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关于留学生活文章(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56390

【导言】此例“关于留学生活文章(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关于留学生活文章1

我也会一个人静静欣赏落日晚霞,晚上会探出窗户遥望浩瀚无垠的星空甚至忘记了自己只是孤身前来。俨然只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过了些日子渐渐按捺不住了,出生牛犊不怕虎凭着一股激情就拿起电话四处求职……忘记了自己只是初来日本,国土风情不知一二,更重要的是语言根本无法沟通结果可想而知无数次被拒,渐渐了失望多了也就散失了原有的自信,迷失了方向!每天无所事事,甚至在心中开始怀疑当初作出来日本的觉得是否正确慢慢产生了悔意!

的确不可否认上帝是公平的,在事业上不如意但是在学校真是其乐融融,学校有各国的留学学子许多都同我一样都是只身前往,大家都很友善老师也对我们疼爱有加身在其中仿佛溶于一个大家庭很温馨。

也正是因为这一剂良药让我失落的心有了些许安慰渐渐恢复了开朗。渐渐生活开始了好转,开始有了工作。有些人说我来日本运气不错,是的,只身在国外机遇及自己本身能力几乎是成正比的。现在的工作真就由于机遇吧才让当初日语不怎么样的我得到了。在那学会了好多,例如做人,做事,学会了如何做果盘如今慢慢开始上手了一切都开始,渐渐好转了慢慢开始迈上正轨了。

当初在国内常常听曾留学于日本老师说在日本买东西都会花上很长时间折算成人民币再决定是否买;经常都会由于打工过度劳累常常在电车上睡过头坐过站。当时听完只是和大伙狂笑,觉得只是个笑话!而现在都已经亲身体验过了,真的觉得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日本的物价相对于中国来说超贵。我们进了超市,看着商品的标价下意识地把价格折合成人民币,原本伸出去的手一下子又缩回来了,“好贵啊!经常都会惹得旁边当地人怪异的眼光自己也会情不自禁的羞涩一笑!日本这个节奏快的可怕的国家,你可以深刻的体会到社会的现实,体会到适者生存的道理。无论在超市,在街道特别是电车站内你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个人的步伐,就连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脚步都是那么的飞快。日本是个很注重礼节的国家,每个人都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但是在电车内却呈现不同的景象大家一旦上了电车就立刻处于睡眠状态,经常到站时都能发现好些人耷拉着脑袋面露羞愧,此时一定是坐过站了。(当然我也不例外)每个人白天上班都是全身心的去投入真能称得上一丝不苟,也正由于正点所以才有了电车里的景象。

真的很庆幸选择了来留学这条道路,在这流下了许多艰辛的汗水,但同时也体验到人间的温情,留下了许多感动!有一起上班常常教我日本礼仪的日本大叔,有经常关心我日常生活的老师,有因为冬天天气寒冷怕我冻着为我准备好棉被的好心料理店长,有会半夜会去看我怕我冻着脱下自己羽绒服为我披上的厨师师傅,有会因为我没空做午饭为我送便当的好心同学,有熬好汤会趁热为我送来的同事。这个冬天很冷,但是拥有这些感动让这个冬天的我不再感觉寒冷孤单。真的好谢谢大家。

在这丰富多彩中我开始学会了长大,多年前无知的自己,老是和父母争执,不顾他们的感受一直强调着自我,如今海外一个人的我真的认识到了亲情的伟大、无私。亲情在人生中占据这最重要的位置,这是金钱,权利,任何一切都无法取代的。感谢为我作出一切牺牲大半辈子为我苦苦辛劳的父母,更感谢你们让我踏上留学之路,在这的大多数留学生想家想父母,但是不懂得如何能确切表达。即便在国外学了许多语言,却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里面的分量,心里明白,也想说,却说不出来。想家的感觉很美,就像圆月的深夜,想要沉浸在这个美丽中,却有冷风时时提醒自己,这是外国的月亮。家,对我们来说,是藏在心里最暖的一个寄托,不敢打开这个盒子,一旦打开,眼泪就会有流下来。然而大多数的人都明白,外国不需要我们的眼泪,只需要我们汗水。亲情也自然就成了一个被禁忌的话题,成了扭着心头的痛。

