主题思想。

补充说明: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容忍和真爱?

1.费了很大的周折为妻子参加部长夫妇的夜会搞到一张请柬;p93

2.用预备买猎枪的400法郎为妻子做衣裙(这不知要比葛朗台先生大方到何等程度了)。p94

3.当没有首饰时,丈夫又出主意让妻子到朋友家去借p94;

4.在夜会上即使很困也没有干扰妻子,而是和几个男人在一间小屋子里睡觉;参加夜会为妻子预备临走时穿的衣服;当妻子觉得寒伧想逃走时,又怕她着凉,主动叫一辆马车;p95

5.当项链丢失时,丝毫没有责怪妻子,而是主动一人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且直到早晨七点钟光景,未找到又帮妻子出主意“有周转的时间(在又找了一天到晚后);

6.当绝望时,他断然决定,“应该想办法赔偿”,并且拿出父亲的遗产,又开始代号钱甚至“不顾后半世的生活”,十年中靠作誊写员,甚至以五个铜子每页的辛勤劳动终于还清了巨额债务。

以上这些事件等等。无不说明路瓦栽先生对妻子真挚的爱,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应该学习之处。

上1篇:《项链》教案1

下1篇:《项链》教案3

项链教案4

10.项链 教案

1 .文本全解。

(1) 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吉•德•莫泊桑 (1850---1893) , 19 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生于法国西南部诺曼底省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父亲喜欢画画,母亲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他在童年时代就受到了文学、艺术的良好熏陶。 13 岁时,在一所教会学校读书,因厌恶其生活,而故意制造过错,最终被开除。后来,在大学学习法律, 1870 年应征人伍参加了普法战争。他的生活经历并不丰富,唯一的普法战争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成为莫泊桑日后挖掘题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复员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在老师福楼拜的指导下,在著名的《梅塘晚会》小说集中发表了短篇小说《羊脂球》,又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他“像流星一样地进入文坛”,一生也像流星般一闪而过。 43 岁时,因癫痫病复发而死。

他的短篇名作有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爱国感情,揭露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的《羊脂球》、 ( 菲菲小姐》、 《两个朋友》和《米龙老爹》;有同情劳动人民遭遇的《阿马布尔老爹》、 《一个长工的故事》和《归来》;有描写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人们的腐蚀的《我的叔叔于勒》;有讽刺小职员虚荣心的《勋章到手了 ! 》,还有揭露资产阶级荒淫糜烂生活的《戴家楼》等。 《项链》是莫泊桑脍炙人口的短篇名作之一。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情中,引出有声有色的故事,使人情世态真相毕露,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尤其是别具匠心的构思布局和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细腻、深刻的人物心理和惟妙惟肖的细节描写,以及精彩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简洁、质朴、优美的文体风格,处处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他的文章如一泓清水般清新流畅,又不乏幽默机智。

19 世纪 80 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竭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作为 19 世纪后期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深入地观察到了这一社会现象,对于小资产阶级的普遍心理也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 19 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道德沦丧和拜金主义,真实地描写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了深切同情。

(2) 基本解读。

本文的情节结构分为六个部分,课文里都已隔行显示。

序幕。 在情节展开的开头部分,作者用一千多字的篇幅,静态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可惜,这些梦中的生活图景与她所处的地位和家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她不断感到痛苦,以至于当她在看望她的一位富有的同学回家后,会“连哭好几天”。她的痛苦的根源正在于其追求资产阶级奢华生活的思想。

罗瓦赛尔太太接到晚会的请柬后,喜与忧是不矛盾的。接到请柬后她内心高兴,她很想抓住这一机会,去上流社会风流一番。但她首先考虑到的是晚会要穿什么衣服,而她的家境告诉她,她不可能得到她想要的东西,丈夫又全不“理解”,她因而“气恼”、 “恼怒”、 “痛苦”,变着法子抠出丈夫的积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玛蒂尔德性格中的另一个侧面:要面子,爱虚荣。

借项链。面对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首饰匣子,罗瓦赛尔太太贪婪、焦急;借到项链之后又兴奋,欣喜若狂。

丢项链。在舞会上罗瓦赛尔太太受到追捧, “陶醉在欢乐之中”,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为了不暴露寒碜的外套,匆忙离开舞会,结果丢了项链,由陶醉到惊恐,罗瓦赛尔“惶惶不安”。

