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小老鼠》4篇
【导言】此例“大班教案《小老鼠》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老鼠》教案【第一篇】
活动目的:
1、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诙谐有趣的特点。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而响亮地朗诵儿歌。
活动准备:
画有台灯的。图片一张,老鼠和猫的贴绒教具或头饰各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老鼠的头饰,引起幼儿学习兴趣。(这是什么?小老鼠有一首好听的儿歌,想听吗?)
2、教师朗诵儿歌《小老鼠》。
3、提问:儿歌里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猫一来,老鼠就“叽哩咕噜滚下来”?
4、出示台灯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台灯,并结合教具演示和讲解儿歌内容。
5、教师操作教具,并带幼儿朗诵儿歌。
6、幼儿轮流在集体面前一边表演一边朗诵儿歌。
7、根据儿歌的内容编一个故事,并相互讲述这个故事。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听儿歌
小老鼠 上灯台
偷吃油 下不来
喵喵喵 猫来了
叽哩咕碌滚下来
大班教案《小老鼠》【第二篇】
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并根据音乐性质和内容创编游戏动作;
2、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准备:
录音机磁带猫的头饰泡泡糖每人一块垃圾桶湿巾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发生活经验
1、老师每人分发一块泡泡糖,请幼儿品尝泡泡糖,并说出他的感觉。
幼儿谈感觉:甜甜的、软软的、很热等;
2、老师引导幼儿感觉泡泡糖的变化,并与幼儿一起玩泡泡糖,体验泡泡糖的变化(象面条、线、蛇等)
3、再次观察泡泡糖,发现泡泡糖变脏。需要扔到垃圾桶里。
二、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情节
1、引出主人公“小老鼠”
师:刚才小朋友把泡泡糖扔到垃圾桶里,可有的人会把泡泡糖口香糖扔到教室里、走廊里、马路上。有一天,一只可爱的小老鼠出来玩,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2、第一次欣赏音乐,幼儿了解小老鼠遇到了一件什么事情。
3、第二次欣赏音乐,进一步熟悉旋律、故事情节和歌词,并说出小老鼠被猫吃掉的。情节和原因。
三、创编音乐游戏动作
分别请幼儿模仿小老鼠尖尖嘴,东张张西望望的样子、踩到泡泡糖的样子、拽的动作,并请幼儿自编泡泡糖粘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引发参与创编的兴趣。
四、师幼共同体验音乐旋律的情节带来的快乐
1、随音乐体验小老鼠遭遇的事情;
2、请幼儿当小老鼠,随音乐做音乐游戏;
3、行为习惯教育,在生活中不乱丢果皮纸屑,保护环境。
大班教案《小老鼠》【第三篇】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四幅不按顺序排列的图片,内容分别是(依次出示图片)“小老鼠看到别人坐船、在船上吃西瓜皮、坐在西瓜船上、发现半块西瓜皮”,这四幅图片让幼儿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任意排列并创造性地讲述,然后续编故事结尾。通过“排”、“讲”、“编”发展孩子的观察、理解、想象、推理、判断及语言表达能力。本课内容生动、活泼、有趣,告诉孩子一个做事情前要考虑好后果,注意安全的道理。
排图讲述是一种创造性的讲述。在小、中班及大班前期已经多次进行过描述性讲述和主题性讲述等语言活动的学习,根据省编教材的安排,中班下学期也已经进行过排图讲述训练,内容是《西瓜船》,到大班,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此基础上运用孩子前期的思维发展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大班进行排图讲述活动,是对幼儿各方面素质发展的巩固和深化,无论从孩子的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还是在智力发展、知识建构方面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活动目标
根据孩子已有的能力实际、知识水平和《纲要》及教材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幼儿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激发幼儿大胆想象、表达的兴趣,以及积极与同伴交流合作的品质。教育孩子做事情前要考虑好结果,注意安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初步的判断、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鼓励幼儿能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排列图片,并完整、连贯地讲述,能根据情节发展创造性地续编故事结尾。
(三)活动重点
孩子对排图讲述较为陌生,根据《纲要》要求和孩子的认知实际,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按自己理解和想象的事件发展顺序,排列并讲述图片内容。
老师要引导孩子理解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发展变化等要素,以此方法来解决重点,既不限制孩子,也教给孩子编故事的方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基础。
(四)活动难点
由于大班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同时在续编故事结尾时又没有直观形象支持,因此需要孩子发挥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和想象、创造能力来完成,所以我确定本课难点是引导幼儿创造性地续编故事结尾。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
(一)教法:
为了有效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环境创设”的教学方法。
排列图片顺序必须在观察的基础上,透彻地理解图片的内容,经过自己的分析判断来完成,所以我采用“观察分析法”;讲述的过程是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需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老师、同伴间的积极交流,充分解放幼儿的大脑和嘴巴,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积极地应答、评价,所以我采用“讨论交流法”和 “环境创设法”; 排图讲述是在幼儿直观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续编故事结尾则要靠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来完成,所以师生间、幼儿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交流是完成这个创造过程的关键,所以续编故事结尾也需要“讨论交流”的方法来完成。
