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19201

【导言】此例“《草船借箭》课堂实录(精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1

草船借箭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  新课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1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学习课文。

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6、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㈡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㈢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四、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上这4篇《草船借箭》课堂实录是来自于山草香的草船借箭课堂实录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2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①学习第一段。

师生活动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点拨周瑜明知故问;假惺惺说;狡黠地说;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

②思考: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点拨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设计说明: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提高了读的质量。)

(四)小结:

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 二 课 时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②问题:“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件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请同学们运用“读、画、思、议、悟”的五字学习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研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点拨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动声色,并想出只要“三天”就可交箭,而且还遂了周瑜的心愿立下军令状。

因为他算准了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三天后有大雾,他已成竹在胸了。

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知道周瑜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也知道了前面周瑜说的“军中缺箭”是假话,从这一段更能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③问题:周瑜步步紧逼,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但周瑜算到了诸葛亮的主意了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点拨周瑜没有算到诸葛亮的主意,从周瑜与鲁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小结: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不仅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而且也算到了鲁肃忠厚老实,讲义气。

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

①问题:那么在草船借箭过程中他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请大家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读后交流。

出示投影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诸葛亮笑着说的话,想一想他当时已充分估计到哪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听录音,感悟文中描述情境,探究交流。

(设计说明:以开放性的活动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强调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点拨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③问题:听到擂鼓呐喊声,曹操究竟敢不敢派兵。诸葛亮借到了吗?

请同学们随着镜头去感受一下,当年草船借箭的情景。(播放“草船借箭”画面)

学生活动刚才同学们看了草船借箭的情形,再回头看课文8—9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想:你们又学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读后分组讨论,诸葛亮为什么算得这样准?

点拨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真是神机妙算。

④问题:什 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投影显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点拨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设计说明: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发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学必有疑,疑须有问,问才能知”的道理。)

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⑤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3、读议、探究、感悟第四段

①问题:事情的结果怎样?

师生活动齐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②出示投影: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问题:文末一句与开头一句是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诸葛亮神机妙算挫败了周瑜的险恶用心,那么周瑜到底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

从文中已知,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宽宏大量,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请同学们用心揣摩各人心理,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本节课的收获(知道怎样提问题,从哪提问题,如何评价人物)

2、我最想对诸葛亮说……(教育学生想成功就要认真学本领)

3、读《三国演义》试评三国人物(通过学习,会评价人物)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3

《草船借箭》续写

浙江省建德市梅城中心小学六年级⑶班 叶 宁

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周瑜虽然在江边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但事后还是对诸葛亮怀恨在心……

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军师,最近几日对岸赤壁的曹兵老来骚扰我们,使我们损失惨重,究竟有什么办法来对付呢?”“将军大可放心,我愿带兵攻打便是。”诸葛亮说。“你……一个文文静静的军师领兵打仗,别戏弄我吧!”周瑜说。“不信。”诸葛亮说,“那我们来打赌。”周瑜说:“好啊,如果我输了,我这个大将军就让贤,”诸葛亮说:“请您为我准备三千个士兵,三十条船,十门大炮,若不成功,我愿军法处置。”“好!”周瑜下令,“笔墨伺候。”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后,就回去了。周瑜心想:你这个诸葛村夫,这下看你还能玩出什么把戏。

诸葛亮回到军营,鲁肃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他对诸葛亮说:“你啊你,这回又要干什么啊?三千个士兵怎么能与曹操强大的兵力相抗衡呢!”“不是没有可能。”诸葛亮接过话茬说,“我们可以用计……”诸葛亮把计划从头到尾讲给鲁肃听,鲁肃听完,笑着说:“这倒是一条妙计啊!”

第二天清晨,江面上大雾弥漫,三千个士兵全副武装乘三十条船向北岸驶去,离曹营二百米时,诸葛亮下令士兵大声呐喊,杀声震天,对岸曹操的士兵听到喊声,急急忙忙向曹操报告:“诸葛亮带兵杀过来了!”“有多少人?”曹操问。士兵回答:“江面上有雾,看不清。”曹操一听,心想:这个诸葛亮又想骗我放箭。他以为我又会上当受骗吗?曹操传令下去,说:“敌人喊声越响,我们越装作听不见,不要再上当受骗。” 诸葛亮的船离曹军一百米时,诸葛亮站在船头指挥:“炮手准备,开炮。”诸葛亮命令一下。“轰轰轰……”十门大炮一起开火,炮弹在曹营爆炸。曹操的士兵哭爹喊娘的,乱成一团。这时,诸葛亮又下命令:“冲啊──”士兵们拿着长矛长枪,挥着大刀就像下山的猛虎,冲向曹营,见到曹兵就杀。曹军顿时乱了阵脚,抱头鼠窜,四散而逃。周兵放火烧掉了曹军的粮仓,火光冲天。这时,刮起了北风,火势趁着风势向曹营蔓延开来。曹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只好狼狈地逃跑了。可他的大军死的死,伤的伤,剩下不到一万。

诸葛亮站在船上,摇着鹅毛扇,不停的笑着。

这时,太阳出来了,江上雾气也散了,鲁肃按照诸葛亮的吩咐,把周瑜带到北岸来。周瑜见曹操被打败而逃,一阵狂笑,突然口吐鲜血,一头栽倒在地,就不醒人世了。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4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在预习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答案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让学生去找,小组合作着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81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