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61326

【导言】此例“《折线统计图》评课稿实用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1

今天听了吴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折线统计图》,本课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特点和制作方法。整节课看下来,觉得吴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在引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通过手的比划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有几点值的我学习:

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李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吴老师在学生解读完温度变化的统计图后,请学生预测20时的气温并让学生阐明预测的理由。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得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本节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学会读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增减变化地情况,培养了学生地统计意识。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学生“悟”的太少,自主性体现不足。本节课教师引导的多,不敢放手。统计图的优点应是学生在读图、比较中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师硬生生强加给的。在学生细读第一幅折线统计图时老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这一特点体会不够。

2、读图时缺少整体性的指导。在练习中老师只注重于问题的解决而忽略了统计的意义,在学生完成问题后应从统计图的整体来感知事件的变化,体现出统计给我们带来的作用。

3、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的要求在本节课的过程中似乎体现的不够明确,大多还是学生根据统计图说出结论,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2

一、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胡老师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这种生本理念。

1、课始,胡老师从旧知入手,出示一幅张明7---15岁身高情况统计表,问“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让学生在读图中唤起对折线统计图的记忆,随后出示同年龄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线统计图,追问:“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看出几岁时张明和同龄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产生了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并顺利过渡到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认识的教学。

2、改变原有先认后画的顺序,而是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画出折线统计图。并在交流反馈中初步构建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接着,胡老师又安排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紧抓它的主要特征:点和线,学会正确读图。

二、注重知识的对比认识,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我们知道,对比,就是运用对照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对比教学就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比类推、举一反三。具体而言,对比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明确了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内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节课中,胡老师进行了2次的对比。

1、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比,使学生在比较辨别中二次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选择用哪种统计图更合理,这是学生对两种统计图区别认识的一个练习巩固,以此深化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应用范围的认识。

通过对比,不仅可以将新旧知识、事物关系沟通组织起来,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和秩序,是一种非常适合学生汲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对比教学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有效摆脱陌生感,迅速找到轻松入门的途径,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折线统计图3

[关键词] 脊柱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Helical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for Evaluation of Thoracic?lumbar Burst Fractures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helical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in diagnosis of thoracic?lumbar burst fractures. Methods 87 patients of spinal fractures, 63 males and 24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36 years old were examined with GE Hispeed helical CT . All dates were sent to Sun Space 20 workstation. Images were reconstructed in workstation with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n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X?ray film and 2DCT images. All of images were evaluated by two experienced radiologists with double blind method. Results On 3D images, the occurrence of fractures piece in the vertebral canal was higher than that on X?ray film and 2DCT .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χ2 =, P<).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clearly indicated th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status . Conclusion 3DCT has importan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thoracic?lumbar burst fractures. It is very helpful for the surgeons in the selection of operation method, as well as helpful for reducing operative injuries and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Spinal fractures;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Image processing; Computer?assisted

随着我国热器伤时代的到来,各类外伤患者日渐增多。胸腰段脊椎(T10~L2)处于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处,是应力集中之处,因此胸腰段脊柱骨折在临床上非常多见。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多并发脊髓损伤,使患者严重致残或丧失生命。X线平片加常规CT扫描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部位的显示、骨折的分型、外伤性软组织血肿的显示以及脊柱的稳定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准确、直观、立体地显示损伤后的脊椎和脊髓,提供临床治疗更多的有指导价值的影像学信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3D),本文对我院自1999年12月至2006年8月间收治的8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螺旋CT 3D技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本组87例患者,男63例,女24例;年龄21岁~58岁,平均年龄36岁,均与外伤后1 d~6 d内拍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经X线诊断提示有脊柱骨折者。

螺旋CT扫描及3D 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Hispeed 螺旋CT扫描机,根据定位像选定感兴趣区,选择螺旋薄层轴位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140 kV,管电流220 mA,扫描时间1 s,层厚3 mm,螺距1,重建间隔1 mm, scan FOV选择 “small”,DFOV选择 15 cm,图像采用标准算法,512×512 距阵显示。轴位图像资料传输到Sun Space 20工作站,利用 GE Advantage Window 图像分析软件进行3D。重建图像技术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 )和容积重建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VRT) 。

