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小学五年级语文《月光曲》教案范文【精选8篇】

美好发表时间 3579198

通过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感受月光的美丽与宁静,培养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如何更好地表达情感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月光曲》教案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语文一年级《浪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耍、痒、丫、泪、壳、篮、娃”7个字。

2.能看懂图意,学习围绕“我”、“浪花”进行观察,理解句子意思。

3.图文对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5.通过理解词句,结合画面促进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6.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重点

学会本课“浪、玩、笑、都、跑、唱、次、给、贝”等9个字,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学习围绕重点仔细观察图画的方法,理解句子,体会句子包含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言揭题。

1.同学们见过大海吗?有没有在松软的沙滩上玩耍过?(出示挂图)

2.今天我们跟着画上的小女孩一块到海边去看看金色的沙滩、美丽的浪花。

二、指导看图。

1.一边听着轻音乐,一边观察图。

2.先看图上的小女孩坐在什么地方?从她的脸上可以看出什么?� )

3.再看看她身边有些什么?篮子里装满什么?海边的贝壳、小虾真多呀!是谁把它们送上岸的呢?

4.看,海水溅起无数细小的波浪,像浪花一样,所以叫它们什么?浪花涌上沙滩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像在干什么?

5.再看看大海、天边。

6.小结:天气晴朗,景色优美。浪花,一会儿与小女孩玩耍,一会儿又为她送来贝壳、小虾,难怪她跟浪花玩得这么开心。

三、初读课文。

图文对照

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根据这幅图画来写的。题目是《浪花》。(板书课题)自由小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注音读两遍。注意课文中有好些字读轻声。

2.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浪花、迈着、步子、搔痒、一会儿、捧来、装。(个别读,正音。)

3.教师领读课文或听这篇课文的'录音。

4.再自由小声读课文。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四、学词学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自学探讨。

2.明确重点问题:对照图,“我”指谁?浪花是怎样走到她脚边的?浪花到她脚边干什么?听教师读一句话,看跟书上第一句话有什么不同?(浪花迈着步子,搔痒了我的小脚丫。)哪句更好?为什么?课文上的句子写出浪花很小,涌上岸的声音很轻很轻,而且小女孩觉得浪花像什么?(淘气的娃娃。)读读这句话,想想它像不像?

读读第二句,看看小女孩高兴的样子,是谁给她带来的欢乐?句子中的“它”指谁?浪花的家在哪儿?它是怎样跑回家的?小组内讨论以上问题。

3.汇报交流。师点拨,指导朗读。齐读这段,注意:“轻轻地”、“悄悄地”要读轻一些,“哗哗哗”要读得响一些。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我”来读。

5.请一位同学读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数有几句话?

6.过了多久,浪花又跑来了?它这次是怎样来的?

7.看浪花这次给小女孩带来了什么?请读第二句。这句话中,哪个词讲出浪花怎样给我带来贝壳、小虾?(捧。)学一学“捧”的动作。对照图,是什么样的贝壳、小虾呢?(雪白的、青青的。)贝壳、小虾多不多?你从哪知道的?这么多的贝壳、小虾,小女孩见了高兴极了。我们读了,也和她一样感到欢乐。

语文一年级《浪花》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3个词语,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读准字音,有些形近字容易混淆。

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

2、投影片。

3、海边风光录像片。

4、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见过大海吗?有没有在松软的沙滩上玩耍过?(让到过大海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观看海边风光录像片。

2、今天,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看金色的海滩和美丽的大海中的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替读、听,纠正错误的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2、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浪”的声母是舌边音,“次”的声母是平舌音。“这”、“唱”声母是翘舌音。“玩”的韵母是前鼻音,“浪”、“唱”的韵母是后鼻音。读“一会儿”时,在“会”后加一个卷舌动作。“步子”、“篮子”中的“子”和“了、的'、地、着啦“都要读轻声。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①提问:“我”是在哪儿玩耍?(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沙滩”:沙子堆积成的海边陆地。)

②指导朗读。 小朋友,你们要把自己当作课文里的“我”,怀着喜爱浪花的感情来朗读课文。“轻轻的”、“悄悄地”要读轻一些,慢一些。“哗哗哗”要读得响一些。(学生自由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

二)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①为什么说浪花唱着笑着跑来了?(既说浪花卷上海滩发出的声音,又表达出“我”欢快的心情)。

②为什么用“捧来”,不用“卷来”?(把浪花比作淘气的娃娃,他好像用双手托着贝壳和小虾)。 让我们带着喜爱浪花、非常兴奋的心情朗读第二自然段。(齐读、个别读)。

三)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学生带着对浪花非常喜爱的感情朗读这一段。(齐读、个别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语文一年级《浪花》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会认12个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稻穗、身着、黑鲨、马鬃、海疆、金疙瘩、彩绸。(全体学生)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浪花的美丽。能仿照课文,想象说话。(大比例学生)

