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中学数学说课稿【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12798

【导言】此例“中学数学说课稿【最新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说课稿初中【第一篇】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命题的概念,能把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数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命题的概念,若p则q形式的命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后续学习充要条件的基础,这一章我们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去表达和论证中的作用,他将成为反证法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证能力打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五)教学难点:

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师生多向合作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

(2)练习巩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由特殊到一般的划归方法: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探索、分析、发现、归纳、概括

(2)练习巩固法

四、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0

(2)如果a,b是任意两个正实数,那么a+b≥2(ab)1/2;

(3)如果实数a满足a2=9,则a=3;

(4)中学生目前的学业负担过重;

(5)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2)为真,(3)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总是可以确定真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3.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题)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假命题)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不是)

(4)若空间中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假命题)

(5)x>15.(不是)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练习

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4)求证∏是无理数

(5)若X是实数,则X2+4X+5≥0

4.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上面例1中的(2)(4)具有“若p,则q”的形式。在数学中,这种形式的命题是常见的。

“若p,则q”也可写成“如果p,那么q”“只要p,就有q”等形式。

其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1)条件p:整数a能被2整除,结论q:整数a是偶数;

(2)条件p:四边形是菱形,结论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一些命题表面上不是“若p,则q”的形式,但可以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例如: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例3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解:(1)若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它是假命题。

(2)若一个数是负数,则这个数的立方是负数。它是真命题。

(3)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它是真命题。

5.练习:P4:

6.课堂小结

(1)、命题的概念

(2)、能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7.思考题

一,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

(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二,四种命题中任意两个命题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它们的真假性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8.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数学说课稿初中【第二篇】

一、说教材:

《比高矮》是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比大小、比多少基础上进行学习,也为以后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学生经历的是对实际量的比较活动,从中可获得直观、具体数学活动经验。比高矮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学生难在比高矮的方法。对于做一做与练一练的某些习题,不能只靠直观得出答案,需要借助想像、思维和推理,有的用直观教具加以演示,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预设为:

1、认知目标:

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关系,体会高矮、长短相对性,建立比较的意识,能对事物进行高矮或长短的比较。

2、能力目标:

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想像、推理能力与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课堂上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自由选择比较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让学生通过参与比较活动,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数一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按高、矮的顺序排队,初步体验高矮;参与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对性;经历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拓展时空,感受高矮与生活的联系;巩固应用,体验创新之乐;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步骤、初步体验高矮。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体育老师怎样排同学们队伍引出课题“比高矮”请一小组的学生上台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并评价排列的队伍有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排,应该怎样调整。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高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步骤参与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对性。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先请两个高矮比较悬殊的小朋友出来比高矮,让矮的回位置,再请一个全班的跟他比,这样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第三步骤经历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感悟、明确比高矮、。

在这一环节,我叫两位差不多高上台比高矮,就这样站着比,不容易比较出高矮引导学生说出更好的方法比较高矮,再出现幻灯放出淘气和笑笑比高矮的方法。教师小结,小组内互比身高,再出现比长短,引导学生说比长短应注意什么同组的同学相互交流比高比矮的体会。

2、在这一环节,我用幻灯放出淘气和笑笑比高矮,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也用这种方法比高矮的,但是淘气同学这样做,你觉得对吗?师:哦,原来背对背比较高矮时,同学们不能把脚跟踮起来,除此还要注意什么呢?

小结:正确方法,背对背比较高矮时,要把背挺直,脚后跟要着地,鞋子的高度也要一样高。

3、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小组内互比身高

(1)师讲清要求再比(2)反馈

4、进行反馈练习

(1)出示课件主题图

学生自行观察主题图

师:图中淘气和笑笑在做什么?结合实际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老奶奶和小朋友比高矮你能用()比()高()比()矮句式表述,你还发现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用互相句式表述。

(2)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些玩具,我们可以比一比,谁高谁矮;也用()比()高()比()矮句式表述自己小组听。

(3)师:同学们掌握了比高矮(全班同学交流反馈。)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生在说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领悟比较的方法,学会有条理地思考。

第四步骤拓展时空,感受比高矮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高矮。目的是发挥了孩子的想像力,又训练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步骤巩固应用,体验创新之乐

1、师出示课件课本第18页第一题练一练

2、出示课件的画√,最矮的画○

3、出示课件课本第17页第2题做一做

4、组织讨论课本第19页“三只小兔比高矮”。他们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上。

学生讨论交流那该怎样比,引导学生想出办法来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再反馈。目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六步骤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这些活动在玩的过程中,咱们学到什么呢?

初中数学说课稿【第三篇】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初一年级第一章第五节作如下的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4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 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 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4、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实践探究式。

三、说学法

根据初一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

四、说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目的之一是使课堂生动、形象又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之二是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数学说课稿初中【第四篇】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命题的概念,能把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数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命题的概念,若p则q形式的命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后续学习充要条件的基础,这一章我们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去表达和论证中的作用,他将成为反证法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证能力打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2)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五)教学难点:

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师生多向合作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

(2)练习巩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由特殊到一般的划归方法: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探索、分析、发现、归纳、概括

(2)练习巩固法

四、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0

(2)如果a,b是任意两个正实数,那么a+b≥2(ab)1/2;

(3)如果实数a满足a2=9,则a=3;

(4)中学生目前的学业负担过重;

(5)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2)为真,(3)为假,(4)(5)的真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总是可以确定真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3.抽象、归纳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真命题)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假命题)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不是)

(4)若空间中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假命题)

(5)x>15.(不是)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练习

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4)求证∏是无理数

(5)若X是实数,则X2+4X+5≥0

4.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上面例1中的(2)(4)具有“若p,则q”的形式。在数学中,这种形式的命题是常见的。

“若p,则q”也可写成“如果p,那么q”“只要p,就有q”等形式。

其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解:(1)条件p:整数a能被2整除,结论q:整数a是偶数;

(2)条件p:四边形是菱形,结论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有一些命题表面上不是“若p,则q”的形式,但可以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例如: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例3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解:(1)若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平行,它是假命题。

(2)若一个数是负数,则这个数的立方是负数。它是真命题。

(3)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它是真命题。

5.练习:P4:

6.课堂小结

(1)、命题的概念

(2)、能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7.思考题

一,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1)与命题(2)(3)(4)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系?

(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

(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

(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

(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二,四种命题中任意两个命题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它们的真假性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8.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212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