图像分析 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和两名有经验的骨科医师组成两个小组,采用双盲法共同阅片,将X线平片加上2DCT图像资料与X线平片、2DCT、3DCT(SSD、MPR、VRT)三者的综合图像资料进行对比观察和评估。小组内如有不同意见,通过共同商讨达成一致,其评估结果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87例经X线诊断提示有脊柱骨折的患者,X线平片加上2DCT图像分析发现有骨折103处;X线平片、2DCT、3DCT(SSD、MPR、VRT)三者的综合图像分析共发现骨折132处。可见前者漏诊骨折29处,后者发现骨折的能力强于前者,能提高%骨折显示率。对3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发脊髓损伤需要骨科手术的病例,X线平片加上2DCT图像评估与X线平片、2DCT、3DCT三者的综合图像评估所显示椎管内骨折片数目,如表1所示,其结果经手术证实。表1的结果经统计学分析,χ2 =, P<,差异有显著性。通过2DCT图像资料,骨科医师、影像科医师分别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所致椎管内压迫物大小进行估算;影像技术人员利用3D测量功能对椎管内压迫物进行测量。当误差≤5 mm统计为“准确”,误差>5 mm统计为“不准确”。影像科医师组、骨科医师组对突入椎管内的压迫物上下径的估算和3D技术测量结果如表2所示,其结果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统计学分析利用四格表χ2检验:组间比较,χ2 =, υ=2,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χ2 =, 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χ2 =, P<,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χ2 =, 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不同影像资料组合所显示椎管内骨折片数目(略)

表2 不同研究组对突入椎管内压迫物上下径的估算、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略)

