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 娥 冤精编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窦 娥 冤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窦 娥 冤1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了解关汉卿和他生活的时代 2、掌握元杂剧的相关常识 能力目标:1、通过深入品读文本,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内心世界,并且理解作品创作的深层含义。 2、通过诵读法,品味关汉卿元杂剧的语言特色 3、运用对比和分析法,理解文中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情感目标:同情窦娥的遭遇,同情她不幸的一生。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投影展示粤剧《窦娥冤》的图片)这就是被后人高度评价为:“中国杂剧第一戏”的《窦娥冤》。王国维对其的评价是“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这部剧的作者就是元代杂剧大师——关汉卿。 看看幻灯片,酝酿情感,批文入情。二、了解作者1、请同学们所说你了解到的关汉卿(文化常识)2、“我”眼中的关汉卿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狂狷不羁,傲然独立。“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予我这几般儿的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幽冥,天啊!那其间缠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关汉卿是个饱学之士,从他的作品中一再的提及易、诗、书,春秋、周礼、礼记、四书等经书并加以诠释可知。而其戏剧作品的主角又多取材自历史人物与事迹,亦可知他对历史典故是熟悉的。饱读诗书的关汉卿一生却没有走上仕途的道路,这是为什么呢?他的狂放不羁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还要从他生活的时代说起。关汉卿生活在蒙古贵族统治下的元代社会,尚武轻文,等级森严。民族分四等,汉人、南人被压在最底层;职业分十级,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在元朝之前,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走上自己的仕途之路,所以那时的读书人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可到了元代,朝廷取消了科举考试,这样读书人没有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作为沉沦于娼、丐之间的汉族文人,关汉卿一生漂泊,穷愁潦倒。为了自己的生存,同时又可以有一个展现自己的方式,所以许多的读书人结交了当时同样地位低下的戏剧人,开始写剧本。甚至还亲自到排练现场做导演,粉墨登场做演员。他和当时的演员珠帘秀等关系很好,还创立过“戏曲协会”,这个成就在文人中间算是“成功人士”因为很多文人还靠写字作画来乞讨生活。他不向命运屈服,考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戏剧的舞台上画上了辉煌的一笔。号已斋(一作一斋)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等,是他的代表作。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另三位元曲大家及代表作品马致远《汉宫秋》——悲剧、白朴《墙头马上》——爱情剧、郑光祖《倩女离魂》——爱情剧) 三、杂剧知识师: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可以堪称是元杂剧的典范,全剧由“四折一楔子”构成。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折”既是一个音乐单元,又是一个情节段落、叙事单元。一折戏,由同韵同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而一部杂剧的四大套曲又与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相呼应。“楔子”则是四折正戏之外的过场戏,主要起联系剧情的作用,其位置灵活,并不一定置于剧首。元杂剧采用角色化的叙事话语形式。 “角色”是表征性别、年龄、职业以及善恶、美丑、忠奸、贤愚等特点的人物类型,演员既代表某个“人物”,又代表某类“角色”。如男女主角分别称为“正末”与“正旦”,一般都是正面人物。对人物的“角色”定位包含着作家对人生、人性的褒贬评判。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如粗暴勇猛的人物。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卜是“娘”的简写)、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邦老(盗匪)等、洁郎(和尚)等角色。元杂剧采用一人主唱的表演方式,一折戏的一套曲子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其他角色只说不唱。由正旦主唱的戏叫“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这种一人主唱的形式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 学生依据发的材料进行比照,了解相应的名词。并做好笔记。四、理清情节师:本剧就是“旦本”由女主角——窦娥主唱的。下面请同学回顾一下楔子和前三折的故事情节。楔子:人物——蔡婆婆、窦天章、端云蔡婆婆和8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里比较有钱,职业是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婆婆。穷酸书生窦天章因为进京赶考所以两年前借了蔡婆婆的钱,连本代利40两因子没有能力偿还。所以就决定将自己的女儿端云卖给蔡婆婆抵债。端云3岁死了母亲,生的漂亮、性情善良,很讨蔡婆婆喜欢。于是将端云收养,将来做自己的儿媳妇。并且给他改名叫作窦娥。还额外给了窦天章10两因子作为应考用的盘缠。窦天章很是感激。第一折:人物——蔡婆婆、窦娥、张驴儿父子、赛卢医(元剧中对庸医及卖药人的讽刺性的通称。春秋时名医扁鹊是卢国人,故有“卢医”、“卢扁”之称,此处“赛”是反语。)蔡婆婆去问赛讨债,赛无力偿还就想出了一个杀人灭口的主义。