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课文 《外国诗》教案(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711470

【导言】此例“课文 《外国诗》教案(精编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1

教学重点:

1、 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 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学生自然会明白诗歌先描写蝈蝈后描写蛐蛐。)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 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 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3、 用作者的话说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两节的开头句)

生答后师完成如下板书(在板书时要学生思考第四个环节的第一个问题)

蝈蝈 乐音 从来不会死亡

声音 大地的诗歌

蛐蛐 歌儿 从来没有停息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

请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这两节诗在结构上、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五、体会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蝈蝈与蛐蛐歌颂了大自然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什么感情?

(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旨的揭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引导:刚才我们从哪些方面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美点?)

标题美 形象美 意境美 情感美

六、学一学写法——烘云托月写小景

第一步:观察一种景物,想想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有什么独特之处,写一句有情味的观点句。

第二步:在这句有情味的观点句的引领下,描写一段有情味的景物。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3篇课文 《外国诗》教案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外国诗两首教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1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外国诗两首》教案3

课文简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

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一、整体感知

1、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

1、为什么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2、为什么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三、比较品析

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

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氛围。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二、研读赏析

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

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

四、比较品析

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叶赛宁

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

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

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

平静的小溪的潺鸣。

幽黯的树林弯着身子,

在夜莺的歌声中微睡。

河水侧耳倾听呖呖莺啼,

亲热地同沙岸叨叨絮谈。

而在河面上,轻轻地漾起

芦苇快乐的簌簌的声响。

2、对比阅读沈尹默的《月夜》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活动简析:

“雨的诉说”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熟悉却并不关注的雨等几种常见现象,来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诗意之美,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来开展。

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活动建议:

1、学生三项活动任选一项,自愿组成活动小组。

2、 活动在第一课《雨说》教学之后提前布置活动。

3、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

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请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活动安排: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

在雨淅淅沥沥下起的时候,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带着一份好心情,去观察雨幕,去倾听雨韵,去感受雨情。

1、作好以下记录:

具体季节和时间:

地点:

雨的特点:

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

自己观雨时的心情:

2、请你把听雨的感受及听雨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第二组:说说雨的功过

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了解雨的别样情形,并在展示课上讲述给同学听。(以下可参见《读写导航》)

1.概述一个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选择一个进行探究)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

1、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并将有关描写“雨”的名句或名段摘录下来,在展示课上向全班交流。(有关雨的古诗名句可参见《读写导航》)

2、将自已搜集并喜欢的有关雨的文学作品,制作成配乐诗文,在展示课上与同学分享。

全体同学: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1篇抒情文章或诗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71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