3 讨论

临床上,胸腰椎外伤患者经X线平片检查诊断或提示有脊柱骨折者需进行CT扫描,X线平片加CT扫描所得横断面图像对胸腰椎骨折部位的显示、骨折的分型、外伤性软组织血肿的显示以及脊柱的稳定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螺旋CT的出现标志着传统CT成像技术的又一次飞跃,一次扫描可获得容积数据采集,并在此基础上获得重建的三维空间图像,检查所获得的信息量远多于二维空间图像所能提供的信息量,螺旋CT扫描及3D技术在脊椎、颌面部、骨盆等解剖关系复杂,结构重叠较多部位具有明显的优势。对87例经X线诊断提示有脊柱骨折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做3D。将X线平片、2DCT、3DCT(SSD、MPR、VRT)图像资料综合起来分析共发现骨折132处,而由X线平片和2DCT图像资料仅发现骨折103处,漏诊骨折29处。可见综合的图像资料在发现骨折的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提高%骨折显示率。3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发脊髓损伤需要骨科手术病例的影像学资料评估结果:综合的图像资料与X线平片加上2DCT图像资料在显示椎管内骨折片数目方面,χ2 =, P<,差异有显著性,表明X线平片、2DCT、3DCT三者的综合图像资料显示椎管内骨折片的能力大于X线平片加2DCT图像资料。特别有利于显示椎管内游离的小骨折片、与横断面平行的骨折线以及解剖结构重叠较多处的隐匿性骨折。X线平片加2DCT图像资料是一系列的二维图像,没有体现人体的三维结构特点,图像与解剖概念有所分离,缺乏立体直观感,在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并发脊髓损伤时不尽理想。3D图像能更充分地显示骨折的存在,更准确地显示挤向椎管内的小骨片和小关节等骨折,能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类型、骨片的移位以及椎管受压等情况。SSD图像以最易理解的直观形式立体地显示爆裂骨折的部位、形态及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根据骨折所在位置和诊断需要对SSD图像进行旋转,分别在X轴、Y轴和Z轴上转动,常规取前面、后面、左右侧面、上面、底面、左右斜面或任意角度进行观察。从不同方向展示脊柱的立体结构以及骨折后骨块分离、移位的立体形态,可直观地了解爆裂的椎体与相邻的椎体以及附件之间的解剖关系,实际显示骨折线的位置、骨折类型、骨折线走向、骨折累及的范围、骨折块移位的距离和角度及关节脱位等详细情况。为了减少重叠结构对骨折部位的遮挡,更好的显示椎管内骨折片以及观察椎间孔的损伤情况,利用图像切割技术,可方便地在上下、左右、前后方向或根据观察需要自由勾画轨迹对图像进行切割处理。MPR 以薄层的重建图像显示,可对感兴趣区进行矢状面、冠状面以及任意方向断面的图像显示,充分地显示爆裂骨折的内部、椎管内硬脊膜前方的骨折块和破裂的椎间盘组织对脊髓压迫情况、椎体附件及其小关节骨折与相邻椎间孔内脊神经之间的关系。SSD仅显示骨折表面的形态,而易漏诊轻微的、未移位的骨折,对椎管内的骨折显示不够理想,不能反映外伤性软组织血肿的情况。MPR的优势不仅弥补SSD的不足,而且能敏感地发现横断面图像难于发现的水平骨折线,更重要的是MPR能精确地测量骨折块的移位程度,通过其测量功能获得椎管内压迫物的准确数据。VRT透明技术可以通过二维、三维手段进行显示,不仅显示出骨质表面的骨折,而且可获得骨折内部的信息,即透过骨质立体直观显示骨折部位的情况,兼具X线与3D图像的优点。由表2中的数据及其统计学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对椎管内压迫物大小的准确反映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性。3D技术测量能获得椎管内压迫物的准确数据,影像科医师对椎管内压迫物上下径的估算其准确性接近3D技术测量,说明影像科医师因为专业的原因比较容易从二维的影像资料中建立起被观察对象的三维空间概念;骨科医师对椎管内压迫物上下径的估算准确性与影像科医师相比存在着差异性,较难从二维空间建立起被观察对象的三维空间概念。在临床上对胸腰椎爆裂骨折并发脊髓损伤者多采用侧前方减压术,去除突入椎管内的碎骨片及椎间盘组织、椎体间植骨融合术、金属物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传统的CT横断面图像可清晰显示脊椎骨质的情况,并能准确地测量椎管前后径距离,对两侧横突孔也能清晰显示,但却不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椎管及其椎管内压迫物的整体情况,更无法评价两侧的椎间孔。骨科医师仅利用二维图像资料,不易通过空间思维综合过程建立起抽象的三维立体图像,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手术医师个人思维方式不同,对病变的理解出现一点偏差,对手术的精确性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脊柱3D图像清晰、逼真、立体感强,可为骨科医师提供丰富的立体诊断信息,包括椎体、椎管、椎管内碎骨折片和破裂的椎间盘组织、横突孔、椎间孔及小关节等,在显示整体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切割技术,可更直观地暴露椎管内压迫物的具体部位,清晰地显示其形态、大小及边缘情况,通过3D测量可获得其具体数据。3D图像可使骨科医师直观地了解病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立体解剖关系,为手术者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使手术方案的制定更为精确,有助于金属固定物的准确置入,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3D图像的质量是影响胸腰椎爆裂骨折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的重要因素。图像的质量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原始扫描参数、重建参数、操作者对图像的处理技术和图像显示的窗位、窗宽等。MPR图像由于其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不够高,其对破裂的椎间盘组织和外伤性软组织血肿的显示能力稍显不足,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技术参数的优化可使其图像质量提高。综上所述,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诊断,影像科医师应将X线平片、2DCT、3DCT图像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加强与骨科医师之间的合作,提高为临床服务的能力。螺旋CT 3D技术,有助于骨科医师在术前充分掌握骨折情况,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内固定器材,使变形或破碎的骨结构和关节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提高手术质量。随着螺旋CT设备在二级医院的普及,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螺旋CT 3D技术将有更多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 叶哲伟,杨述华。三维医学图像重建及计算机手术导航在脊柱外科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2):125?127.

[2] Gallivan RP, Nguyen TH, Armstrong WB. Head and neck 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end oscopy :evaluation of a new imaging technique[J],Laryngoscope,1999,109:1 570?1 579.

[3] 胡小新,陈时洪。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在骨关节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8):758?760.

[4] 谢宝钢,刘树清,杨吉祥,等。脊柱后结构在胸腰段脊髓神经损伤及爆裂骨折分类中的作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6):353?356.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46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