赔项链。罗瓦赛尔倾家荡产,凑足数目赔了一根同样的钻石项链。罗瓦赛尔太太百感交集,忧愁、苦恼、喜悦、自豪、留恋、回味等各种滋味交织一起。

还债。为了还掉高利贷,玛蒂尔德从虚荣的少妇变成劳动的穷苦人,生活艰辛。

结局。遇见福雷斯蒂埃,真相显现。

莫泊桑小说情节结构精巧缜密,天衣无缝。他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再到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丈夫带回的舞会请柬,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衣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厄运。这样的经历,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3) 问题探究。

. 关于小说的主题,以前大家的分析基本一致,即批判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揭露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人们的毒害。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对其主题的认识也在不断丰富:

①表现了人生变幻无常的思想。作者在小说中写道: ?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 ? 谁知道呢 ? 谁知道呢 ?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 ”这段话可以成为小说主题的一个提示或注脚。

②表现了小人物对命运的无能为力。玛蒂尔德渴望“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是命运却捉弄了她,毁灭了她的梦想,而她却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挣扎在更艰难穷困的生活中。最后才知道项链是假的,不啻是命运对她的嘲讽。

③表现了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和毁灭。玛蒂尔德一心想改变命运对自己的不公正,她好像得到了“成功”,在她无比“陶醉”的时候,命运却无情地粉碎了她的美梦。丢失项链后,她经过十年艰辛,终于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当她为自己的“英雄气概”自豪得意地“笑了”时,又得知项链是假的,再次被残酷的命运戏弄。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单向思考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人的性格是复杂的,玛蒂尔德虽然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但在她身上还有恪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等可贵的品格。我们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不要走向极端。

玛蒂尔德是“一个妩媚动人的姑娘”,但“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任何方法让一个有钱的体面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的幻想摆脱小资产阶级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梦想置身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玛蒂尔德性格中确有爱慕虚荣的、追求享受的特点,但玛蒂尔德比起许多贪婪的人来说,还是很纯真的。虽然她对自己贫苦的生活不满足、抱怨,但是她并没有想过用不正当的手段改变自己的生活。去参加舞会,也只是为了表现自己。她买了新项链赔给福雷斯蒂埃太太,还担心朋友把她“当作一个贼”;为了还债,她忍受十年的艰辛,而没有离开丈夫、家庭,除了质朴纯真的本性以外,还有什么能解释她的行为呢 ? ,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对命运的不屈服。她想过好日子,让人追求自己,实际是和不公正的命运在作抗争。玛蒂尔德的不满足,也包含了对门第金钱世俗的一种反抗。玛蒂尔德为偿还赔项链所借的债务而过着艰苦的生活,是一种穷人的生活,它与玛蒂尔德原先所过的生活,以及所梦想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写玛蒂尔德为还债而过的这种穷人生活,主要是为了说明赔项链所付出的代价,即爱慕虚荣所付出的代价,传递出一种隐约的讽刺;同时也反映了玛蒂尔德诚实勇敢的可贵品质。丢失项链后她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更明显地表现出她对命运的积极抗争。这和她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思想性格是一脉相承的。

(2) 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

参考答案:小说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请柬后却懊恼发愁。正当苦恼时,女友居然同意把钻石项链借给她。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要时来运转,却又丢了项链,乐极生悲。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看似出入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合乎生活逻辑,十分可信。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福雷斯蒂埃太太表现得相当大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任何叮嘱——贵重的东西借给人家,总要叮嘱一番,这是人之常情;二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太太竟 “没有当面打开”,验明一下是否“调包”,这说明借出的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首饰;三是当玛蒂尔德拿着空盒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了查账簿”以后说: “只有盒子是在我这儿配的。” 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所以,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是假的似乎很意外,但掩卷回思,却又在情理之中,并没有耍花招欺骗读者,相反,倒显出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向现实生活,学会反思人生。

参考答案:玛蒂尔德是一个平凡的、不足为人所道的小人物。我们都是小人物,既有非常心,也有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指的是要坚强踏实地生活。玛蒂尔德就是一个坚强的女性。丢失项链后,由一个爱美爱幻想的女人回到现实生活,过着平凡朴实的生活。而非常心,其实就是每个人都有的幻想和追求。玛蒂尔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幻想来满足一个爱美少妇的理想,可以说是暂时让自己解脱生活的痛苦和苦恼。试想,哪一个人不在用幻想和追求来支撑着困境中的自己。她的虚荣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和驱动力是她意识到命运的不公平,从而不肯安贫乐道、随遇而安,遂产生的对命运的拒斥、抗争意识。这种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命运的反抗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怎样用正确的方式去追求和反抗。仅仅是依附于表面形式的虚荣和风光,则可能会重蹈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如果以积极健康的方式,脚踏实地的生活和追求,则是小人物获得幸福和实现理想的美好人生。

