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学反思【热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977702

【导言】此例“数学教学反思【热选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悼词格式【第一篇】

一、标题:悼词的标题有几种写法或用法:

1.一是在悼词正文前写上悼词二字;

2.主持人在追悼会上要用XXX同志致悼词;

3.贴出、刊印时要用在追悼XXX同志大会上XXX同志致的悼词。

二、正文:

1.写明用什么心情悼念什么人;

2.写明去世者生前的身份或担任的各种职务名称,何种原因在何年何月何日几时几分不幸去世的,终年岁数;

3.按时间先后顺序介绍去世者的简单生平;

4.对去世者的称颂,可概括成几个方面,文字力求简洁;

5.对评价去世者带来的损失,应实事求是;向去世者学习什么,可分成几点写明,用什么实际行动化悲痛为力量。

三、结尾:自成一段。一般有两种写法:

一是一句式:XXX同志安息吧!

二是概括式:XXX同志和我们永别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

XXX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定要注意简短。

1 老人家带着对儿女亲情的无限牵挂,带着对父老乡亲的深切留念离开了我们,老人家生前含辛茹苦,不屈不挠,不向困难低头,养育我们某个儿女,艰辛的人生历程,仿佛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2 爸爸呀爸爸!您老人家一生为了我们儿女长大成人,吃的是草,奉献给我们的是奶和血,您是我们登天的梯,您是我们拉车的牛,您用勤劳的双手搀扶着我们走上人生的征程,您老人家一生付出的心血和代价太多太多了……。如今,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间有爱,岁月无情,病魔终究夺去了父亲宝贵的生命。爸爸,面对残酷的现实,您老人家放心地走吧!我们一定铭记您生前的教诲,老老实实做人,堂堂正正做事,照顾好母亲的晚年生活,搞好姊妹关系,尊老爱幼、团结邻里、教育和培养好自己的子女、奋发图强、开拓进取、以实际行动来报答您老人家的养育之恩,以优秀的业绩来告慰您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长辈们,亲朋好友,父亲去逝后,感谢大家前来为我父亲送行,感谢大家几十年来对我们全家的帮助和关心。我们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继承父亲的遗志,为把自己的家庭建设得更加幸福和美满而努力奋斗。

敬爱的父亲安息吧!

同志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无论是在财会岗位,还是在管理岗位,他总是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

他对财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所经管的财务帐目日清月结,清清白白。他认真执行政策,敢于坚持原则。

xx同志为人忠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从严管教,严格要求,子女个个遵纪守法,好学上进。

数学教学反思【第二篇】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9-20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和上学期所学的“用数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我根据新课程理念,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水平不同,致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层次和爱好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学时,利用计算机演示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选择合适的条件提出问题。既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的**性;又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第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完成,指名展示,师生共同评价。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如何灵活驾驭课堂、处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讨。

悼词格式【第三篇】

悼词是在追悼会上宣读的,对死者一生给予最终评价,并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的一种应用文体。

悼词的文体特点和基本作用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是对死者的盖棺论定。悼词的相当一部分文字用来描述死者一生所做的事业,并对其业绩进行评价,充分肯定死者的贡献和人生价值。中国古语曰“盖棺论定”,意思是说一个人去世了,就可以对他的一生进行基本评价了。悼词就是这样一种“盖棺论定”的文体。它也可以说是社会对死者一生所作出的总结,是对死者业绩的最终表彰。

二是对死者的深沉悼念。悼词要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哀伤、痛惜之情,这样做有告慰死者,激励生者的作用。曾经说过:“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民众团结起来。”悼词表达哀思,就是这样的目的。

三是对死者亲属的安慰。死者亲属失去亲人后,精神十分痛苦。悼词中对死者业绩贡献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亲属的精神进行安慰,能使他们节制哀痛,恢复正常精神状态。

(二)悼词的写法

1.标题

悼词的标题有三种写法。第一种直书“悼词”二字,第二种写成“××先生悼词”,第三种写出追悼会名称,可写为“在×××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事实上,在追悼会上宣读悼词时是不需要读出标题的,当主持人宣布“由××同志致悼词”后,致词者直接宣读正文。因此人们又将悼词的标题说成“×××同志在××追悼会上所致的悼词”。

