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精编3篇
【导言】此例“《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精编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八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教案1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新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持久性不强。具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力,但理性
认识不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还要加强。学生具有一定的小学自然基础,但缺乏正确的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
结合学生和课本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探究法”,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整堂课中主要以学生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为主,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引导
学生去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从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义所在;穿插一些小游戏,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与学生方式的变革,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学生讨论的组织。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学媒体
身边常见事物的图片(山、石、树、昆虫等等),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上新课前先做一个游戏:教师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如盆栽植物、小动物)和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根据初一新生好奇的特点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质疑启思,讨论问题:
讨论的问题是:
①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②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使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学生回答的“生物的特征”答案不完整,学生甚至出现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这时我都回适时进行鼓励,以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3.讨论与游戏,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1) 讨论:植物和动物等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我认为通过讨论学生找出植物和动物需要营养的方式的不同,为《生态系统》等内容的教学有一个好的铺垫。
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关问题,对学生的回答我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总结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游戏:全班进行憋气比赛,看哪位同学憋气时间长。讨论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只能短时间的憋气?能否列举一
些动物如何进行呼吸?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结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学生知道呼吸是什么,而不能深入对呼吸进行探究。
(3)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给养鱼缸的鱼经常换水”。
让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我们每个人自己排出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植物也会产生废物,那么植物如何排出废物?
总结出: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猜物品游戏:
课前准备好几个纸箱子,其内放几种动物(如青蛙、蚯蚓等),让学生上台用手摸后猜里面是什么动物。要求
全班学生注意观察猜物品的学生碰到动物时产生的缩手反应。学生观察做此游戏的学生反应后,简单归纳出此现象的原理,即人对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
讨论题:植物等其他生物对刺激是否会做出反应?如果植物也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你如何证明之?对于这样问题学生
可以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大胆设计,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我对于学生的各种设计将给予鼓励,学生对“生物都能对刺激做出反应”这个特征不仅仅是存留在识记的层次上,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把学生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3篇《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一等奖2
一、说教材
学习自然科学小记文,重在积累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理念和精神。《作为生物的社会》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⑤的第14课,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科学散文著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1篇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阅读此文,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
二、说目标:
科普说明文的阅读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一是因为学生对这些文字有与生俱来的恐惧感,不喜欢这样的文字;一是我们老师在上课时不能很好地摆正语文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这二者之前的关系。
设计这节课的目的是要学生熟知阅读科普说明文的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的解读;一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由对科普说明文的理解过渡到语文能力的培养上面。
因此学习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人类唯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在于依据自然科学论文的文体特点,在学习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礼赞》的内容,掌握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归纳出主旨。(依据单元提示的知识要求及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依据自然科学论文的文体特点,及大纲考纲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自然与生物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生物,热爱生物的情感。(依据单元目标陶冶美感的要求。)
4、重、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在单元目标中,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据此设计重难点)。
在知识与能力上学会筛选信息从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同时领略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收获文与质的深沉美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学会平等尊重的人文精神,以终身反思的可贵品质,更清醒更充实的生活。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会学习,掌握文字沟通的能力。因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不是直接表露,而是隐藏在文字的背后。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学会反思,汲取人生的经验与智慧,能感知一种崭新的世界观,以此来改造我们的思想,获得一种精神的力量。
四、说教法学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六、说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图片导入,配以教师的激情解说,情境创设,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快速进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2、学会筛选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
3、学习作者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自然与生物的思想。
(三维目标的确立,其一是知识目标,其二是过程方法目标,其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交织一体。)
三、预习检查
作者作品
1、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2、《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
四、融入作品,换位思考
1、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类小生物担任它的发言人,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读课文,试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复述你们的集体生活,并从文中找出概括你们群体生活特点的句子。
2、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复述概括。
3、总结概括生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分工明确,会交流会合作,步调一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与人类社会非常相似。正如刘易斯·托马斯所说“作为有着生命的生物种类,似乎与人类一样有自己的社会组织,不论是从个体还是从群体的角度看,生物的行为或者社会性真是太像人了。”
五、探究主旨
1、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能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3分钟后检测同学们准确把握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生自主学习。
3、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各句的表述是正确还是错误,并能从文中找出依据:
(1)、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人类的行为,说人类的确很像远远看去的蚁群,反过来蚂蚁像人类,这种看法得到生物学界的普遍认可。
明确:错误。信息来源第2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人类像蚁群。
(2)、许多生物,作为独立个体,不会有什么思想,但作为群体,比方说蚁群聚集在蚁丘边,经过筹划,思考,谋算,便形成集体智慧。
明确:错误。“筹划,思考,谋算”逻辑顺序颠倒。
(3)、“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让人为难”,说明蚂蚁的很多行为与人类相似,我们却不去承认这一事实,作者意在讽刺人类自大心理,也是作为人类的作者面对生物的社会进行的反思。
明确:正确。让学生再找出文中表现人类盲目自大的心理的语句。如:“最让我们不安的是”,“魔魔道道的小机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等等。
(4)、人类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比蚂蚁的联系更密切,比海鸟的行为同步,我们经常感到我们联合智慧的意识更强。
明确:错误。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虽然”、“但是”。
(5),文中结尾,引述乔曼的论述,巧用锯齿与整体大锯的类比,再次强调个人的孤独静默有助于发明,它也是一种探索,这种探索是孤独的,静思的。
明确:错误。
小结:通过5句话的辨析得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六、拓展延伸
作者在《细胞生命的礼赞》中说“现代人的麻烦,是他一直在试图使自己同自然相分离。他高高地坐在一堆聚合物、玻璃和钢铁的尽顶上,悠晃着两腿,遥看这行星上翻滚扭动的生命。”你是否同意作者对“现代人”的阐述,结合本文及你所了解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七、当堂训练
10月4日是世界动物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则公益广告,请你为这则公益广告配一段50字以内广告词。
八、课堂小结
蓝天,白云,绿地,山川,还有无数的生灵,才让这颗蔚蓝色的星球多姿多彩生机勃勃,所以就让我们相生相惜,相依相存。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一等奖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这部书的精彩章节《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XX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本文是1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文章开头就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以天外来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说那些为了开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作者身为人类的一分子,卑以自处,他想说明什么呢?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惟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