虽然这条路真的很长也很苦但这是一个回忆,也是一笔财富。有酸,有甜,有苦,有涩,有欢声笑语,有悲伤惆怅。人生的丰富多采,就这样陪我度过了。坦然享受这过程的酸甜与苦辣像许多人一样,许多东西失去便不会再有,像一粒沙子一样沉没在大海里,永远不会再浮起。失而复得的记忆深处或许潜藏着难以言说难以忘却的生命轨迹,像一段破碎的情感,即使回来,也未必是曾经的模样。白色的季节我恍然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在于自己不管面对在大困难也能能沉着冷静面对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生命的真谛在于自己能坦然享受这过程的酸甜与苦辣。

在这我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认可!

我们在国外,努力过,成功过,相信过,期望过,欣慰过,失败过,猜疑过,伤心过,失望过,愤怒过,高兴过,糊涂过,领悟过,张扬过,虚伪过,坦诚过,兴奋过,平淡过,堕落过,发奋过,认真过,马虎过,悲哀过,同情过,怜悯过,无奈过,争取过,承受过,美丽过,丑陋过,施舍过,得到过,想念过,忘记过,珍惜过,遗失过,挣扎过,痛苦过,精明过,疯狂过,傻过,哭过,笑过,忧过,愁过,真心恨过,更真心悔过。有血有肉的我们在国外坚强的奋斗着。背井离乡留学海外,我们不孤单,这场景不凄凉,因为有一天我们必将凯旋而归!

所以,我们有资格说。我们骄傲,我们不是温室宝宝,因为我们在国外,这份坚强无与伦比!

于20xx年07月03日12时50分踏入一个陌生的国土,我的人生梦想也于这一刻开始扬帆起航……

第一次踏出国门走入一个陌生的国境,现在回想起当初自己故作坚强拒绝家里的送别独自一个人背着沉重的行李走进机场的情形;回想起当初的倔强,心中黯然浮起些许伤感。但是现在并不后悔当初的举动,正是由于当初的决定才会使如今的自己逐渐由当初一个幼稚到成熟的蜕变。初来日本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一切都充满好奇!天天像个孩子一样无忧无虑,欣赏着比中国蓝的天,类似中国庙一样别具特色的房子。站在床头遥望着那被云团团围绕神秘的富士山。

关于留学生活文章2

无论是伦敦那样的大城市,还是在卡迪夫、布里斯托、巴斯等等中小城市,你在大街上,小巷旁,经常可以看到某个教堂周围,环绕着大大小小的墓地,里面不规则地放置着石棺和石碑。有的石棺埋在半地下,头上竖着一块石碑,周围是森森的青草;也有很多石棺就像架上雕塑,是整体地架在地面上的。现实中的英国人,简直可以说他们是伴着坟墓在睡觉这在中国绝对是不可以的。中国的墓地远远避开活人的生活区域,为了逝者的安宁,更是为了生者的心安。

英国的草地实在是太漂亮了,满山、满坡、满城市、满街道、满家门口,在在都是,随处都有,像翡翠的绿毯,毛茸茸地铺展在人们眼前,养眼,养心,藻雪精神。起初,我从不踩踏一根绿草,唯恐把它们踩疼。可是后来惊奇地看到,哪儿都有英国人在草地上坐、卧、躺、跪、走路、打球、追逐、聚餐,就差没把汽车开到草地上了!

英国人的一大享受就是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大中小学校的很多课堂也经常搬到草地上去授课,这也许源于英国的阳光太珍贵了。

英伦三岛的夏天,在街上走,你就看吧,有穿吊带背心的、T恤衫的、毛衣的、夹克的、风衣的、棉袄的乃至羽绒服的,五花八门,各行其是。英国的气温也真是鬼鬼怪怪的:你在太阳底下,能被晒得冒油,可是一片云彩飞来遮蔽了阳光,你又在冷风的吹拂下直打哆嗦。还有,每天和每天的气温也相差甚远,有时候你看着大太阳明媚,也许就非常冷;有时候浓云蔽日的,兼有四五级大风把树叶吹得“嗷嗷”吼叫,可也许又非常的热。