2.正文

悼词的正文通常不是一个作者所能独立完成的,因为悼词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和悼念,而是一个集体对一个人的最终评价和悼念。如果是重要的人物,写作之前需要相关人员集体研究一下,达成共识,定下基本的评价原则,以避免对死者的评价不足或过誉。即使不是重要人物,其悼词也不是一人从头到尾即可包办的,可以由执笔人写出初稿,然后经集体讨论进行修改,定稿之后才能在追悼会上宣读。

(1)开头

正文的开头一般都按照模式化的写法:“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同志。”

(2)主体

正文主体有两种写法,由三大层次组成。

先说两种写法。

第一种写法是叙述加议论的写法。如果死者生前业绩丰富,贡献很多,写作时要注意对其大的业绩和贡献不能遗漏,因此具体内容很多,这就要采用叙述加议论的写法,大量叙述死者生前所做的工作及所取得的成就,然后对其进行评价。

第二种写法是以抒情为主,辅以叙述和议论的写法。如果死者虽一生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贡献,但其一生可用于表述的重大事件并不多,小事又不可能一一列举,就可采用抒情为主的写法,主要表达对死者崇敬和悼念之情,穿插一些事件的叙述和评论性的言辞。

再说三大层次。

第一层次是死者的基本情况简介,包括姓名、身份(职务、职称、主要工作岗位等)、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地点、终年岁数等。

第二层次是死者的主要生平业绩,要历数其生前所做的主要工作和所取得的主要成绩,有突出贡献者这一部分的篇幅要长,内容要充实饱满。采用上述第一种写法的,这一层次占突出地位。

第三层次是对死者的评价性结论和对死者的悼念之情。其措辞需要认真斟酌。在这一层次的最后,要说明死者去世给人们造成的损失,提出以实际行动纪念死者的要求。如果是有突出贡献者,还要提出继承死者遗志的号召。采用上述第二种写法,这一层次要占突出地位。

(3)结束语

结束语文字简练,通常采用的都是模式化的写法:“××同志永垂不朽”,“××先生千古”,“××女士安息”等。

例 文

在李国钧教授追悼会上的悼词

华东师大副校长 王铁仙

20__年1月16日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深切哀悼国内外卓著声誉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专家李国钧教授。李国钧教授因急性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于20__年1月9日12时32 分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1岁。

李国钧教授1930年10月生于河南临颖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5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史研究班并留校工作。1971年到1977年,参加“二十四史校点组”工作,任组长。此后曾担任古籍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华大典》编委会委员、《中华大典·教育体育典》主编。1986得起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是长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98年退休。

李国钧教授毕生从事教育史研究,他学识渊博,功底深厚,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80年代以来, 在他的组织、主持下,出版了各类学术成果20余种, 多次荣获部级、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和国家图书奖,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史学科重建、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 集中了全国教育史学界智慧、代表80年代中国教育史研究最高水平的《中国教育通史》、《中国教育家评传》两部大型著作,他是实际主持者和统稿人之一;他主编的《中国书院史》,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外书院史的研究;他新近出版的8卷本《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在系统总结20世纪制度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展现了从远古到1999年的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形成了新的教育制度史评价体系,体现了崭新的研究理念;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区域教育发展史》系列研究,充分体现了他晚年进一步更新研究观念、拓展研究新领域的不懈努力和学术追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始终坚持把教育史研究建立在坚实的文献积累、整理与研究基础之上,先后主持完成了《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清代前期教育制度史料选》等大型文献编纂,为中国教育文献的建设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在病逝前,他仍主持着《中

华大典·教育体育典》的编纂工作,这是由国务院立项的重大文化建设工作《中华大典》的子课题,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历代教育文献系统整理工程。李国钧教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他虽长期受高血压的困扰,仍然全身心地投入科研。此次病发前夕,为尽快完成《中华大典》的编纂任务,他还在亲自搜集、校点有关资料,认真审定已成的书稿;在第一次病发缓和期间,他还一直牵挂着《大典》的进展情况,为住院耽搁的几天时间而自责不已,表现出极其崇高的敬业精神。李国钧教授为人宽厚,富有同情心,虽不善言辞,却始终秉持着自己的为人准则,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后生们的爱戴。“”期间,他一以贯之地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人格,在担任华东师大《二十四史》校点组组长之际,凭着自己的良心、胆略和智慧,想方设法为从事校点的老专家们创造尽可能安定一点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令这些老专家感激不已。他向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誉,团结不同个性的校内外同仁,有效地开展了广泛而持久的合作研究,表现出宽容、谦逊、大度的学者风范。