(4) 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让学生拓展知识面。

参考答案:偶然事件常常会改变人的一生的命运。俄国文学中第1篇反映“小人物”命运的作品是普希金的《驿站长》。忠厚老实的驿站长与女儿相依为命,谁料女儿却被装病的上尉拐走,上门寻女却被拒之门外,最后落得抑郁而终。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生动地描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有一次偶然得罪了一位将军——那实在是太偶然了:切尔维亚科夫在剧院里看戏的时候打了一个喷嚏:唾星溅在坐在前排的将军的秃顶上,尽管切尔维亚科夫千再道歉,而将军再三表示毫不介意。过了一段日子,将军渐渐地忘了此事,可切尔维亚科夫却总认定卜里兹查洛夫将军大人肯定怪罪并且不久就会报复自己了。于是他接二连三地找那位将军去解释求情,直到将军厌烦地大骂他一顿方才中止,当然也不能不中止,因为他已惊惧而死。

还有马克•吐温: 《百万英镑》、 《王子与贫儿》。韦小宝 ( 《鹿鼎记》 ) 也是一个典型。 韦小宝是清朝扬州丽春院一个三流妓女的儿子,不知其父为何人。到京城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做了少年康熙的朋友,以后便左右逢源,官运亨通,既做了天地会青木堂堂主,又在清廷中当太监总管,官至一等公、大将军。

3 、相关资料。

勇于向命运抗争的玛蒂尔德 ━━重读《项链》

刁新艳

对于莫泊桑的《项链》及其女主人公,七八十年代的各种教科书和评论文章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 (郭定国主编《外国名著五10篇阅读与赏评》);“通过《项链》女主人公这个典型人物的可悲遭遇,表达了他对追求虚荣浮华的资产阶级卑俗风尚的辛辣讽嘲和断然否定”(张英伦语);“这篇小说反映了金钱世界降临到小人物头上的悲剧,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奢靡庸俗的上流社会的反感”(林亚光语)……可见,各家之言大同小异,其共同之处在于揭示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指出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这在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给予接受。但认同之外,也颇怀疑它不够妥帖和全面:如果玛蒂尔德仅仅是一个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女人,那她丢失项链后十年间的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为还清巨债而表现出的英勇不屈、坚忍不拔又如何解释呢?事出无奈?这绝不是惟一的理由。从初读《项链》至现在,历隔多年,此种疑虑和不平非但没能解除,反而变本加厉。重读作品并深思熟虑之,终至释然: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勇偿巨债分明展露了她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等性格中可贵的一面。另外,即使玛蒂尔德为参加舞会精心妆扮是虚荣,为生活的简陋寒伧而痛苦是虚荣,那这种虚荣也只是一种外在表现。追根溯源,引发这种虚荣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和驱动力是她意识到命运的不公平,从而不肯安贫乐道、随遇而安,遂产生的对命运的拒斥、抗争意识。人物反抗意识的出场,是作者基于自身的长期体验,对当时法国中下层人民精神面貌的优越性敏锐捕捉后的真实再现。由此可见莫泊桑对下层人民既讽刺、不满,又悲悯、同情的胸襟和立场。

一、丢失项链前消极、庸俗的抗争

“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的玛蒂尔德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精致高雅的陈设,优雅迷人的清谈,而小科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决定了她的愿望只能是痴心妄想时,她“非常痛苦”。在她看来,这一切对那些阔太太们来说是理所当然而她却只能望洋兴叹的原因是她没能嫁给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而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无法结识她、娶她就因为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得到的遗产”这些命定的、她无法选择和改变的外在条件。因为家庭出身和门第低微就注定一生简陋、寒酸吗 ?就注定不配享有更好的生活吗?此类怀疑和不平在她心中潜滋暗长着,她认为是“造化安排错了”。“如果不是她而是她那个阶层的另一个妇女的话,可能连理会都没有理会到,但给她的痛苦却很大并且使她气愤填胸。”好一个“气愤填胸”!不是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而是不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不肯向造化低头服输、心中窜燃起奋争和反抗的丛丛火焰!这种内心的对峙和拒斥,只有在她白日梦般的幻想中,才会暂退一时,给她瞬间的放松和解脱。幻影消失后,黯淡依旧的现实对于她必将是更深重的压抑和不堪。然而,尽管她在反抗意识的支配下经受的精神抑郁、心理斗争是剧烈的、痛苦的,却由于这种抗争仅囿于不自觉的、隐秘的个体内心活动层面,且得不到宣泄、解脱的契机和途径。故日常生活中的她常常是“非常痛苦”。鉴于此,我们说,借项链之前,玛蒂尔德内心里对命运的隐秘对抗只能是消极抗争,是软弱无力和毫无成效的。