英国居民的住房基本都是两三层的哥特式小洋楼,有的独栋,有的联排,有的装饰着精美的洛可可纹饰,有的门前还有雕塑。无论是百年老屋还是几十年的新房子,均保存、维护得很好。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所有窗户全不装纱窗,这样,经常苍蝇就飞进来暖和暖和或者凉快凉快。屋子里的苍蝇吵得人心烦意乱,起身轰,它们倒也不在乎,反正窗户大敞,怎么进来的再怎么出去就是了。

无论是厨房还是卫生间,英国的水龙头都是两个,冷热水分开,没有混水阀。而且,凉水特凉,扎手;热水特热,烫人,用起来还得两边一起拧。想来大概是英国太传统、太古老了?习惯墨守,白白辜负了现代科技的滋润。

关于留学生活文章3

和上一代刚来大温哥华地区的大学留学生一样,如今的中学留学生眼神里也会流露出困惑迷茫的神色,可有一点与前辈截然不同——他们根本不用为生计担忧。

近几年,中国大陆投资移民不断涌入加拿大,特别是温哥华。当地人潜意识里已将新移民和 “有钱人”画上了等号,受此影响,当地学校也不自觉地把小留学生列入 “富人榜”。

小留学生的“经济实力”却是有目共睹的。尽管如此,他们中许多人却觉得“自己穷得只剩下钱”:这些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过早地离开家,远赴重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即使口袋里揣满了钱,也填补不了他们内心的孤独感。本是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纪,眼下在一个人地两生的环境中,连个说说心里话的人都难找到,那种孤寂无助的感觉无疑是种煎熬,同伴是他们此刻最渴望和需要的。

可寄宿家庭通常不喜欢自己的生活被陌生人打扰,所以把同学带回家基本行不通,于是,大街上便多出很多成群结伴的小留学生的身影。在我们居住的小城市里,最常见到他们的地方便是麦当劳和图书馆: 以学习为名义在图书馆里聚一聚,等肚子饿了就去附近的麦当劳填填肚子。其实,有时“学习”和“用餐”只不过是他们聚集的借口,抱团取暖、消除“孤独感”恐怕才是主要目的,据说花钱也是他们中很多人排除心理压力的一大法宝。

寄宿家庭毕竟不是真的家,不能要啥就有啥,而大部分小留学生在国内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对寄宿家庭提供的基本生活条件也不满足,因此往往选择用口袋里父母给的钱“加餐”。北美的习惯,一般家庭一周大采购一次,吃的用的一车拉回家,若没有车,购物的数量就很受限制,因此我们居住的城市里,步行购物的原本只有一些老人。如今,街头又多了这些热衷步行购物且想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候买的华人少年。

他们出手大方,不仅因为家境富裕,更因为家长“人不能到,钱总能到”, 不愿委屈了孩子。可以说,中国家长为了孩子什么都愿意做的传统,在小留学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一个小留学生没有申请到华人多的学校,要上白人多的学校,可学区内又找不到人接收她。她父亲就找到自己的发小。这位发小人在中国,上大学的女儿、刚满两岁的儿子和太太在多伦多。为了帮朋友忙,他决定把女儿留在多伦多上学,让太太带儿子搬来温哥华,专门租了套公寓套房照顾这个留学生。他们这趟搬家可谓大动干戈,但得到的回报也相当可观,母子俩的住房和生活费都由那个留学生家里承担。算起来这个留学生一个月要花掉家里一万五到两万元人民币。万幸那孩子很懂事,至少知道要好好学习。

父母不惜代价送子女出国受教育,本是望子成才,如果孩子懂事,肯用功学习倒也值得。但有些孩子在国外心安理得地烧家长的钱,耽误学业,浪费青春,还学得一身坏毛病,并非每个人都能适应海外独立生活环境。

关于留学生活文章4

我来加拿大已经半年了,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中,我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初到加国上学时,英语是最让我烦恼的事情,听不行,看不行,说更不行,别说交外国朋友了,我想都没想过。第一天去上ESL(初级英语班)时,坐在我前面的一个外国男生总是回过头来问我借橡皮。那个男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可爱:金黄色的头发,碧绿色的大眼睛,长长的眼睫毛,和白白的皮肤,于是,我便将橡皮借给了他。可谁知,人不可貌相,他虽然长得可爱,心却不怎么样,借了我的橡皮后死活不还,我很生气,追着他满教室地跑,这才把橡皮要了回来。接下来的时间里,我问了他的名字,他叫Max,和我最喜欢的明星的英文名一样,这让我对他的印象大好,和他做了朋友,他成了我来到加拿大后交到的第一个外国朋友。