对于活动中生成的课程,老师要提取精华,对有教育价值的抓住时机,进行教育。
(二)学法:
《大纲》里说:“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幼儿语言的发展在于使每一个幼儿都有“说”的机会,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吸引幼儿在体验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所以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兴趣导学法”,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全体活动——全面活动——全程活动——主动活动”,提高学习能力。
活动准备是:大图片四幅、每人一套小图片、拼图板、实物投影仪、手绢小老鼠等。
之所以选择图片教具,是因为图片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进行排列。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师生的双边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幼儿学习知识的“过程化、经验化及主动性建构”,通过孩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解决问题。老师做到讲得“少”一点,“引” 得巧一点,让孩子学得“精”一点,“活”一点,领悟得“深”一点,“透”一点。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利用互动游戏《捉老鼠》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分钟)
导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1、创设环境,作好准备:课前先在教室地上藏好几只手绢小老鼠,将四张大图片分别放在教室的四张桌子上。
2、进行游戏,激发兴趣:活动一开始,出示手绢老鼠说:“这是什么?小老鼠怎么跑了?”然后和幼儿一起寻找,“这里一只,这里一只,还有一只跑到哪里去了呢?快坐下,到你的桌子上找一找。”小朋友自由选择,分成4组,坐下观察各自桌上的大图片。
设计此环节的依据在于:由游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幼儿,引起孩子的有意注意,并且巧妙而迅速地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观察图片中去。
第二环节:
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启发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排图并讲述(18分钟)
步骤一(8分钟):
观察分析,理解各自桌上的图片内容老师的过渡语是:“仔细看一看自己桌上的图片,互相讲一讲,图片上有什么?小老鼠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在干什么?”
先进行小组观察、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在小组内互相商量、交流,共同讲述图片内容。
再进行个体与集体间的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给大家讲一讲本组图片的内容。各组代表讲时,老师把四幅图片任意贴在黑板上。
最后是师生交流活动:老师进一步引导幼儿理解图片内容:“小老鼠看别人划船心里也想划,用了一个什么词?” “哪一幅最能表现小老鼠贪吃?”在引导观察“坐在西瓜船里”那幅图片时,提问 “小老鼠会觉得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他会说些什么?”等等,引导细致入微地观察小老鼠的表情、嘴巴、胡子、手势等,并积极地描述,最后,将小老鼠的情绪、表情、动作、语言等特征统合起来,大胆模仿说:“哈哈,我真开心!”“我真愉快!”等等,在孩子感到疲劳时,再一次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体验到小老鼠愉快的情感,满足了孩子好动、好模仿的天性。
设计此步骤的目的是:
1、充分观察、理解图片内容,为下面的排图讲述奠定了基础。
2、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和交流合作的品质。
3、丰富词汇:羡慕、神气
4、点燃了幼儿进一步思维的火花,使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跳一跳、够得着”,充分体现老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作用。
步骤二(8分钟):
讨论交流,自主排图,进行讲述每位幼儿一套图片,引导他们观察与思考图片内容并讲述,这是幼儿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引导孩子明确:图片排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的顺序不是唯一的,不同的顺序有不同的情节发展,意味着一个不同的故事,要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每一幅图片都试试作为第一幅来排,看看有几种排法。通过教材进一步分析,我发现多种排法,如:
一种排法是:小老鼠看见别人划船很羡慕——发现西瓜皮——坐上西瓜船——啃西瓜皮。
另一种排法是:小老鼠先看见西瓜皮——高兴地坐在西瓜船上——啃破西瓜皮,瓜皮船沉入水中——被划船的人救起送到岸上后,小老鼠跟他们说:“再见”。
再一种排法是:小老鼠坐在西瓜船上很开心——啃瓜皮船沉入水中——被划船的人救起送到岸上,说再见——又发现半个西瓜皮。
还有一种排法是:小老鼠啃破瓜皮船,瓜皮船沉入水中——跟救他的人说再见——又找到半个西瓜皮——高兴地坐在瓜皮船上。等等。
老师的过渡语是:“把这四幅图片排列起来,就是讲了一个《贪吃的小老鼠》的故事,请小朋友看一看你桌上的小图片,排一排,看谁的排法和大家不一样,编故事时要注意说清楚故事里有谁、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等,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你小组的小朋友听。”
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排列图片,排出不同的顺序,讲出情节不同的故事,并讲给小组的小朋友听。尽可能让幼儿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教师要注意个别差异,注意启发引导个别幼儿理解、讲述,做到心中有数,宏观调控。
教师在观察、倾听孩子讲述的基础上,选择不同排列方式的、有进步的、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在全体面前讲述,组织个体与集体的交流,起到借鉴、共享的作用。
