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数学课件【实用8篇】
【导言】此例“小学三年级上数学课件【实用8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三年级上数学课件【第一篇】
循环小数
一、简析教材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它们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是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进而简单介绍循环小数的简写。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简单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了循环小数等概念,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学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导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课开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从而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深入理解循环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新知作个好的铺垫。
2、主动探索,建立认知
新课程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一个小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小数还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还有循环小数等。
3、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三类练习,一类是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在学生填完后我适当进行总结,深入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类是练习循环节的近似值,这也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时进一步巩固以前学过的求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美。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
2、揭示“循环”,让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3、引入到数学现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现在课堂所追求的一种情境教学。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循环现象,为新知教学架梁铺桥。
(二)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计算四道题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尽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尽的。并组织讨论:将这些商分分类,你们发现了什么?
2、交流总结得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
3、重点研究:循环小数的特征(得出定义及探索是怎样发现它是循环小数的)
4、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
5、深入得出: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并举例证明)
6、看书并教学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小数的两种形式: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循环小数。这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看书质疑,对新知及时进行巩固,并让学生提出想学习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练习设计
1、填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1)出示六个数,你们有什么疑问?(是什么意思?)并教学三个循环节的写法。
(2)让学生填空。交流并小结:先选出有限小数,再做无限小数,从无限小数中得出循环小数。渗透数学思想。
(3)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3、判断题:错的说说原因。
针对本课知识点较多,我在练习设计时考虑到多层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题的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第二篇】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书: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第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并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1、教师抛一元硬币,让学生猜哪面朝上。
2、为什么有人猜正面,有人猜反面呢?
3、小结:在没有看到结果前,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出示三种颜色的球:红球、黄球和绿球,告诉学生这些颜色的球被装在了三个黑塑料袋里,选三位学生上来参加摸球游戏,一共摸5次,摸到红球次数多的获胜。
2、摸球游戏
(1)让三位学生从上面三个布袋各选一袋,从中任意摸一个球,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人各摸到了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将球放入袋中,搅拌一下,再摸第四次,并记录结果。(一人摸到了5个红球,一人摸到有红球也有黄球,还有一人一个黄球也没摸到)
(2)观察记录下的摸球记录结果
3、交流汇报
(1)提问:谁摸的红球多?如果让你摸,你想在哪个袋子里摸?为什么?
(2)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全是红球)
提问:在这样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板书:一定)
(3)你最不想在哪个袋子里摸?为什么?
(4)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没有红球)
提问:在这样的袋子里会摸出红球吗?(板书:不可能)
(5)还有一个袋子里可能有什么颜色的球?
(6)将袋子里的球倒入透明的罐子,让学生看(板书:红球黄球)
提问:在这个袋内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球?(板书:可能)
4、小结:在全是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在没有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在既有红球,又有黄球的袋内摸一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书P99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理由
2、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讨论交流
(2)让学生来装球,然后摸
3、判断可能性(一定、可能、不可能)
(1)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
(2)后天下雨
(3)2017年10月11日是星期三
(4)老师明天穿黑色的衣服
(5)每天有48小时
(6)秋天过去是冬天
4、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生活里的事
四、总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确定的,一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是不确定的,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课后再细心观察,想一想生活中那些事情可能发生,那些事情不可能发生,那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和老师、同学、家长交流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第四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24时记时法读法与写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熟练运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2、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正确区分时间与时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树立较强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区分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电视机、录像机、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一日。(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不肯定也不否定答案并组织学生讨论。指名学生回答讨论结果,并概括总结:“一日就是一昼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一夜。”
教师:那么,一日有多少小时呢?(板书:一日=24小时)
拿出钟面模型,请同学演示一日时针所走过的时间。
教师:刚才××同学操作演示的非常好,下面哪位同学能在钟面上调出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时间?(指名学生操作。)
教师:谁能告诉我这是几点?(7点)这样说准确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几点?(晚上7点)
引导学生说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预告节目时是怎么说的呢?(19点)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时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24时记时法)
[由设问入手,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出课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二、探究新知
1、24时记时法。
教师讲解: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
教师:24时记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面。
教师: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生:夜间十二点。)
教师:把时针调到12时。对,夜间12点,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
(录像显示,配有时钟,时针、分针不断转动。)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时针继续移动)到了6时左右,天已经亮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这是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7时30分,同学们进入了教室,开始了一天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同学们结束了上午的学习。中午12时,这时同学们大概正围坐在饭桌前,香甜地吃着午饭。
师生谈话:同学们请看,现在时针走了几圈?(1圈)经过了多少小时?(12小时)
(继续看电视画面。)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
教师:大家请看,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生:下午1时)
教师讲解: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刻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钟面上的时刻数分别加上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记时法。比如,现在钟面上是下午1时,根据24时记时法就应该是?(13时)。
(继续看画面。)这时,同学们已经帮助父母收拾好了碗筷,准备进行午休了。下午2点30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
提问: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应该是几时?(14点30分)
16时30分,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了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这时我们又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
教师讲解:这个时候,一般称为“晚上12时”,用24时记时法就是“24时”。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0时)。因为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我们习惯上常常只说0时,而不说24时。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引导学生明确时针走了两圈,走了24小时。
启发学生举例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时记时法。
[熟悉的场面,悦耳的音乐,生动的解说词,使学生赏心悦目,联想活跃,兴趣浓厚。]
2、24时记时法的写法。
教师讲解24时记时法的写法(投影出示)
上午8时30分 写作8∶30上午 12时24分 写作12∶24
下午8时30分 写作20∶30 下午9时10分 写作21时10分
3、反馈练习。
(1)第88页第1题。(2)练习十九第2题。
4、教学例1。
一列客车18时20分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由于出现的时刻都不是整点,把时刻变为时间是复名数;学生列式较困难。所以,只要求口答。
同学们拿出线段图,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教师: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时刻)22时40分呢?
