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计算机教案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例4篇】
【导言】此例“小学计算机教案 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案【范例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计算机教案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案例教学;CDIO理念;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在我国,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高等院校大多数专业的必修计算机基础课。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不同,选择讲授的程序设计语言主要包括C、C++、Java语言等。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2]。其一,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新意;其二,教学内容方面,主要以讲授程序设计的语法、程序控制结构,偏重于细节的纠缠。缺乏对于课程本身实质与整体的把握。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而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编程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待解决问题的整体把握不足,不利于行业内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工程化教育理念CDIO探索与研究
CDIO工程化教育理念主要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该理念代表了工程化教育改革在的国际范围内的最新成果[3-4]。该理念的提出是由瑞典皇家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在世界享有盛誉的工科院校创立的国际组织。该理念的提出,不仅是欧美20余年教育改革的继承和延伸,更是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实施过程指导和教学效果检验设置的体系标准,该标准的操作性很强。CDIO教育理念侧重于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能够很好的协调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CDIO理念还着眼于提升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培养的学生会更加符合行业和发展和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于当前高校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而言,CDIO理念的采用将对改革现有教学模式产生积极的意义。
三、CDIO教学理念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探析
CDIO理念能够将“学中做”与“做中学”有机融合为一。“学中做”是CDIO理论基于经验学习的研究成果,而“做中学”则是CDIO理念中将主动学习与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部分,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技能。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借鉴了CDIO的教学理念,应用案例教学法完成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按照CDIO理念中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环节完成。运用案例教学的好处在于,能够将比较抽象的原理和概念放固于具体的环境中。因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提升学生对特定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学生的学生兴趣和主动性。具体如下。
1.教学中实际案例的选取
CDIO教学理念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驱动法完成教学环节,不但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工程化的思维方式。将CDIO与案例驱动方式融合可以让学生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训练,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当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实用性。学习程设计序课程的目的在于运用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程序设计语言本质上只是一种针对于问题解决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学实践不应当仅局限于语言的特定语法、控制结构等内容,更应当合理选取程序设计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体会程序设计原则和技巧。
(2)综合性。综合性案例的选取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能够体现以点带面,由部分到整体,由局部到全面的求知与探索过程。以此培养学生针对问题的全局把握能力。
(3)挑战性。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后,可适当设置带有一定挑战性质的案例内容。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
2.融入CDIO思想案例教学的实施
(1)教学案例的选取与学习小组的组建。精心选取教学案例,包括用于整体课程的综合案例,以及对应于各章节知识点的小案例。由于软件行业多数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软件开发,因而这里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完成案例教学环节。根据案例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几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问题的解决。每个学习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本小组具体学习与工作。
(2)课堂讲授过程中案例的运用。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案例为单位完成授课过程。讲解过程中首先引入案例,并由案例引出相关的知识点和主要学习内容。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由此引入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知识是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逐渐渗透,而后又回到案例当中。学生的学习也是以案例为单位,从而体现了学习、练习和实践的相互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收到良好的效学效果。
(3)课外案例分析内容布置与设计。在课外为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以案例分析形式为主。教师首先针对案例本身进行涉及行业背景的描述与需求分析,以此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整个案例中涉及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来龙去脉。在案例实施与解决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密切合作,由组长进行总体分工。该过程最终设置答辩环节,统一由组长依据CDIO理念完成案例设计任务的具体情况,针对案例的需求分析、设计与编码,以及团队协作情况进行阐述,由老师和学生统一给予评分。
(4)问题归纳与案例总结。这是实施过程中很重要也是最后一个环节。教师针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案例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教师应积极总结与整理。具体如学生经常犯的错误、以及案例在解决过程中涉及的问题等。以此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更好的完成后续的教学工作和教学任务。
四、结束语
CDIO教育理念是国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最新成果,为高校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提供指导和支撑。结合案例教学的方式,我们对该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教学效果表明,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比较感兴趣,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对于学生来说,实际操作和动手实践是一种更好的学习过程。实践表明,“做中学,学中做”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祥,魏华,刘海波。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工科计算机教育改革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0):100-102.