教师在倾听孩子讲述的基础上,选择孩子没有想到的一种情节发展顺序讲给幼儿听,从而巧妙而科学有效地提供范例讲述,以便开阔孩子的思路,同时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设计此步骤的目的是:
1、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孩子,体现了正确的幼儿观、知识观。也改变了以往那种一个范例讲到底的传统示范方法,科学的范例提供真正起到了启迪幼儿思维的作用。
2、让幼儿透彻地理解了教材内容,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学习。
3、幼儿在玩图片、说图片的过程中,感到生动、活泼、有趣,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解决本课重点的同时让孩子掌握了学习的正确方法。
第三环节:
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性地续编故事结尾,并完整、连贯地讲述故事。(10分钟)
要使幼儿明确:不同的排列方式,有不同的结尾;每一种排列方式也可以编成多种有趣的结尾。要让幼儿大胆想象,合作交流,将思维拓展开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编出合理的故事情节。
老师的过渡语是:“我们讲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小老鼠后来怎么样了?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讲给你小组的小朋友听。”
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首先提出问题,但不急于让幼儿回答,而是留给孩子充分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将零散的生活经验、思维灵感系统化。在幼儿合作研究的同时,老师参与到孩子中,支持、鼓励孩子的各种想法,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引导沉默的孩子说话,鼓励人人动口,参与讨论,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他们动脑筋、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去编出不同的故事结尾,如:“由于小老鼠贪吃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小鸟、小鱼、小朋友是怎么做的?”等。对幼儿创编的不同结尾类型作到心中有数。
再组织个体与集体交流: 请编出不同类型的、有代表性的幼儿向全体幼儿展示讲述,大家借鉴、分享创造成果。
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小老鼠为什么会掉进河里?”“你想对小老鼠说些什么?” 体会“贪吃”的意思,教育孩子做事情前要考虑好后果,不能像小老鼠那样,要注意安全。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
1、在生生、师生间充分的互动中,通过互相交流和启发性语言的运用,引导幼儿续编多种多样的故事结尾,解决本课难点。
2、为每一个幼儿提供讨论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全面完成本课教育目标。
第四环节:创设环境,延伸活动
1、把图片放在语言活动区内,以备幼儿继续观察、讲述。
2、准备画纸、画笔,让幼儿将续编的故事结尾画下来,和原来的四幅图片装订成册,进行完整讲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
1、是为了继续扩展本课的外延,因为下课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进一步探索的开始。
2、创设发展语言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有充分的观察、讲述的时间和机会。
3、用各种形式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四、教学特色
1、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多角度体现了《纲要》的精神。
2、注意将老师的“教”转为孩子的“学”,将培养孩子的能力贯穿活动始末。
3、课上课下相结合,充分利用集体教学和语言环境创设两种形式,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幼儿创造理解和表达的时间和机会。
4、让孩子学会研究性学习,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小老鼠》教案【第四篇】
一群淘气的小老鼠在家和妈妈捉迷藏。
妈妈找呀找,看见一只小老鼠躲在桌子底下,一只小老鼠躲在抽屉里面,一只小老鼠躲在花盆旁边,还有一只小老鼠躲在床下面。
妈妈说:"我的宝宝真调皮。"
一、活动目标:
1、能较细致的观察图片,学习正确运用方位词“上面、下面、里面、旁边”。
2、学说短句“小老鼠躲在(上面)”、“我躲在(上面)”
3、愿意在集体面前大声地说话,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木偶、小老鼠胸饰、场景设置
三、活动过程:
1、出示木偶,引出故事。
“我是老鼠妈妈,我有一群调皮的老鼠宝宝,它们总爱和我捉迷藏。今天我出门去买东西,回到家发现宝宝们又躲起来了。我找了半天,还是有很多宝宝没找到,真着急呀!小朋友,你们能不能帮我把小老鼠们找出来呀?”
2、幼儿观察和讲述画面内容。
(1)引导幼儿讲述画面内容。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小老鼠都躲在哪里呢?
引导幼儿找到隐藏在画面中的小老鼠并学习正确运用方位词“上面、下面、里面、旁边”。学说短句“小老鼠躲在(上面)”。
(2)跟随图片练习完整的讲述。
3、游戏:捉迷藏
(1)在场景中找出小老鼠标志,并练习正确运用方位词。
(2)幼儿扮小老鼠躲在场景中的不同地方,老师扮老鼠妈妈在场景中找小老鼠。找到后,小老鼠说出“我躲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幼儿能较细致地观察图片,并用语言描述图片的主要内容。会用方位词“上”“下”“里”“旁”,用短句“小老鼠躲在地方”。《指南》中提出: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基于游戏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所以整个活动我都以游戏为主体,加以引导性语言的提问,如活动一开始以小老鼠和小朋友玩捉迷藏游戏导入,让孩子找找图片中小老鼠躲在哪里。孩子的视觉很灵敏,一下子把躲着的。老鼠找了出来。孩子们纷纷七嘴八舌,抢着说,帮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中获得新知。整个活动由于基于幼儿的兴趣开展,因而自始至终幼儿都在主动参与,最后玩“找老鼠”的游戏,孩子们玩得十分带劲,活动结束了还意犹未尽呢!但是活动中由于小班孩子控制能力差,游戏的兴奋也给活动带来了干扰。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没有呵斥孩子,而是轻轻地说:“太吵了,一个一个说,不然小老鼠会被吓走的。”孩子们顿时安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