李国钧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天职。他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不因为学生与自己的观点相左而表现出丝毫的不快。他虚心随和的态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也赢得了“宽厚的长者,学业的良师”的一致赞誉。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抛弃短期功利行为,甘于寂寞,练就“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硬功夫。他是经师,更是人师。他全面关心学生们的生活、学习与思想,即使在学生毕业工作以后,仍耳提面命,关怀备至。他竭诚扶助中青年学者,全国各地得到他帮助和教诲的青年学子不计其数。他培养了众多的中国教育史与研究人才,许多已成为教育史学界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为博士生导师,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

悼词格式【第四篇】

一棵高大、挺直的枫树,在依然枝叶青翠的时候被伐倒了,村庄和山野都听到了它倒下的声响,周围的房屋、树木、花鸟、小船都因此颤颤哆嗦起来。诗一开始给出的基本情境,就包含了作者对枫树命运和遭遇的真切同情,和对枫树高大、挺直的品格的赞赏。但到此为止,它还停留在一般悼念之作的境界,还没有表现出作者感情和认识上的特异之处,诗人和枫树之间的交流也还没有建立起来。作者的优异之处在于,他能在这个境界上再翻出一层,不仅让我们看到枫树外表的高大、挺直,枝叶的青翠,还进一步引导我们深入到枫树生命的内部,发现他生命内部的芬芳。诗人和枫树之间的对话,正是在内在生命这一层次上展开的。枫树倒下了,却使整个山野和村庄飘忽着浓郁的清香,这是由于枫树在灰暗粗犷、发着苦涩气息的表皮下储蓄了“这么多的芬芳”――正是这芬芳使它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还要雄伟和美丽”。随着诗歌对枫树的这种内在生命的揭示,诗人的感情也得到了深化。在诗人的眼中,叶片上明亮的露水就成了“亿万只含泪的眼睛”,一圈圈年轮成了一圈圈“凝固的泪珠”,成了枫树生命中“还没有死亡的血球”。由此一步步把诗歌推向了情感的高潮:“村边的山丘/缩小了许多/仿佛低下了头颅//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至此,诗歌被赋予了一种崇高的悲剧性力量。应该说,这样一种力量只有大地才能与之相称,也只有大地才能容纳。这就是在这首诗的最后一行要出现大地形象的原因,它在此处出现可谓恰如其分――像一个巨大的秤砣,稳稳地将诗压住。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可以说是深厚蕴藉的。诗中包含的感情可谓深厚沉痛,但在表现上却十分克制。对摧折枫树的那种邪恶力量,诗人在感情上十分憎恶,但通篇却找不出一个谴责的字眼。没有字面上的谴责,但是,诗人的悲愤和谴责却弥漫于诗行之间,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种效果的获得也要归功于诗人对枫树内在生命的发掘――诗人对枫树内在生命的表现得越有力量,越能说服读者,这种谴责的力量也越强大。

牛汉是一位性情豪爽、为人耿直的诗人。1955年因受胡风案株连,长期遭受迫害。所以,这首诗中枫树高大、挺直的品格,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一个写照。这首诗发表于1981年,写作时间当更早。这个写作时间还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期间无辜遭受迫害的无数正直的知识分子,他们中也不乏像诗中的枫树一样,在依然枝叶青翠之时倒下的,作者的友人阿垅就于第二年含冤去世。因此,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联想。所以,这首诗也可以说是悼念那些在中含冤去世的知识分子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一首诗来悼念他们呢?为什么要以枫树做这样一个中介呢?这就跟诗歌的思维方式有关。诗是用形象思维的。枫树就是诗人为内心的感情找到的一个恰当的形象。借助于枫树的形象,诗人达到了将内心的感情和经验普遍化的目的。它比一首直白的悼念之作更有一种普遍的力量。由于借助了枫树的形象,诗人的感情既和生活定的情景和经验密切相关,同时又对它有所超越,把它象征化了,变成了一种更为普遍的经验。