[2]黄海。“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9,(21):119-120.
[3]郭皎,鄢沛,应宏等。基于CDIO的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161-163.
小学计算机教案范文【第二篇】
计算机辅助系统具有高效的设计信息快速检索功能,这个功能能够使设计人员对于需要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设计人员能够根据关键词迅速准确地检索到需要的信息,大幅缩短了信息查找的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由于关于不同事物的设计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和数据又带有各自的位置信息、环境信息以及其他各种信息等,整体信息量非常地大,单靠人脑来进行记忆和提取是非常不可靠的,因此,我们需要计算机辅助系统来帮助我们进行检索。人们可以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中输入关键字来调取信息,既提高信息检索的可靠性,又节省了信息检索的时间,为人们在此信息基础上进行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
2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教师将课堂的重心放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讲解上面,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工具条讲解、用法讲解以及实际操作过程讲解等。在使学生了解了各工具的用途以及用法之后,教师一般都采用自己边讲解边演示的方法来开展计算机及辅助设计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之中,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听讲和对教师的演示进行模仿,主动性较差。同时,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工具内容较多,用法较为复杂,所以学生很难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实现教学目的。而由于高职学生自身的文化课基础较差等原因,其在课堂上只单纯地通过教师的讲解难以吸收消化复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内容,更不用提进行创造性的应用了,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将代表性强,操作性强的案例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明白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各项功能之后实际地进行操作。这样,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就能够得到充分地锻炼和加强,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设计能力,最终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
3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的目的
我们在高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培养职业化的人才,就是为了缩短人才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适应时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直接进入到企业中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因此,我们按照这个目标培养出来的高职人才必须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现在很多高职学校都提出了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但是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很多学生都难以真正地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性能,更别提真正地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设计了。对于这种状况,我们试图通过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学生在课上课下对案例的实际操作和总结分析,来提高自己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操作能力,并且最终在此基础上开展符合社会要求的设计。
案例的择选
案例的选择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案例的选择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首先,应该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选择案例。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各种工具的功能时,应该选择囊括这些功能使用方法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对案例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对工具功能的了解和熟悉,最终做到熟练掌握。其次,案例的选择应该有所侧重。并非所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案例都能够拿来当作课程案例,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堂上,如果案例选择缺乏针对性,涉及的知识点过多或者涉及的知识超过学生的理解范围,就会造成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新知识点过多,难以真正掌握课程所需知识的状况。
要选择能够调动学生设计能力和设计积极性的案例
很多教师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由于选择的案例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要么过于简单,学生在案例操作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起不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目的,要么案例的选择过难,学生在案例操作的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都不利于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难度适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案例,即案例的选择要在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之内,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认真查询资料才能够进行解决的案例。只有如此,才能够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上既充满积极性又充满自信心。
要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案例
在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上进行案例选择,应该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案例。首先,案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能够在对案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其次,案例内容要能够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即选择的案例要在案例提出之后,学生能够按照其要求来根据其知识状况开展实际操作,而非是只对案例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和解读,或者是对案例的操作进行单纯地假设或者推理。[3]
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