我们年级有不少中国女生,我们的关系很好,总是凑在一起聊天,一起吃午餐。有个和我家住得很近的同学,我们会每天早上一起去学校,每天放学一起回家,最让人兴奋的是,她和我喜欢同一位明星!

加拿大是个雪的世界,这可让一群调皮的男生高兴地不得了,其中包括Max。一天下午放学,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回家,不知什么时候,一个雪球朝我打过来,落在了我的头上。顿时,一阵笑声划破天际,我愤怒地往笑声的源头瞪去,看到了正得意忘形的罪魁祸首-Max。我握握拳头,并没有还击,因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嘛!第二天放学,我准备拉上和我一道回家的Pamela去“复仇”,但她说她今天没空,我只得自己一个人去。本来以为只有Max一个人和我打雪仗,却没想到,今天他的伙伴格外多-4个男生!其中一个男生因为和我是一个班的,没好意思和他那3个“兄弟”一起跟我打,而我看见对方人数众多,想逃走,却被他们的雪球又给打了回来,我口中一边骂着中文的“三字经”,一边拿雪球回击,可我毕竟只有一个人,所以被打得很惨,头上,领子里,袖子里全是雪水,终于,我忍无可忍了,将手中的午餐袋扔了过去,哈哈,正中某个男生的脸部!我十分高兴,冲了上去,捡起午餐袋,跑回了家。

那一次的悲惨遭遇,让我学到了不少-见到打雪仗的要绕道;见到Max拿雪球,要使用三十六计之走为上策。更何况,那天因为衣服湿掉,还被我妈说教了好长时间。

来到加拿大,英语一定要过关,因此我只能很努力地学。遇到不懂的单词,我会查完字典后在脑海中回想一遍单词的意思,接着记录到我的单词本中;上课要认真听讲,回家要好好温习和预习。在国内的时候,我从没有这般努力过,可来到加拿大以后,每次考试成绩的不如意促使我要好好学习。我从小就争强好胜,说难听点就是要面子,再加上一位同学的一句“要做就要比别人做得好”让我更加努力地学英语。

努力了半年,用功了半年,总算应了那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每一门考试都能得到好成绩,甚至能超过同班的本地人!虽然离从ESL毕业还有段距离,但我依旧很高兴,因为努力没有白费啊!

在加拿大的时光很快乐,因为有朋友而快乐,因为我努力而快乐!

关于留学生活文章5

进大学前,我每天都掰着手指算什么时候可以自己支配时间、上自己喜欢的课,好不容易熬进大学,发现可以自己选课和选择什么时间上课,高兴地把那几门课排过来排过去,大有翻身做主的感觉。

我们当时热衷于打听公共课老师的背景,“关门师叔”“关门师太”(经常给学生不及格的男女老师)的课要竭力避开;上课有点名“癖好”的老师自然也不受欢迎;剩下那些又不点名、考试还“高抬贵手”的好好先生,挤破头也要选他的课。

从国内到美国,选课的自由度更大了。耶鲁的选课干脆叫买课(shopping class),一听这名字,多少曾被国内教育制度“禁锢”的灵魂都兴奋得颤抖。在西方国家,人们都把买方当上帝,所以按照这个逻辑,学生应该是上帝。买课期长达两星期,我想象着教授们像集市的小贩,在课堂里张罗个摊子,兜售自己的独门绝活。学生们像主子似的,拎个选课篮去课堂里挑挑拣拣。良好的自我感觉不断膨胀,直到走进课堂才发现,原来“上帝”也不好当。

首先是选择的范围太广。耶鲁采用通识教育,进校不分专业,两年以后才决定专业,所以前两年必须抓紧时间把自己可能感兴趣的课都选一遍。

观察下来,很多美国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兴趣。他们也讨论教授的背景,给分苛刻的老师绝对是“没有国界”地不受欢迎。比起我们从前一味关注分数和点名,兴趣在他们心中是第一位的。