从形式上说,这是一首自由诗,每节的行数从一行到九行不等,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也没有固定的押韵格式。但是全诗却有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声音效果。这是由于作者通过ang、eng、ong、ing这几个韵脚不规则的重复,制造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押韵效果,一方面为诗中悲伤、惋惜的情绪找到了声音上的依托,又避免了完全无韵可能造成的文体涣散。这种效果,很好地体现了自由中有节制,变化中有整齐的诗学原则。

归根结底,自由诗其实并不自由。每一首自由体诗都是一种特殊的形式,这形式必须和诗人要表达的题材、内容和感情和谐一致。这样一个要求无疑就给诗人很多限制。某种程度上,形式的自由给诗人的谴词造句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为诗人选择自由体,就等于放弃了以形式来为诗中的败笔辩护的理由。牛汉先生这首诗颇能体现自由诗在谴词造句上的这种严格性。譬如,诗的头一节是一个倒装句,一起笔就把枫树高大的形象推到我们面前,接着“被伐倒了”四字单独成行,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同时引入悼亡的主题,而正常应冠于句首的时间状语,被移至最末一行。再如第二节,“几个山村/和这一片山野/都听到了,感觉到了/枫树倒下的声响”。这里,“听到了,感觉到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表达效果和感情的递进和深化。“听到了”是一种客观的听觉效果,而“感觉到了”却是听觉产生的心理上的一种反应。我们常说“听而不闻”,就是说我们可以听见一个声音但心理上毫无反应,而“感觉到了”则显示出一种强烈但却无声的反应。枫树的突然倒下使周围的事物震惊,但环境却不允许它们出声。这轻描淡写的四个字说出了多少东西!它达到的效果可以说比后文“颤颤地哆嗦起来”更强烈、更有力,“颤颤地哆嗦”与之相比,就太直白了,缺少含蓄的情致。第三节文字最能体现自由诗自由中有节制,整齐中有变化的原则。首行写作“家家的门窗和屋瓦”,而不写作“每家”,是为了避免与下面三个以“每”起首的短语的反复造成单调,接着两个短语“树上的鸟,花上的蜂”之间又以“上”字钩连,也是为避免这种单调。而从整个四行诗来说,又都是偏正结构,体现了自由中的整齐。读诗,最需要的是耐心。我们欣赏一首诗,不仅要理解诗人的意识和情感,知道他在说什么,还要研究诗人是如何表达他的情感和意识的,搞清楚他是怎么说的。只有这样,才可能对一首诗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领悟。

[附]

悼念一棵枫树

牛汉

我想写几页小诗,把你最后

的绿叶保留下几片来

――摘自日记

湖边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伐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着浓郁的清香

清香

落在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想不到

一棵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伤

枫树直挺挺的

躺在草丛和荆棘上

那么庞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

还要雄伟和美丽

伐倒三天之后

枝叶还在微风中

簌簌地摇动

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枫树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村边的山丘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伐倒了

一棵枫树

伐倒了

悼词格式【第五篇】

关键词 :悼妓文学 审美意蕴 文化心理

一、悼祭文学与青楼妓女的联姻结缘

“传统意义上的悼祭文学,本质上是个体在既定的文化模式支配下,对特定角色进行人伦关怀的情感艺术表现。”在中国传统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传统观念中受人轻视、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青楼妓女端然进入文人笔下的悼祭文学主题中,是一种比较奇异的现象,具有独特的人性魅力和反文化传统的意蕴,并形成了艺术表达的某些惯例,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的特殊文学现象。