⑴在计算机辅助课程的案例教学开展之前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够让学生对于课程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让学生对通过自己阅读就懂的内容实现初步理解和掌握。如此,在案例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只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既缩短了自身讲解时间,由提高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将学习钟点放在对案例的学习上。⑵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向学生讲解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的各种工具的功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各种工具的功能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只有掌握了这些工具的功能学生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或者案例教学开展之前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各项工具的功能,并且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强化增强学生对着这些工具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对这些工具的运用能力,从而使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运用这些功能,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为主。我们在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为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首先,按照学生的人数以及教学案例的实际状况将学生分为5-8人的学习小组,小组内部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操作训练。其次,让学习小组成员对案例的内容以及设计过程等进行讨论。通过让小组成员对案例进行讨论,每个成员能够获得对案例的进一步认识,了解案例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以及设计步骤等,并且明白案例的完成需要使用的工具条以及需要调用的各种命令等,进而在其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再次,让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按照案例的要求进行设计操作,完成设计的要求。最后,让小组成员对自己设计的过程中进行分析讨论,说出自己的新的,总结出进行实际操作的经验,以为下次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体统思路。⑷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案例缺乏或者是现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案例不符合课程教学要求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自主设计案例来供学生进行学习和实际操作。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设计出简单的、囊括并突出课程教学重难点的、能够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案例来共学生学习,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并且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结语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第三篇】
一、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涵义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为计算机教学的模式提供了方向,专业应用导向的涵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开展的计算机课程,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内容比较特殊,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进行重新划定,主要是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教学方法以及内容;第二种是根据计算机不同课程的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要而进行教学改革,这一过程需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对其不同的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内容进行改革。在现代教学改革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正处于改革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正从知识普及形式转向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形式,我国很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都是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前提,以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为辅助的框架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分层教学以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须以专业应用为导向,对教学模式以及方式划分层次,这样可以更加细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水平,是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二、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及实践方案
1、构建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构建正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可以更好的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对专业与非专业计算机学生相关能力进行区分,并进行分层教学,有效的区分不同课程的难易程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为了更好的体现知识分层,需要开设知识普及课程群,而为了更好的体现专业分层,则需要设计专业应用课程群。
知识普及课程群
知识普及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区分知识层次,在对不同专业的人群,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也需要区分,在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要注意掌握新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情况,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能力对这些新生进行分组分班,对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要进行区分教学,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所以,针对这些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能力的学生,要改革教学模式,加快教学进度。
专业应用课程群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整合专业应用类课程群的知识模块,按照专业应用需求,选择与专业对接的“模块化”课程进行教学。
2、“知识模块化,训练项目化”教学方法设计
各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结构进行阶段模块化设计。课程教学以综合案例为主线,将综合案例分解为与相应知识模块相配套的实训项目,形成能力递增驱动的“知识模块化,训练项目化”的教学方法。
知识普及课程群案例式教学设计
下面以新闻专业为例,说明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知识普及课程群”的案例式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音频处理软件 CoolEdit、图像处理软件 Photoshop、视频剪辑软件、多媒体集成软件 Publisher)。
综合教学案例:电子出版物设计与制作。
教学目标:“电子出版物设计与制作”是集多媒体素材(图像、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的采集、处理、集成为一体的综合案例,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音频处理软件 CoolEdit、图像处理软件 Photoshop、视频剪辑软件、多媒体集成软件 Publisher 的常用技能。案例在注重解决常用技术性问题的同时,更多地注重多媒体集成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及制作能力。教学主线如图1所示。
专业应用课程群案例式教学设计
下面分别以工商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说明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专业应用课程群”中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和专业应用软件课程的案例式教学设计。
示例 1:工商管理专业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模块: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语言。综合教学案例: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用户为本”的设计能力和逻辑思维等能力。