德育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应该树立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全体学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孩子看到浪花所想的内容,并体会他们的志向;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浪花像什么及孩子们玩耍的乐趣。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朗读感悟等。

实验及教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预习设计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圈画生字,标注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是什么样的?想跟老师去海边看看吗?请闭上眼睛,我们就要出发了。(播放海边的声音)

2、来到了海边。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全体学生)

二、初读感知,扫除障碍

1、是啊,大海无边无际,海水哗哗地唱着歌,拍打着海岸,卷起朵朵浪花,(出示图)有三个孩子光脚丫,也来到了海边,坐在海滩看浪花。有位作者把孩子们看到的想到的编成了一首诗歌《看浪花》,一起来听听吧!(播放课文录音)

2、诗歌这么动听,想不想读?下面就请大家自已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全体学生)

3、现在诗歌里的词娃娃跑出来和你们见面了,看看你认识吗?

(1)、现在哪个自信的小老师愿意带大家读一读?(指2、3名当小老师带读)(优势学生)

(2)、大家自己能读了吗?(直接读)(全体学生)

(3)、去掉拼音能读吗?(分组读,开火车读)随机理解“稻穗、马鬃、彩绸”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田里的稻谷已经熟了,沉甸甸的稻穗压得稻杆抬不起头来。马鬃是在马的什么地方?彩绸是布料的一种,柔软滑爽、高雅华丽、色泽鲜艳、光彩夺目。

(4)、这首诗里还有几个四字词特别好,谁找出来了?(大比例学生)

(5)、指导朗读“哗--哗”(听,浪花在唱歌,怎么唱的,读一读)

4、诗歌中最难的词语我们都会了,相信再读诗歌肯定会更加流利了

5、指名分节读,注意正音。

三、研读重点段落感悟诗歌童趣

学习第一小节

1、生活在海边的小朋友真幸福,他们经常去海边玩,瞧,他们光着脚丫,正坐在海滩上看浪花呢,“哗--哗”他们看到了什么呀?(全体学生)

(出示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看到了浪花)

2、一束束浪花像问号,海面上有多少问号呀,无数的浪花都在问什么呀,谁来当小浪花问一问?(指名多个读)(大比例学生)

齐读(我们一起来问一问)

学习第二小节

1、那孩子们是怎么告诉浪花的。呢?(全体学生)

a、出示前两句(自由读,生说)

板书:变淡水,浇庄稼

哎呀,庄稼有水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把海水变淡水呢?(海水是咸的,浇了庄稼,庄稼就会死)(大比例学生)

b、老师告诉同学们啊,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百分之九十七五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余下只有百分之二点五的淡水,目前我们的地球面临的严重的缺水危机

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裂开的土地干枯的禾苗……)

c、那么多的海水,如果变成了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庄稼会长得怎么样?庄稼长得好了,农民伯伯心情会怎样?(大比例学生)

浪花听了这个孩子的想法后,可激动了!不住地欢叫着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哗——哗——

看着,想着,听着,孩子眼前的一束束浪花像什么?(出示图)庄稼长得这么好,绿浪滚滚连天涯。这两句你会怎么读?(优势学生)

2、那么这一小节你想怎么读呢?(自由读,指名读、女同学读、齐读)

小结:引读。三个孩子光脚丫,坐在海滩看浪花。哗——哗——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想什么呀?——“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哗——哗——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过渡:看着,说着,想着,孩子们还在想什么呢?)

学习第三、四小节

出示:“我想到海底去探险,身着潜水服装戏黑鲨!”

1、同学们,你们见过鲨鱼吗?(全体学生)

孩子想到海底去探险,身着潜水服装戏黑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大比例学生)(勇敢的,不怕冒险的,自信的,)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优势学生)在这个勇敢的敢于冒险的孩子眼里,此时的浪花又是怎样的呢?(一束束浪花像马鬃,万马奔腾甩尾巴。)(全体学生)

2、是啊在这个勇敢的,敢于冒险的孩子眼里,一束束浪花像马鬃,万马奔腾甩尾巴。海水不停地翻滚着,此时海水的哗哗声又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读(哗——哗——)(全体学生)

3、这一小节你又会怎么读呢?(自由读,指名引读,男同学读、齐读)

小结:三个孩子光脚丫,坐在海滩看浪花。哗——哗——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孩子们,你在想什么呀?(全体学生)——“我想到海底去探险,身着潜水服装戏黑鲨!”哗——哗—---一束束浪花像马鬃,万马奔腾甩尾巴。

过渡:看着,说着,说着,想着,孩子们还想些什么呢?