当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比所有的女人都美丽”,“所有的男子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从而获得“最甜美的胜利”时,她怎能不“兴奋”、“发狂”和“陶醉”呢 ?她证实了自己丝毫不比那些阔太太们逊色!她理应反抗命运厚此薄彼的不公平安排!以往,她对命运的对抗和挑战因缺乏现实的对象和环境而注定只能是自我折磨。而今,这个难得的舞会无疑是她表现自己、求证自己的理想场所,舞会上云集的名流阔妇们正是她内心深处要比肩和征服的对象。在经历了令人发疯的抑郁和痛苦之后,她怎能不千方百计地抓住、利用这个向命运挑战的契机呢?这正是她借项链的内在心理根源。最后,当她潜在的与命运较量的殷切期待终于付诸实施并成绩骄然,命运的阴霾终于败退时,她怎能不一扫愁容而欣喜若狂呢?

然而,由于玛蒂尔德现阶段对命运的反抗和不屈服仅源于物质和感性生活不满足,反抗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跻身上流社会、与资产阶级的贵夫人们并驾齐驱,“风流动人,到处受欢迎”。所以,她的反抗、斗争只能是低级、肤浅和庸俗的。这是由她的社会阶级和她的性别角色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二、丢失项链后积极、自觉的抗争

如果说丢失项链之前玛蒂尔德对命运的抗争是不自觉的,消极无力的,那么,她丢失项链后为还巨债而劳苦十年,始终不向命运低头,跟磨难持久抗衡并最终胜利的抗争则是自觉、积极和成绩卓著的。这表现在: (一)“她一定要把它还清”。赔项链使夫妇二人倾其所有仍债台高筑。面对令人窒息的债款,不是退缩,逃避,而是“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因此,她一定要把它还清。”即使在厄运、灾难从天而降的危难之际,玛蒂尔德仍忠诚地信赖着朋友,从未怀疑过项链的真实价值,这表明她本性的善良、单纯;她诚实守信,丢了就赔,赔时从未动过造假充真,敷衍了事的狡诈念头。这种钱财事小,礼节信义事大的做法显示了她性格中可贵的侧面。可以说,她善良单纯、重义轻利的性格底色是她能够与命运顽强对垒并最终胜利的深厚根基和保证。(二)“整整还了十年”。为还债,玛蒂尔德如换了一个人。“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她为了一个目标而苦心孤诣,吃苦耐劳,“磨坏了她那玫瑰色的手指甲”,“穿得和一个平常老百姓的女人一样”,“对价钱是百般争论”,“而且难免挨骂”。在此重压下,她“看上去是老了。她变成了劳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从中我们可以推知玛蒂尔德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她那双变得粗糙通红的双手是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搏斗的见证!从年轻漂亮的少妇蜕变成又老又苦的妇人,整整十年间,肉体上、心理上该经受了怎样的忍辱负重呢?面对这难能可贵的要强和坚韧,我们怎能视而不见呢?

也许有人会说,她是被逼无奈呢 !她还能怎么做呢?不是的。作为一个“面庞儿好,风韵也好”的美少妇,在舞会上大显交际才能,连“部长也注意了她”的美人,如果她纯粹是一个爱慕虚荣和浮华的享乐主义者,为了还债不择手段,那她想在当时荒淫糜烂的法国中上层社会捞足还债的钱财绝不是无机可乘。她只要愿意(像《珠宝》中的朗丹夫人那样),她完全不必付出十年辛劳的惨重代价。然而,她“英勇”而毅然地选择了做“苦役”,选择了用辛劳和汗水移开命运设置的拦路大山。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命运,真正现实地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不是异常要强、坚韧和有着强烈责任心的人,怕早就跪倒在命运的无情镇压下求饶了。因此,面对“古怪”和“变化莫测”的命运、时有不测风云和旦夕祸福的生活,玛蒂尔德勇往直前,终于以人的主观能动力量对抗了命运的捉弄,这种对命运的正面斗争是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是充分显示了人的价值和力量的。