教学主线:以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软件项目开发为实践教学主线。按“功能描述、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前端操作界面的设计”的项目开发流程,将“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方法-数据库操作命令-面向对象设计”知识点分解到实践各阶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学习结束后掌握一个完整的小型数据库管理应用软件设计。VFP 语言课程以能力递增驱动的教学设计思路。
小学计算机课程教案【第四篇】
关键词:VB程序设计;学习兴趣;案例教学
“程序设计基础(VB)”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面向全校农、林、理、工等众多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也是许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语言入门课。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VB可视化界面设计和掌握基本编程语法基础上,能够运用三种程序控制结构(顺序、选择、循环)和常用算法(统计、排序、查找等)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于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对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现有研究从不同侧面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益探索,例如,采用“倒叙教学法”[1]、引入“经典案例”[2]、使用“微信公众平台”[3]等,这些做法均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加上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不同,因此,探索研究适用性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仍需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程序设计基础(VB)课程是我校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必修课,包含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两个教学环节。2014版培养方案中该课程总课时为56学时。现有教学面临一些困境,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清楚程序设计在专业学习和就业前景中的作用,容易对课程产生“学而无用”思想。在思想上缺乏重视,主观上没有把程序设计课程与专业课程同等对待,不愿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2.教学内容枯燥、组织零散。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以讲述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范和编程方法为主,采用传统的“知识点—例题解释”方式组织;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大多来自教材中的例题和章节习题,以程序验证或算法应用为主,上机操作呆板,程序运行结果不吸引人。教学内容庞杂、抽象,缺乏与实际应用的关联和结合,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学生中间存在盲目“背语法”“背程序”等消极现象。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督措施。大多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方法,辅以上机实践操作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习过程缺少讨论交流,实验过程以个人为主体训练,缺乏团队合作,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师缺乏有效措施吸引学生关注。教学经验表明,在课程开课的前1—2周内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由于能够轻松实现一些小程序,学习成就感普遍较强。但随着课程的推进和内容的不断深入,加之枯燥的语法限制以及不断出现的编译错误,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下降。而教师缺少针对性地教学方法和措施,不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导致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弃学等消极情绪。
二、提升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采取重视课程学习引导、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资源建设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措施,多方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重视课程学习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学习引导即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针对课程学习目标和意义、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对预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有宏观的认识。相对于传统的介绍VB开发环境使用、讲述基本概念、展示代码规范和VB程序设计流程的做法,增加课程导学环节更有利于吸引学生关注,引导学生明确和理解课程学习的目标和重要性。教学实践中从三个不同层面进行课程学习引导,促使学生重视课程学习。首先,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常用应用软件和专业应用软件为例,引出程序设计目的和作用,以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历史和各种程序语言的应用现状,概述不同程序语言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对课程学习目标和意义有宏观认识;其次,通过展示VB程序设计典型案例、趣味程序和往届学生优秀作品,并将如何利用本课程知识实现这些案例留下悬念,从而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使学生对课程学习目标和作用有更加清晰具体的认识;最后,结合学生专业和社会就业技能需求,从通过课程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解决专业问题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课程学习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最终目标,使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更直观和明确的认识。
(二)增加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强化学习兴趣
现有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虽然掌握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但是往往不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教学中突破教材章节内容限制,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应用案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应用创设教学情境,并将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或专业问题相融合,从所学内容的“实用性”这一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设计趣味案例,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相结合。例如,设计简化的“果蔬连连看”游戏、“扫雷”游戏案例,使学生在游戏案例的实现过程中学习掌握程序界面设计、图像框、控件数组、程序控制结构、添加背景音效等多个知识点,通过设计“游戏高手榜”功能还可将文件读写知识融合在这些案例中。此外,搜集整理一些典型的病毒程序,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工作原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二是设计实用案例,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经历相关联。例如,设计“QQ登录”、“Windows记事本”、“验证码”等案例,通过模拟网络聊天软件、计算机常用软件、网页登陆界面中的验证码等具体应用,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结合,提升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三是设计整理专业案例,引导学生解决专业相关问题。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程序设计对专业学习的有用性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对于教师来说,由于不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专业问题往往是有心无力。为此,在教学中采取搜集学术文献—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指导的方式设计专业案例,即通过引导学生查阅本专业学术文献,搜集整理某一领域的计算机处理需求,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软件、完成相应的数据处理功能。例如,指导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设计“宠物医院”软件、指导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设计“健康营养自测”软件、指导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设计“VB数据处理与AutoCAD自动绘图”软件等。通过设计与专业相关的实用小软件,引导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解决专业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三)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鼓舞学习热情
