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参考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55218

【导言】此例“《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参考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案例与反思【第一篇】

教材分析:

这是1篇童话故事,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生长情况不同,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通过两者的对话,揭示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①学会“我会认”里的8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1——4自然段

③通过1-4自然段的学习,知道小柳树与小枣树外形上的不一样,通过小柳树的语言,体会小柳树的性格。

④规范书写“我会写”里的10个生字

重难点: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1——4自然段

②通过1-4自然段的学习,知道小柳树与小枣树外形上的不一样,通过小柳树的语言,体会小柳树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图片。

师:这是什么?(小柳树和小枣树)对呀,小明家院子里有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出示课题),它们两个是邻居,也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叫叫他们的名字(揭示课题)

(枣子指导:这是一个平舌音,小朋友可要特别注意。)

(二).听故事,感知课文

师:这对好朋友在悄悄说话呢?想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吗?

师:好,那就要竖起小耳朵听好了,看谁听得最仔细!

(放录音带)

师:听完故事后,你知道小柳树和小枣树都说了什么呀?

生:(讲一讲听到的故事情节,也可以讲对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看法,只要合理,都给予鼓励表扬)

(三)初读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解决难读的字词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读一读他们的故事啊   (生:好!)

师:那好,小朋友打开书本15课,自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我们可以请叶子帮忙,在读的同时给每小节标上序号。

师:这篇课文有几个生字词特别难读,小朋友们都会读了吗?好的,让老师来考考大家:

词语:

qiǎn               tū             rěn

屏幕展示:浅绿色        光秃秃        忍不住

suī               chéng           si

虽然          乘凉          意思

bei

(指名读当小老师,齐读)

(注意平舌音和前鼻音的字:如“枣”、“浅”、“忍”、“思” “虽” )

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师:这些生字逃到了句子里,你还会读吗?

读带生字的句子:

1.小柳树看看小枣树,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

2.真美!树枝弯弯曲曲的,一点儿也不好看。

3.她看看小枣树,小枣树还是光秃秃的。

4.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

5.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

(指名读,齐读)

(二)朗读感悟(1~4)自然段

师:小朋友再自由读读课文(1~4)自然段,想想看从这四段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棵样的柳树和一棵的枣树。

1、品读写小柳树的句子,欣赏她的美丽

生:这是一棵美丽的的柳树,这是一棵好看的柳树

(课件出示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出现第一幅插图。)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啊?(指着课件讲)

生:课件出示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

师:多么好看的小柳树呀!谁能把他读出来

师:这棵小柳树真好看!  或 这棵小柳树还不够好看,谁能读的更好看一点。

师:谁还想说

生: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

生:这时候,小柳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又细又长了。

师:你也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小柳树的美

(男女赛读,看谁读的小柳树最美。)

4、 师:这是一棵美丽的小柳树,这还是一棵怎样的小柳树呢?

生:这还是一棵骄傲的小柳树。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课件出示小柳树的两句话)

生: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师:你从哪里看出小柳树的骄傲来?

生:

师:那好,请你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小柳树的骄傲

师:谁如果能加上动作来就更好了。

(全班一起站起来读,并配上动作。)

师:还有哪里看出小柳树的骄傲?谁来读一下

生:“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配上动作读(小组赛读)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知道了小柳树是一棵美丽的,但又骄傲的小柳树,那小枣树呢?他又是一棵怎样的树呢?我们下节语文课再来学习。

(三)写字指导

指导“怎、思、弯、穿”(“怎、思”二字合在一起指导,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左点不能写成撇,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卧钩一定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钩”。“穿”字的特点是上宽下窄,上短下长。“弯”字的特点是上宽下窄,下面比上面略长一些。

师:小朋友们读得很好,不知道写得怎么样呢?

先给他们组词,再让学生分别说说写这些字该注意些什么,再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第二篇】

《动手试一试》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还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一课会带给孩子们很多启迪,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进行教学时,我开头设计了两个问题: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呢?再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学课文,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此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学习课文就特别投入,效果也较好。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也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

而后在引导学生懂得道理时,我紧抓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和“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围绕这两句话,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学习时,还运用讨论、交流、实验、评价、点拨等手段,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相机落实各项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并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完成难点的突破。

在阅读对话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其在角色朗读中的个性化感悟,并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促进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在教学时,我比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打通了课堂的壁垒,把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个人学与集体学结合起来,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把金鱼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看水是不是真的漫出来”,从而让语文教学活动化,实践化。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案例与反思【第三篇】

《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是最基础的,没有生字作为支撑,以后就很难谈写话、阅读了。我们班孩子已经初步掌握了识字、记字的方法。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大胆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并且让他们自由找小伙伴来合作学习。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小伙伴面前显得积极,爱表现。识字欲望非常强。大部分生字都是在孩子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会的。

为了尽快让孩子学会阅读,我有意识地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训练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请读读一至四自然段,找一找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怎样?于是孩子们自己去读文段,然后画出描写他们的句子。这样孩子能够独立、自主地带着问题去文本找答案。找出答案后,我让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不同来读懂课文。其中,我从柳树和枣树的生长特点分析他们的不同,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不同语气地朗读、比较和体会。学生不仅在读中感悟课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也体会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总之,我会从这节课中发现优点,继续保持,找出缺点,努力改正,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第四篇】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孩子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走近作者,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对王维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15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