正巧被张驴儿父子撞见,蔡婆婆才幸免遇难。赛医害怕再生事端,于是放弃了行医到农村卖老鼠药去了。蔡婆婆十分感激,并且在无意中说出了自己家的情况。张驴儿父子遂生歹念——威逼蔡婆婆和窦娥与他们父子俩成亲,如果不答应就勒死蔡婆婆。无奈之下蔡婆婆将他父子二人带入家中,和窦娥说明缘由后并没有得到窦娥的同情,反而被窦娥骂了一顿。张驴儿得妻心切,于是想要通过毒死蔡婆婆独占窦娥。于是到了赛卢医那里买来了毒药。一开始赛卢医不肯给,后来被张驴儿威胁说如果不给就将他预谋害蔡婆婆的事情揭穿。有一天,蔡婆婆想喝羊肠汤,张驴儿见机会来了,待窦娥熬好后将毒药放入其中。美成想蔡婆婆闻到味道说很恶心,就让与张驴儿的父亲吃掉了。张驴儿恶人先告状将窦娥告上衙门,审案的官人不辨是非,收了张驴儿的钱财就匆忙判案。结果一桩冤案诞生了。第三折:人物——窦娥、蔡婆婆、监斩官、刽子手等 同学看课文提示对于前三折的概述。五、深入文本(第一场)1、师: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这一部分又是由几个场面组成的呢?2、下面请五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个场面——押赴刑场,体会一下戏曲是如何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分窦娥、监斩官、刽子手、蔡婆婆、舞台说明及科介)3、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正宫·端正好、滚绣球这两段,体会窦娥讲了几层意思?“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4、字词疏通:(串讲)动地惊天(“动”、“惊”使动用法)朝暮(名作状 从早到晚)合:应该(“粉蝶如知合断魂”、“文章合为事而著”)顺水推船:比喻顺应情势说话行事。这里指“天地”和人间的丑恶官吏一样也是怕硬欺软,颠倒黑白。师:窦娥认为人的命运不由自己掌握,体现的是对鬼神的信赖、信仰。但是现实却是“好人不长命,祸害造千年”,天地怎么也会这样黑白颠倒呢?这是窦娥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窦娥对天地是由信仰——怀疑——痛斥)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三桩誓愿 同学分角色朗读,其它同学对照课文认真研读。 一层: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二层:窦娥痛斥“主宰人间命运”“主持公正”的天地没有原则,颠倒黑白。 (第二场)1、师:如果说第一部分两曲如急风骤雨般酣畅淋漓的话,那么到了第二部分,主人公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部分,从中找出能够体现窦娥性格特征的语句。2、提问:读快活三、鲍老儿思考为什么窦娥一再重复死了之后要给她烧纸钱、吃凉浆呢?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明确:这也可以看作是安慰婆婆的遗嘱。窦娥生前心系他人,死后也没有奢望,心灵是多么的美好。激起了人们对她的深切同情。“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表现了窦娥对婆婆的孝顺。“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表现了窦娥的善良。 (第三场)1、提问:窦娥在临刑前发出了哪三桩誓愿?善良的窦娥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无头誓愿呢?师:“血溅白练”:古人是非常重视“血”的。血缘关系,血统等词语的产生,民族间禁止通婚等保持血统纯洁的方式都可以证明“血”在古人心中的地位。窦娥认为这个世界无比黑暗,她不想让自己最圣洁的血被尘世的土地污染。“要一领净席”的“净”,“等我窦娥站立”的“站立”,“又要丈二白练”的“白”。鲜血都溅洒在白练上,表明窦娥的纯洁无暇,活着的时候没人给自己做主,死了要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正所谓非常之冤必有异象,窦娥让人们由这些异象而明白自己是冤枉的。“六月飞雪”:“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我窦娥遭受的冲天的冤屈,定会感动得上天滚出雪花,用这雪花掩盖了我的尸首”。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滚”,让我们分明感受到,那雪花冰花分明就是老天因窦娥之冤而感动的流泪,以飞雪的形式显现出来,飞雪葬身,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死亦高洁的高尚品质。因此我们说六月飞雪,天无言而以行示之,非常之冤必有天象。“亢旱三年”天子无道,上天罚之。是诉诸朝廷和天子,希望其察民情而纠恶官,使百姓不受冤枉。窦娥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惩罚朝廷和天子,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2、提问:在第一场中窦娥对天地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和指斥,而到了三桩誓愿这儿,窦娥又寄希望于天地。这前后两种形象是否矛盾呢?(讨论)师:中国古人相信,“天”具有赏善罚恶的品格,因而也是公正无私的。(皇帝被奉为天子,正是为了突出君权神授,强调君主是秉承天的意志统御天下。就连农民起义也常伪造一部天书,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以证明揭竿造反天然合理。)另外,天人虽然合一,但是,“天”又是超越于“人” 的,它能够主宰“人”。所以人们如果有什么怨气都会“哭天抢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得很透彻:“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从人的自然性角度来说,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巨大苦难时,总是本能地、不由自主地呼唤天地、父母。)一旦有需求最终只能乞求上天帮助自己实现愿望。然而一旦人间出现不公,出现冤狱,则可祈求上天以消除不公,平反冤狱。如果冤屈不获平反,就会对“天”便生疑问。这种对“天”的既信且疑、既敬又畏的态度使主人公窦娥的世界观产生了矛盾。“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三个誓愿。第一桩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桩 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够感动天上。