从青楼文化的发展来看,青楼妓女作为审美对象,真正完成其外在与内在、肉体与精神的完美统一,是在感情热烈、情感浪漫的唐代。而青楼妓女与文人情感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并且进入伤悼作品,成为文人一个普遍的伤悼对象,即悼祭文学与青楼妓女的联姻结缘,也恰是在思想较为开放、行动较为自由、并颇具人性色彩的唐文化中。青楼妓女因为其文化素养较高、视野比较开阔,所以往往更能得到士大夫文人的青睐垂爱,成为他们的红粉知己,这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现实中功名与风月的矛盾,使得文人与妓女之间的爱情往往有始无终,有因无果,但是回头看看,士大夫文人中又有多少人忠诚于婚姻关系规定的合法妻子,那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发乎情,止乎礼”式的夫妻关系又有多少情爱的因子,在事实上又有多少能善始善终,都是值得怀疑的。古语每每云:“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其弦外之音,似乎也在暗示:在封建时代的男性情爱心理价值系统中,正妻往往处于劣势的位置,徒有明媒正娶的妻的名分与管家主妇的职责。妾因其不具备正妻的名分,在家庭中更缺少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与能力,又具有相对意义上的年{}轻貌美的优势,能引起士大夫文人的怜香惜玉,与其有着较为特殊的关系,感情上较为接近,但毕竟也是婚后囚于上上下下复杂的家庭关系中的笼中雀儿,仍不乏礼教的约束。而青楼妓相对于妻妾却是迥然不同的,她们并非笼中鸟式的大家闺秀,她们的职责便是侍奉士大夫文人,独有与名士文人交往酬唱的便利,因而她们与士大夫文人——作为伤悼主体的男性抒情主人公建立的情感联系虽不像妻与妾那般稳固,也不被伦理道德所认可,却更具一种近乎自由平等的、纯情爱的性质,所以伤悼这类对象,有着较为特殊的情感指向和文化蕴含。

二、中唐至清末历代悼妓文学创作的审美意蕴及其文化心理透视

悼妓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中一个传统的富有文化蕴含和民族审美情趣的特殊存在,于晚唐时代应运而生,历经宋元明清,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末。在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演变轨迹中,不但呈露了审美形式的变化及审美表现的相异,而且隐含着民族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人性价值观念的递迁。

悼妓文学主题的创获是在思想较为开放的唐朝。众所周知,唐朝是诗的国度,诗的黄金时代,人人都在作诗,人人都能吟诗。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唐代的悼妓文学基本上是以诗的形式出现的,这些哀情凄切、缠绵悱恻的悼妓诗同中有异,各具特色,独放奇彩,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极具主题开创意义的。它们以其独特的情调与风采来追忆描绘美人的形态神情,刻画美人的心灵,顾惜怀念美人的才艺,痛悼哀恋逝去的美人爱情,抚今追昔,黯然销魂,忆人感时,惜花悼己。

有的诗人并未曾与亡妓有过直接的交往,而是通过他人的口头传闻、诗作、亡妓的遗物、旧地、墓冢等,或是有触于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总是易于凋零,爱情不能常驻而顿发伤感,作诗咏怀,或是联想到自身的处境,有触于遭遇、命运归宿彼此相通、气息互感而致专意赋诗凭吊,并且以妓自寓,借题发挥,抒吐心中不平之怨愤、失意之伤痛,寄托自己的情怀:前者如韦庄的《悼杨氏妓琴弦》:“魂归寥廓魄归烟,只住人间十八年。昨日施僧裙带上,断肠犹系琵琶弦。”遗物,是物在人亡伤悼的联想点,它令人联想起亡妓那美丽而短暂的生命,惜花悼玉中流露出对美好生命被毁灭的顾怜、留恋和无尽的伤感。后者如杨虞卿的《过小妓英英墓》:“萧晨骑马出皇都,闻说埋冤在路隅。别我已为泉下土,思君犹似掌中珠。四弦品柱声初绝,三尺孤坟草已枯。兰质慧心何所在?蔫知过者是狂夫。”以及白居易、刘禹锡的和作,白居易云:“人间有梦何曾入,泉下无家岂是归。坟上少啼留取泪,明年寒食更沾衣。”刘禹锡云:“但见好花皆易落,从来尤物不长生。鸾台夜直衣衾冷,云雨无因入禁城。”美人荒冢,是引发诗人灵感的具体物象,青楼红粉的误堕风尘、好花易落,如同怀瑾抱瑜、厕身官场的才士,“尤物”不长生恰似才士的易被摧折、壮志沉埋。这一切都寄寓了诗人自身命运遭际的叹喟,充满了浓郁的忧患意识与沧桑之感。

