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小石潭记【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349

【导言】此例“小石潭记【通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

2、欣赏体会自然贴切、生动逼真的描写性语言。

教学重难点

描写的真实、有序、情景交融、及用语特点。

教学思路

1、课前预习,疏通文意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当引导,读、悟、析、练、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描摹祖国的山山水水,抒发胸中之情,请同学们回忆,我们都学过哪些这样的文章呢?

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抒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今天我们再学习1篇这样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欣赏过程

1、明确教学目标:

⑴学习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

⑵欣赏体会自然贴切、生动逼真的描写性语言。

2、介绍有关情况:

指名同学参考注释⑴简单介绍柳宗元。

明确:

柳宗元因参加的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多写山水游记。

来抒写自己有才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

3、先放录像,边欣赏画面边听读课文,声画结合,整体感知:

后出示教学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及解释情况。

隔簧竹、轻冽、为坻、怡然不动、往来翕忽

4、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指明同学浅译文章。(意通即可)

5、齐读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发现的小石潭?

明确:先“闻声”后“见潭”。

本文写景可谓精巧神妙,细致入微。作者在发现小石潭后首先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板书:景物)

明确:水、石、树蔓(板书)。

作者通过描写“水、石、树蔓”,把小石潭的`概貌展示给读者。(板书:概貌)作者在描写具体事物时又抓住了哪些特点呢?

明确:清冽;奇形怪状、奇特;美。(板书)

作者在这一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

明确:鱼的姿态(板书)。

具体说出鱼的两种姿态:

明确:若空游无所依;怡然不动,影布石上(板书)。

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明确:因为“水、石、树蔓”在远处都可以看见,而只有到近处才可以发现鱼。

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想表达什么?

明确:衬托潭水之清。

作者想写潭水之清,并没有正面描写,而是荡开一笔,描写了日光和鱼影,来衬托潭水之清,以实写虚,描摹景物非常真切,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要学习这种写法。

6、齐读第三自然段:

站在小石潭边上向远处望,看到了什么?

明确:溪水如“斗折蛇行”;岸势如“犬牙差互”。(板书)

7、齐读第四自然段:

坐在小石潭的岸上,放眼四下望去,发现小石潭的四周是怎样的环境呢?(板书:环境)

明确: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寒悄怆。(板书)

小石潭的景色优美,画面清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描摹景物的呢?同桌同学可讨论。(板书:序)

明确: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即:远──近──远(板书)

8、文中描写的小石潭美吗?美在哪里?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环境心情会怎样?为什么读之则有身临其境之感?用系统的语言总结。

明确:如鸣佩环的水声;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清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批拂;潭中鱼若空游无所依;其影布石上等。(也可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写景时抓住了特征,描绘传神。(板书)

作者领我们观赏的小石潭的意境非常美,不只表现在“水底石清”上,还有:未见其形,先闻其“如鸣佩环”的水声;“清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批拂”的优雅环境;以及“俶尓远逝,往来翕忽,与游人相乐”的鱼群,正所谓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一个秀美奇特的水潭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9、面对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而作者此时的感情如何呢?同桌同学讨论后回答:

明确:寂寞、凄凉(板书)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感觉呢?

明确:作者被贬永州,政治上不得意,事业上不能有所作为。

作者被贬永州,仕途失意,虽然与如此美妙的山水为伴,却描绘了一派凄怆、幽凉的气氛,含蓄的表达了作者被压抑、不能有所作为及对当权者的愤懑之情。(板书:愤懑)

同学们在朗读时注意体会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板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0、本文虽是描写,但语言简练,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言,并说明理由(同桌同学可讨论)回答要有意境,教师可启发。

例:

“水尤清冽”形象的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

“蒙络摇缀、参差批拂”状清树翠蔓的风姿。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描绘溪流的曲折幽深。

“影布石上……往来翕忽”动静结合描绘了鱼态,活灵活现。

“犬牙差互”形象的写出了岸的高低曲折。

大量四字格词语的运用,都是写景如画之笔,无不惟妙惟肖,形神必现。作者行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

明确:

比喻:“如鸣佩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排比:“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拟人:“似与游人相乐”

11、小石潭的景色很美,你最欣赏哪一点呢?选取一点展开想象,口头进行描绘,要求想象合理。

教师先作范例,后给三分钟准备时间,指三名同学描述。范例如下:

站在潭边向远处看,远山淡淡的,象是谁用水墨在天边勾勒上那么几笔,晨曦给山峰披上了一件金色的纱衣,使它更加秀美,山间有一道泉水潺潺的流着,唱着一支动人的歌,又像是给大自然述说着一个迷人的故事。

小 石 潭 记【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4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1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怆(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1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_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及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创造历史的观点。     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熟悉虚词“以”的基本用法。

(2)能够有感情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准确翻译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4)想象作者描绘景色,理解作者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学,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把握作者视角和心情的转变。

(3)小组探究,体会融情与景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悲凉的心境。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去游览山水名胜,大家有过什么特别的感受吗?引入本文。

教师范读课文。

(背景见附后)

预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译课文;自学疑难生字。

课堂交流:提示生字,介绍背景。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师学友合作,通译全文,识别重难点,做好讲解准备。

学生讲解,教师适时指导。

1、学生分小组翻译课文,将重点单字整理出来,疑难问题商讨解决。

2、小组汇报:学友讲解翻译,师友做重点提示。

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课堂练习,分层提高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使用

西、乐、斗折蛇行、犬牙、

二、结合课后第三题,梳理中“以”的不同用法。

三、解读重点句子

全石以为底、蒙络摇缀、凄神寒骨、

四、文中哪处景色写得好,说说自己的看法。

1、学生口答,纠错。

2、整理笔记,识记文言文中“以”字的常见用法。

3、师友互查重点句子翻译。

4、寻找表达有特点的句子,赏析、交流。

深化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特别表达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4、课堂小结

读了这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表达。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重点字词。

巩固基础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整理出来。

2、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由景色作者想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小结:小石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们是否还会产生作者的感受?