教师:从图中看到列车从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呢?(是这列客车在路上行使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几分”表示。)
指导启发学生看图,计算时间。可以分组讨论,并说出是怎么想的。
概括总结:可以将18时20分到22时40分分成两段,看下图
从18时20分到22时20分,中间相差4小时。
两段合起来就是4小时20分。
反馈练习:(投影):从上午8时到11时50分经过( )小时。
5、教学例2(阅读教材第88页例2并讨论)。
(1)右图牌子上用的什么计时法?
(2)怎样来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
教师可适当提示将营业时间分为上、下午计算。
(3)第二块牌子又是什么计时法?又该怎样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呢?
概括总结学生的计算方法。
[借助线段图,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巩固发展
1、妈妈每天8时上班,16时下班,一天工作( )小时。
2、妈妈每天上午9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一天工作( )小时。
3、选择填空:小平去看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
①8时 ②17时 ③5小时 ④17小时
4。抢答题
(1)小华每天早上7时半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他上午在校多少时间?
(2)一个展览馆上午8时开馆,下午5时闭馆,每天开放多长时间?
联系学生的实际设计练习题,题目有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全课小结(略)
四、作业
教材89页第1、3题。
五、板书设计
24小时计时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第五篇】
教学目标
①通过猜测、试验、论证,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②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
教具、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两个盒子(1号盒和2号盒),8个白球,4个红球和4个橙球和蓝球。
教学过程
一、 动画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观看喜洋洋和美羊羊的赛跑比赛(懒洋洋当裁判),同学们猜测一下谁会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 联系实际,探索新知
(一)1、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玩游戏,你们开心吗?但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能做到吗?(生:能)
2、师:看!老师这里有一个什么的魔术盒子,里面装着一些球,我请同学们随意的摸出一个球,只要放到我的耳边,让我听一听,我就知道它是什么颜色的,相信吗?
3、生摸球(找3到4名学生摸球)
4、师都猜是白色的。
5、师:怎么样,老师厉害吧!知道老师为什么猜的这么准吗?
6、生:发表意见,达成一致,盒子里面的球都是白色的。
7、师:同学们真聪明,事先老师知道这个盒子里装的都是白色的球,所以无论同学们怎么摸,摸出来的球一定是白色的。(板书:一定)
(二)体验“不可能”
1、师:同学们,你们还想玩吗?看,老师在接着领你们玩一个抽奖的游戏,好不好?(师拿出一些事先购买的学习用品当做奖品),只要你们从这个盒子里摸出白色的球,这些奖品就是你们的了,想要吗?
生1:没中奖
生2:没中奖
生3:没中奖
2、师:这几名同学的运气是不是太差了,怎么都没中奖那?
3、生猜想(各抒己见),最后认为盒子里面根本就没有白色的球,所以无论怎么摸都不可能中奖。
4、师:如果你们让全班同学都摸到,可能摸出白色的球吗?(不可能)(板书:不可能)
(三)体验“可能”
1、师:老师根本没有放入白色的球让你们来摸球中奖,你们心里平衡吗?那该怎么办那?
2、生:把白色的球放进盒子里
3:师:这回盒子里面有白、黄、红、蓝、绿五种颜色的球了,你们就一定能中奖吗?
4:生:不一定,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因为盒子里还有其它颜色的球。
5:师:那你们觉得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那?
6:五种颜色都有可能
7:师:也就是说这五种颜色的球他都有可能摸到,因此,我们说,他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会中奖,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这件事情。(板书: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法。本节课的特殊之处在于让学生经历了“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学生熟悉的摸奖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三内化提高
1、判断生活中的事件
三天后会下雨;
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太阳从西边升起。
2、动手涂颜色
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摸出来的不可能是红球
摸出来的一定是白球
四:联系生活,放飞思维
1、同学们,你们能用“可能”“一定”和“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一些生活中的事件吗?
五: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