三、人物反抗意识的来源和局限

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执着顽强地与命运作斗争的玛蒂尔德形象与她“爱慕虚荣与追逐浮华”的一面并不冲突,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无需过多地批评传统评论和研究中“莫泊桑对这些小市民的贪婪、向上爬、虚荣心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可笑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蔑视嘲笑他们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仰慕” (杨周翰等《欧洲文学史》)等的观点。因为,从小说本身来看,作者对追求浮华和虚名,向往跻身上流社会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讽刺是赫然在目,无需赘述的。传统评论一针见血,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这一点,是正确的,并不算对玛蒂尔德多么大的冤枉。这也正是传统评论能够雄踞多年,玛蒂尔德作为虚荣的典型一直深入人心的合理化原因。因此,一味否定以往见解,大呼为玛蒂尔德“平反昭雪”未免失之偏颇。但或许恰是因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和作者的讽刺太一目了然了,才使传统评论家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视了对小说的深层研读和分析,从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不到玛蒂尔德虚荣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根源和还债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忍不拔、英勇不屈的可贵品质。事实上,作者通过玛蒂尔德形象流露出的对小资产阶级反抗精神的肯定态度,并不是偶然的和牵强附会的。这种肯定、同情和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嘲弄一样,可在作者自身的社会生活经历和创作实践中找到确实可靠的来源和佐证。

莫泊桑出身破落贵族,约有十年的光景一直在海军部任小职员。他亲身参加过普法战争,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放荡淫逸、虚伪无耻等腐朽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其长篇小说大都以上流社会为背景,揭示其丑恶内幕,对资产阶级有产者的道貌岸然、损人利己、冷酷贪婪等丑态予以尖刻的揭露和批判 (《漂亮朋友》《温泉》)。同样,对于小资产阶级受资本主义花花世界的浸染所表现出的许多不良习气,如自私、势利、爱慕虚荣,向往豪华享受的生活等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人士如出一辙的思想和行径,他的鄙夷和鞭挞也是毫不留情的,这类短篇除《项链》外,《珠宝》《骑马》《保护人》等也是出色的例证。另一方面,长期作为小资产阶级中的一员,莫泊桑熟悉中下层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等各个方面,对他们的痛苦和愿望有深入的体悟。因此,他对这个阶层的人物虽不免讽刺和嘲笑,却又对他们的苦难深表怜悯和同情。“小说中饱含憎恨与愤怒的痛苦讥笑,要比幽默大师的欢笑声更为响亮。.莫泊桑像福楼拜一样揭露庸俗习气,并且对备受这种庸俗习气之害者的悲惨孤独处境深深表示同情。”(郭家申译《法国文学简史》)《项链》正是这一相反相成的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典型。

莫泊桑的同情具体体现在他对玛蒂尔德不向坎坷命运妥协,而是顽强持久反抗的充分肯定上。这种强烈的反抗意识不止是玛蒂尔德个人的性格,而是对当时法国整个中下层阶层人民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深刻体悟后的真实展现。法国资产阶级在一八七 o年九月窃得新成立的第三共和国的权利,又于次年五月血洗了巴黎公社。从此,金融资产阶级为扩大资本输出,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操纵政府对内强化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对外加紧殖民主义侵略。然而,压迫越重,反抗越强。七八十年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时代过渡的最后阶段,也是法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崛起的时代。巴黎公社失败时遭受严重摧残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从七十年代后半期就开始复苏;一八八o年法国工人党建立,更把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引向新的高潮。在这风起云涌的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白热化的氛围中,《项链》于一八八四年应运而生。长期处于社会下层的小职员的辛酸经历,使作者自身不可能没有反抗的要求;作为一个对时代风云和芸芸众生有着积极关注和敏锐触角的作家,下层人民的反抗呼声、斗争精神深入作者的意识中,从而在作品中有所反映是自然而然的。正如下文所说,“莫泊桑的民主主义倾向最鲜明不过的表现在他不仅怜悯被压迫者,谴责有产阶级,而且正如我们在《羊脂球》里所看到的,他还力图表现社会下层群众在精神面貌上的优越性。”(郭家申译《法国文学简史》)

然而,虽然生活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激烈斗争的年代,并对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深恶痛绝,频频做出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莫泊桑却又力图超脱于政治之上。他明确表示“不愿把自己同任何政党、宗教、派别和团体拴在一起”。这使他不可能正确认识到劳苦大众真正的矛头所向,认识到他们不幸的深层社会根源在于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根深蒂固的等级差距,从而把玛蒂尔德痛苦和气愤的原因归结为命运安排的不公。这样,玛蒂尔德英勇顽强的反抗也就仅限于对神秘、虚缈的所谓命运的反抗和斗争,而不可能上升到反对意识到的社会制度的高度。事实上,在这里,命运充当了社会制度的替罪羊的角色。但我们又说,尽管莫泊桑笔下下层人物的这种反抗斗争是不彻底的、有局限性的,但他毕竟敏锐深刻地反映出下层人民强烈迫切的内在要求和真实复杂的思想面貌。比之单纯的表现对小资产阶级的讽刺或同情,这种渗透着同情、肯定的讽刺的出场无疑体现出作者艺术技巧的炉火纯青和思想深度的重大提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欣喜的。