学生表达交流。

4、拓展提高

假设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为游客介绍小石潭景区呢,写一段导游词,看看谁说的'更吸引人。

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板书

景 发现竹林—寻找石潭—寻觅潭源—坐潭上—记之而去 由

小石潭记

情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不可知——凄神寒骨 心

绿竹、清潭、游鱼、溪流 远在深山无人赏识

仕途受挫,故交远离,寄情山水,以解愤懑

四、反思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8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8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第四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3、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和描写角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文言游记《小石潭记》。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大家还记得吗?那么,他笔下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山西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称“柳河东”。他生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著名的寓言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蝜蝂传》等;传记散文如《捕蛇者说》;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

2、写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记》之一。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变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为了排遣郁闷,他搜奇览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8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4篇,原文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篁竹(huáng) 佩环(pèi) 清冽(liè)

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

佁然(yǐ)幽邃(suì)俶尔远逝(chù)

往来翕忽(xī)犬牙差互(cī)

4、理解加点词义。

水尤清冽:寒冷。

皆若空游无所依:依托。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

5、阅读课文,注意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全石以为底 (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2)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成为)

(3)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依据游记线索,给文章划分段落。

明确:第一段:写潭,写树。

第二段:写水,写鱼。

第三段:写源头,写岸势。

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

第五段:缀述了同游者,属游记的一般格式。

2、读完本文,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明确: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二)理顺序

通读全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本文按游览顺序来描写景物。先点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看见竹林,听到水声,便“伐竹取道”,见到小石潭。接着写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状的特点来描绘,着重写石。再接着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鱼和水,动静结合,写近处所见。然后写溪流水源,写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的气氛,借景写情,抒发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

(三)理角度

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绘,你能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吗?

明确:绘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绘色: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绘形: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绘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绘神: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潭石——异彩纷呈

潭水——声悦水澈

潭源——曲折、多姿、神秘

潭境——清幽凄凉

五、课外拓展

课文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示例:“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重点)

2、理解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重点)

3、理解行文的照应和语言的乐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二、自主预习

1、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2、阅读了这篇游记之后,你认为小石潭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明确:潭石奇、潭水奇、潭源奇、潭境奇。

三、合作探究

(一)写作手法探究

1、点面结合手法

作者写潭石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你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明确:“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由面到点,有序地体现了作者的感知。

2、动静结合手法

作者写游鱼的时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你知道是如何运用的吗?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行文照应

课文行文的照应,既使全文结构紧凑,又令景物特征鲜明。行文照应有行踪来去的照应、方位上下的照应、景物分合的照应、环境明暗的照应,你能找出来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照应吗?

明确:①行踪来去的照应: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是来,“乃记之而去”是去。

②方位上下的照应:如“下见小潭”间接表明作者位置在潭之上,“坐潭上”则直接表明作者的位置,一“下”一“上”,反复交代观赏的视角,暗示潭的范围之小。

③景物分合的照应:如“青树翠蔓……参差披拂”是分写树,“四面竹树环合”是合写竹树。

④环境明暗的照应:如:“隔篁竹,闻水声”为暗,“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为明。

4、虚实相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方法,你能说说哪是虚,哪是实吗?

明确:表面纯粹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历历在目,则水澄澈透明,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二)语言探究

课文语言自由灵活,读来“如鸣佩环”,极富音乐的美感,这种乐感的形成源于句子的整散相糅,长短交错,试分析下面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是整齐的三字句,后接散句“如鸣佩环”,时整时散,整散相糅。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明确:“坐潭上”是短句,“四面竹树环合”是长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连续的四字句,匀称而不呆板,节奏明快而又富于变化,读起来起伏变化,流畅婉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赏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思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

五、课外拓展

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请试着写出一首,并进行简单地赏析。

示例: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3.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4.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

二、资料助读

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永州。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4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记”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扫清字词障碍

1.听老师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字音与停顿。给加点字注音。

清冽(liè)坻(chí)嵁(kān)佁(yǐ)俶(chù)

翕忽(xī)差互(cī)寂寥(liáo)悄怆(chuànɡ)幽邃(suì)

2.学生根据工具书、课本注释,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质疑交流。

(1)将自主学习到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组长负责本小组同学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做好记号提出质疑。

(2)集体质疑,同学互助,教师点拨、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3)师生合作翻译课文。

四、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课堂检测

1.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卷石底以出(表承接,“而”)以其境过清(连词,因为)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为坻(动词,“成为”)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令人悲哀了。

3.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表示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表示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

(1)闻水声,如鸣珮环。(是)

(2)皆若空游无所依。(是)

(3)似与游者相乐。(不是)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朗读课文,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晰。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引导学生用精练的短语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三、走进课文,品读美点

问题探讨: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分享吗?

示例: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既是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2.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隔篁竹,闻水声”,用“如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兴趣,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里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第3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背课文。

2.作者在文中有哪几种感情?

乐、忧。

二、资料助读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1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三、品味《小石潭记》,与柳宗元对话

1.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找出“乐”的句子)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2.深入探究,走近柳宗元。“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作者是被贬官到永州,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3.两组同学进行朗读品味。(一组同学读乐的片段,一组同学读忧的片段)

4.与柳宗元对话,进一步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为题与柳宗元对话,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

学生分组讨论与柳宗元对话可以说些什么,怎样说才是心灵上的交流。每组选代表当堂口头作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给予引导鼓励。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让学生补充)

2.柳宗元怀才不遇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那么还有哪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

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2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