有的亡妓生前与作为伤悼主体的诗人确曾有过交往,有过恋情,诗人饱浸着一片痴情,留下了追恋那逝去的美妙温馨的诗作。如唐元和年间,窦巩《悼妓东东》诗,竟因痛惜而发生了幻听:“芳菲美艳不禁风,未到春残已坠红。惟有侧轮车上铎,耳边长似叫东东。”崔涯的《悼妓》诗,亦驱不尽内心留下的那美好的音容笑貌,颇有泪眼汪汪的深情:“赤板桥西小竹篱,枝花还似去年时。淡黄衫子浑无色,肠断丁香画雀儿。”

另外,在妓文化与悼祭主题撞击融会的唐代,还涌现出一些感人的悼妓故事:《诗话总龟》引《唐贤抒情集》载,相传唐武宗会昌中,薛宜僚充新罗册赠使,因风不能出海,滞留青州驿舍,结识乐妓段东美。第二年春,薛至新罗后得病,加上思恋东美,数日而卒。后薛的棺木回青州,东美至驿舍,素服号哭,扶棺一恸而死。《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四引《闽川名士传》载,贞元年间,进士欧阳詹游太原,恋一妓,别后,妓思恋不止,竟至沉屙缠身,临终时剪下云髻一缕,附诗一首:“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识旧时云髻祥,为奴开取缕金箱。”后欧阳詹至,启箱得发见遗诗,竟一恸而卒。文人因思念怀悼妓女而死的,这是较早的例子。这说明,到了唐代,青楼妓女在文人生活史上才有了新的意义,文人与妓女之间的交往才有了人性的关怀、依恋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挚爱情。

晚唐五代至宋,迎来了词的黄金时代。词是一种不同于诗的新兴艺术形式,句子长短不一,叙事、写景、抒情更为自由,其起源及兴盛与青楼传唱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尚写身边细琐之事,尤其关注儿女私情,因而描写青楼妓和吟唱文人与她们的爱情成为词创作的主流。在这一主流的影响下,最先出现的伤悼词,便是以青楼妓作为伤悼对象的。早在五代南唐,已有了张曙《浣溪沙》的深情吟咏:“枕障熏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尔应知。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到宋代,宋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主题“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因而在宋词中,悼妓主题获得了更丰富,更细腻,更灵活多样、无拘无束的表现。在幽淡沉静、婉约多情的宋代文人笔下,悼妓词显得更为精妙雅致,更具文学色彩,显出曲径通幽、缥缈超逸的奇异特点……

有的更多地瞩目于描绘幽僻冷艳的景物,偏好用花花草草等芬芳优美的意象,来浓染所展示的柔情蜜意,悠长的缠绵悱恻之情,让人读来满目凄艳凄迷之美。如刘埙的《湘灵瑟·故妓周懿葬桥南》在特定的气候中叙写花草于冷风细雨下的零落凄寒:“酸风泠泠,哀笳吹数声,碎雨冥冥,泣瑶英。花心路,芙蓉城,相思几回魂惊。肠断坟青青。”凄黯之景的状写,似乎更利于衬托如花似玉般美貌佳人的凋零。

有的着力之处似不在哀伤的力度,少显沉痛,而旨在状写情韵的悠长,以梦幻般的仙语特加点染。如柳永的《离别难》,上阕叹“花谢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阴”,下阕叹“人悄悄,夜沉沉,闭香闺,永弃鸳衾,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也难寻。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欢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巫山神女典故,源于宋玉《高唐赋》人神相恋故事,在这里,恰到好处地渲染了追慕亡妓那种如梦似幻、云烟迷茫的意境,淡化了亡妓不便人知的具体情况、身份背景,使之丰含若即若离、朦胧神秘的味道,可以说,到了柳永这里,才用一种闪烁迷离之笔触勾勒出了悼妓的词韵。

有的抒写了自己与亡妓那感人至深的爱情经历,刻画情感深微处的痛楚,对远逝的红颜知己表达自己肝肠寸断、凄哀欲绝的沉痛悼念之情。如南宋词人吴梦窗,青年时代居留杭州,与一歌妓相恋,后来歌妓不幸天亡。为此,梦窗写了许多怀人悲悼之作,如《渡江云三犯》《西子妆慢》《定风波》《昼锦堂》《莺啼序》等。其中的长篇杰作《莺啼序》尤值一提,此词共分四片:第一片写他重访西湖,满目怅然;第二片追忆十年前与亡妓在西湖初会的情景;第三片写他与亡妓别后的情景,又交代他此次重返六桥时妓已亡;第四片着力抒写他悼念亡妓的拳拳深情和无限凄苦:“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躲凤迷归,破鸾慵舞。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词人通过这四叠长调,饱含深情地叙写了自己与亡妓的悲欢离合,情节曲折,结构恢弘,语言典雅,情意绵邈,具有极高的艺术功力、欣赏价值,被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称赞为“全章精粹,空绝千古”。