那种既看不到玛蒂尔德的反抗意识的可贵性,又看轻作者对主人公的讽刺嘲弄,而仅仅凭项链丢失后作者的几句微不足道的议论,就认定小说“夸大 了偶然事件对人生的影响,无形中宣扬了宿命论思想” (刘念兹等《欧美文学简编》)的观点只能是挂一漏万。最近两年,更有人认为“莫泊桑写作项链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批判谴责金钱万能,以贫富分贵贱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不仅仅是对小资产阶级庸俗虚荣心理的嘲讽,而主要的在于宣扬世间一切贫贱富贵皆天定,天命不可违逆,企图借美貌姿色、灵活脑筋、高雅才干去抗天逆命只能自食苦果,从而劝诫人们要安于现状,知天认命,不要想入非非,抱有任何超越命运安排的奢望。”(宁子红语)这种把整篇小说解读为鼓吹宿命论,把莫泊桑看做除了二脑子宿命论的顽固思想外别无是处的偏见只能是漏洞百出,不堪一击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带有不可知性、偶然性,但这不是宿命论,而是生活的辩证法。作者非但不是劝诫人们要知天认命,不要抱任何超越命运安排的奢望,相反,他对玛蒂尔德的英勇反抗和不甘屈服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

四、讽刺与同情共在的包容性

正是《项链》对讽刺与同情这一对立关系因素的兼容,使小说显示出一种可贵的“包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这是小说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学史表明,具有包容性的“圆形人物”常常是伟大之作不可或缺的要素。不朽的典型阿 q那多层次的、对立统一的性格系统无疑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其多重对立统一的复杂矛盾性格的出场,使读者既感到可笑可鄙,又产生出深重的可怜和哀痛。阿0性格的这种包容性与作者对阿q既“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的复杂感情是有很大关系的。正如徐岱先生所言,“作品能否具有‘包容性',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创作主体本身是否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胸襟气度。”伟大的戏剧家莎±比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他的剧作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胸怀和气度。“有一种感情,只有莎士比亚在舞台上才加以表现,那便是怜悯,一种对受难者并不带有赞赏之意的怜悯,一种对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怜悯,有时甚至是对卑鄙角色的怜悯。”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诗人普希金在把他与莫里哀的名剧《悭吝人》里的主角阿巴恭比较后发现:“莫里哀的悭吝人只是悭吝而已;而莎士比亚的夏洛克却是悭吝、机灵、复仇心重、热爱子女,而且敏锐多智。”这种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包容性使得莎剧比《悭吝人》显出真正的审美力度和大家风采。因此,讽刺和同情非但可以不相互排斥,而且可以如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所指出的:“讽刺并不妨碍同情,正相反,如果分寸掌握得好,讽刺往往也加强了哀戚的一面。”其名作《包法利夫人》正是成功实践这一观点的范例。恰如纳博科夫所说:“福楼拜的小说将讽刺与悲悯相当精妙地融会在一起。”在写作的诸多方面颇得恩师真传的莫泊桑也毫不逊色。短短1篇《项链》中,讽刺越无情,肯定越有力,二者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显露出深刻、丰富、辩证的包容性,折射出作者深沉厚重、悲天悯人的博大襟怀。这正是《项链》一百多年来仍余音绕梁,魅力永驻的深层思想价值所在。

项链教案5

法国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经常的布局构思、深刻的思想内蕴、优美的语言艺术而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鲁迅先生对此文也大加推崇,以为\"短篇小说的写法技巧,当以《项链》为范\"。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法讲这篇课文,要用2-3课时,如果采用点拨教学法,就可以大大缩减时间,且效果很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点拨教学法的倡导者蔡澄清先生在谈到点拨教学法的特点时说:\"点者,点要害;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既点且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又说:\"点,\'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拨,拨难为易,拨疑为悟;既点且拨,片言居要,省时力而收获丰。\"运用点拨法教学,不必面面俱到,只须抓住重难点适时点拨,便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备课时,经过仔细的构想,决定由其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拓展到环境、性格、结构、主题等方面,点要害,拨疑难,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训练其文学鉴赏能力,用一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

一、由心理活动导入

在导入  阶段,我就点明了本课的学习目的,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心理活动的分析上,以确立教学双方的共同突破点。