传统教学方法以集中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是开展学生作品展示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发掘学生设计完成的创意程序或创新解题思路,鼓励学生在每节课前进行公开交流汇报,并适时进行表扬和奖励,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在课程学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挑选或设计一些典型程序进行展示,引导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自己的优秀作品鼓舞学生,调动其学习热情。二是开展案例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并组建学习小组,按照“案例导入分组讨论案例实现总结与拓展”流程开展案例教学。首先,由教师提出具体问题导入案例,由每一小组各成员讨论形成每个小组对案例的分析结论和解决方案;其次,针对不同小组提供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讨论和分析,挑选出最佳方案,然后采取分步接龙的方式由学生完成案例;最后,教师对案例的实现思路和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并提出拓展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案例研究、分析、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因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三是借助移动教学平台,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一方面可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拓展案例等教学资源推送到手机移动端,便于学生随时、便捷访问,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借助移动教学平台开展课堂签到、问卷调查、课堂测试、分组作业等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加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师生及时双向反馈,稳定学生学习兴趣。
(四)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保障学习兴趣
为解决学生课外学习缺少针对性的学习资源的问题,综合考虑每个学生个体在知识结构、个人能力以及差异教学需要,从学习视频、案例指导、拓展资源等三方面进行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多方位的理论或技术指导,解答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一是针对重难点内容录制微视频,便于学生反复观看学习。通过运用微课设计及制作技术,借助于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与实现过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形成简短精炼的微课教学视频,到教学网站和移动教学平台上,便于学生随时访问、反复观看。二是编写以案例为单元的实验指导,为学生上机实践提供指导。相对来说,案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现难度,为了保证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案例,针对每个案例撰写详细的实验指导,提供案例背景、内容、任务、预期结果、相关知识等要素,一些复杂的案例还提供解题思路、关键技术,甚至实现源代码,帮助学生理解并顺利完成实验。三是提供综合性拓展案例,开拓学生思路和视野。在现有趣味案例、实用教学案例基础上,设计一些综合型更强、更贴近实际应用的拓展案例,例如,VB多媒体编程、数据库编程、网络编程等综合案例。由于课时所限,这些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如数据库、网络编程等并未在课堂上讲授,因此直接向学生提供案例完整的可执行程序,学生下载后可直接运行、查看源代码,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理解这些案例的基础上,模仿设计自己的程序。通过这些拓展案例,开阔程序设计的思路和视野,启发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做到学以致用。
(五)开展多元考核评价机制,稳定学习兴趣
一是鼓励课堂参与,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对于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如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展示程序、在论坛或QQ群热心解答其他学生问题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依据,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热情。二是定期开展课堂测试,及时获取教学反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在教材每一章学完后进行章节测试,让师生共同了解每一章内容的学习效果,以便开展针对性辅导和练习。此外,在课程学习的中期和后期举行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在测试形式和手段上,客观题采用蓝墨云班课平台,学生交卷即可查看成绩和答案;程序设计测试则采取纸质测试的方式,让学生手写程序。通过章节测试、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等形式,便于学生进行阶段性学结和反思,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策略,在客观上推动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开展程序免试答辩,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除了集中式的期末上机考试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新,通过制作实用小软件取得课程成绩。在课程学习后期,由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结合专业需求或某一应用需求,设计制作一个相对综合、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创意小软件,并进行集中答辩,由5名以上教师评委根据程序实用性、功能、创新性、技术难度等方面进行打分,答辩成绩可作为考试成绩,未通过或对成绩不满意的学生仍可参加上机考试取得课程成绩。实践表明,免试答辩举措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达到强化实践能力考核、鼓励创新的目的。
三、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从2014年开始,针对我校部分专业的学生实施兴趣激励的教学改革与探索,通过重视学习引导、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推行多元考核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有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一是在课堂表现方面,学生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从课程后期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90%以上的学生对提供的教学案例很感兴趣并愿意通过努力去完成这些案例,99%的学生认为课程学习对于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以及解决专业问题很有帮助;三是从考试结果来看,改革后的学生课程考核通过率相对之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四是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来看,学生编程能力有明显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栾好利,杨政。基于兴趣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78-81.
[2]崔冬霞。VB课程如何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探讨[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32(9):121-124.