继唐诗、宋词之后,元代散曲大放异彩,成为“一代之文学”。正与诗词一样,元散曲的突起,也与青楼极有关系,因而元代的悼妓文学充分利用了新兴的艺术形式——俚俗泼辣的散曲。不仅如此,它还往往借用前代伤悼正室、朋友等角色的有关惯常意象,而将其纳入到更为舒展、活泼的框架结构之中。如元末散曲家汤式的[双调]《沉醉东风·悼伶女四首》:

讣音至伤心万端,挽歌成离恨千般。蝶愁花事空,凤泣箫声断,丽春园长夜漫漫,懊恨阎罗量不宽,偏怎教可意娇娥命短。

铅华树春风甚早,蒺藜花幕雨难熬。楼空燕子飞,巷静鸡儿叫,问香魂何处飘飘。恨杀阎罗不忖度,使怎教可意人儿命夭。

檀板歇声沉鹧鸪,翠盘空香冷氍毹。娇莺唤不醒,杜宇催将去,锦排场等闲分付。多管是无常紧趁逐,都不由东君作主。

宝镜缺青鸟影孤,锦筝闹银雁行疏。拜辞了白面郎,抛闪下黑心母,一灵儿带将春去。从此阳台梦也无,更想甚朝云暮雨。

此散曲不仅沿用诗词中悼妓的惯常话语如“巫山”意象系列,还将凤鸣、乐音、鸟影孤、雁行疏等悼妻、悼友、悼兄弟姐妹之类时常用的意象表现系列移置其中,极言美的价值失落之悲,痛惜死亡对女性生命之美的摧残,痛惜美的毁灭。同时,因散曲的音律流转而显得情感更为凄厉痛切、哀婉动人,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其中也极为鲜明地体现了悼妓的特定情感倾向——比较单纯地、私人化地悲叹伤悼当初那欢乐、那情爱无可挽回的缺失,怀念那已经逝去却难以割舍的美好岁月,而几乎没有悼妻、悼友、悼兄弟姐妹那些相关的伦理情感。

明中叶至清初,是中国文学古今荟粹的大繁荣时期,除了传统的诗词曲赋以外,各式各样的戏剧、小说开始大量流行。同时,明中叶后个性解放思想大潮使得应运而生的清远脱俗的风流才子与高度名士化的青楼妓之间的恋情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等、相互尊重、更具时代特色的境界:青楼妓色艺双全,高雅脱俗,具有侠骨柔肠之统一的人格美,被名士称为“韵友”“女弟”“高足”“闺中良友”。因而这一时代青楼妓的凋零,给文人的心灵带来更大的伤痛。在悼妓方面,出现了大量的长篇诗行、笔记体小说类,长歌当哭,痛悼知音化为异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追忆昔日风流与感慨兴亡盛衰相结合,抒发人世沧桑的无尽伤感,具有独特的时代性……