同学们,《项链》这篇小说说的是法国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由项链引出的一幕人生悲剧。为了参加一次上流社会的舞会,她借了一挂项链,出尽了风头后,又不慎遗失,由此吃了十年的苦。她在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和发现假项链这四个阶段中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这些想法或者说是心理活动与她的人生悲剧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仔细分析这些心理活动,从中找出答案吧。

二、抓心理活动谈环境

我首先让大家阅读前两段,分析其中\"也\"、\"没有什么法子\"、\"只得\"、\"唯一四个词和短语表现了什么。有的同学一下子就产生了一个疑惑:\"也\"字一般用在并列复句的后半分句,可课文为什么第一句话就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呢?问题问得好,说明阅读中出现了疑难,正好可以\"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可我没有立即解答,而是把问题交给了别的同学,鼓励大家思考讨论,大胆发言。教室里有些热闹了,有人说这句话省略了前半分句,是为了迅速直接表现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思想和心理;有人说况且后面还有间接的暗示--美丽动人、丰韵娇媚的姑娘可以\"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从而步入上流社会,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还有人说\"也\"字表明玛蒂尔德同样有这种思想,可由于出身低下,达不到目的,说明这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而不是玛蒂尔德的个别现象。对此我一一加以肯定。思路拨通以后,大家对后面三个问题的回答也放得开了,我则适时或肯定、或纠正,从\"唯一\"的分析中深化了解当时的环境和社会背景。\"没有什么法子\"表明她曾经绞尽脑汁去谋求却没有成功,\"只得\"表明在谋求不得后,虽然不情愿却也只好无可奈何。\"唯一\"则反映了当时这些妇女的可叹可悲的地位:能否跻身上流社会,只取决于良好的出身和优美的资质,而上流社会的男人看重的也只是这一点,至于感情,可以暂且不谈。用葛朗台的话来说:\"人生就是一场交易。\"这里,\"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学生笑)彼此投合,生意兴隆,犹如股市中的\"牛市\",像佛来思节夫人这样的\"绩优股\"\"冲高\"成功,(学生大笑)实际上揭露了当时资产阶级把美丽的女性当作玩物的丑恶现象。一种想法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形成了一种风气,在这种大气候下,玛蒂尔德自然难以跳出这个 圈子,她的命运、性格也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住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何其巨大。这几个问题搞清了,便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体现了点拨教学法独有的优势。

三、抓心理活动剖性格

环境造就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玛蒂尔德对婚后生活满意吗?不,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去佛来思节夫人家回来后\"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的哭好几天\"。这是为什么?我紧接着提出了这个问题。学生又是一番思考,说这是因为她想过上高雅奢华生活的愿望无法实现。那么她如何对待这种痛苦呢?只有用梦想去减轻。我让一个学生读出她的3住4吃2穿戴的一连串想入非非、不能自拔的梦想(即大段的心理活动),以加深印象。等这些铺垫完了,我便提出了一个讨论题:这说明了她是在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吗?大家各抒己见,多数人认为不是的,因为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要有现实基础,要靠劳动去取得,而她只是整日做白日梦,毫无现实基础,又不去劳动创造,只是一种强烈的虚荣心。于是我便水到渠成的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这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样的性格呢?答案不难:说明她的内心怀有强烈的不平,有一种难以压抑、深入骨髓的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板书)

四、抓心理活动串情节,炼主旨

本文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按照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假项链这一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过程分明。由于文前的\"预习提示\"已作揭示,

因此我只简单的板书了一下,然后通过这四个过程中的部分关键的心理活动分析将情节串连起来,并从中提炼出主旨。

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很多,除了旁白外,还有内心独白,用动作或者神态显示,用景物衬托以及梦境或幻觉来表现等几种(板书)。

( 一)借项链。当路瓦栽先生得意洋洋的带回一个\"费了很大气力才弄到手\"的舞会请柬后,玛蒂尔德有哪些神态变化呢?

学生迅速找到了答案。我又用天气预报方式加以比喻,增加趣味:

A.高高兴兴--懊恼--恼怒--流泪

晴    转  多云  到  阴天有时有小雨

B.费了很大力,才抑制住悲痛,擦干两腮,平静

小雨渐止      转阴        到多云

C.郁闷、不安、忧愁

连日阴雨

D.惊喜,高兴,出神好半天,狂热的亲

多云转少云到晴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再问:没借到项链怕\"露穷酸相\",接到项链就\"狂热\",这一心理转变说明了什么?