出示:“我想到海底去采矿,抱出万千金疙瘩!”

(1)(出示课件)同学们,就在这浩瀚无边和深不可测的大海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其他资源,目前已经发现的海洋动物,就多达十五万多种。那数不清的鱼、虾、蟹、蚌,都是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的食物。在海底深处,还有更重要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去开发呢。所以“金疙瘩”指海里那无穷无尽的资源。

(2)如果这么多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起来了,对我们的祖国来说,这将会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呀。当孩子 (读)哗——哗——一束束浪花像彩绸,万里海疆铺彩霞。

(3)指名引读: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孩子们,你们还想什么呀?“我想到海底去采矿,抱出万千金疙瘩!”哗——哗——一束束浪花像彩绸,万里海疆铺彩霞。

四、美读全文

1、引读第五小节:三个孩子看浪花,说说笑笑忘回家。哗——哗——一束束浪花像小手,抚摩孩子的小脚丫。

2、孩子们说说笑笑,那么开心,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看浪花。

读整节诗歌

五、拓展延伸,小练笔

同学们,孩子们的这些想法是为了他们自己吗?是为了谁?(全体学生)

他们说说笑笑都忘了回家,他们一定还有更多的幻想。如果你也是看浪花的孩子,此时你就站在海滩上,望着蔚蓝的大海,欢跳的浪花,你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幻想呢?你想让海水变什么,想到海底干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发挥想象,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全体学生)

出示:我想( )

再瞧瞧这一束束浪花像( )

看,只要把同学们刚才说的填上去,老师再加上“哗哗”浪花的声音,这就成了和课文中一样的一节小诗了,小朋友们也是个小诗人了。

六、总结升华

今天我们一起去海边看了美丽的浪花,知道了三个小朋友那些美丽、有趣的愿望,还当了一回小诗人呢,高兴吗?感谢这一朵朵美丽可爱的小浪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学习的大门,让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同学们,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让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欣赏她,发现她,并利用她,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绚丽多姿!就让我们带着我们的理想去努力吧!

语文一年级《浪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了解大海,想像在海边玩耍的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关于大海、海岸、海滩的图片或录像,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一些关于火山的资料。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大海。

教学设计参考

一、放映录像,激趣引入

1、放映有关大海的录像或者出示挂图。

2、同时播放欢快优美的`音乐,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二、配乐范读,图文结合

1、在音乐和图像的背景下,教师范读全诗。

2、孩子们听教师范读,随文展开丰富的想像,初步感知全文。

3、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三、自读课文,合作学习

1、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有诗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情景。

2、把自己不大明白的地方找出来,多读几遍,看能否弄明白。

3、自己弄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弄懂。

四、再读课文,师生共同解疑

1、按自己的理解全班朗读课文。

2、提出同桌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3、教师和同学共同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这些诗节。

五、美读美悟,展开想像

1、教师配上音乐,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领略诗歌美好的意境。

2、在音乐声中让孩子们进入陶醉的境地,然后,启发他们自由想像。

3、把自己的想像说给大家听,教师要及时地给以评价和鼓励。

六、评比激励,朗读训练

1、以各种方式开展朗读,同学进行评价。

2、以评价为契机,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

3、再次美读全诗。

语文一年级《浪花》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正确、工整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大海,想象浪花像什么。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一些关于大海、海岸、海滩的图片或录像,本课的生字卡片、生字魔方。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大海。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或放映有关大海的录像。

2、师:海水哗哗地唱着歌儿,拍打着海岸,卷起朵朵浪花,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海边追赶着浪花(播放浪花拍打沙滩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到美丽的大海边,和诗中的三个孩子一道,在海边愉快地玩耍,让海风吹拂我们的头发,让海水抚摸我们的脚丫,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看那一朵朵可爱的`小浪花。

3、出示课题:看浪花。(齐读。)

二、自主识字,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先把生字勾画出来,自己借助拼音认读,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的认识情况。

方法一:

(1)生字魔方游戏:出示生字魔方,口中念:生字魔方转转转。学生叫:停。这时可抽生,也可齐读出面向学生的生字,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2)送词语娃娃回家:字卡或电脑课件出示词语,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读,读对即可将词语娃娃送回家。

方法二:

(1)利用生字卡片,带拼音抽读—去拼音分组读—容易读错的字,如“金”,小老师教读。

(2)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哪个字?你能用哪个字连词说话?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音乐和图像的背景下,学生自由读文,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想一想诗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情景。

三、自读自悟,合作学习

1、自己读课文,同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

2、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句子或词语,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组汇报还不明白的地方,全班共同释疑,师抓出重点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1)浪花像什么?为什么说浪花像问号?

(2)孩子们看到浪花想到些什么?

(3)浪花还像什么?孩子们还会想些什么?

