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孔乙己》教案(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5991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孔乙己》教案(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孔乙己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的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阅读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明确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

为什么鲁迅说《孔乙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1篇短篇小说;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明确学习重点,以便带着问题学。

二、简介写作背景:

要点:《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渴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

成亨(hēng)酒店砚(yàn)附和(hè)羼(chān)

蘸(zhàn)舀(yǎo)打折(shé)了绽(zhàn)出

四、查词典解释:

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

颓唐(tuítǎng)——精神萎靡不振。

分辩——辩白;努 力加以解释说明。

五、学生朗读全文,或听录音,获得整体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六、快速阅读,思考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再引导学生以“打折腿”为界限,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4—9节)侧重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七、学生朗读第一节。

〔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提问〕: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提问〕:“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八、学生朗读第2、3节。

〔提问〕: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提问〕: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明确〕: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 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九、布置作业:

根据“理解——分析”的要求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

二、学生朗读第四节,结合“理解·分析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提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 ?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启发争论,教师归纳时用虚线把原板书“长衫”和“柜外、站喝”联结起来,补写“孔乙己”三字如上表。)

明确:“短衣帮”与“ 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三、学生朗读第5节

〔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 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四、学生朗读第6节

〔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口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

“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五、学生朗读第7、8节

〔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 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提问〕: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 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 ,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布置作业:

(1)整理写出孔乙己的性格分析提要。

(2)预习下文,着重理解第9节的含义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集体朗诵第9节

〔提问〕: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二、学生朗读第10节

〔提问〕: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三、结合“理解·分析二”回 答

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地方 上封建一霸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学生朗读第11节

〔提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教师画比较表,每项由学生找出课文语句教师概括填写)。

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五、教师朗读12、13节

〔提问〕: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提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六、启发学生讨论,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七、师生共同归纳欣赏本文精巧的布局明确要点:

(一)描述鲁镇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二)以插叙说明孔乙己的经历,使人物形象完整,情节紧凑。

(三)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四)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八、布置作业

回答“揣摩·运用四和五”及“积累·联想七”。

孔乙己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封建科举制度,理清小说的情节;第二课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第三课时,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交流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感悟可笑形象

1、本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性。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孔乙己虚荣穷酸、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

2、 品析众人眼中的孔乙己

提示:小说除了描写孔乙己外,还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酒客,小伙计,小孩,丁举人,掌柜等。

设问:那在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四个小组讨论:

(1)酒客眼中的孔乙己

(2)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

(3)小孩眼中的孔乙己

(4)掌柜眼中的孔乙己

3、“我”眼中的孔乙己

PPT展示:

“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引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你的眼中,孔乙己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归纳:

孔乙己是个受科举制度毒害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受尽摧残、可笑可悲而又有热心善良的一面。

三、探究悲剧原因

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明确: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二是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三是孔乙己自身的性格弱点。

四、归纳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五、拓展延伸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假如他“会营生”,也不“好喝懒做”,能不能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

六、布置作业:选择一种或多种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特征,写写咱们班的某个同学,一百字以内。

七、板书设计

孔乙己

《孔乙己》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的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阅读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明确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

为什么鲁迅说《孔乙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1篇短篇小说;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明确学习重点,以便带着问题学。

二、简介写作背景:

要点:《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渴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

成亨(hēng)酒店砚(yàn)附和(hè)羼(chān)

蘸(zhàn)舀(yǎo)打折(shé)了绽(zhàn)出

四、查词典解释:

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

颓唐(tuítǎng)——精神萎靡不振。

分辩——辩白;努力加以解释说明。

五、学生朗读全文,或听录音,获得整体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六、快速阅读,思考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再引导学生以“打折腿”为界限,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4—9节)侧重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七、学生朗读第一节。

〔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提问〕: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提问〕:“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八、学生朗读第2、3节。

〔提问〕: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提问〕: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明确〕: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九、布置作业:

根据“理解——分析”的要求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

二、学生朗读第四节,结合“理解·分析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提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启发争论,教师归纳时用虚线把原板书“长衫”和“柜外、站喝”联结起来,补写“孔乙己”三字如上表。)

明确:“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三、学生朗读第5节

〔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四、学生朗读第6节

〔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口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

“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五、学生朗读第7、8节

〔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提问〕: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布置作业:

(1)整理写出孔乙己的性格分析提要。

(2)预习下文,着重理解第9节的含义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集体朗诵第9节

〔提问〕: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二、学生朗读第10节

〔提问〕: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三、结合“理解·分析二”回答

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学生朗读第11节

〔提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教师画比较表,每项由学生找出课文语句教师概括填写)。

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五、教师朗读12、13节

〔提问〕: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提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六、启发学生讨论,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七、师生共同归纳欣赏本文精巧的布局明确要点:

(一)描述鲁镇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二)以插叙说明孔乙己的经历,使人物形象完整,情节紧凑。

(三)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四)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八、布置作业

回答“揣摩·运用四和五”及“积累·联想七”。

孔乙己 教案【第四篇】

目标:①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探究、合作。

②学习文章,了解孔乙己的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③感受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通过主问题教学,达到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完成上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初步设计:

㈠ 出示主问题①孔乙己与书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孔乙己与书有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得出他的迂腐、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㈡出示主问题②孔乙己与酒

让学生讨论,从人物、场景、情节等方面进行寻找研讨,得出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以及孔乙己的好吃懒做的性格。

㈢出示主问题③孔乙己与偷

为喝而偷、因偷而笑(嘲笑)、因偷而打、因偷而引出情(读者的感情态度)

㈣出示主问题④议仪孔乙己这个人

一句话人物短评,可以从身份、外貌;习惯、性格、命运;人物塑造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515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