第三桩 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 从情感上说,三桩誓愿的提出与断然否定天地的公正性也不矛盾,痛骂天地鬼神表达的是对污浊社会的愤慨,要求天地做出反常的气象是向现实世界提出警示,两者都是为了警醒世人,讨还公道。 六、品味语言提问: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你能找出最有特色的语句吗?师: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炼优美,浅显而见深邃。这和关汉卿深入百姓当中,积累民众中的俚语、俗语是分不开的。并且这些语言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另外课文中的曲、白配合得也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景,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七、巧妙用典师:典故,顾名恩义,就是典籍中的故事。运用经过压缩成一个词的故事,以表达作者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的手法,就叫“用典”。 《窦娥冤》中运用了不少典故,单是课文节选部分即有“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等典故,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在知晓典故的实际所指的基础上,才能求得对作者意图和情感态度的把握,当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汉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提问:窦娥为什么会在临刑前想到这些古代的人物?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窦娥此时怎样的内心世界?(提示:这些典故的含义是怎样的?典故中的人物与窦娥的遭遇有什么共性?)(学生举例)师:典故中的人物无论是明君还是忠臣还是贤媳,他们都是忠贞正直善良主人,却都“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用典,往往把意思表达得含蓄,就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窦娥与这些人物作比是为了强调自己所蒙受冤情之深。运用这些典故是使抒情更加强烈而且不空洞。 窦娥(贤媳)、苌弘(贤臣)、望帝(贤主)一组,三者遭遇的相似处皆在贤而蒙冤;再看窦娥与邹衍,二者遭遇的相似处皆在忠(贞)而被谤;窦娥、东海孝妇两者的共性更为显著,她们都是孝而被诛。他们都拥有“善”与“孝”这些本为世人所颂扬的传统美德,可是,恰恰是这些美德,却最终成了置她们于死地的“罪魁”。八、文本拓展1、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呢?第四折当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XX年以提刑肃政廉访的身份出场,有一天晚上在看卷宗的时候似乎看到了窦娥的鬼影,这时房间里的灯忽明忽暗。再看看原来压在下面的卷宗被翻到了上面。这是窦娥现身了,向父亲诉说了自己的冤情。窦天章刚开始听后非常气愤,说道:“我当初将你嫁入他家,要你三从四德: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者,事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今三从四德全无,却犯了十恶大罪(十恶者,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与内乱。犯者罪在不赦。)又连累我的清明。后来又听了案件的细节之后,决定还窦娥一个清白。最后,由窦娥的鬼神再次出现,正义得到了伸张。张驴儿毒杀亲爹,霸占寡妇,判处凌迟,钉上木驴,挖120刀致死(古代极刑,迟,缓慢的意思。就是一点一点挖人身上的肉,最终处死)赛卢医不合赖钱,勒死平民;又不合修毒药,致伤人命。永远充军。2、师:虽然窦娥的冤屈最终得以平反,但是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九、结束语师:关汉卿的《窦娥冤》带给我们文学上的享受,XX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同样没有忘记这位戏剧老人。关汉卿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50周年、从事戏剧创作750周年的特殊年份,同时这一年也是我们中国举办奥运会的奥运年。在政协会上来自农工民主党的李汉秋委员建议:让关汉卿助“人文奥运”一臂之力。应该展示以他为突出代表的元大都文化和中国戏曲文化,这将是“人文奥运”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
窦 娥 冤2
一、阅读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1)通过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2.教学难点 :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 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7.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8.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7.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8.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9.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10.归纳主题。(参看[自读提示])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有关参考资料
1.《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教社1988年6月版。
2.《中国文学史》游国思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版。
3.再析的结构艺术宋绍发《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7期。
窦 娥 冤3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