4、师小结:孩子们,大海美吗?(海边风景优美,海里蕴藏着无数的宝藏。)在大海边玩得快乐吗?让我们带着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再一次地来细细读这一课吧!

5、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出这些诗节,体会感情。

四、美读美悟,展开想象

1、配上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领略诗歌的美好意境。

2、生闭上眼睛,听大海的声音录音或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大海的美景,展开想象。

五、画一画,说一说

动手画出美丽的大海,加上你想说的话,向同学介绍你画出的大海。

六、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加一加讠+上扌+包

换一换弯→变

部件记:宀+豕→家月+去+卩→脚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出难写的字(家、脚),并指导描红。

4、生描红,书写。

5、找出写得好的字展评,并介绍写好这个字的秘诀,提醒大家关键要注意哪里。

语文一年级《浪花》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的《月光曲》。

1.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节):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段(第节):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段(第4—7节):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段(第8—10节):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2.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3.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小学五年级语文《月光曲》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有三个自然段,通过“我”感到的,看到的,讲浪花涌来退去的样子,声音和它给“我”带来的欢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一类生字,12个二类生字。掌握“走”字的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海边玩耍时愉快的心情。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3、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所学的一、二类生字。学习四个一类字,掌握“走”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哪些小朋友去过大海,你觉得海边怎么样?今天,有一个小朋友去海边玩了,她还和浪花成为了好朋友呢!请同学把书翻到第7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泛读课文,请同学注意字音和语气。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为自然段标序号,画出一、二类生字。指读课文,齐读课文。

三、认识一、二类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反复认读。

2、同桌互相认读。

四、学习四个一类字

1、学习“走、贝”

(1)根据图片猜字。

(2)演示“走”的。演变过程,使学生了解它的字理。

(3)学习它的笔顺。

(4)扩词:走路、行走、走马观花、走南闯北。

(5)“贝”字的学法同“走”,可以让学生按老师的方法自己讲。可以实物演示。

(6)“贝”字的扩词;贝壳、宝贝。

2、学习“丫”。

(1)教师用手势做“丫”字请同学猜。

(2)书空。

(3)扩词:脚丫、丫头。

3、学习“泪”。

(1)怎样记住这个字呢?(眼睛里流出的水就是泪)

(2)扩词:泪水、眼泪、泪珠。

(3)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流泪呢?

五、复习巩固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两个一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课文。

2、认读所学生字。

二、学习两个一类生字。

1、学习“才”“去”两字。

(1)书空,注意“去”的笔画。

(2)扩词:刚才、才华、回去、去年、去世。

2、复习巩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你觉得这个小朋友在玩耍时心情怎么样?

2、带着愉快的心情分段来读课文。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浪花送给了小女孩什么礼物?(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注意雪白和青青都是表示颜色的词。

四、处理书后习题:

1、读一读:开火车读。

2、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注意先领读一下这些短语,在让学生说一些如( )的苹果,xx的香蕉……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填,如红红的苹果,好吃的苹果,大大的苹果,甜甜的苹果等。

3、提问题:读完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快把你们的问题提出来吧!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题的解决可以在课上,也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查找资料解决。

小学五年级语文《月光曲》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学准备:

《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

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

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

(1)这个曲子叫什么?

(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导入:这1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

(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句。

(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结合理解“霎时间”、“ 微波粼粼”、“一缕轻纱似的”等词语。

指导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部分。

(2)“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3.指导学生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4.《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5.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6.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

7.说经过: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8.播放《月光曲》录音带,感受旋律的变化。

9.引: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下节课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2——8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3)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①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②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③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吗?

(《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的贫穷;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 《月光曲》也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还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仔细琢磨盲姑娘说的话,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听了她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 读读课文,想想划划,并同学交流探讨一下。

(1)盲姑娘酷爱音乐:断断续续的琴声表明她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仍然不停苦练;十分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听到有人为自己弹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礼地“连忙让座”。

盲姑娘懂音乐:虽然双目失明,尽管从未听贝多芬弹奏过,却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奏。

盲姑娘体贴兄长:尽管十分渴望听音乐会,但体谅家境贫穷,哥无能为力。

(2)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贫穷家境,为姑娘双目失明仍热爱音乐且非常懂事而感动,为遇到知音而激动。

(3)有感情地朗读第2--8自然段,特别是在对话中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谅,读出贝多芬对盲姑娘和皮鞋匠这样的穷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能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默写。

运用第一节课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记住生字和词语,试着默写出来。(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回忆课文内容,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把它用语言组织起来。

2.要求人人说,说清楚。

三、继续学习课文,巩固《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茅屋。”

4. 背诵第9自然段。

四、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有道理吗? (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个“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变化一致。

五、完成作业本习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57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