如吴门名士王稚登凭吊“秦淮四美人”之一马湘兰而作的《马湘兰挽歌词》,这组诗共六首,这里举其中二首:“不待心挑与自招,一生辜负可怜宵。祗堪罚作银河鹊,岁岁年年只架桥。”“红笺新劈似轻霞,小字蝇头密又斜。开箧不禁沾臆泪,非关老眼欲生花。”前一首抒写与湘兰心心相印,却不能结成连理的长恨,后一首写开箧重睹湘兰赠给自己的诗笺,禁不住老泪沾湿了衣襟。这与那些只是吟唱美人流风遗韵的凭吊诗是迥然不同的,而是充满了作者真情贯注的眷念,展示了作者真诚如一的内心世界。而清初冒辟疆的琐语类笔记小说《影梅庵忆语》悼董小宛,更是中国古代爱情小说中罕见的珍品,古今悼亡文章很多,但都比不上《影梅庵忆语》一往情深,缠绵动人。曾有评注说:“是篇娓娓至数千言,浩浩荡荡,西起昆仑,东注溟渤,冲融窈窕,异派分支,千态万状,姿媚横生,颇使《会真》《长恨》等篇,黯然失色。非辟疆莫能为此文,非姬莫能当此作,真千秋大观矣,情语云乎哉!”冒与小宛九年朝夕相处,对她的性情、爱好、趣味了如指掌,在《影梅庵忆语》中,他用诗一般饱含深情的语言,叙写小宛音容笑貌、件件琐事,娓娓道来,成为天地间一种绝妙的文字。如仅从小宛爱月一段,就足以见小宛情趣的高雅与辟疆笔致的高妙:“姬最爱月,每以身随升沉为去住。夏纳凉小宛,与幼儿诵唐人咏月及流萤执扇诗,半榻小几,恒屡移以领月之四面。午夜归阁,仍推窗延月于枕簟间,月去复卷幔倚窗而望……李长吉诗云:‘月漉漉,波烟玉’,姬每诵此三字,则反复回环,日月之精神气韵光景,尽于斯矣。人以身入波烟玉世界之下,眼如横波,气如湘烟,体如白玉,人如月矣……”小宛爱月,是其喜静性格的表现,冒因充分理解方能写得如此深切动情。可以说,作为悼妓文学,《影梅庵忆语》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情感上,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并对后世的写情小说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长歌、小说可以说是风流名士赠献给青楼妓的最后的挽歌,也是对名士名姬真挚爱情的最后伤悼,为名士名姬惊心动魄的浪漫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从此至诚的情种与色艺双绝的丽人一去不复返,全成了遥远的不可再现的时代旧梦。清中叶以后,随着青楼文化的堕落,青楼与文学由辉煌而缠绵的结合走向离异。这一期间,出现过魏子安的《花月痕》,据说魏旅居太原时,赏识诗妓春雪,欲聘为妾,终因财力匮乏未能如愿。不久,春雪抑郁而死,魏恸哭之余,作《花月痕》。此书中儿女情长,卿卿我我,哀艳凄绝之处俯拾皆是,但作者只是借此来表达自己“护美人”“任政事”的俗不可耐的人生理想,其“儿女情长”没有思想上的契合,更不具备反封建传统的思想高度。这说明,青楼文化的堕落,士风的堕落,悼妓文学也随之走向衰落与终结,走向属于它的历史尽头。

三、悼妓文学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悼妓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也是青楼文学中一个较为别具一格的存在,它不再是停留在风花雪月的表面上的纯香艳文字,而是深入了怜其不幸、感其情深的沉挚内心世界的悼念文字,在伦理文化观念和诗学正统思想的挤压下,做着边缘的生存,并以其人伦角色关怀所蕴含的独特生命激情,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封建礼教“发乎情,止乎礼”的规约和雍容典雅的雕饰,体现了以反对封建正统礼教束缚为特征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价值与意义非同一般。

从艺术审美效应上看,悼妓文学基本上实现了情感的雅化,其态度之认真,用情之真挚,表现在文字的抒写中,通过诗、词、曲、赋,甚至戏剧、小说等各种艺术形式,借用比兴、象征、暗喻、白描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幽深雅致、凄艳梦幻的意境,表达动人心魄的深怀幽怨,表现了人生情感的普遍性,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从艺术内容上看,悼妓文学着意于逝者的“美”以及与这“美”相辅相成的才艺,更兼有这美的魅力留给生者那难以忘怀的追恋,有浓郁的浪漫色彩,有着较多的个体情性的真切袒露,基本上不涉及“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之类偏重治家贤惠德行的家庭责任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人性价值和非正统意蕴。

从认识意义上看,悼妓文学不是随意玩儿,聊以遣兴的逢场作戏,而是情真意挚,寄托哀思的伤情凭吊,是反映古代文人爱情行为心理深度一面最真实的镜子,不仅有男女之情,更兼具诗文之谊,对认识、理解、研究古代文人婚外爱情生活、爱情心理、审美情趣、文学观念及本真个性等提供了虽难说丰富,却更具生动真实的资料,有一定认识价值。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97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