相比起来,中国学生心里多几把“锁”,“钥匙”拽在自己手里却对不上号。我想这不完全是中国的教育给上的锁,文化、性格方面的因素都有。分数是第一把锁,尤其是第一年,心里没底,不知道耶鲁教授的评分口味,选课的时候格外小心。

专业是第二把锁,出国读名校的光环背后是更多的关注和期待,很少有人能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别人的期待,不知不觉就变成了自己的期待,兴趣的声音越来越小,选课也身不由己。

第三把锁更沉重——“责任”。美国人也许不理解,但在中国文化里,读书历来是有责任的——不让父老乡亲失望,“荣归故里”在当代中国留学生的词典里也还找得到。背着三重锁,中国学生的脚步也许并没有因为走出国门而更加自信。

既然课难买,“上帝”就需要一本“购物指南”。开学前每个人都能领到一本选课指导“蓝宝书”,一共619页。

有时候,数据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它多少给我们一点震撼,一所学校的容量可以如此之大。为了吸引“上帝”,课程介绍的风格简洁明快,课程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一目了然。有些表达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比如哲学系的一门课“死亡”,开篇的两个问题就让人难以抗拒地想去课堂里探索答案:“有一点我可以非常确定,我将会死亡。但我们又将如何理解这个事实?既然存在着死亡并非终点的可能性,我们是否在某种意义上永生?”最后,我就冲着这两个不能不思考的问题走进了课堂。

“蓝宝书”有厚度也有广度。比如历史专业,这个在耶鲁本科生中最热门的专业,涉及历史学、艺术史和科技、医学史。一共有35页的课程介绍。

除了传统的政经史、战争史、思想史以外,历史系还开了女性史、同性恋史等方面的课程,独特的视角吸引了很多学生。

我圈定了六门课,打算在前两周光顾一下,其中就有艺术史和音乐史两门非常受欢迎的课。我想校方可能认为无论学生以后从事什么职业,对艺术的了解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必备的基本素养,所以这些课都不限制人数,在礼堂般的大教室里轰轰烈烈地上。教授也都是重量级的大人物,一位86岁高龄,另一位也年过70。他们的经历就是活生生的历史,由他们来讲历史自然更有厚重感和说服力,所以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两门课。

等买到第三门课的时候,我发现教授变成了上帝,学生都眼巴巴地期待成为他的选民。因为讨论型的小课是限制人数的,不是谁想买就能买。比如有个项目叫“大战略”课程,这是个案例型的讨论课,由耶鲁最著名的几位教授联合开设,内容是研究世界几千年历史上的领袖人物所做出的伟大的决策。如此振奋人心的课程,对于雄心勃勃的耶鲁学子来说是有致命吸引力的,入选的难度跟当初考进耶鲁的难度差不多。还有些口碑好的大牌教授开的课也要通过竞争才能去听,比如上中国现当代史的史景迁教授,他的课总是能吸引很多人旁听。这门课开在耶鲁法学院的大厅里,每次都座无虚席,一屁股坐在地上的也不少。很难说那么多人都对中国的历史有兴趣,但他写历史的观点非常合耶鲁人的口味。他强调个人可以改变历史,而耶鲁要培养的正是改变历史的人,所以大家都很乐意听他讲讲中国历史上那些了不起的大人物。他的讨论课总是毫不客气地从课堂上请走很多慕名而来的好学者。

我刚去的时候心里很有意见,觉得大牌教授怎么一点大家风范都没有,人家如此好学来旁听,这在中国,老师要受宠若惊地挽留,他怎么可以生硬地拒绝。后来我才体会到,耶鲁讨论课的设计是完全为学生考虑的,限制人数才能达到有效进行讨论的目的。这种课节奏很快,学生课前要做许多工作:大量的阅读、思考、为发言做准备。课上学生反应的速度也很快,大家都要对讨论的问题有所贡献,一起让探索更深入。如果老师允许很多旁听生在场,势必影响选课学生发言的机会和时间。如果禁止旁听生发言,不但是一种歧视,也会失去上课的意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65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