答:这是她爱慕虚荣主动具体的表现。

(二)失项链。晚会上玛蒂尔德大获成功,四个忘情的\"陶醉\"将她如痴如醉、恍若仙境般的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达到了她人生的巅峰。紧接着我提出了一串容易被忽略恰很重要的问题:她的丈夫呢?(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着了)就他一个人吗?(不,还有三个男宾)他们的妻子呢?(也正舞得快活)那么请大家设想一下,这些男宾和女宾当时各自有怎样的心态呢?又是一番讨论,大致为女宾们都有玛蒂尔德式的心态,都想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满足梦寐以求的虚荣心,结识上流社会的男士,以便进一步往上爬;而男宾们不是舞会的主角,自然受到冷落,又不能抛弃妻子而去,无奈之下只好一睡了之, 任妻子\"攻关\"去了。(笑)我又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爱慕虚荣、追求享乐之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由此深化了主题,体现了作者精妙的构思,看似闲笔,实则神笔。学生们既训练了想象力,又掌握了一些文学鉴赏的技巧。

(三)赔项链。丢了项链以后,之所以没有立即向佛氏说明真相,还是出于虚荣心,爱面子,寄希望能找到项链。可结果令人失望,只好用36000法郎买了一挂项链赔偿。为了一夜的风流、片刻的荣耀,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精神代价。十年后,玛蒂尔德已变成了一个精打细算、粗壮耐劳的平民劳动妇女,而且明显的老了,这正是爱慕虚荣的后果。上述情节用概述的方式一带而过,算是\"画龙\"吧,然后又扣住心理活动提出两个问题算是\"点睛\"吧:(1)她就此彻底告别了爱慕虚荣的思想的吗?学生们很快找到答案:没有,她没事的时候在窗前独自回想当年那个令人倾倒的舞会。(2)结尾时,面对邂逅的佛氏,玛蒂尔德为何\"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学生的回答有一些分歧:A。还项链没被女友发现,感到计策周密,手段高明,而女友粗心大意,所以得意的笑了。B。她爱慕虚荣之心不减当年,所以天真的笑了。C。赔了项链未被发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与信誉;债务又经自己的吃苦耐劳而还清了,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与自豪,所以得意天真的一笑。答案多,说明思维有障碍,问题值得点拨。经过辩论,前两种答案被第三种推翻了,学生之间互相质疑点拨,\"自求而顿悟\",效果颇佳。

(四)假项链。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说出假项链的真相,真是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有三处暗示(学生迅速找出来了)。故事在此戛然而止,在高潮中结束,给读者留下一片很大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们不妨再次展开联想,说说玛蒂尔德听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什么样的想法呢?请快速作1篇简短的口头作文。大家的兴趣又浓了,稍后喊了两个同学,回答得都很好。其中一位说:\"\'这么多年的努力与付出难道就这样一笔勾销,毫无价值了?\'她自鸣得意的笑影刚刚还凝聚在脸上,转眼间就被这晴空霹雳震得杳无踪迹,剧烈的冲击波打得她大脑几近麻木了,\'为什么命令如此捉弄我,让我白受这十年罪呀!要是早知真相,说不定我早就成了阔太太了。\'\"设想合情合理!

五、抓心理活动作总结

最后,我又提出了一个一分钟口头作文题:玛蒂尔德之我见。由小说的心理活动扩展到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对小说进行二度创作,这是文学作品欣赏一种更高层次的活动。这个问题将这节课推向高潮。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回答积极而且思路开阔多样,有批评她的,有说她活该的;有赞赏她能吃苦耐劳、诚实无欺的;有结合环境背景探讨她悲剧根源的;还有联系今天,举例说明要自尊自强自爱,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船之舵,绝不能重蹈玛蒂尔德覆辙的。这节课在热烈的发言声中结束。

这节课,我努力遵循点拨法的规律去上,一是点拨学生的思想,打开他们的思路,多设问题,巧设问题,引导他们深入课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点拨学习疑难,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进行二度创作,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许多时候让同学们互相讨论点拨,教师则灵活机动,相机诱导,适时指点,帮助他们逾越障碍,增加兴趣,充分调动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点拨知识重点和难点,举一隅(心理活动)而反三隅(环境、性格、结构、主题等),并没有面面俱到,轻重不分。四是点拨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观察理解,去阅读分析,去口头作文,学生的活动很多,听、说、读、写几乎都用上了。在最后一个问题中,有学生能结合现实谈感受,就很好。

总之,充分运用点拨教学法,抓住心理活动分析这个牛鼻子,带动其他问题的分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主动性,长文短教,\"片言居要,省时力而收获丰\"(蔡澄清 语),完成了课前的构思。可见,点拨法不愧为一种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

[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59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